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命費紙
-
2 # 北洋海軍炮手
最大的黑點就是把劉步蟾給整成了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實際上這是這段是根據英籍洋員戴樂爾的回憶錄搞出來的。戴樂爾和劉步蟾有仇,因為劉步蟾比較排斥洋員,其實劉步蟾排斥也也正常,清政府最擔心的就是海軍被洋人掌控。而劉步蟾又是除丁汝昌之外海軍軍官團的領袖,畢竟海軍軍官大多數都是福建人,所以戴樂爾再回憶錄裡各種汙衊中國軍官。
比如劉步蟾、林泰曾等人貪生怕死,以及什麼定遠飛橋被主炮震塌等謠言。戴樂爾的回憶錄曾經流毒了很長時間,所以電影中受戴樂爾回憶錄影響,把劉步蟾給演成了一個貪生怕死之輩。實際上,劉步蟾和坐鎮定遠指揮的丁汝昌一道,帶領海軍各艦向敵軍發起一次又一次衝鋒,死戰不退,即便是被日本海軍的下瀨火藥燒成火龍依然在奮勇殺敵,敵軍驚呼不沉的定遠。
定遠怎麼還不沉啊!來自日軍水兵三浦虎次郎死前的哀嚎
第二個錯誤就是把吉野當成日本海軍旗艦,以及鄧公撞向吉野。當時日本海軍旗艦是松島,吉野只是第一遊擊隊的旗艦,因為旗艦上得空間,必然要有容納一套指揮體系和參謀班子的空間,還要有容納軍樂隊等部門的空間,所以旗艦向來都是單獨設計。當然向吉野這種分隊的旗艦不需要,畢竟這種分隊級別的指揮體系不需要艦隊司令部那麼大的攤子。
所以,鄧公也不會撞吉野,畢竟和敵軍旗艦松島相比,吉野也沒有太大的價值。而且丁汝昌在戰報當中也說,致遠衝向了倭人最大艦,可以基本斷定是松島。因為松島作為三景艦之一比吉野大的多,而且松島的主炮在屁股上,好認。另外致遠發起衝鋒時候,吉野在海軍的後方,致遠若要撞擊吉野需要轉個180度的彎。之所以會演化成吉野,主要是當時得報刊和《清史稿》的演繹。
就致遠發起衝鋒的狀態而言,要轉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第三電影中海戰開始時候,海軍隊形由縱隊變為橫隊,實際上並無此事。因為北洋海軍的戰艦建造和艦隊作戰訓練就是按照橫隊戰術來的,而且丁汝昌在戰前下達的三條命令之一就是各艦排橫隊,船頭對敵,隨旗艦衝鋒與敵軍亂戰,不存在縱隊變橫隊的說辭。
最後,這部電影服裝和道具全是錯的,很多細節也是錯的,因為當時的條件不允許向現在這樣,能夠做準確的模型以及搭建旱船。更何況對北洋海軍的具體研究起步較晚,在服裝和道具上根本不可能做到還原。
不過這部電影主要是為了宣傳民族英雄,致遠艦管帶鄧壯節公,所以以當時的研究水平來說,只要大方向沒錯就行了。
全文完
-
3 # 猴大爺說
《甲午風雲》這部電影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反應甲午戰爭,尤其是甲午海戰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無論是李默然老師扮演的鄧世昌,還是方化老師扮演的伊東祐亨,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鄧世昌的那句“開足馬力,撞沉吉野!”,知道今天聽起來依舊是那麼熱血沸騰,畫面依舊是那麼英勇、悲壯!
