-
1 # 七十二蓮湖
-
2 # 皇家騎士16
不躲彈坑躲哪啊?
一發155榴彈炮炸出來的破片能覆蓋一整個足球場,趴著比站著活得久,趴一個破片打不到的坑裡比趴平地上活得久
別說炮彈又落回這個坑裡,就是在坑邊上炸了你也活不了,這是命,兩碼事,該躲還得躲
-
3 # 指縫陽光63326531
首先,進攻的步兵沒有站著衝鋒的,別被電視劇給搞迷糊了,站著活不了一分鐘,炮彈片分分鐘把人切兩半或者三段,都沒一個整屍。一個155榴彈炸開,一平方公里少有活物,活著的都是趴地上的或者躲彈坑的。如果像上甘嶺戰役那樣的戰鬥,一分鐘一發,除了坑道里,躲哪兒也活不了,都炸成碎渣了。別信躲哪兒能躲過去,炮火覆蓋區就是消滅步兵的,那是躲不過去的。
-
4 # 西安老城815
以我這個軍事愛好者,就掌握的軍事知識來說,戰爭中,躲在炮彈坑裡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原因就是炮彈發射有偏差,兩枚炮彈落在同一點上的機率很小,但不是絕對的。
-
5 # 兵器知識譜
靠譜不靠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選擇,如果有更好的防炮工事可以選擇,躲進工事裡會更靠譜一些;如果沒有選擇,那麼躲進炮彈坑裡就是唯一的選擇,至於靠不靠譜,只能看天意了。
戰爭中,躲在炮彈坑裡防炮的行為常見於巡邏、固守、進攻等暴露在外的步兵,這時候的步兵完全脫離堅固工事的保護,倘若突然遭到敵方炮火打擊,士兵們為了提高生存機率,往往會選擇跳進彈坑裡隱蔽自己。
炮彈坑能防炮的原理是火炮射擊誤差值,在裝填相同諸元情況下的同一門火炮,所發射的炮彈均會產生不同的彈道,從而導致炮彈不同的彈著點。
比如說國產60mm迫擊炮,假設裝填的射擊諸元都為瞄準1500米處的目標,當第一發炮彈的彈著點1505米,那麼第二發的彈著點就有可能是1495米,第三發有可能正好是1500米,如此類推。
這就是老兵們常說“一個彈坑不會落同時落進兩發炮彈”的原因,相信也是題主提出這個疑問的原因。
▼下圖為駐雲南武警某部進行60mm迫擊炮實彈射擊考核現場,彈著點距離靶圈中心位置約5米,如果遭到這類單炮小孔徑火炮的攻擊,那麼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躲進炮彈坑裡是比較靠譜的,比起就地臥倒隱蔽而言,躲進炮彈坑裡的生存機率會更高。
炮彈的射擊誤差值是隨著射程的增大而增大的,學術研究上用CEP值來表示,所謂CEP是英文Circular Error Probable的縮寫,意思是“圓機率誤差值”。
願機率誤差值是指在相同的條件下,向同一目標發射多枚炮彈,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炮彈的彈著點將在目標附近形成散佈,其平均彈著點(散佈中心)到瞄準點(一般為目標中心)的距離稱為炮彈的系統誤差,每個彈著點到平均彈著點的距離稱為隨機誤差,以平均彈著點為中心,包含彈著點的圓的半徑就叫做這種炮彈的圓機率誤差值。
比如說國產05式155mm自行榴彈炮在使用全藥號發射火箭增程底排彈時,最大射程為50公里,在這個距離上的炮彈圓機率誤差值為±80米;在使用鐳射制導炮彈打擊距離為30公里的目標時,炮彈的圓機率誤差值為±12米。
這±80米和±12米的願機率誤差值的意思就是以目標為中心畫出一個80米或者12米的圓,炮彈將會落在這個圓以內的任意一個點上。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火炮的射擊誤差值那麼大,躲進炮彈坑裡究竟能起到防炮擊的作用呢?
