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路學徒

    餃子幾乎每個華人都吃過,也幾乎華人所到都有餃子的蹤跡,餃子的做法和餡料也是五花八門。但是餃子是誰發明的呢?

    是一個醫生,一個大大有名的醫生——醫聖張仲景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的故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 2 # 翊翊浩浩尉尉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形成有一定親緣承襲關係、菜點風味相近,知名度較高,併為部分群眾喜愛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稱作菜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可謂是深遠持久、源遠流長、流傳至今,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歷史一直沒有斷過。流傳至今,有名的歷史人物也有許多,很多的美食都是這些歷史人物做出來並且取下面得名字,或者是跟他們有很大關係的。

    1、蘇軾

    第一大吃貨,不對,是大文豪!他的文學造詣和才華自然不必說了,可是你可知道人家有“北宋第一吃貨”的頭銜,看看他的詩,你就知道他是有多愛吃。相信你一定聽過“東坡肉”吧,沒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先生髮明的。他除了寫詞,平時沒事就研究美食。透過對美食的研究,還專門寫下了《老饕賦》和《燉肉歌》呢。

    2、張翰:美食第一 為吃辭官

    張翰,字季鷹,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他也是個著名的吃貨。

    據《晉 書》記載,他本來正在做官,而且官職還不低,結果一年秋天,他一時嘴饞,想起家鄉現在正是吃鱸魚膾的時候,於是官也不做就回家吃美食去了。

    3、乾隆

    乾隆每次都要把所訪之處的美食吃個遍,花了很多的銀兩在吃喝玩樂上。雖然貴為天子,畢竟也是肉長的,旅遊也不過就是逛吃逛吃。關於吃,乾隆寫下了不少詩句,比如這首《黃瓜》: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

    乾隆所訪之處,基本也就被他吃了個遍,跟乾隆有關的美食故事也不勝列舉。比如乾隆和鯽魚湯,乾隆和松鼠桂魚,乾隆和魚頭豆腐…可以開創一個菜系叫“乾隆爺吃了都說好”。

    4、張 大 千

    廚藝更在丹青上,口重好麻辣醇香

    張大千不僅懂吃,還會做菜,當代藝術家中沒一個比得上。他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教導弟子時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能學好藝術?

    張大千很喜歡自己做菜,在臺灣、巴西、美國居住時都自己琢磨做美食。晚年定居臺北,張大千和京劇名伶郭小莊結為忘年交。

    他親自動手,請對方吃牛肉麵。張大千的牛肉麵分兩種,一是紅燒,一是清燉,麵條有寬有細,可供選擇。

    他在湯里加了花雕酒,做紅燒牛肉麵時炒豆瓣醬很關鍵,用小火燉4個小時;清燉牛肉麵則自始至終用中火,還要不斷地撇油和浮沫,讓湯清澈見底。郭小莊平時為保持身材吃得很少,卻也禁不住誘惑,一口氣吃下三大碗。

  • 3 # 喜歡看影片者

    這個就不得不提廣為人知的端午節吃粽子了。

    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華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裡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裡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裡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划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來歷。

  • 4 # 唐時星光

    歷史名人與美食間的故事有很多,舉幾個例子~

    首先要提的是張翰(張季鷹)。

    他是個為了家鄉美食不要官職的人,留下來最有名的典故便是蓴鱸之思。

    《晉書》載:張翰曾被齊王司馬冋闢為大司馬東曹掾。司馬冋執政期間,他預感到禍事不遠,有退隱之意。

    後在洛陽,因見秋風起,乃思家鄉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後世很多名人詩歌裡也都有對蓴鱸之思的情節。

    第二個要提的是蘇東坡。

    蘇東坡算是最有名的吃貨和美食家,留下來的詩篇裡對食物,吃,烹飪皆有之。

    最有名的,自然是東坡肉了~

    第三要說的是伊尹。

    他被認為是中華廚祖,自小被庖廚撫養。

    他曾“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這種能將治理天下比作做菜,對調和滋味,把握火候等烹調技法瞭如指掌的先賢,與美食定有不解之緣~

