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雁楠吃瓜客

    《國家寶藏》的大火併不意味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到了。第一,文化類節目本來受眾就比較低,都是有一定歷史知識儲備和文物欣賞能力的中高階知識分子才會感覺比較有興趣。一般的普通觀眾對於文物類節目,普遍感覺有距離感或者是陌生感。受眾的狹窄註定了類似《國家寶藏》的文化綜藝節目可能會有很高的口碑,但是距離大火還是比較遙遠的。

    第二是像《國家寶藏》這樣的文化節目的大火只是偶然現象,是一種現象級綜藝節目。跟此前的《百家講壇》不同。《百家講壇》雖然也是文化類節目,但是它的內容比較包羅永珍,觀眾看起來普遍比較通俗易懂,而且便於欣賞。對很多故事和食物有一定的接觸和聽聞。但是《國家寶藏》裡面的文物大部分人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是需要很高的節目製作水平,才能夠把文物和觀眾的距離拉近,讓更多的民眾對文物產生興趣。這是一般節目很難做到的。大部分文化類節目做到不枯燥就不錯,想做到火相對而言比較難。

    第三是觀眾欣賞電視節目的習慣問題。以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來說,觀眾更喜歡不費腦費力、輕鬆歡快、娛樂休閒的綜藝節目,對於節奏緩慢、難懂燒腦的節目比較會覺得提不起興趣。當然偶爾類似《國家寶藏》這種依靠精良的製作和流量明星的加盟,能夠一時引起眾多關注,但是當這波行情過去之後,很難再帶動起其他文化節目的走紅。可以說文化節目可以紅極一時,但是難以萬山紅遍。

  • 2 # 豆漿騎兵

    先亮答案:會引發一陣熱潮,但是離春天的到來,還相去甚遠。

    光說不練假把式,咱們從兩方面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國家寶藏》大火的原因:

    1.符合廣大受眾的節目形式:

    《國家寶藏》不論在專案包裝上,還是製作上,都是很精良的!在介紹國寶的歷史不再是老套的靜態展示+富有磁性的旁白,而是改成更直觀,更具體,更有代入感的情景劇、故事劇、真人脫口秀這類更易於被觀眾接受的新形式,這種更貼近廣大受眾的方式。在節目形式上較之以往的《國寶檔案》不知道高明瞭多少倍!拋開節目形式,其實《國寶檔案》對各個文物的介紹更具體、更詳盡、文物背後的文化解讀更有深度,可惜這種質量更好的節目,過於平淡,過於文藝,本就受眾較少的文化群體,接受程度更少了!

    2.精良的製作:

    《國家寶藏》的製作是非常精良的,不論在文物背後的故事主線,文物價值的深度挖掘上,這些都需要質量上層的指令碼來支撐的!觀眾看見的每一幀畫面,背後都是有剪輯、有編劇站在全域性去把控,去掌握的!說到底就是《國家寶藏》的定位很明確,要抓住觀眾,不再做曲高和寡的雅言,而要做一個更受觀眾喜愛的節目!換句話說,《國家寶藏》欄目組,是放棄了高精尖路線的,對市場,對受眾,做出了妥協。

    3.流量效應的合理運用:

    《國家寶藏》大火,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加入了諸多代表著流量,知名度、粉絲群體的明星、藝人。在這個講究流量的時代,脫離流量很難生存下去。並且現在文化綜藝節目的政治性元素已經大幅下降了!節目效益,市場反響更為重要!明星、藝人的加盟彌補了文化類節目最欠缺的流量。現在《國家寶藏》節目大火,也證明了這種將文藝節目輕娛樂化是正確的!

    二、文化綜藝節目的春天不會到來的原因:

    在《國家寶藏》大火之後,人們不禁要問,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到了嗎?豆漿認為文化類節目會在《國家寶藏》的帶動下火一把,但是離春天還很遠!

