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讀破廬

    悟空,你問題真多,為師好煩!你讓為師評價路遙的人生,也不告訴為師路遙是誰?他的人生,難道還比咱師徒坎坷曲折?十萬八千里路雲和月,九九八十一難塵與土,幾多妖魔鬼怪,幾多恩怨情仇,一想到這些,為師就感慨萬千,潸然淚下,情不能已,你又何必苦苦追問,苦苦強求呢?

  • 2 # 明湖文學

    人生,是路遙先生第一部作品,書中的內容也恰恰是那個時代的知識青年必走的人生之路。對生活,對愛情的那種渴望和憧憬。整體我個人認為寫出了作者那個時期內心真正的想法,徘徊,無助,渴望,和遐想。是作者內心對人生和社會深處真正的想法吧。個人的拙見

  • 3 # 蘇菲貓之我的分享

    路遙的《人生》在當年出版不久就被拍成電影,在當時頗有點轟動效應。

    當時雖然很多人認為高加林希望有更好的人生髮展的願意可以理解,但絕大部分人對他『拋棄』農村女友的做法是批評態度的,甚至於將他與司湯達《紅與黑》中的於連相比...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怎麼來看《人生》呢?

    站在今天回頭看,我們會發現高加林身上的悲劇意味更強了,因為如果不是由於時代的侷限,他完全可以達成自己的人生願望,如今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再是天塹;甚至,即使在農村他也會有更多的機會。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隨著年歲既長,就會發現他的人生軌道已經在那兒了,由他的出生環境(父母,父母的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大環境、大時代..) 所決定的他的人生軌道已經在那兒了,如果他希望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無疑地,他個人必須付出努力,但能否成功,卻很大程度上要看周圍環境,而我個人認為,一個開放的、公平的文明的社會的標誌之一就是,至少它不試圖卻阻撓這種努力。

    但是三十年前的中國並不是這樣,有各種有形、無形、有意、無意的障礙,正是這種障礙造成了高加林的悲劇,當一個人正常的追求受到環境的阻礙而不得時,這就是悲劇,雖然那年代這樣的悲劇太普遍。

    再說回高加林的感情,他與巧珍分手其實並沒有太多可指責之處,無疑,巧珍是個好女孩,但在感情交流上,的確她是除了『豬又生仔了』這樣的話題之外並無更多可與高加林溝通之處,高加林對於婚姻其實有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要求,如果,他為了所謂的道德一直與巧珍在一起的話,對於兩個人其實都無快樂可言。

    當然, 這並不是說,他與黃亞平在一起就無可指責,因為他與亞平在一起除了對方能與他『談得來』之外,他是有企圖心的。

    但無論如何,今天的高加林應該有更多的選擇與機會。

  • 4 # 元元的天下

    在小說《人生》扉頁,寫著這樣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每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這出自於柳青的《創業史》。作為陝西文壇教父的柳青,對路遙的影響很大。《人生》這部中篇以及百萬字長篇《平凡的世界》都可看到路遙對其精神導師致敬的文字。

    路遙1982年發表的小說《人生》,描寫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人生追求,曲折的愛情經歷,引起巨大的反響,這也是路遙成名作。該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后,更轟動了全國。(元元依然記得,長輩們大罵男主負心漢時,咬牙切齒的情形)

    面對代表城市文明亞萍,高加林沒有勇氣拒絕其誘惑,他放棄了漂亮質樸但沒文化的巧珍。當高加林最終被城市拒絕回到農村,昔日的心上人已嫁做人婦,他回到農村,但生活再也回不到過去了。他並不嫌棄農村人,但選擇後者,則意味著一輩子困在黃土地,他沒有做一輩子農民的思想準備。

    路遙並沒有交代高加林的結局,《人生》出版以後,有很多人表示要續寫《人生》,但路遙曾在訪談中提到,高加林後來到底怎麼樣了,他也不知道,這應該讓生活來回答,是一個完全開放式的結局。

    高加林內心的矛盾,是特定時期高加林們無法立足於土地,也沒有能力在城市安身立命,一種普遍的人生困境。今天的年青人也存在"生活是我養的一條狗,/更多時候,/我是生活的一條狗"相似的困境,什麼時代出人頭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據說因為讀報看到,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登上太空的新聞,路遙興奮的徹夜難眠。後來創作《人生》時路遙認定,主角應該叫加林。而作家本人的人生,似乎也投射到了小說的情節。

    路遙的初戀林紅,一位容貌異常姣好的北京知青。然而她因招工離開了陝北。1969年丟官又失了戀的路遙,回山溝溝當了民辦教師。失意的他和北京知青林達相愛兩年後結為伴侶,可惜在1992年,路遙逝世3個月前兩人離婚。

