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濤哥金評媒

    關羽之所以只報兩個字,不報出處,因為他是個黑戶,報了可能會出事,而張飛和趙雲報有出處的喝號,是因為這哥倆兒有本錢這麼喊。

    關羽、張飛、趙雲,劉備帳前三勇將

    一、燕人張飛:三國富二代、風投小王子

    1、燕地名城,老闆同鄉

    張飛和劉備是老鄉,都是現河北人,都是涿郡人,此地當時歸幽州管轄,後在三國魏黃初五年,即公元224年,改名叫范陽。

    劉備的先祖,漢高祖劉邦曾孫、漢武帝劉邦的庶出哥哥,中山靖王劉勝有120個兒子,其中有5個被封為了列侯,其中有一個劉貞被封為陸城侯,陸城就在涿郡,而劉備就是劉貞這一枝上的,這也是劉備是漢獻帝皇叔的原因。

    桃源三結義,三國始開篇

    唐朝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在這裡發動了“安史之亂”,而在北宋又出了一位名頭更大的宋太祖趙匡胤。

    涿郡戰國時乃燕國屬地,而漢朝的諸侯王燕王的封地也在這裡,比如漢武帝死後,他的兒子燕王劉旦造反,這個劉旦的封地也在這一圈兒。

    2、富家子弟,涿郡豪俠

    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有兄弟三人自報家門的一段。

    其中寫到張飛時,他是這麼說的:“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英雄。”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張飛是“大眼睛雙眼皮兒,一看不是一般人兒”。

    張飛莽撞人,喝斷當陽橋

    “頗有莊田”,注意這個“頗”,這個可是“很”的意思,這是一種極度自信的表達方式。

    可就是這麼一個見過大世面的富二代,愣叫劉備這個“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的“三國馬雲”給忽悠瘸了,不但把“拐”給人家了,還搭了一輛腳踏車。

    張飛搭錢搭地幫劉備置辦起了一個300人的創始私兵團隊,這才把劉皇叔炒成了“三國網紅流量大IP”。

    張飛等於自己主動跟劉備簽了個“對賭協議”,當然,這個風投專案後來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作為聯合創始人,當劉備的“蜀漢公司”一上市,他立馬得到了大把的股東分紅,還和大老闆成了兒女親家,這麼看張飛也算是“三國孫正義”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作為一個富二代,張飛從小家裡不差錢,腰桿硬手頭壯,到哪都說頭一句。

    這就像王思聰,雖然臉上沒寫“王健林之子”,但就是低頭嘟囔幾句,別人都覺得怎麼就透著那麼幾分“豪橫”,“霸氣側漏”得捂都捂不住。

    名城富家子、投胎小能手、公司創始人、打怪大戰神,渾身上下好人設多得都沒法低調,這就難怪張將軍經常在兩軍陣前自豪地大喝一聲:“燕人張翼德在此, 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這就如同沈騰在電影《羞羞的鐵拳》中勾一勾手指,說了聲“你過來啊!”

    二、常山趙子龍:我本世家俏公子

    1、藩王封地郎,超能美少年,

    趙雲的老家常山,現在叫正定,為河北省石家莊下轄縣,我們的國家領袖曾在那裡起步,東漢時郡治所在地叫真定。

    那趙雲為什麼不介紹自己是真定趙子龍呢?

    因為這裡也常山王的封地,說這個大的來歷,總比小的要好。

    真定這個名字,到清朝的時候,為了避雍正皇帝“胤禛”的“禛”字,改為了正定。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雲受常山郡百姓推舉,帶著本郡從吏兵投奔公孫瓚。

    從被“百姓推舉”,又能有地方部隊的官兵或者說是預備役,義無反顧跟著他幹這一點上看,趙雲的出身也不簡單。

    勇冠三軍趙子龍

    就像講相聲的大胖子孫越之所以能拉起一支叫“藝馨相聲社”的隊伍,最後投奔了郭德綱,也是因為他有李文華外孫這個相聲世家的名號。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整個漢朝的官員檢拔前期都是察舉制,也就是由世家大族推薦的。

    趙雲能帶走從吏兵,說明這時已經是地方武官了或是被官方認可的人,在那個看重出身的年代,沒有點家世肯定不會有這樣的薦舉,即使是這之後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以官宦大家推選為根本。