答案仍然與炮彈的CEP值有關,在火炮戰術中,炮兵在計算炮彈射擊誤差值時,往往需要將炮彈的毀傷效果考慮進去,用火炮的火力以及炮彈的威力來彌補射擊誤差值。
我們用155mm榴彈炮來例舉:這類火炮所發射的炮彈有效殺傷半徑為36米,絕對殺傷半徑為12米,假設在炮擊過程中,炮兵的諸元計算中對炮彈的毀傷半徑取值為36米的絕對殺傷半徑,那麼對炮彈落點的CEP值修正時就會忽略這36米的射擊誤差值。
比如說在使用4號藥對距離為25公里的目標實施試射時,炮彈落點與目標中心位置之間的距離正好為36米時(±36米),炮群就不會再進行諸元修正,而是直接進行火力覆蓋;如果炮彈落點距離目標中心之間位置的>36米,那麼炮兵就需要進行一次修正,然後炮群才會實施覆蓋射擊。
可見大口徑遠端火炮的炮擊戰術實施過程是這樣的:偵察兵傳回炮擊目標位置→炮兵計算設計諸元→火炮裝填諸元和彈藥→火炮一發試射→偵察兵反饋打擊誤差→火炮修正射擊諸元→炮群火力打擊→偵察兵反饋打擊效果→炮群修正射擊諸元→補充火力打擊→偵察兵反饋打擊效果→炮群火力延伸射擊/撤出陣地。
▼下圖為正在進行集火射擊的我軍05式155mm自行榴彈炮營級炮群,這樣的火力一次投送就能覆蓋半徑200米的區域,區區幾十米的CEP實在不足掛齒,倘若火力投送為8發急速射,那麼這方圓200米的大圈就要被多次覆蓋,處於該區域的生動目標將不存在生還的可能性。
所以當身處炮擊範圍計程車兵在遇到對方炮群第一輪炮擊時,正確的做法並不是趕緊找個彈坑躲進去,而是在對方炮群結束試射、正在修正射擊諸元的空擋裡,用最快的時間跑進堅固的防炮工事隱蔽。
逃命所消耗的時間應不高於2分40秒,因為對方從接收偵察兵反饋打擊誤差節點到重新修正裝填火炮,再到炮彈完成25公里的飛行時間,整個流程耗時不低於2分30秒,這也是400米障礙科目考核及格成績為2分30秒的原因所在。
當然了,如果對方火炮在試射中準確命中己方陣地核心位置,那說明對方炮群將不再需要那個長達2分30秒的修正射擊流程,留給士兵逃命的時間只有不到1分鐘的時間,即火炮裝填炮彈所需的20秒+炮彈飛行所需的26.8秒(930米/秒的初速計算),一共46.8秒!
遇到這種情況仍然要求士兵拼命往安全地域逃命,而不是找炮彈坑躲起來,儘管逃命時間只有1/3,但是存活率遠遠高於留在炮彈坑裡。
這是因為對方的首輪炮擊只是低密度的試射,假設對方炮群是一個裝備18門火炮的營級炮兵部隊,那麼試射時落在士兵陣地上的炮彈只會有3~6發,這時候躲在炮彈坑裡計程車兵在主觀判斷上肯定安全感十足,企圖用老兵那句“一個彈坑不會落兩發炮彈”做為拒絕轉移隱蔽的藉口。
殊不知試射過後的首輪炮擊結束以後,接踵而來的可就是對方18門火炮的覆蓋式火力打擊了,比如說對方偵察兵給出的打擊建議或者對方步兵的要炮要求是“8發極速射”時,這就意味著18門火炮將會不間斷髮射144發炮彈,即便是存在著±30米的設計誤差,但是在密集的火力覆蓋下,任何一個點的中彈機率都是基本相同的,包括炮彈坑。
而且炮彈的毀傷半徑為12~36米,即便炮彈坑沒有被直接命中,也會被炮彈的威力所殺傷,倖存機率實在是太低了,這就是我們說躲在炮彈坑裡只是博一個倖存機率的原因。
▼下圖為炮彈殺傷示意圖,如果彈坑距離炮彈爆點較遠,即有效殺傷距離以外,那麼躲在彈坑裡的人員受到的傷害就會小很多;如果距離爆點較近,即絕對殺傷半徑以內,那麼稀疏波的傷害程度仍然可致死,只有堅固工事才具備隔離炮彈衝擊波的功能,所以躲進工事隱蔽才是最靠譜的選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戰爭中,躲在炮彈坑裡靠不靠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選擇,如果在受到炮擊時擁有堅固工事可以選擇,那麼躲在炮彈坑裡顯然沒有躲在工事裡靠譜;如果沒有堅固工事可以依託,那麼躲在炮彈坑裡博一個生存機率就成為唯一的選擇,靠不靠譜也要躲進去,在這樣的情況下相比毫無遮攔的地面而言,炮彈坑自然也就顯得靠譜一些了。
