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韻軒書法

    董其昌的行草書法作品中,透露出虛靈清遠的意境。他平時臨帖不像原帖,創作時意境高遠,有哪些書法藝術主張?運用的什麼創作方法?受其影響,學習董其昌書法的清代書法家查士標又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一、他學習書法強調"頓悟″,"頓悟″不是天生的,靠平時學習的積累,到了一定的量,才會產生"頓悟″,才會產生靈感。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二、他強調"熟後生″,他主張字要熟後生。創作作品時在意境和風格方面是"生面孔″,有獨特之處。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三、主張作品有淡雅虛靈之韻,如茉莉花茶似的,散發出淡淡清香。有文人雅士的儒雅氣質。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四、在創作書法作品時強調"我神"。不受古帖束縛,有自己的面貌。他說:"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和古帖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狀態,既有古"意″,又有己"意″。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五、他臨帖不像,作了誇張變形處理,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審美意識,比如他臨古拙疑重的刻帖,結構大體相似,改變線條的質感為流暢酒脫型的。在章法較疏朗。風格和原帖大不相同。比如他臨顏真卿《爭座位帖》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將王羲之的筆法和顏真卿的結構骨架融合自然和諧。下面把顏真卿《爭座位帖》和董其昌的臨帖圖片放在一起,供大家分析比較。

    (顏真卿爭座位帖)

    (董其昌臨的爭座位帖)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六、董其昌學古帖喜用背臨大印象、大感覺的方法。只求大的印象相似。這是舍次求主,抓重點的學習方法。

    (董其昌行書東方朔答客難)

    七、用另一種帖的筆意來臨所臨之帖,使其有新的內涵。

    明代有人說他是明朝的米芾。有王羲之的法度意蘊,兼有懷素的細勁。清代陳奕喜評:"董字如月下美人折名花,虛無綽約,在不即不離處會心,自是天授聰明姿色。凡俗若欲以意態擬之,不向古人規矩中求真見,其不知董也。"

    清初書法家查士標,書法學董其昌。風格俊逸蕭散。藝舟雙揖書中評價他的行書為佳品上。

    查士標行草《詩冊》欣賞:董其昌山水畫欣賞

  • 2 # 雲隱

    董其昌臨帖追求的是“意臨”,表現出來的是自己對於古人書法作品的深層次理解,是“以意為先”、追求“險絕”、用筆“轉束”,呈現出個人強烈的風格和追求。

    董其昌是到了17歲才開始真正學習書法,這源於他參加松江府會考時,因字差而被知府故意降為第二等,董其昌“自是發奮臨池”。董其昌開始學書時,以《多寶塔》入門,後又改學虞世南。18歲時入莫如忠門下治學,開始取法二王。

    董其昌書法的轉折來源於其23歲那年,有幸見到了《韭花帖》真跡,25歲在金陵見到王右軍《官奴帖》唐人金箋摹本,這令他眼界大開,對自己的作品重新審視之後大失所望,“擱筆不書者三年”。自稱“始知從前苦心,徒費歲月。”從此不再妄自尊大,開始努力學書,探求“入古人室”的門徑。後開始學習宋人,尤其崇拜米芾。凡是符合董其昌審美的古代名家法書,他無不臨仿。

    曾雲:“書家妙能合,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諸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

    董其昌臨古強調神似,並以“吾神”為最高品格,這突出了董的個人風格。

    董其昌書法給人最深印象莫過於“淡”與“秀”,其一生追求平淡,崇尚自然率真之趣,正所謂“書卷氣”也。臨古是董氏書學中極重要的一環,他自十七歲開始學書,一直到八十二歲臨終從未問斷過幅古。對他而言,臨古不止是一種學習手段,更是發掘創作源泉的途徑,流傳至今的董氏書跡中,臨古之作甚多。

    “熟後求生”就是董其昌主要的臨古觀。

    董其昌《畫旨》上有一段話說:“畫與字各有門庭,字可生,畫不可不熟,字須熟後生,畫須熟外熟。”

    “由生人熟”這是千百年來掌書乏入的必經之路,也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在董其昌之前已經有許多書家著述中談及“熟”的重要意義。

    唐代張懷瑾《書斷》用“精熟神妙,冠絕舂今”來評價張芝在草書上的成就;孫過庭《書譜》認為:“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於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退筆成冢,盤板皆穿”的故事也早已耳熟能詳了。