    1.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先天缺陷:

    沒有溫飽,談何文化。文化是需要建立在豐富的物質基礎之上,才會開花結果的!涉及到個人層面,文化只是一種調味品,在酒足飯飽後提升品味的一種選擇(還有其它選擇),這就天然決定了,欣賞文化的受眾天然就是小眾的!涉及到社會、國家層面,社會生產力,國家綜合實力,暫時還沒有達到文化大繁榮,文化大爆炸的時候。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後,還要經過幾年,幾十年的奮進,才會將文化大繁榮,文化大爆炸的物質基礎徹底夯實,打嚴了!在這之前,想要憑藉一個節目就將整個領域帶火,不現實!

    2.專業人才的缺乏:

    只要你足夠細心,你就會發現《國家寶藏》作為一個文化綜藝節目,幾乎將全國的博物館都調動起來了!換句話說是這樣,集全國頂尖文物,配上專業的解讀,最後形成現在這樣子。這種模式限定了它的未來。除非原班人馬接著拍第二季,否則很難再有這麼好的效果的!脫離國家級媒體平臺,省級或網路平臺拍攝這種節目呢?必然帶來質量下降!文物質量上就不行,其它相關資源調配上,也很難調配得比《國家寶藏》更好。說到底,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核心還是對文化的演繹,沒有足夠的文化專業人士參與,進來,很難再複製出《國家寶藏》的熱度!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 3 # 池三歲的小腦袋

    “春天”還沒有到,但是相比於前些年來說,文化類綜藝節目確實已經擺脫了“冰凍”。人文類節目大火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們觀眾審美和判斷力的提高,不在滿足於“娛樂至死”,二是我們的人文類綜藝節目不再是高高在上普及知識,而是透過各種形式來吸引觀眾興趣再傳播知識。

    如同《國家寶藏》,請幾位明星用話劇形式演繹文物故事。

    這些明星中有小鮮肉也有老戲骨,演繹的故事有時令人捧腹大笑有時又令人感動發人深省。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是透過自己的表演來為觀眾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用自己的表演來展示我泱泱大國之風範。這樣的講述形式怎能不吸引觀眾呢!

    《國家寶藏》的大火不是突然發生的偶然事件,他之前有許多人文類節目做鋪墊,如上半年大火的《朗讀者》。

    在第一期《朗讀者》節目播出後,作為節目嘉賓的96歲翻譯家許淵衝便成為了“網紅”。當他將印有“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的名片遞給董卿時,他或許不會知道第二天自己的名字被全國人民掛在嘴邊。

    而《朗讀者》團隊請許老先生還是有一段佳話。當時因為節目播出時間總是變化,許淵衝認為他們不講信用,表示不再參加節目。節目組馬上登門賠罪。天天抱著果籃鮮花在人家家門口,最終誠意打動了這位老先生。這樣用心去做一檔節目,去請一位嘉賓的節目怎能不大火呢!

    《見字如面》是一檔明星讀信節目。這檔節目豆瓣評分為9.6分,超過了同期的“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等娛樂類綜藝節目,這在人文類綜藝節目中算是一個里程碑。

    第二季一上線便引爆淚點。黃志忠在讀白血病人李真寫給母親的信時便引爆全場淚點,甚至黃志忠本人都潸然淚下。而周迅在讀太平輪倖存者“周侶雲寫給母親的信”時更是有長達十幾秒的哽咽,在全場起立鼓掌時,她竟嬌羞的要躲到桌子底下了。

    在《見字如面》中明星們的這些反應都是真實沒有節目組干預的,這些信的內容有生死的感動,有為國為家的磅礴,也有朋友之信義。他讓我們當代年輕人看到了中國從古至今作為禮儀之邦泱泱大國的風範。不僅有內容並且有深度。

    或許你會說上面兩檔節目都有請明星嘉賓帶流量之嫌,那麼之前大火的《中國詩詞大會》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便是將內容做到極致的。

    《中國詩詞大會》或許是把陽春白雪做到通俗易懂的典型個案。節目組考慮到節目適應人群問題。對評委的選擇也是下了很大功夫。四位評委王立群、康震、酈波和蒙曼都擔任過《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他們的講解風格都是由深入淺,自帶“段子手”特質。比如蒙曼講解“擲果盈車”典故,她說,潘岳長相俊美,坐車走在街上,都會有一群女粉絲瘋狂地往他車上扔水果以表達愛意。