    可以設想一下,路遙即使找到一個“巧珍”那樣的女子,也無法解決現實生活的難題,擁有長久幸福。家族性肝病,貧窮家人的負擔,一個瘋狂寫作,甩手掌櫃似的丈夫,林達終於又回北京去了。

    路遙熱愛著家鄉的黃土地,"為什麼我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路遙曾講到:有人認為我,是不是在在農村就過到過巧珍?我回答說,不是,因為這個人我可以說,她就是整個陝北勞動婦女的一種形象,陝北的勞動婦女就是這樣。

    多少人感嘆造化弄人,世事不公,而英年早逝的作家,曾在兄弟工作的煤礦體驗生活後說到:

    凡是下過井的人,生活在太陽底下就應該知足了。

  • 5 # sunjin6278

    其實《人生》是路遙的一個夢想,在他困窮孤獨的生活中,很希望有一個像劉巧珍那樣的姑娘來愛他,真心實意的愛他,不求任何條件的愛他。路遙在愛情上是很不幸的,先被愛戀的女知青拋棄,後又被後來妻子強制離婚,路遙的感情很是不幸。

  • 6 # 幸福蘭3

    電影人生的編劇是路遙,路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作家。電影《人生》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編劇是路遙,導演是吳天明,女主角是吳玉芳,男主角是周裡京,女配角是李小力,男配角是高保成,賈六,喬建華,這是一部非常經典,好看的電影。

  • 7 # 書房記

    《人生》發表在《收穫》1982年第3期上,影響很大,曾獲得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路遙在《人生》這部中篇小說中試圖塑造出一個接受現代教育和現代文明、追逐人生夢想的文學典型人物——高加林。

    我們來看小說《人生》,在這部作品中,作者路遙對鄉土人生深情留戀和呼喚,閃爍著他的理光芒。我們都知道,路遙有著苦難的童年,當他走出那片留給他苦難的土地,接受現代理性時,內心又更依戀著那片土地。

    路遙一次次地試圖衝破傳統,讓年輕人去追求城市文明和現代理性,把理性地光芒帶到深受傳統思想禁錮的農村農民之中。但他的那份戀土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內心,並一次次地讓他在走出去的同時又迴歸鄉土,紮根鄉土。這種矛盾性一直充斥在《人生》文字中,作者也始終在傳統與理性之間徘徊,突圍出去,又最終又迴歸。

    事實上,路遙希望千千萬萬的高加林們走出去,改變祖輩們世代的生活方式;但在情感上他又極力地使這些青年們迴歸鄉土,迴歸傳統美好的人性、人情之中。鄉土是路遙的“根”,同樣也是高加林們的“根”。

    劉巧珍,一個善良、純樸、勤勞、美麗的農村姑娘。可惜高加林丟棄了劉巧珍。在路遙筆下,為我們譜寫了一段愛情悲歌,雖然劉巧珍的愛情最後失敗了,但是她的意識與與情操勝利了。

    黃亞萍,一個具現代文明為一身的女性代表,也是一位“第三者”的形象。 由於種種原因,她對文明的接受和嚮往最終也是以悲劇而告終。

    《人生》從高加林回村、進城、又回村的圓形軌跡中,揭露了城鄉交叉地帶的農村青年在邁向人格解放的人生課題時,也揭示出了路遙社會制度改革的深沉呼喚。

    可以說,《人生》是路遙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當代文學的一部重要作品。

  • 8 # 風雨黃鶴村

    《人生》這部路遙作品,我還是在一個偶然時間裡“認識”的,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個早晨,我們一幫同一天參加工作的知青下了早班不睡覺,居然相約去看電影,正巧電影院放彩色故事片《人生》,從此我就喜歡上路遙作品了,相互傳閱原著,摘抄優美哲句,其熱烈不亞於當年下鄉時傳閱手抄本之痴迷。

    電影《人生》由周裡京和吳玉芳主演,講述了一對回鄉青年高加林和巧珍追求事業與愛情的傷痕歲月,故事讓我們回味青春,也讓我們在曾經追尋夢想中去撥動那根琴線,似曾相識的那個特定故事真叫人難以平靜和蕩氣迴腸,由於我們與主人公歲月裡或多或少地有著難忘共性往事,也有著美麗的渴望和憧憬,更讓我們在風雨後去感嘆與思考,去梳理歲月,珍惜中去熱愛今天生活。

    《人生》片中插曲更是讓人難忘傷感,當我們看著加林與巧珍分別於大山裡那個小木橋時,回首往事,心裡如同五味瓶打翻似的,在攪拌在撕裂在揉碎,在嚮往更是在思索,這也許就是搏弈青春與自我撞擊迸出的火花吧。那首歌好愁好痛好傷心,我至今沒忘:“上河裡的鴨子下河裡的鵝,一對對毛眼眼照哥哥,煮了那個錢錢喲下了那個米,大路上摟柴瞭一瞭你,青水水的玻璃隔著窗子照,滿口口白牙對著哥哥笑,雙扇扇的門來呀單扇扇地開,叫一聲哥哥呀你快回來。。。。。。”