雖然該片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一幕,但仍留下了一些不足的地方,與史實出入較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道具有問題道具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參加拍攝的軍艦上,拍攝《甲午風雲》時,扮演“致遠”號的是人民海軍裝備的前清老爺艦“永績”號。
該艦是清末上海江南造船廠仿照從日本訂購回來的“永豐”級(就是中山艦)軍艦所造,但是在建造中正好趕上清朝滅亡,民國建立,之後又是南北議和、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一直到1918年,也就是在開工建造7年後,“永績”號軍艦才建造完工,該型軍艦又名“長江炮艦”,是近代中國在喪失制海權的情況下,帝國主義列強為了深入中國內陸,特別是長江流域而專門設計建造的一型軍艦。
該型軍艦隻有幾百噸,能滿足長江吃水航行的需要,甚至是近海、淺海地區,也能使用。在民國時期的海軍史上,這型軍艦一直是主力。
1938年,“永績”號在對日作戰中受傷之後被日軍繳獲,1940年轉交給汪偽政權使用,抗戰勝利後被收回。1949年4月,林遵將軍帶領第二艦隊起義,“永績”艦當時就在第二艦隊內,因反對起義,在東逃時,“永績”不慎在福姜沙江段擱淺,姊妹艦“永翔”順利突圍,從此二艦天各一方,再未相見。
之後“永績”艦上的官兵成為華野10兵團的俘虜,雖然“永績”已經是30年的老爺艦,而且又身負重傷,但對於初創的人民海軍來說,有軍艦就不錯了,雖然老了點,破了點,小了點,但有就比沒有強。1950年4月24日,華東軍區海軍在南京草鞋峽舉行艦名命名典禮,並重新整編海軍編制,“永績”更名為“延安”,並在當年11月和次年完成了現代化的改裝。
原先軍艦上的火炮全部拆除,代之以蘇式裝備。改裝後的“延安”是當時海軍的絕對主力,曾被調往浙江海防前線參加護漁巡邏,並於臺灣海軍“太”字號、“永”字號軍艦發生過激戰。
為了配合拍攝《甲午風雲》,扮演好“致遠”,“延安”號在船頭寫上了繁體“致遠”兩個字,並裝飾上了黃龍旗和龍紋艦首。電影拍攝完後,“延安”號退居二線。
1965年6月19日,“永績/延安”艦被作為靶艦擊沉。
電影中有一個畫面是北洋艦隊全艦停泊的,在畫面的右邊,有一條船,倒是和真實的“定遠”級很像(如上圖所示),也是2個桅杆,一前一後,2根菸囪,尤其是船尾那點,也有後尾炮,不知這是用哪條船改扮的。
其次,劉步蟾這個人物的定位不對劉步蟾在近代海軍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海軍專業人才,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的他,早在1875年的時候就出國留學了,在英國學習先進的海軍知識、技術,之後又在英國軍艦上實習。對於當時經過“明治維新”後,開始擴張海軍的日本,劉步蟾也是最早提醒要“以防不虞”。
北洋初創,海防大舉的時候,中國海軍極度缺乏人才,又加上丁汝昌是門外漢,陸軍出身的他頂多對建造炮臺能提出點意見,而對於海軍,則完全需要劉步蟾的支援與協助,因此北洋艦隊的訓練工作亦由劉步蟾具體負責主持。中國第一部正規的海軍法典《北洋海軍章程》等一系列重要的海軍法規文獻,多是由劉步蟾參加或負責具體擬訂的。
而且在甲午海戰中,劉步蟾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在最後時刻,寧可自殺也不願投降,實現了自己“苟喪艦,將自裁”的誓言!
當然劉步蟾也不是沒有缺點,他在北洋水師內部拉幫結夥,搞個人派系,排擠丁汝昌。同時他與琅威理的矛盾,直接導致琅大人走後,北洋水師訓練質量、強度的下降,影響到了後來的戰鬥。
但是這不足以以偏概全來定位劉步蟾這個人。
在《甲午風雲》電影中,劉步蟾完全被演繹成一個阿諛奉承、貪生怕死、功於心計的勢利小人,這是與事實完全不符的。
第三,電影中的一些情節,與史實有出入主要變現在:
1、豐島海戰裡,日軍的指揮官是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而電影中,方化老師所扮演的伊東祐亨參加了這場戰鬥,顯然是錯誤的。
2、伊東祐亨,當時是聯合艦隊的司令,他的座艦是“松島”號,而整部電影中,伊東祐亨的座艦都是“吉野”這也是錯誤的。
3、“經遠”號戰艦,並不是在大東溝海戰的主戰場被擊沉的,受重傷的“經遠”當時被迫向淺水區撤退自救,“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尾隨而來,對著“經遠”就圍著打。9月17日下午5點剛過,“經遠”開始傾斜,不久,在大連莊河海域附近沉沒。
4、歷史上方伯謙真實的死亡,是在大東溝海戰結束後不久,被處斬在了旅順,而電影中他是被手下人殺死的。
5、在電影中,海戰一開始,“定遠”號中彈,桅杆被打折,丁汝昌受傷,這一段也於事實不符,真實的情況是,因為“定遠”的船體年頭較長,當它開炮的時候,把在艦橋震塌,直接導致丁汝昌摔傷。
結語雖然《甲午風雲》這部電影問題很多,但絲毫不會影響它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北洋水師廣大愛國官兵在甲午戰爭中所表現出的英勇與頑強,值得敬佩,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林永生等為國捐軀的海軍將士們,將永遠活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都說十年陸軍,50年空軍,100年海軍,如今的中國海軍已擁有自己的航母,萬噸大驅都已經下水服役,未來的中國海軍,可期!