第二、在戰爭中遭到炮擊時最靠譜的事就是在第一時間逃離炮擊範圍,因為火炮雖存在射擊誤差,一個彈坑很難掉進兩枚炮彈,但是在大威力、高密度火炮火力覆蓋下,炮彈坑的中彈機率與其他地方時一樣的,且在大威力炮彈的摧毀之下,即便不被直接命中也會被炮彈威力所毀傷。
結語
很多人對火炮威力的理解都非常抽象,就像上述我們例舉到的155mm榴彈,在它半徑為的12米絕對殺傷半徑內,即便穿著厚重的排爆服躲在炮彈坑裡也會被衝擊波活活震死,絕無倖存可能,如果遭到炮群火力覆蓋,人就會像樹葉一樣被衝擊波掀入空中。
所以“躲進炮彈坑”的行為,在小密度、低火力、小口徑火炮的攻擊下才會有搏一搏生存機率的機會,在重炮群的火力覆蓋之下,處於炮擊區域的人則只能聽天由命,躲進坦克裡也不見得靠譜。
▼下圖為印軍山地炮兵正在操作85mm加農炮,像這樣的小孔徑單炮攻擊,躲在炮彈坑裡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是現代戰爭中這樣的小孔徑火炮以及單炮攻擊已經非常非常少了,不管是防小口徑單炮還是防大口徑炮群,最好的選擇還是躲進工事裡,而不是躲進彈坑裡。
-
6 # 趙鑫灝
步兵衝鋒時,利用彈坑作為掩護,可有效避免傷亡。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彈坑是非常安全的,因為炮彈不太可能再次炸在同一個彈坑內,前次炸出的彈坑往往成為老兵們的最佳躲藏之地。因為在彈坑外內所被炮彈擊中在機率學上是一樣的,而且炮彈一般不是正面擊中對方,一般是應該爆炸之類進行傷害,考慮到彈坑可以防禦流彈與彈片。所以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
其次是要看用什麼炮彈攻擊敵方。榴彈炮的炮彈基本上不會落在同一個坑裡,除非你的運氣實在是太背了。加農炮屬於直瞄型火炮,落在同一個坑裡的機率也很小。現在的大口徑壓制火炮基本上都是加榴炮,射程都很遠,同一發射角度落在同一個坑裡的機率等同於中個500萬大獎!而迫擊炮的射程都比較近,受溫度、風度、後坐力、炮彈自身的彈藥推進等因素影響較少。在同一種發射角度下,落在同一彈坑的機率很大,平均五、六發就要落在同一個彈坑裡。
-
7 # 戰武奇兵
這個問題放到現在只能回顧一下軍事歷史,因為現在戰爭都是運動戰,沒有任何一個部隊還會死守防線等著人家來炸,也沒必要對一個戰場上的固定“陣地”來兩次火力覆蓋,基本上一波清,這就是現代武器的威力和工作效率。近來有許“專家”表示打仗時待在彈坑內也不安全,那是因為這些專家沒有上過戰場,如果他在戰場上肯定往彈坑裡爬的比誰都快。
針對這一狀況要搞明白一個道理,在彈坑內躲著絕對比直接趴下或到處亂跑的生存機率大,至少橫飛的子彈和彈片至少傷不到自己。但是躲在彈坑內無法保證絕對安全,因為火力覆蓋下彈著點根本無法確定,也許一個彈坑能捱上4、5發炮彈也說不準。再者躲在彈坑要看何種環境,如果是衝鋒的話可以當做臨時隱蔽處,絕對不能再同一個地方停留時間太長,