    董其昌所說的“字須熟後生”,並不是說字不須熟。他認為應當努力求的“生”,是在獲得一定程度“熟”的基礎上要離,也就是要擺脫法度的束縛,去創造自己的新意,達到“能離能合”;

    他求“生”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追求在“熟”之後能夠回到兒童般的天真自然、樸質無華的狀態。董其昌一直將李贄的“童心說”納入到自己的書法體系。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螢厶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也。”

    “童心說”闡發了董其昌“追求天真、追求平淡”的觀念,並進一步發展成“熟後生已”。此時的“生”,已不單是技術法層面的“離”、“脫化”,而具有了更高的立意,是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董其昌的臨古,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象,而是直指大道,透過先人的筆意追求自己的書道,以意為先創造出秀逸、淡遠的書風和美學觀點。這種臨帖觀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為他以後的書學開闢了更廣的空間。

  • 3 # newworldorder

    臨帖不像的何止董其昌?歐陽詢,褚遂良臨的蘭亭序像麼?趙孟頫臨的像麼?我們對臨帖有很大的誤會,我們不是影印機印表機,在臨帖中百分之百像是有特殊意義的,那就是領會筆法筆意並且體會章法。學到大書法家的筆法筆意章法之後,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才是正道!臨帖是為了提高自己,跨時空的向書法大家學習!

  • 4 # 素里布衣楊半

    每個人在書法的臨摹過程中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反映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這種想法會潛意識的影響著你的筆墨技法,這種微觀世界的思維碰撞非常隱蔽,不被外界所知,自己也難察覺。

    像董其昌這種人,放在今天的檯面上來說那就叫頂級的大腕明星,別的不說,就是給皇帝做過老師,僅此一條就夠了吧,更何況人家詩書畫印無所不能,無所不精,門門才藝都是頂級一流棒,有權有勢,像這種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沒出現過幾個,他生前有當朝皇帝捧,他去世後,又有隔代皇帝捧,歷代都習慣把他與趙孟頫看齊,足見他的威名何其大也。

    董其昌在書法上功夫沒少花,但不能不遺憾的說,他在書法方面的天賦實際上是欠缺了一些,我曾經臨摹過董其昌書法的全部作品,對其是有一定的瞭解,一個人書法的天賦如何,一般會在他的臨摹作品中表現出來,像董其昌這樣級別的大師在功力方面我們不用有半點懷疑,如果他臨摹中暴露出臨的不像的問題就只能是受到天賦高低因素的影響,董其昌的臨摹作品大都顯示出自己特有的個性氣質,這種氣質實際上是一種死結,是一種障礙,當然要承認這種障礙會存在於我們每個學習書法的人之中,但每個人表現的程度不一樣,一般情況下,這種障礙會隨著個人的努力化解掉。我們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是在時時的排除自己臨摹“不像”的障礙中,如果長時間這種障礙不能被控制,那隻能說你的較差天賦因子在影響著你。董其昌就是一生處在這種困境中。這也是他臨不像的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臨不像的可能原因,就是我文章開頭說的那個因素,心態問題。當一個人的藝術水平及個人名望達到一定的境界時,他就有一種我是老大我怕誰的心理,此時已經不把他人放在眼裡,完全體現個人意志和傾向,甚至把臨的像當成一種恥辱,我即便臨別人的作品也讓你看到我的影子,是不是有這種可能,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而已。

    當然像董其昌這種級別的人即便臨不像,也會有很多人站出來替他捧場,他的作品意境高,他的作品有禪味,反正怎麼說都對,董其昌畢竟是董其昌,臨不像這點小瑕疵當然不礙大局,畢竟他的功力在那,他隨便手劃拉的東西,也是普通的書家能與之比肩的。何況書法臨摹一項在董其昌整個人生的才能權重中所佔比例很小,似乎微不足道,即便有後世明眼人看出此中問題,這也無傷大雅,董其昌還是董其昌,其書畫上的江湖老大地位依舊穩如泰山不可動搖。

    附圖照片均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楚簡專輯上海博物館藏楚簡—臨摹作品四幅)

  • 5 # 西園秋竹

    董其昌臨帖,形雖不一定很象,但於法度,多有心得。今人臨帖,雖求形似,但法度所得不多。這是根本區別。得法度,利於創作。得形似,僅僅一時迷惑別人和自己,實際離開了臨摹,則多有被打回原形。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這是一個很顯淺的道理。王羲之蘭亭“之”字,有很多個,但變化豐富而法度具備。所以法度本不在形似上。若以形似論法度,則法度之不廣,所以前人說,似我者死,拘泥形似之故。

  • 6 # 宗少林鋼筆書法

    宗少林硬筆書法:美工鋼筆《蘭亭序》有文徵明風格嗎?