終有一日,中國海軍一定會“雪甲午恥,揚民族威!”
-
4 # 狂人日記2008
多了去了!!嚴肅點講,最讓我吃驚的是,片中的所有軍艦實物和模型都不對!歷史上的鎮遠,定遠,包括致遠艦都不是那個樣子!其次,最不符合史實的是片中高潮階段發現新到的一批炮彈裡的發射藥被換成了沙子!片中把罪魁禍首說成是洋人,可歷史上卻是營私舞弊中飽私囊的大清腐敗官僚惹的禍!第三,關於片中方伯謙和劉步蟾兩個管帶的歷史定性也不準確不負責!他們倆到底是貪生怕死的窩囊廢還是為國捐軀的英烈?!!!
-
5 # 雲緋
方伯謙之死方伯謙因在甲午海戰中怯戰逃跑而遭到了後世排山倒海的非議。在電影《甲午風雲》中,他被濟遠艦造反的官兵殺死。但是在歷史上,方伯謙是因為黃海海戰怯戰被朝廷處斬了。歷史上的方伯謙是在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留學的留學生,相對於劉步蟾、鄧世昌等性格火烈的水師管帶,他的性子比較柔和。管帶們對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當了水師提督頗有微詞,但方伯謙對丁汝昌則比較恭順,所以丁汝昌對方伯謙也比較寬和。方伯謙家有二妾,與甚少回家的鐵血軍人鄧世昌相比正好是個反面典型。他是個沒甚血性的膽小軍人,但要他負責北洋水師的戰敗未免苛責太過。從民國開始,就有不少人為方伯謙喊冤,稱所謂方伯謙自己砸壞大炮謊稱是被敵艦擊傷純屬與管帶不睦的洋員造謠誹謗。方伯謙處斬電文下達次日,據《盧氏甲午前後雜記》記錄,“濟遠”士卒聞之‘均奔麓伏屍而哭,聲聞數里,見著無不淚下。’“盧當時是”廣甲“艦管輪,可以說是目擊者第一手資料,現存福建師大圖書館。這與《甲午風雲》中展現方伯謙與濟遠艦官兵不和的情況可謂截然相反。《海軍大事記》代表了清末民初廣大海軍的意見,他們中許多人參加了甲午海戰。這其中稱軍中人認為方伯謙被冤殺,實屬被讒言陷害。
但現代史學界已經將劉步蟾翻案還其清白,方伯謙卻沒有這個待遇。者足以證明他確實不乾淨,但可能也存在部分指責與歷史真相不符的情況。
-
6 # 邁克阿瑟1
補充幾個實際情況:甲午年時火藥彈技術己提高,而清艦炮彈大部分是實心彈打中日艦的效果只是一個洞,引進的火藥彈很少,而日艦全部是火藥彈威力大,另外雙方艦齡有十年技術代差,造成的結果一個是跑起來日艦快而清艦慢,這也是為什麼用一字隊形迎戰的原因,另外清艦主炮全部是半埋入式直接影響射擊角度,也是為什麼用一字隊形原因,透過甲午海戰以後的世界軍艦火炮技術上徹底全部放棄半埋入式。
-
7 # 如義齋人
《甲午風雲》的“故事”很多,一是在當時,二是在幾十年以後。
影片本身,不符甚至歪曲歷史事實的人物主要有兩個。一是對愛國將領劉步蟾形象的完全歪曲,其“奸詐陰險狡猾毒惡”的原因可能很多,本人更願相信是在特殊的拍攝背景下,為了更好突出民族英雄鄧世昌的“高大全”形象。二是對貪生怕死的敗類方伯謙最終下場的處理,在電影裡,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方伯謙是被藝術的處理為讓王國成等愛國官兵殺死的,實際上,方伯謙是在戰後被清政府處斬的,這固然有外界強大壓力因素,但方伯謙臨陣逃脫,死得一點都不冤枉!