現在許多彈藥,在半空或者觸地即炸,純粹是依靠彈片殺傷軟目標,根本無法造成彈坑或極小的彈坑,想躲進去都沒門,而那些破壞力將強的武器一般攻擊裝甲目標或建築物。對於現在的軍事大國來說,能用到陸軍衝鋒陷陣搶陣地的機會根本就沒有了,再不濟也是空軍打擊或遠端炮火支援後坦克和步戰車在前面開道,步兵在後面跟進掩護而已。並且從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來看陸軍野戰正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巷戰,士兵們依靠更多的是各種掩體,而不是彈坑。以前戰爭發言的是靠大炮和飛機,現在靠的是精確制導武器和大威力彈藥,戰鬥模式與武器裝備發生著根本性變化。
二戰時一般在攻擊前先由大炮對敵陣地進行炮擊,然後裝甲力量負責撕破防線,這種模式基本一直持續到越戰。越戰期間空中支援更快、更準、更狠,除了燃燒彈還有戰鬥直升機的參與,注意“武裝直升機”是一直到後期才出現的“新名詞”。這樣一來添地的工具明顯增多,所以對於彈坑裡的日子並不好過,總之很苦,所以他們將戰場拖入了地下,又讓美軍吃盡了苦頭。可見在越戰期間,彈坑的應用就基本廢了。
越戰後出現的戰爭大多是極不平等的軍事碾壓,像那種類似越戰大國背後較量的仗根本沒法打,每個大國都清楚。而軍事碾壓帶來的陸戰,無非就是巷戰和接收佔領,所以還是沒彈坑什麼事。
-
8 # 軍武小咖
炮彈坑是戰場上的天然掩體,士兵在沒有掩體的情況下,躲到炮彈坑裡面,能夠起到一定的隱蔽作用。特別是在二戰時期,一些大口徑炮轟出來的炮彈坑比較深,士兵躲藏在裡面,就像是進入戰壕一樣,要比匍匐在平地上,更容易躲避敵方的子彈攻擊。同時炮彈坑對於抵禦敵方轟炸機的低空掃射也有一定的作用,因為轟炸機的低空掃射存在一定的角度差,假如將身體緊貼在炮彈坑的邊緣部位,就能有效的躲過轟炸機的低空掃射。
雖然炮彈坑能夠起到一定的掩體作用,但是並不意味著士兵躲到炮彈坑裡面就不會再遭到炮擊。炮兵在對敵方目標進行打擊的時候,大部分炮彈都會落在一塊較小的區域內,也就是敵方目標聚集的區域。在這一片區域內,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都有可能降落炮彈,有的地方可能會降落兩個甚至三發炮彈,有的地方則可能一發炮彈都不會降落。因為火炮的本身就存在精準度誤差,即使炮兵刻意不去轟擊炮彈坑的位置,炮彈也可能因為誤差而落到炮彈坑內。
因此當敵方炮火進行持續性炮擊的時候,躲藏在炮彈坑內和炮彈坑外,都有可能被炮彈擊中。
雖然炮彈坑對於落入坑內的炮彈,不能進行有效的防禦,但是對於落在坑外的炮彈,炮彈坑卻能夠大大的減弱炮彈的殺傷性。炮彈殺傷有生力量主要依靠著爆炸瞬間產生的熱能、衝擊波以及碎片。在這三種殺傷方式中,衝擊波和碎片只能夠有效的殺傷掩體之外的人,假如人躲藏在掩體或者地下的話,衝擊波和碎片造成的傷害就要大打折扣。
假如一個人在平原上的站立,在他的周圍有一顆炮彈爆炸,雖然爆炸產生的熱能沒能傷害到他,但是爆炸的衝擊波,以及爆炸產生的碎片也依然能夠殺死他。而假如這個人躲藏在炮彈坑內,那麼炮彈產生的衝擊波在滲入地下後,殺傷力會大打折扣。炮彈的碎片也不可能穿透厚厚的泥土,擊傷躲藏在炮彈坑內的人。
這樣看來,假如在戰場上找不到合適的掩體,又無法快速的撤離被轟炸區域,那麼士兵可以選擇炮彈坑作為掩體躲藏。躲藏在彈坑內計程車兵,被炮彈直接擊中的機率和匍匐在地上計程車兵基本相同,但是被衝擊波和彈片擊殺的機率,要遠低於匍匐在地上計程車兵。
-