    蘭亭序,王羲之的作品,天下第一行書,其價值不言而喻,我以鋼筆寫字,也能領略到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我的行書是學習文徵明的,不知道有沒有文徵明的影子呢?

    文徵明的書法也是一顆燦爛的明星,非常適合大家去臨摹去學習,也是非常有個性的書法風格。我覺得我的書法風格適合文徵明的,所以選擇了文徵明的範本去學習,也有幾分樣子,書法當成興趣愛好,你就會感受書法藝術他那強大的魅力,徜徉其中,與古人對話,就感覺文徵明就坐在身邊指導學習的。

    學習書法從學習《宗少林實用鋼筆字》開始,我們的教程是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系統並全面的講解和演示,理論和實踐同步進行的。歡迎大家點贊.分享.評論.關注,轉發,收藏,讓我們一起來提高寫字水平而努力吧!作者單身,尋緣!#書法##行書愛好者##硬筆##鋼筆字##草書##篆刻愛好者##臨帖##中性筆##書法培訓##書法愛好者#

  • 7 # 子衿書法

    董其昌臨帖不像,意境卻非常的高。這是怎麼回事?為了讓學習書法的朋友走出誤區,不為“意境”所迷惑,下面我就來給大家談一談書法中“意境”是怎樣產生的。(董其昌臨鍾繇書法)

    為什麼董其昌臨的一點不像卻還非常有意境,我們臨不像卻要被人噴?我們不是在追求意境嗎?是不是很糾結?人家操筆借墨,抵押鋒芒,彪煥彰炳,形體抑揚,芬葩連屬。或行或止,若往若來,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捭闔,陰陽交錯。他的這些意境從哪裡來的?苦練出來的。練什麼?練形質。形質不立,神將安附?(董其昌臨王羲之書法)

    董其昌是繼趙孟頫之後,中國書法史上的最後一位大家。他年輕時在科考的時候,因為字寫不好而成績不理想,從此以後發憤練習,學遍晉唐名家。其秀逸妍麗,不減文敏。我們現在看到的他臨的古人法帖,是在他自己的書風已經完全成熟以後的臨作。他臨寫不是以要學習古人的形體和筆法去臨。他是按著自己的套路去寫。體現出來的,就是他自己的神韻。(董其昌臨顏真卿書法)

    我們臨帖,為的是學習。學習古人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形體。筆法還沒有學會,形體尚未形成,在學習的時候放棄了形質而去追求所謂的意境,形質尚且生疏,去講什麼意境的追求,才會神不守舍,沒有形質,更沒有靈魂。(董其昌臨歐陽詢書法)

    初學者只看到人家臨的不似,卻不知道在這不似的背後,他們付出的努力有多久。董其昌學書臨帖,三十年尚未能明書道奧秘。孫過庭說,人書俱老,當緣于思慮。只拼命的練習,不善於思慮,終難有大成。(董其昌臨褚遂良書法)

  • 8 # 臨池管窺

    大凡名家臨帖,向來是“熟帖而生帖”的。

    臨池就是一個“人書俱老”的過程,貫穿一生。

    初臨求形、其次求神、再而求韻,參乎己意,別出機杼,是出帖、自成一格的路途。

    董其昌終其一生,只在書畫上求一“生”字。他說:“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早歲他從顏真卿入手,後學虞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於是又學鍾、王。兼汲李邕、徐浩、楊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長,晚年仍歸於顏真卿。

    他的書法融晉、唐、宋、元各家書風,自成一體。臨帖也充分綜合了自已理解的“禪意”入書畫,筆法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章法疏朗衝然,力追古法。作書和作畫都以“生拙”取勝,這是他的高明之處。

    臨帖是枯燥與盎然並存的,在求“熟”的乏味中時時又會有新意出現;同樣求“生”的過程也坎坷不平,紛至沓來的“筆形”如何沉澱提煉?求“熟”是積累,求“生”就是昇華;“熟”是要得法,“生”就是要“去法”,而這去掉“熟法”後得到的卻是合乎規律的“自然之法”。。。

  • 9 # 萬氏制筆

    臨帖是枯燥與盎然並存的,在求“熟”的乏味中時時又會有新意出現;同樣求“生”的過程也坎坷不平,紛至沓來的“筆形”如何沉澱提煉?求“熟”是積累,求“生”就是昇華;“熟”是要得法,“生”就是要“去法”,而這去掉“熟法”後得到的卻是合乎規律的“自然之法”。。