影片之外,幾十年後,“花絮”燦爛。一是方的孫女,曾經的美國華人商會會長吧,強烈要求中國政府:不得公開播映電影《甲午風雲》,不得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出現方伯謙名字。我們政府的態度不得而知,但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確實發現,方伯謙真的從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消失”了。二是方的孫子,曾經的東海艦隊司令,組織了幾十個權威磚家,“造出”了一本著作《西征戰將方伯謙》,公然為方翻案,只是“史料”太假,終成笑料…… 這在當時,“中華讀書報”的真實報道則更利於去偽存真:歷史,永遠都是歷史!雖然,黃河尚有澄清日,但涇渭絕對分明!
-
8 # 海鏡清
《甲午風雲》這部老電影非常經典,我認為該片至今依然是反映甲午海戰最好的電影。當然這個評價是從藝術角度來說的,從歷史角度看,確實有很多與歷史不符的地方。
一、中日軍服都與史實不符
雙方海軍軍官的制服都是白色,這顯然是受到了電影拍攝時海軍制服的影響,而實際上北洋海軍是深藍色,日本海軍是更深的藏青色,而且並非西式軍服,而是有點中式風格。
二、日方旗艦有誤
電影中描寫日本海軍旗艦是吉野號,實際上吉野只是第一遊擊隊旗艦,聯合艦隊旗艦是松島號。
三、炮彈填沙子有誤
電影中致遠號發射禮炮時,由於彈筒裡都是沙子沒有火藥,所以炮彈不響。編劇不知道的是,北洋海軍的炮彈並非帶有金屬藥筒的整體式炮彈,而是使用絲綢藥包的分裝式炮彈,而且藥包內的黑火藥也不是類似鞭炮的沙狀,而是六角藥餅,是不可能用沙子冒充的。
四、致遠追擊吉野有誤
電影中最激動人心的是致遠追擊吉野的情節,但其實致遠航速只有十四、五節,吉野有二十二點五節,致遠是根本追不上吉野的。
五、致遠被魚雷擊沉有誤
電影中致遠躲避魚雷的情節相當驚心動魄,但實際上日本海軍為了避免魚雷被打爆,戰前拋棄了魚雷,而且當時魚雷最大射程只有四百米,有效射程一般是二百米,必須抵近發射,是不可能遠遠偷襲的。
六、致遠擊毀西京丸有誤
電影中日本海軍讓西京丸去牽制致遠,結果被致遠擊毀。實際上西京丸是一艘商船改造成的代用巡洋艦,只有一門120毫米炮,是海軍軍令部長的座艦。海軍軍令部長是聯合艦隊司令的上級,後者不可能讓西京丸去擔負作戰任務。海戰中西京丸被北洋海軍定遠、廣丙、福龍等艦艇誤認為日本運兵船進行了攻擊,但其中不包括致遠。
七、經遠先被擊沉有誤
電影中經遠先於致遠被擊沉,實際上是致遠先沉沒後,經遠才被第一遊擊隊四艘日艦包圍擊沉的。
八、劉步蟾的形象有誤
由於和外國顧問關係不好,劉步蟾一直是外國顧問回憶錄抹黑的重點,電影顯然受了影響。實際上劉步蟾才是海戰總指揮,丁汝昌受傷後 正是劉步蟾指揮艦隊一直英勇作戰,直到逼退日本海軍,戰後因此受到表彰。
九、日本海軍並沒有懸掛美國旗幟偷襲
電影中這一情節曾經深入人心,實際上並無此事。
十、王國成並沒有調到致遠號上
電影中用尾炮擊中吉野的濟遠炮手王國成,作為普通水兵的形象代表,塑造成一個調到致遠號上,最後犧牲的英雄形象。實際上王國成在拿到賞銀後離開了北洋海軍,因為賭博輸光了,很年輕就病死。
-
9 # 小院之觀