9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這個方法在戰場上是靠譜的,以前看長春電影製作廠拍的戰爭電影堪比戰術教科,而在電影《上甘嶺》中就出現了這一幕,美軍進攻前先來一輪炮火洗地,而在運動中的志願軍戰士不停的跳進炮彈剛剛炸出來的坑裡躲避炮彈,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是不停的運動,並不會在一個彈坑裡躲著。其實這種陣地戰在彈坑中防炮其實是面對突發情況才會這麼做的,陣地戰中會有專門的防炮地下工事,只有遇到敵人突然炮擊並且人還沒躲進防炮工事時才會這樣做。
首先對於炮兵來說,每一次炮擊都是按照規定來選擇射擊引數來打的,可以透過俯仰角和炮彈裝藥選擇攻擊距離的遠近,而大炮是可以進行左右位置的微調,每打出一發炮彈就要向左右微調幾度,而這樣每一門炮的每次炮擊炮彈都不會落在同一落點上,但要注意是剛剛打出來的彈坑,以前的不算,因為你不知道它的射擊引數的彈道落點,這樣有可能會有和以前的射擊引數有重疊的地方。但這一招面對大炮炮擊還行,要是遇到飛機的轟炸這一招的效果可能沒那麼好,特別是地毯式轟炸的時候。這麼大一顆航彈破壞力可是驚人的
而防炮的時候是特別難受的,當過炮兵開過炮的應該深有體會,每次震的頭都是嗡嗡嗡的迴響。以前看抗美援朝的資料時一些老兵的回憶中有說,面對敵人的炮火躲在坑道里頭,爆炸聲震得耳朵都疼,腦袋不停的嗡嗡的迴響,每一次爆炸坑道里的土都會有被震落打在自己身上。而榴彈炮主要是透過爆炸的衝擊波來產生傷害,所以只要不是在地面上就不會受到爆炸衝擊波的傷害,躲在戰壕或者彈坑裡其實是可以減少傷害,但也要隱蔽好,畢竟這炮彈也是有殺傷彈片的。
-
10 # 烽火南疆A
152加榴炮在射擊
首先,眾所周知,彈坑的形成,是有炮彈爆炸效力造成的,彈坑的大小、深淺,是有火炮的口徑,彈藥質量、引信、土質和地形條件、命中角所決定的。
火炮口徑越大,彈藥質量越好,命中角越大,土質相對鬆軟,使用瞬發引信,彈坑就越大,其他條件不變,使用短延期、延期引信,彈坑直徑就會小,但是彈坑深。
炮彈的種類:榴彈、甲彈、特種彈。
在這裡主要講榴彈的效力:
榴彈效力分別為:破片效力、衝擊波效力、侵徹效力、爆破效力。
1;破片效力——利用彈丸炸裂後形成的大量破片毀傷目標的效力,叫“破片效力”。
2:衝擊波效力——射彈在空氣中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高壓,使周圍空氣的壓力和密度迅速上升,形成一個空氣壓縮層向四周擴散,這種高速運動的空氣壓縮層稱為衝擊波,利用衝擊波毀傷目標的效力,叫“衝擊波效力”。
3:侵徹效力——裝定短延期或延期引信的榴彈,對不太堅固的目標射擊,依靠其重量和速度能侵入目標的一定深度再爆炸,使炸藥的爆炸作用取得最大的效果,這種侵入目標的能力,叫做“侵徹效力”。
4:爆破效力——用短延期榴彈對土木質工事射擊,當彈丸命中或落於目標附近,依靠其侵徹效力侵入目標或土壤至一定深度,炸藥爆炸時形成高溫高壓的氣體和強烈的衝擊波,猛烈的衝擊周圍的物質,並把上部掀掉,形成大的彈坑,在這過程中,重要靠的是“爆破效力”。
榴彈的各種效力,必然形成彈坑,舉例說明:
使用短延期引信,在一般土壤情況下彈坑半徑:
85加農炮: 1m
100迫擊炮、107火箭炮:1,2m
122榴彈炮、130加農炮:1,5m
152加榴炮: 1,8m
這個彈坑可夠大的
由此可以確定,在開闊地,沒有遮蔽物的戰場上,彈坑是最好的掩體,尤其是152加榴炮彈,可以形成深達1,5米,直徑3、6米的彈坑,毫無疑問,在戰場上,遭敵炮擊時,沒有地形地物可以利用時,彈坑是最好的單兵掩體。