    今天我同樣拜讀了各位老師們的佳作和感悟體會,受益匪淺。以此紀念名著,路遙雖已逝,但路遙仍在。。。。。。

    (注:圖片選至網友作品,致謝。)

  • 9 # 吉祥如意

    路遙所寫的《人生》,藝術的再現了當時回鄉知識青年的真實狀態。本人在八二年連讀兩遍。後來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看了。

    本人除了沒談戀愛外(我一同學曾有大隊支書女兒看上,但同學未從受到打擊),高嘉林所有經歷都經歷過。

    那個特殊年代的農村出身的高中生確實看不到前途在哪裡,希望在何方。大量城市知青尚有招工、回城一絲希望。廣大回鄉高中生只有同父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修理地球。一天幾個工分值2角錢,累得賊死。

    《人生》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農業、農村、農村青年的真實生活。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讓人心潮起伏,不能平靜。

  • 10 # 青青子衿121

    《人生》這部中篇小說是路遙先生的成名做,曾經被拍成電影,影迷對該劇評價很高,前兩年還被改編成了電視劇,改動很大,有些偏離了原著,反響平平,影視導演如此偏愛這部中篇小說,足以說明這部小說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巨大!!小說男主角高加林是個有文化的人,但是這個人性格缺陷很大,看似很要強,實則很自卑,進城賣饃一段足以看出,高加林是個虛偽愛面子的人,他害怕被同學甚至同學的家屬知道自己已經是個農民,他寧願把自己的生活負擔強加在年老多病的父母身上,也不願意低頭去過現實的生活,我一直覺得路遙先生年輕的時候也是個自卑的人,他筆下的幾位男主角都有類似的性格描述,就是羞於自己的貧困,害怕被別人看不起,這大概是路遙年輕時曾經有過的心態,但是高加林不同於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或者困難日子裡的馬建強,孫少平和馬建強確實自卑,但是自卑的背後是要強和堅韌,而高加林自卑的背後是虛榮和好勝,高加林最初是看不起巧珍的,他覺得自己有文化有能力,不識字的農民姑娘巧珍是配不上自己的,這是他虛榮得一種表現,後來他又愛上了巧珍,這不單純因為巧珍對他真心真意的好,作者用馬栓相親一節,間接說明了巧珍其實是很優秀的,比高加林強的人也在追求巧珍,所以當高加林明白自己已經徹底是個農民的時候,他改變了,他知道巧珍配得上自己,娶一個美麗蓋滿川的善良姑娘是被很多人羨慕的,這也是他虛榮的一種表現。

    反觀巧珍,這是個一如既往真誠待人的善良姑娘,她沒有因為任何變故而放棄自己的愛情,高加林是公家人的時候她暗戀他,高加林落魄的時候她幫助他,她遵從高加林任何的要求,不惜自己被別人恥笑,被別人看不起,甚至不惜和自己的父親決裂,哪怕最終高加林拋棄她的時候,她仍然替他著想,不忍傷害他,把兩個人的分手歸罪於自己不識字。。。應該說,巧珍是個完美的人,美麗,善良,堅韌,勇敢。。。這些詞彙用在她身上絕不為過!!難怪有影迷評論:高加林到哪都有,巧珍卻太難找啦。。。

    《人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路遙先生對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的描寫非常到位,透過高加林這個人物,對時代和人性進行了鞭笞,大師佳作,值得品味!!

  • 11 # 土豆情09

    《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遙苦戰21個晝夜寫成的一部13萬字的中篇小說,也是其成名作,該作品還獲得過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一經發表,就在讀者群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吳天明導演將其拍成電影搬上屏幕後,更是轟動一時。

    要評價《人生》這部作品,我們可以將其與路遙先生所處的環境與其苦難的人生經歷聯絡起來思考、探討!路遙先生與共和國同歲,他經歷了新中國初期的各種社會變革,也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因為家庭貧窮,不得已在七歲被過繼給大伯。從小直到他上延安大學,路遙的成長歲月裡充滿太多的苦難,他親身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飢寒日子,這給他留下苦難記憶的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意志。作為一個從黃土地裡走出的貧苦人家的孩子,路遙從小有一種“走出大山,將命運踩在腳下”的夢想,他不甘於庸庸碌碌。所以,他將自己對於生活的各種嚮往與對於命運的探討都寄託在他的作品中。

    以《人生》為例,生活在“城鄉交叉地帶”的高加林從農村到城市再返回農村,這是路遙對於命運的思考,青年走出農村以後怎樣?他們要幹什麼去?要追求什麼樣的東西?所以,主要的不是要走出農村,而是走出之後要面對的!