  • 10 # 千年蘭亭

    董其昌很高明,他懂得臨帖是從形似到神似的過程。

    他對古代名帖的體驗非常深刻,其臨作介乎古人和自我之間,既超越古人,又超越自我,每臨一遍都是一次洗禮,最後使古人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他臨寫的《淳化閣帖》,每一體都註明臨某書跡,但從頭到尾卻都是另一種面目,確切地說是他在寫自己的字。

    這正表明了他一個良好的習慣,即臨書不死臨,他非常注重擇取適合自己書法特點的形式為目的。

    可以說,董其昌不是一個創新派,他筆筆取法古人,有本有源,但他又實實在在地在寫自己的字,在明末形成了一個頗具陣容的書法流派。

  • 11 # 齊延洲書法

    一點拙見,不妥之處,請方家指正。董其昌是明代後期的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書畫鑑賞家。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講究,枯溼濃淡,盡得其妙,堪稱是古法之大成。董其昌一生,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進退自如。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非常大,《畫史給要》評論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因此,董其昌的書法,受繪畫影響大,其生平臨《閣帖》、《蘭亭》、《聖教》,得其運腕之法,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揮灑自如。董其昌一生,幾乎學習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的名家,從鐘王到顏柳,從懷素到楊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頫,終生不輟。因此,書法影響繪畫,繪畫影響書法,相互益彰,精彩出焉!

  • 12 # 沈一兵油畫

    其實仔細觀察很多大書法家臨帖形都不是很像,但如果你再仔細研究筆法,卻非常像。這正是多數人臨帖的一個大問題!臨帖關鍵要研究書者如何動做,從執筆,入紙,行筆等筆法動研究,如何發力,提按,轉折,速度如何等,再次到筆劃形態,我的理解是墨跡(字)只不是這些動作後的結果。就像中國武術一樣,如果只照貓畫虎的比劃動作,即便像也只是花架子,無力量,無速度,也無任何實戰用途,和古人的武術恐怕是兩回事。書法也是如此,古人更貼近自然,一些筆法,筆勢均從自然現像中悟出,所以大家們臨帖更多的關注是書法實質性的問題,,臨的是筆法,字勢,也許表面形態不是很像,但實質很像!

  • 13 # 王乃棟說書畫

    臨帖無法太似,亦不可不似。

    太似是奴書,不似是欺世。奴書依樣畫葫蘆,難以學到運腕筆法,因手腕神經人人不同,所以簽名具有法律效力。不似是以意臨掩蓋學不到原帖的筆法。

    董其昌臨帖不像,因為他筆性較差,根本臨不像,所以自書帖文欺世。

    還有一些是冒名仿董的臨寫贗品,所以根本無法臨像。

    高手臨帖,字形可能不像,但一定有一些不同意境。董其昌無論臨什麼人的帖,都是柔美疏弱一個樣。說明了二個問題:一、並非臨帖,只是抄帖文字。二、腕力較弱,眼力也只一般。所以難以臨出唐宋原帖高古意境。

    臨帖確實是意境極高極難之亊,因書法中認識就極難,臨帖應極難,臨出意境更極難。試看古今人臨王羲之《蘭亭序》,有誰臨像了的?號稱集古字的米芾,臨像了嗎?沒有!當然米臨比董臨意境高多了,為什麼?運腕精熟,八面用鋒。

  • 14 # 一笑貫長天

    因為什麼?因為董其昌的書法功底不夠,因為董其昌的筆力弱,所以臨帖不像!

    誰說董其昌意境高?書法不高談意境不可恥嗎?我認為很可恥!就像畫中國畫線條質量不高,就像彈鋼琴音程都弄不準一樣。

    董其昌是書法界嚴重被高估的人,有點像現在的醜書大家,基本功不成,臨帖差勁,然後被吹捧,董其昌就像這些人的鼻祖!