炮兵射擊決定開始諸元的方法:簡易法、精密法、成果法、彈測法。
炮兵射擊包括直接瞄準射擊,間接瞄準射擊。
炮兵射擊的種類:試射、壓制射擊、殲滅射擊、破壞射擊、妨害射擊、集中射擊、攔阻射擊、重迭射擊、分段射擊、計劃內射擊、計劃外射擊、急襲射擊、監視射擊。
以上諸多射擊中,一般情況下,試射、直瞄射擊、監視射擊、妨害射擊用炮較少,一般用一門火炮。
直瞄射擊:一般是近距離射擊,在火炮的直射距離之內。
舉例:122榴彈炮,一號裝藥,目標高2米時,直射距離560米,在560米以內,炮彈的彈道是直的,完全不考慮地球引力,炮彈所形成的彈坑,在訓練有素的瞄準手操作下,可以重疊,機率非常大。所以直瞄射擊,一個彈坑內,同一門炮射擊,可以落入N發炮彈。彈坑是最危險的地方。
試射:一般有炮連的基準炮射擊,對目標進行試射,因為每次都要加減表尺、方向,所以,前一發炮彈形成的彈坑,絕不會落入第二發炮彈,也就是說,敵人進行試射時,彈坑是最安全的地方。
監視射擊、妨害射擊:一般用一門炮。通俗來講,就是建立炮火封鎖線。用一門炮,時間不定,射擊諸元稍微變化,或者不變,對敵人進行襲擾射擊。
這個彈坑也不小
舉例:1979年2月20日,在越南高平省復和縣,我的戰地筆記記載:我炮兵26團“八連對著迷(地名)敵機槍火力群行破壞射擊後,(然後)進行監視射擊,每分鐘一發,一門炮射擊。上級表揚了我炮兵群”。
如果敵人進行監視射擊、妨害射擊時,一個彈坑絕不會落入第二發炮彈。彈坑是最安全的地方。為什麼呢?聽我詳細講解。
用同一門火炮、相同批次的彈藥,裝定同一射擊諸元,由相同的炮手用相同的手法操作,連續發射多發,射彈並不落在同一點上,而是分佈在一定範圍內,這種現象叫“射彈散佈”。
產生射彈散佈的原因:
1,火炮方面:每次發射時炮身溫度、炮膛清潔程度和炮身上下、左右跳動的微小差異。
2,彈藥方面:各次發射藥的重量、質量、溫度、溼度等微小差異;彈丸的重量、直徑、形狀、重心位置、彈帶硬度和構造、彈體表面光滑程度的微小差異;時間(電子)引信作用時間上的微小差異。
3,炮手操作和陣地設定方面:操作時每次裝定分劃、居中氣泡、瞄準位置、裝填炮彈和拉火的力量、手法的微小差異。發射中火炮兩輪及駐鋤周圍的土質鬆動的微小差異。
4,氣象方面:每發射彈在空中飛行時的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的微小差異。
綜上所述,由於四個方面的原因。同一門炮發射時,兩發炮彈絕不會落入同一彈坑,落入同一彈坑的機率比中百萬大獎還難。
射彈散佈與炮種沒有任何關係,不分加農炮、加榴炮、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
如果有人講,我用一門炮,向一個目標,射擊3000發炮彈,難道就沒有兩發炮彈落入同一個彈坑麼?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任何部隊不會用一門炮,向一個目標發射3000發炮彈,因為已經超出了火炮的使用壽命,除了腦殘會想出這樣的問題,任何一個頭腦健全的人,不可能沒事找事把打炮當放鞭炮。
我在部隊十幾年,經過無數次實彈射擊,兩次參戰,記得一次發射炮彈最多,是在1979年2月20日配屬54軍162師在越南復和縣對越軍一個連守衛的高地射擊,全團12發急促射,射擊完畢後,有的火炮的制退液噴出來了,不能繼續射擊,修理工緊急搶修,才繼續參戰。平時射擊,最多就是4發、6發、8發急促射。