    見字如面的總導演關正文說:人文類節目之所以被一些人甚至內容製作者定義為“小眾”,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尊重觀眾,以為精神產品只有小部分人才能享用,他們都的內心是居高臨下的,而真正直抵人心的東西從來都不是“小眾”的。

  • 4 # 娛樂硬糖

    在幾部口碑爆發,幾乎是全網叫好,收視也不錯的文化類綜藝播出後,這類綜藝迎來了數量的爆發,甚至將一直以來明星真人秀佔據的一線衛視週末黃金檔給搶了過來。畢竟後者被政策風向所左右,正處於尷尬的狀況,前者則更符合廣電的要求。

    央視有“大會”系列: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等;湖南衛視有《詩詞天下星》;浙江衛視有《漢字風雲匯》;江蘇衛視有《成語中華》;東方衛視有《詩書中華》;北京衛視有《念念不忘》;安徽衛視有《少年國學派》;河北衛視有《中華好詩詞》……很多家衛視還不止推出了一檔文化類綜藝。

    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節目同質化嚴重,最直觀的一個現象是,衛視黃金檔綜藝全在“對詩”,利用中國古詩詞進行比賽,基本可以概括大半文化類綜藝的節目模式,可謂套路滿滿,創新不足。

    而且,文化類綜藝的收視,還沒有火到可以與明星類綜藝、純娛樂綜藝相提並論,整體也開始呈現後勁不足的趨勢。與此同時,廣告商對這類節目信心不足,讓文化類節目招商困難。知名如《見字如面》,背後卻是沒有任何冠名商的窘境,這也不是一家之難。董卿也形容籌備《朗讀者》是:“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春天”之前,還是先過好冬吧。

  • 5 # 燕趙都市報

    隨著《朗讀者》第二季迴歸熒屏,2018年電視熒屏文化綜藝再次升溫,加上《信中國》《小鎮故事》《同一堂課》等型別更豐富的文化綜藝節目陸續開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相結合的綜藝節目再次成為2018年第二季度的熒屏熱點,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讓人驚喜的是,這批文化綜藝“高而不冷”,不少年輕觀眾表示,這些節目寓教於樂,“既有趣味性,又能學到不少傳統歷史文化知識,一舉兩得”。

    文化類綜藝節目全方位呈現

    近兩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再度興起並呈現蓬勃發展勢頭,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再到《國家寶藏》和《信中國》,均不同程度獲得觀眾追捧。其中,《朗讀者》第二季開播不過兩期,話題度與讚譽度就延續了第一季的精彩;而同樣在熒屏上熱播的《信中國》則以“信”為橋樑,透過朗讀的方式強化著文化的力量;此外,《中國詩詞大會》最新一季和央視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也收穫好評不斷。

    在第二季度熱播的綜藝節目中,本週日晚,北京衛視《傳承中國》將迎來收官公演。十期節目眾多“明星班主”突破自我,用十場異彩紛呈的公演詮釋京劇之美,為國粹文化的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傳承中國》請來裴豔玲、寇春華、尚慧敏、王志怡、王佩瑜等幾十位京劇藝術家親授,全程把控明星京劇表演呈現的質量,力求為觀眾呈現原汁原味的京劇大戲。

    備受影迷期待的《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第二季將於6月6日開播,該節目是由演員周迅聯合CCTV-6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節目共同發起的一檔表演文化傳承系列綜藝。日前,周迅作為發起人揭幕了該節目第二季首批7位嘉賓陣容,同時分享了第二季錄製的心得。周迅表示,“‘表演’這兩個字就包羅生活永珍,認定一生的職業是演員,就天生帶有責任感。”對於新一季節目收視資料方面的期待,周迅坦言,自己對這方面並不敏感,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節目本身,會先把內容做好。