受限於拍攝時間、拍攝條件、拍攝背景等諸多因素,《甲午風雲》除了故事大方向基本沒錯,在細節上,對諸多史實都進行了大幅修改,還虛構了許多情節。
藝術作品為了主題需要,進行再創作也是可以理解,不過影片裡為了拔高主角鄧世昌的形象,為了襯托鄧世昌,對其他人進行的改編,頗為讓人無語。
在今天看來,效果反而有些適得其反,畫蛇添足。
豐島海戰後,濟遠號水兵王國成操作尾炮退敵,本來就是件子虛烏有的事情,影片裡還安排了王國成受到方伯謙排擠,憤而轉投鄧世昌,就算真有這回事,鄧世昌也不敢收,因為這無視了北洋海軍章程。
隨後,鄧世昌怒斥日本政府特使羅皮爾——李鴻章震怒——鄧世昌被革職——戰前又被重新啟用。這也是虛構的情節,大概導演想表現的是除了鄧世昌,其他人都是主和派、窩囊廢、貪生怕死,只有鄧世昌正義無比,堅決主戰。
身為管帶,也就是總兵,鄧世昌如果真的是這樣不會考慮全域性,只顧自己感受的憤青性格,談何去指揮昂貴的軍艦,最多隻能做個膚淺易怒的小兵。
為大將者,最重要的是氣度,真像電影中那樣,鄧世昌的智商又被拉低了。
為了突出鄧世昌的形象,導演還把北洋水師其他將領形象貶低。對劉步蟾的醜化,我認為尤其不可接受。
影片中,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錯發訊號,導致北洋艦隊失去先手,受到重創。
劉步蟾是北洋水師右翼總兵,一度是與丁汝昌競爭提督的人選,在北洋海軍中地位僅次於丁汝昌。在海戰中,丁汝昌開戰即受重傷,接替他指揮的,正是劉步蟾。
他親自坐鎮的定遠艦作戰應用,"不稍退避",始終在戰場堅持作戰,並重創了日本艦隊旗艦松島號。
大東溝海戰結束後,定遠號在劉公島擱淺,為了避免落入敵手,劉步蟾最後下令將定遠號炸燬,自己則與愛艦共存亡,殉國自殺,年僅43歲。
除了人物,對戰鬥本身的修改也比較大。影片裡,鄧世昌竟然下令致遠號掛起帥旗代替旗艦指揮戰鬥,在旗艦和指揮官都存在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會嚴重擾亂己方艦隊,是會被送上軍事法庭的,電影這種安排,又忽略了福建船政學堂高材生鄧世昌的專業素質,把他塑造成了個不懂海戰的蹩腳指揮官。
此外,電影裡安排鄧世昌指揮致遠艦擊沉了日軍艦西京丸。黃海海戰的結果,大家都清楚,日艦沒有一艘被擊沉,西京丸一直服役到1927年才被日軍拆解。軍艦損失這樣的情節都能胡編亂造,對史實缺乏起碼的尊重。
鄧世昌及致遠艦全體官兵固然是英雄,但我認為他們並不需要這些虛構的情節來表現其高大形象,這些情節,是對鄧世昌的不尊重,更是對北洋水師其他官兵的不尊重。
當然,也不能把鍋全甩給導演,這部影片,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一部獻禮片,承擔著政治意義,如果不這麼拍,不要說上映,恐怕根本開不了機。
60多年前,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是一部打著鮮明時代烙印的電影,會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起到誤導作用。
-
10 # 海嘯961
史實上劉步蟾是抗日將領,而電影中將劉步蟾刻化成貪生怕死的漢奸,與歷史不符!方伯謙與歷史上相符,最後被清政府處死!!!