有的人會說。我們的火炮質量不好,打十幾發炮彈就不行了,這樣認為的人,是沒有炮兵知識的人。急促射是用最快的速度把炮彈發射出去,如果一次發射炮彈太多,火炮的各個部件承受不了。就像“紅巖"炮車牽引152加榴炮,行軍速度平時五、六十邁,如果叫它跑100邁也行,但是,跑不到一個小時,大炮的輪子就會自燃起火了。
在戰場上,如果敵人不是以連、營、群規模對我進行急促射,敵人進行單炮射擊,彈坑是最安全的地方。
如果敵人進行建制單位進行急襲射擊。彈坑並不是最安全的地方,因為造成這個彈坑的那門火炮,不會有第二發炮彈落入此彈坑,但是,其他火炮發射的炮彈也會落入此彈坑,此彈坑的落彈機率,與其他地方沒有區別。
使用“集火射向”與“平行射向”有所區別,使用“集火射向”一個彈坑落入兩發炮彈的機率比“平行射向”更大。
但是,為防止敵人破片效力的殺傷,在沒有其他隱蔽物的情況下,彈坑仍然是最安全的地方。
-
11 # 河東三叔
從本質上講,戰場單兵掩體和彈坑其實差別不大,一個是人工挖出來適當加固的,一個是炮彈炸出來純天然的。如果要說差別,彈坑所處位置肯定不如人工掩體,可能更靠近敵軍(衝鋒路上),也有可能周邊光禿禿視野良好。
在一些一、二戰題材影視作品,以及戰場歷史老照片上經常可以看到士兵躲在彈坑裡,在條件不充許的情況下,其實彈坑避彈效果一點也不差。特別是一些中大口徑炮彈轟出來的坑,足以完整裝下一個或幾個人。
說點具體的,在戰場上遇到炮襲如果有個彈坑可以躲,就要謝天謝地了。炮彈爆炸一瞬間產生的彈片是飛向四面八方的,暴露在外的站姿受彈面積更大,如果能躲進彈坑至少在彈片這一關算過了。
但是炮彈爆炸產生的不僅是彈片,還有附帶的衝擊波,要躲開衝擊波就不是躲在彈坑裡可以解決的,這得看爆炸威力以及距離的遠近。
總體而言,在戰場上炮彈坑就是天然的掩體,炮擊時無法及時離開,最好的辦法就是躲進彈坑先避開再說。至少結果如何,就看人品了。 -
12 # 紅色手電筒
在彈坑裡躲避炮擊屬於一種常用的隱蔽動作,而且還是比較有效的。
各種彈坑的體積不一樣,火炮的口徑越大,彈坑的體積也就越大。
在一些彈坑中可能會有積水,這個是一個危險因素,不過這種危險主要是在那種類似於一戰那種固定塹壕戰中,到處都被炸成了月球表面,而且又趕上下雨所以才會有這種情況。
兩發炮彈打到同一個彈坑裡的機率非常低,所謂“多彈同坑”只是現在才出現的,而且也不是說可以把炮彈打到一個彈坑裡邊,只是說彈坑的距離非常近,既然這樣對於彈坑這樣一個天然的掩體,就沒有理由不去利用,本身修築的各種工事就是挖一個坑,把自己藏起來的樣子,既然有現成的坑當然就要利用了。
炮彈主要是利用各種彈片來殺傷有生力量,而彈片通常是觸地以後向上飛出,這種情況下,臥倒都是可以減少彈片的殺傷利率就更不用說跳進一個彈坑裡邊去了。
彈坑的體積還是比較大的,如果這個彈坑忽然小了很多就要注意了,弄不好是毒氣彈的,而且如果還有臭味,就更要離遠一點,那種臭味可能是二元化學武器反應的附加產物。
不過呢,也不是所有的彈坑都能利用,這裡邊主要是各種化學彈也就是毒氣彈爆炸產生的彈坑,由於會有殘留的毒氣,所以這種彈坑不能利用,否則就會中毒。
-
13 # 天長地久78589
躲在戰鬥中的彈坑裡應該比較好,因為隨著炮體的振動,和炮彈射擊的延深炮彈落點逐步前移,躲在炮彈坑裡是很安全的。
回覆列表
那也要看具體情況了,現在好多影片上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發射迫擊炮或者榴彈炮都是連續發射,然後再調整密位,有不差彈藥的原因,也有防止趁機躲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