    在以《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為代表的文化綜藝成功崛起之後,出現了一批以詩詞、漢字、國學為主題,且從名稱到內容都極為相似的節目,嚴重的雷同趨勢難免讓觀眾審美疲勞,於是,更多的節目製作者開始將目光投向文化概念的延展區域,深度挖掘文化內涵,並在表現形式上走出演播室,走向戶外,探尋文化節目的更多可能。正在熱播的《小鎮故事》是國內首檔全專家團人文類文化探索節目,由李健攜手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學者走進中國12個獨具特色的小鎮,探尋隱藏在時光中的文化瑰寶。《百心百匠》則邀請到李亞鵬、柯藍、李泉等探訪民間匠人,一對一向匠人學習傳統技藝,傳承匠心的意義與價值。不管是《小鎮故事》還是《百心百匠》,都讓觀眾跟著嘉賓們的視野領略和體驗人文文化之美,“節目裡有山水、有學者、有技藝”。

    質感強、寓教於樂 更能吸引年輕觀眾

    每當談起文化類綜藝,大家總會有一種刻板印象,認為這類節目只有文化水平較高、閱歷豐富的中年人最為關注。但事實證明,“年輕人”已成為近年來崛起的文化類綜藝的主流觀眾。此前有媒體對《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調查發現,其受眾群體以85前和95後最多,尤其是95後觀眾,佔比超過三成。另據央視調查稱,《國家寶藏》觀眾主體構成中,集中度最高的是20歲到25歲年齡段人群,位居第二的是15歲到20歲人群,“年輕觀眾持續在網路平臺刷屏、點贊及分享”。《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也曾透露,“當下社會對年輕人的審美是有一些偏見的。吸引年輕人的,並不是傻白甜,他們也非常喜歡有質感的東西。《我在故宮修文物》《尋找手藝》這樣的節目都沒有用形式去吸引年輕人,然而,年輕人依然喜歡這些節目。”

    有觀眾認為,如今文化類綜藝越來越好看的原因在於寓教於樂,把知識跟趣味性相結合,更具可看性。近日,正在熱播的新節目《同一堂課》延展真人秀創作,搭建全新公益電視模式,將“支教”引入了電視,分別在漠河北極村北紅小學,香港大學同學會小學,雲南廣南縣的壩美小學,山東曲阜的實驗小學等學校進行。節目雲集了濮存昕、張國立、徐帆、蔣雯麗、王洛勇、王佩瑜等22位演員、文化名人,他們將在節目中化身跨界老師,深入小學課堂教授語文課。《同一堂課》的定位是文化公開課,22堂經典語文課堂,22篇經典課文,涵蓋《詩經》《論語》,還有李白、陶淵明、蒲松齡、魯迅、朱自清、胡適、李叔同、蕭紅、張愛玲等名家大作。文化類綜藝延伸了綜藝的功能,增添了“課堂屬性”,這是值得期待的。在此之前,《漢字風雲會》創造性地把綜藝節目變成了教學課堂,《中國詩詞大會》也是在娛樂比拼之餘豐富觀眾的詩詞知識,深受觀眾好評。

    文化綜藝能打動年輕觀眾的心無疑令人欣喜。不過,我們還應看到,文化類綜藝節目火熱的背後尚存在一些明顯“短板”。比如不少節目存在跟風之嫌,內容雷同,創意相似,引發觀眾審美疲勞。還有一些節目初期精彩,但後勁不足;抑或首季吸引人,但後季表現平平,這些都是值得業內人士警醒之處。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綜藝本就具有一定的專業和知識壁壘,在傳播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有一定侷限性,顯得相對小眾。作為主創者,新節目的研發要精益求精,更要持續創新,否則很難獲得持久的關注度和生命力。善於挖掘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結合點,是補齊綜藝節目短板的有效手段。

  • 6 # 使用者101397354331

    確實有這個勢頭,隨著這兩年綜藝節目的興起,許多的綜藝節目也開始火了起來,比如什麼《跑男》《極限挑戰》呀也火得一塌糊塗,所以也會始讓很多類似綜藝節目的出現,但久而久之,觀眾也就難免會出現視覺疲勞,而這時這種文化類紀錄片和綜藝兩種創作手法,以文化的核心、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將會讓觀眾眼前一新,因此也就有了文化類的綜藝節目的“春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繪畫有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