-
11 # 不沉的經遠
《甲午風雲》是中國早期的經典電影之一,對於普及甲午戰爭知識、激勵人們海防意識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不過因為當時對於甲午戰爭的研究還比較粗淺,因此劇中除了道具之類的錯誤外,其中也不乏一些歷史錯誤,下面根據記憶印象來列舉一些:
一、豐島海戰濟遠艦炮手王國成自發開炮擊傷敵艦,最後卻被方伯謙除名。
在劇中,方伯謙是一大反派,因此在劇中表現非常不堪。豐島海戰時濟遠逃跑時炮手王國成還是自己決定開炮射擊日艦,日艦中彈以後逃跑,方伯謙卻依然下令濟遠逃離戰場。後來更是懷恨在心,將王國成除名,王國成不得不改去致遠艦。
但是方伯謙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並沒有這麼不堪。首先一點,濟遠開炮並非自發行為,而且雖然清軍的報告上提到了尾炮擊傷敵艦,但是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日方資料證實,日艦在豐島海戰中都沒有受到嚴重損傷。此外王國成在海戰後其實是得到了表彰,還得到了賞銀,實際上也正是因為有了錢,王國成才主動申請退役,回鄉種地去了。
二、在豐島海戰後李鴻章對北洋水師進行了檢閱,並發現炮彈存在問題。
李鴻章檢閱北洋水師其實是在1894年的5月,早於豐島海戰。這個並沒有什麼歷史爭議。導演這麼處理,應該是為了保持電影的節奏感,並引出炮彈質量這個問題,這個其實可以歸於藝術誇張需要。
至於檢閱時發現炮彈裝填沙子,並歸咎於當時洋商為了謀取暴利所為,這也並不正確,但是一些穿甲彈裝填沙子是正常情況,不是質量問題。
三、戰前北洋水師召集各艦艦長,商議如何對敵。
四、劉步蟾在劇中也是反派,不僅私自修改命令,改變隊形,還下令提前開炮。
這個實際上也與歷史不符,在當時劉步蟾因為和北洋水師洋員泰萊關係不好,所以泰萊在回憶錄裡寫了很多抹黑劉步蟾的話,但是近些年經過考證,證明泰萊所言大多不實,劉步蟾是被認為抹黑。
而且劉步蟾當時在北洋水師軍中威信很高,甚至超過了職務還在他之上的林泰曾,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海戰中在丁汝昌受傷以後,也是劉步蟾代替指揮。這個錯誤應該是當時這方面歷史研究不足造成的,倒不能怪導演。
五、聯合艦隊的旗艦變成了吉野。
這個錯誤有些不應該,因為聯合艦隊旗艦是松島這個並無疑義。可能是致遠撞沉吉野的故事流傳廣,吉野太有名,所以導演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改動。這個應該屬於藝術誇張需要。
六、濟遠上的水兵不滿方伯謙的逃跑行為,將他槍殺。
這個完全是虛構了,歷史上方伯謙是戰後因為臨陣脫逃被判斬首,這個也是純藝術加工虛構而成。
七、致遠因為炮彈用盡,決定撞擊吉野,吉野調頭就跑,在追擊過程中致遠被吉野用魚雷擊沉。
實際上並沒有證據說明致遠上炮彈用盡,而且致遠的航速也是無法追上吉野的,致遠的衝擊還是為了打亂日本的隊形。此外在海戰中吉野並沒有發射魚雷,致遠沉沒原因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可能是魚雷殉爆,也可能是鍋爐爆炸,但是肯定不是魚雷。
此外在片中還有在致遠追擊吉野是日本水兵跳海逃生的鏡頭,這個也並不存在。
-
1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這部老電影《甲午風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真的是部老電影了,因為它的拍攝時間是上世紀中期,而這個時間段拍攝的電影比《西遊記》的拍攝時間還要早,其知名度也因為那個年代的宣傳而變得更加廣泛。
與歷史不符的具體分析《甲午風雲》這部電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化了這場戰爭,既然美化了這場戰爭,就必然有很多的與歷史事件真實發生的過程所不相符的事情,以及諸多鏡頭的存在,可能會有誤導觀眾的情況。
不相符的地方一,丁汝昌在定遠艦被砸傷。