    3、選對行業投對簡歷,跟對老闆押對未來

    長坂坡拼死救幼主的趙子龍

    《周易》說:“雲從龍,風從虎。”趙雲的名和字應該就是這麼組合而來。

    不像關羽、張飛這樣的嫡系部隊,趙雲是半道兒來的,而且是被劉備誆來的。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劉備和白馬將軍公孫瓚都曾是當世大儒盧植的學生,這位盧植還做過冀州大佬袁本初的軍師。

    公孫瓚雖說不是涿郡當地人,但是因本人長得“實在帥呆了”,靠娶了涿郡太守的女兒之後發跡。

    因此,這劉備和公孫瓚既是同學也算鄉黨,有了這層關係,劉備就好下手了:“宰熟可是俺老劉的專長”。

    現在有的不講究的老闆是靠騙和耍賴發家的,劉備是這些人的祖師爺。

    靠跟魯肅熟,借來了荊州賴著就是不還;靠跟公孫瓚關係好,借了趙雲也不想還了。

    “不還,不還,就不還,看你們能把我怎的!”

    公孫瓚收留了再一次無家可歸的劉備,這其實是礙於老同學的面子,當然這個時候的公孫瓚還要防著他旁邊不安分的鄰居袁紹,劉備的到來,也是給他增添了力量。

    趙雲的兩任主公:疑他的公孫瓚,信他的劉玄德

    為表誠意,他送了劉備一支部隊,那麼這支部隊肯定不能是自己的嫡系精銳,就想到了他一直不太放心的半路加入的趙雲。

    這麼說來,這趙雲其實是買一送一的贈品。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本來劉備是想勸趙雲,直接跟他走了的,可趙雲還是挺講究的,在公孫瓚兵敗袁紹自焚後,才正式投奔了劉老大。

    善打感情牌的劉老闆還讓趙雲享受了和關張一樣的大V待遇:同榻而眠,在這種哥們兒浪氣的表演下,趙子龍感動得不要不要的,玩兒了命跟新老闆革命到底!

    家世棒長得帥,人品好武藝高,老闆大保鏢、太子救命人,低調奢華有內涵,趙子龍完全有理由要報一報“常山趙子龍”的名號。

    三、關雲長:身份是個無法言說的痛

    1、丈夫本自低微處,英雄豪壯志難酬

    戰神關雲長

    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這是《三國演義》第一回,關羽出場時對自己的介紹。

    據《關侯祖墓碑記》記載,關羽祖父關審,字問之,山西解州常平村人,其父關毅,字道遠,又遷往山西解良生關羽,關家雖非大富之家,但祖父關審深通道儒經典,也是書香世家,所以才會有《三國演義》中關羽手不釋卷讀《春秋》的描寫。

    這個河東的解州和解良是一個地方,屬現山西運城市,此地後來還出了王維和司馬光這樣的名人。

    2、沖天戰陣攔不住,忠肝義膽真丈夫

    孟德惜才愛將,雲長掛印封金

    從關羽的介紹可以看出來,他是個殺人犯,還可能是個通緝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雖一身武藝,卻只能走投無路到劉備這當個私兵,而無法去袁紹、曹操等其它軍閥那裡當正規軍。

    雖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死個把人不算個大事,可殺人畢竟這是個不能為人道的事。

    再說如果一提“河東關雲長”,不但不能給家鄉長臉,還會抹黑,作為“紅臉漢子”的關二爺可丟不起這人。

    一直對自己出身不自信的關雲長,真正可以大大大方地介紹自己,是大約在公元200年左右。

    他被曹操表奏天子封為漢壽亭侯,雖然這個爵位也只不過食邑300戶,但這可是皇家封號啊,關羽不僅長出了一口長期被壓抑的惡氣,終於也能敞敞亮亮地報上名去了。

    空負青雲志,除惡走他鄉。

    將軍破敵陣,萬里終封侯。

    關雲長威武!