    第四要說的是孔子。

    大思想家對吃很講究。

    《論語》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這種對美食的要求,也在儒家思想主導的魯菜裡有所傳承…

    第五個是虞悰 。

    他是《食珍錄》作者,是南北朝時的名門之人,也是皇帝的布衣之交。

    虞悰做出的食物美味程度連宮裡的廚子都比不了。

    有一次齊武帝蕭賾吃了他的扁米粣等美食,想求食譜,虞悰卻不肯給。後來蕭賾醉後身體不適,虞悰才獻了醒酒鯖鮓一方…

    最後再說個美女。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愛吃荔枝的楊貴妃,讓我們看到了女人對食物的執著,帝王對美人的執著,當然,還有勞動人民的辛勞和最早的冷鏈物流…

  • 5 # 福建燕yan的V生活

    作為一個地道的福建福安人,我不得不說我們福建的光餅,我們的光餅是為了紀念抗倭英雄戚繼光。

    相傳明嘉靖四十二年,抗倭英雄戚繼光率軍入閩追殲倭寇,連續下雨,軍中無法開火,戚繼光便下令烤制一種最簡單的小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充當乾糧。十分方便攜帶。並且後面,這小餅流入民間,不但普遍食用,而且還成為祭祀神靈祖先必備的供品。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

    福建的光餅有很多種,有建甌光餅,閩清光餅,永泰蔥油光餅等,而作為福安人我必須介紹福安光餅。福安光餅傳承了戚繼光發明的光餅,中間有一個小孔可以用線串起來。並且清明節的時候可以用來祭拜祖先。

    光餅的吃法也有很多,光餅乾吃,光餅夾豆芽等最愛吃的還是光餅夾海蠣包,福安人稱之為“福安式漢堡”。

    光餅不僅好吃,而且還會養胃,光餅裡頭含有少量的小蘇打,對於胃酸過多的人來講無疑就是一種好吃的胃藥。

  • 6 # 剛日讀史

    對於吃貨來說,對各種誘人的美味完全沒有抵抗力。

    一、蘇東坡與東坡肉

    “東坡肉”是蘇東坡在徐州任太守時創制。

    《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

    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

    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

    二、粽子與屈原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投江:

    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百姓們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據說後來屈原託夢給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粽子:

    慢慢的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三、宋嫂魚羹與宋高宗

    據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淳熙六年(公元1171 年)3 月15 日,宋高宗趙構登御舟閒遊西湖,命內侍買湖中龜魚放生,宣喚中有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自稱是東京(今開封)人,隨駕到此,在西湖邊以賣魚羹為生。

    宋高宗:

    高宗吃了她做的魚羹,十分讚賞,並念其年老,賜於金銀絹匹。從此,宋嫂魚羹聲譽鵲起,富家巨室爭相購食,宋嫂魚羹也就成了馳譽京城的名餚。

    經歷代廚師不斷的研製提高。宋嫂魚羹的配料更為精細講究,製成的魚羹色澤油亮,鮮嫩滑潤,味似蟹肉,故有賽蟹羹之稱,是聞名遐邇的杭州傳統風味名菜。

    宋嫂魚羹:

    四、梧州田螺與李宗仁

    “護法戰爭”時期,新桂系佔據梧州。

    李宗仁和白崇禧一日便服出遊,騎樓街上突然飄來螺香,李宗仁不禁食指大動,說健生我們吃田螺去。

    去吃田螺咯:

    坐下叫老闆上田螺,一邊吃一邊呼好吃,好吃。李將軍感嘆:若無戰事,一碗田螺,一杯小酒,細細品嚐,也是人間一樂事也。

    賣田螺的魏老伯見此人氣度不凡,忙問旁邊相識食客。食客曰;李將軍你都不認識,他是我們廣西人的父母官啊!

    老伯田螺:

    魏老伯忙上前:

    “將軍,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將軍在梧州,真是梧州人之福啊!”

    將軍後來在梧州時多次去吃魏老伯的田螺,並幫他提字。從此梧州田螺名氣大振,成為廣西名菜。 至今步行街的老伯田螺店,依舊吸引著廣大食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5G有哪幾款手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