根據清朝歷史記載,丁汝昌在參與甲午海戰的過程中,因為身居高位被炮彈所砸中,砸中之後直接從艦橋的頂端摔了下來。這樣的一個高度摔下來,帶來的傷害和打擊是致命的,丁汝昌也在此次炮擊過程中受傷嚴重,甚至一度昏迷不醒。
而在電影鏡頭當中,我們根本無法看到丁汝昌被砸傷之後所帶來的嚴重性,僅僅是後背象徵性的捶了一下。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丁武昌已經年近5旬,如此高度摔下之後,又經過船艙一些物件的砸中,已經喪失了戰鬥能力,這一點是與歷史不相符的。
當然儘管丁汝昌被炮彈砸中,可是在重傷之下依然拒絕回到自己的艦倉內部進行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鼓舞士兵,讓自己的手下奮力追敵。
不合理事件二,劉步蟾的糊塗賬。
丁汝昌的北洋海軍此次戰敗有兩個主要負責人,第一個是丁汝昌,第二個就是劉步蟾。劉步蟾與丁汝昌的關係非常複雜,事實上劉步蟾的確是一個好人,可是也有自己的人生汙點。
簡單來講,劉步蟾因為得罪了某個洋人掌權被某些人嚴重黑化,並且在整個清朝歷史當中,對於劉步蟾的記載也是諱莫如深,顧左右而言其他。因為劉步蟾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這樣的一個複雜之人很難去解釋,只不過在短短的兩個小時的電影當中,想要完整的闡述他的個人發展以及個人在北洋海軍當中的影響力和在此次戰役過程中的作用,基本不可能。
《甲午風雲》這場電影當中的劉步蟾,更多的是參考當時的歷史記錄以及相關文獻,而近50年以來,關於劉步蟾的個人形象發生了重大轉變,百姓對於他也有著諸多方面的考量。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甲午戰役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炮彈問題。根據中日雙方的資料對比,不難發現,甲午海戰直到結束,日本的開花彈還剩下1200多顆,而北洋水師在此次戰役開始之前僅僅有3000餘枚炮彈,而3000餘枚炮彈當中很少是開花彈,更多的是實心沙土的,這樣的沙土彈威力更小,影響力更小,在戰場過程當中所能夠起到的打擊能力更是少之又少。
-
13 # 一線天
我想,對老的經典電影《甲午風雲》提出這樣的問題,是雞蛋裡挑骨頭,完全是無病呻吟或無事生非。眾所周知,《甲午風雲》是歷史題材的故事片,不是歷史資料或記錄片。所以,為了增加故事的邏輯性、趣味性、思想性,在不改變基本歷史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對一些細節或枝節做些修改,也是無可非議的。現在總有一些人,閒著沒事幹,就愛找些吹毛求疵的問題來譁眾取寵,博公眾或媒體的眼球。類似的問題還有像電影《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不是個壞人,實際上是個樂善好施的紳士什麼的等等。我真的不明白,對於文學作品中虛構或改編的的人物,那些人幹嘛非得去沒事找事地對號入座呢?
-
14 # driver66
1,炮彈裡沒有藥,都是沙子,2.對劉步蟾的描述不對,3,對北洋艦隊作戰隊形的錯誤評價,4.致遠艦的炮彈並沒有用光。
-
15 # moshuolini
文學作品來自於歷史事實,可以有所改動 ,為突出某個主題,只要基本忠於歷史就行。甲午風雲做的很好,是優秀的電影典型,比神劇強到天上去了。
-
16 # 悶新石紛
別挑以前的電影說話?最起碼以前拍的電影讓人感覺到真實!現在拍的電影電視劇都拍的是什麼?簡直胡說八道!侮辱我們的智商!什麼玩意?
-
17 # me109test
一直沒搞懂的問題,丁汝昌下令迎戰隊形,然後打旗語讓各艦執行。為什麼致遠艦瞭望手(一個老頭)說打出的是另外一個旗語(好像是一字長蛇陣),然後鄧世昌還不信,反覆確認。導致各艦讓日本聯合艦隊切割。到底是旗語發錯還是看錯了呢?
回覆列表
說實話,一輪對炮後,對面啥事沒有,這邊好幾艘艦冒了黑煙,旗艦又瞬間聯絡不上,我就不信艦上的官兵能不慌,電影裡演的大義凜然,就差唱國際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