  • 15 # 秦世恩堂

    他屬於意臨,基本上就是再創作,內容符合,筆法是他自己的。這樣有個好處,字寫的很快,很流暢。初學者不適合這樣練,適合二十年以上的資深書家。

  • 16 # 張勁逸

    意境是什麼?是比較虛頭巴腦,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有形的筆法和結構說不出個究竟,所以就以意境非常之高來比喻,更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般的虛幻,你看不見摸不著,想吹多高就有多高。

    不能不承認,"時勢造英雄"。任何人的成名,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

    具體到題主所說的董其昌也不例外,董香光真如他的名字一般,吉光高照,命要比其他比他寫的好的書法家好的多,

    生活在明萬曆年間的董其昌,正真讓他發達起來的卻是300年後的清康熙,乾隆皇帝時期。

    因為他的書法得到了主流的推崇備至,也就是當時的清代皇帝康熙,乾隆酷愛他的書法,有了絕對至高權力,話語權者的鼎立推舉,說什麼都是叫好聲一片。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句話"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

    在中國書法史這些例子忒多了,比如書聖王羲之,寫得好無可挑剔和爭議,可那時代寫得好多了去了,連王羲之都承認“吾書比之鐘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書譜》大致意思就是說張芝的字要比他王羲之好。

    為何偏偏歷史選擇了王羲之?

    因為生活在魏晉時期的王羲之,也是在幾百年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欣賞,酷愛王羲之書法,達到痴迷程度,甚至不擇手段竊得《蘭亭序》,臨死立遺囑要把《蘭亭序》一起入葬到墓中,正是因為唐太宗的大力讚賞,當時官員晉升,"公務員"考試,會不會寫二王書法,寫的如何,也成為"職稱評審"的關鍵因素。

    好在王羲之確實無愧於"書聖",對得起歷代皇帝對他的讚賞,

    也就是說人好,字好,無可挑剔,內外兼修,這樣就名副其實的成為萬世楷模。

    然而對比董其昌就有些尷尬,為什麼?因為康熙皇帝喜歡也推崇他的書法,但其書法確實是譭譽參半,比如好的說空靈,秀雅,意境高,也有還有貶損他的字型偏狹,拘謹不大氣,總之,並沒有得到人們共同認可 。

    而且,我們知道王羲之是從小到大一直寫的好,所謂"一路紅",

    而董其昌是半路出家,他的字在考鄉試時,正是因為字寫的比較差導致屈居第二名。

    16歲時,董參加松江府鄉試,縣官衷貞吉看過董其昌的考卷,因對書法字型印象極差,把董其昌從第一名去掉 放到了第二名。從此董其昌深受刺激,開始勤奮練字。 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但一個人即使成為書法大家,寫得再好 ,還是會有最初醜字的印記影子,這一點上說,董其昌的字並沒有說的那麼好。

    但是皇帝喜歡,那怎麼辦?於是文人學士就會為了滿足皇帝癖好,找各種理由來,形容董其昌的好,於是就想出了開頭所說,看不見摸不著的"意境高"來形容,

    當然也要辯證看待董其昌的書法,是有其過人之處……他筆法的飄逸,圓滑,還有柔軟,在另外一些愛好者審美標準上, 又被認為是空靈,俊逸的極致,有書卷氣,所以有人叫好 也有人貶低,書法既然是藝術就需要提倡藝術特色的多樣性,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

  • 17 # 品味歌緣

    南朝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釆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董其昌書法形釆和形質俱佳,入貼並出貼,所書大都為上上品。

  • 18 # 憲成59613109

    董其昌書畫天賦很高,臨帖不太像也許是意臨,各人學習方法不同,董屬於那種不死板臨帖或者說在臨帖方面天賦稍遜的那種。

    即使臨帖天賦稍遜,但其博採眾長,自我創新能力較強,故意境很高。

    毛澤東也是以讀帖為主,不太死板臨帖的,但並不影響其成為書法大家。

  • 19 # 墨語堂傳統文化

    我覺得是董其昌抓住了該抓住的東西—書法本質,很多時候,或是很多人,臨帖都是臨的型,徒有其表,而無內在。

    有些東西,的確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書法也是,就是線條,卻是包羅永珍,品鑑無邊。

    只注重字型的時候,宛若一個外邊帥氣的人,僅僅就是長得好看,而沒有文化底蘊,沒有儒雅談吐,沒有完善的自己一樣。

    書法之所以稱之為書法,就是因為她是藝術,三言兩語難以盡述其內涵。

  • 20 # 鄭奎飛

    董其昌臨帖不像是因為董其昌在臨帖的過程中就創帖,現在很多學書法的人都一味的盲目的臨帖,不會在臨帖的過程中創帖,董其昌他確實是個奇才,在臨帖的過程中就創帖,這帶有他的思想,把他自己的個性融入了臨帖過程中,所以他的意境是很高的,這一切來源於他自己的書法思想來指導自己臨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尚學堂這個機構怎麼樣,有就業服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