    雖然張飛、趙雲出身要比關羽好一些,但關羽用努力和實力,演出了一幕幕屌死逆襲的精彩場面。

    關羽身後更是被歷朝歷代反覆追封為王,成為了受萬世景仰的忠義化身,是與“文聖人”孔子同地位的”武聖人“,是位列神班的關聖帝君。

  • 2 # 三國逐鹿

    三國演義當中,武將們在上陣殺敵時通常會有一個響亮而又霸氣的自報家門。比如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少主的時候,他對曹操問話的回答就是“我乃常山趙子龍也。” ;張飛獨據當陽橋時也是大吼:“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赤壁之戰中甘寧圍堵曹操時也是張口暴喝:“東吳甘興霸在此,曹賊休走!”由此看來,三國時基本都是非常霸氣自信的報上名號。但是輪到關二爺就不一樣了,要麼一聲不吭揮刀就斬,要麼就是淡淡的兩個字“關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關羽的自稱並不只有“關某”,這只是他用過最多的稱呼。他也自稱過小將、關雲長等。但他從來沒有像趙雲、張飛那樣高呼一聲“某乃河東關雲長!”這和當時的情況以及關羽的性格、經歷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是分不開的。我們就根據不同的原因分析一下,他為什麼喜歡自稱關某。

    一、自身經歷與習慣

    我們都知道關羽的河東解良人,後來因為看不慣惡霸橫行鄉里出手打抱不平,沒想到失手打死了人。成為殺人犯的關羽為了躲避官府的通緝遠走他鄉。他的這段經歷對他的自稱有著重要影響。

    逃亡在外,終歸是多有不便,面對別人時,如果說出自己姓甚名誰,那殺人犯的身份就可能暴露。看到這,你們可能要問,為什麼關羽改字卻不改名換姓呢?這就要從姓、名、字的意義以及關羽的性格說起了。

    姓,是由祖先傳下來的,是不能輕易改動的。而名字,是父母所賜,除非為了避諱等原因,若非迫不得已也是不能變動的。而字是古人成年後為自己所取的,並且是公共場合下與別人所用的稱呼。

    而關羽的性格比較自負,行得端做的正,比較有那種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感覺。他是不會為了躲避通緝就改名換姓的。但是自負不代表沒有頭腦,如果直來直去的不知變通就會有很多麻煩。所以他稱自己關某,這樣既避免了被人發現的麻煩,也維護了自己的內心。

    那為什麼成名之後的關羽依然沒有高調的稱自己是“河東關雲長”或者“解良關雲長”呢?還是因為經歷。各路諸侯都是有點能耐的,什麼人名噪一時也會第一時間派手下去調查。說白了,關羽在廣為人知以後,他的黑歷史和逃犯身份也不是秘密了。如果自稱自己是河東關雲長,別人一聽這地方,就能聯想起一些東西。而關羽自己每喊一次,也會聯想到這不太光彩的過往。

    二、自身性格使然與實際情況不同

    在關羽被迫降曹約法三章時,他的自稱就是關某“關公曰:“關某若知皇叔所在,雖蹈水火、必往從之。此時恐不及拜辭,伏乞見原。”

    他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時候也是自稱關某:

    操從其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

    為什麼面對曹操時,關羽要自稱關某呢,這除了個人的自身經歷與習慣使然還有別的因素。

    實際上關二爺對曹丞相的感覺一直是很複雜。因為關羽熟讀《春秋》,又深明大義,後人都贊其為義絕。當時剛與大哥、三弟結拜的關羽也是時刻吧忠義二字置於心頭,這樣一個自負又時刻標榜義薄雲天的人,降曹了。雖然說是降漢不降曹,但實際上怎麼回事大家都知道。關羽自己也是比較抬不起頭,也不願意張揚自己的名字。所以自稱關某。

    華容道上的時候,也是這個原因。當初關羽雖然受了曹操的恩惠,但是透過斬顏良誅文丑回報了。可是之後過五關斬六將,又是殺了曹操的人。雖說這些人是曹操事先吩咐,但是關羽還是理虧,這也是之後曹操急中生智拿此說事,關羽被迫放了曹操。

    那麼此時面對曹操的關羽也是內心很尷尬,不知道怎麼樣去面對的感覺,自己曾投降於他,此時卻要殺他,而自己又知道他一定會拿過關斬將說事。所以也不像之前的將領大呼小叫著“哪裡某某某在此”,而是“關某”

    實際上關羽並不只有關某這個稱呼,主動請纓戰華雄是曾自稱“小將”,這是當時關羽地位較低,要謙虛;在攔呂布和戰龐德時他曾自稱“關雲長”,這是戰場上漲聲勢的需要。

    不管哪種稱呼,關羽始終沒有說出河東解良。可見除了為人謙虛之外,他對自己的過往也是有一絲芥蒂的。

    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方法去除牙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