    《人生》在發表前,路遙擬定的書名叫《你得到了什麼》,這個我們可以以兩種視角來分析。第一,作為農民的高加林因為機緣進了城,拋棄了巧珍,和城市姑娘黃亞萍戀愛,最終因為“走後門”又被遣返農村,而他“從感情上更愛的巧珍”已嫁作人妻,他繞了一圈,什麼也沒有得到!第二,作為“市民”的高加林,竭力擺脫農村的習氣,幻想著和黃亞萍結合後去更加遙遠的南方,去“施展才華、大有作為”。然而,城鄉固有的現實矛盾並沒有讓他如願,所以,“市民”高加林進城之後,實際上什麼也沒有得到,並且他丟失了農民的本真!最後,他迴歸到黃土地,只是暫時的一種退讓,路遙先生在結尾篇寫到“並非結局”,這就意味著,以高加林的心氣,他最終還是要往出走,至於出走後要幹什麼,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他也不知道去城裡要幹什麼,但是知道要出去,他不想在農村刨挖一生,於是他走進城市後是開始做了攬工漢!即使自己有多大的夢想,但是基本的生存必須要有保障。這跟《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樣,他返回農村只是要填飽肚子,並不是對於“命運”的屈服,他的夢想永遠不會在黃土地裡,他不可能用“鋤頭在土地上寫下無數的詩行”!

    因此我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它告誡青年不要安於現狀,鼓勵青年要透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青年要規劃好自己的未來,用柳青《創業史》中的話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是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一言以蔽之,世界是平凡的,但是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 12 # 且佔丹楓系釣舟

    《人生》無疑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人。馬雲曾稱,《人生》這部作品的勵志精神促使他開始創業,也有太多人說讀完《人生》後不再迷茫。對於這一本經典的作品,居於現代的我們,也難免湧起心中的無限波瀾,今天我們就探究一下這一本書的成功點,同時敬仰平凡的作家路遙。

    真實的年代寫照:

    這本書的年代應該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時期,大約在1978年左右開始的。揭示了農村知識分子,欲圖進入城市發展,卻捲入了許多走後門、憑關係的事件之中,體現了沒有地位的農村讀書人動盪和不確定的命運。也體現出當時社會不良風氣,雖然這種走後門的風氣現在仍然存在,但是對於一個農村讀書人來說,實在是比較殘酷。當時也體現出了農村人民的純樸和城市人和幹部群體之間的勾心鬥角,體現某革命只後殘存的風氣。同時結合時代政策,真實流露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人民公社”的特色,非常真實,令人能體會到那個年代的味道。

    現實與夢想的矛盾:

    誰也說不準究竟夢想變成了現實,還是現實變成了夢想。或許希望總是在不經意之間。高加林在農村結識了有地位的生意人的女兒劉巧珍,原來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只可以,狗仗人勢的縣委為了巴結高加林有權勢的軍人叔父,給他走後門到縣城去當了記者。可以說人的野心是限的,人一旦有了見識,就有了更大的夢想。他厭倦農村單調的生活,嚮往誠實的燈火通明。然而此時他又遇見了幼時的紅顏知己黃亞萍,考慮到自己的前程與歸宿,他狠心和巧珍斷絕了關係,準備和黃亞萍遠走高飛。然而此刻他被黃亞萍的前男友的母親揭發了走後門當記者的事。身敗名裂的高加林只能再回到農村,和黃亞萍斷絕一切。然而此刻命運給他開了個巨大的玩笑,劉巧珍此刻已經嫁給了別人。高加林似乎無時不刻都在想著夢想,從而脫離了現實。然而在現實之中,又總有火花點燃他空洞的夢想。人生的矛盾正像是無所不在的上帝,似乎沒有人能逃的出去。或許我們也應該思考,是否要一直追求夢想而放下愉悅的生活呢?

    愛情與生活的矛盾:

    從小說裡面看出,高加林認為自己是比較有文化的人,所以有一點看不起一天沒念過書的劉巧珍,但是他還是比較喜歡巧珍的。後來他遇到了有背景的黃亞萍,又覺得黃亞萍也很有文化,自己考慮到未來發展,最終選擇了黃亞萍。後來他落馬以後,他又發現他經受不住城市的洗禮,也經受不住城市愛情觀的多變。在愛情與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只選擇其一,《人生》正是揭示了這樣的一個現實存在的矛盾。只要愛情不要生活,那可能終究默默無聞。選擇生活,而捨棄了真正的愛情,可能會一無所有。其實很多人認為高加林是一個負心人,其實最最可悲的人恰恰是他,這並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正是命運的不確定性,使得他一次又一次迷茫。命運總是未知的,或許我們要像蘇軾一樣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或許才能活出更加真實的人生。

  • 13 #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路遙的《人生》觀後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高玉德的憨厚朴實,高明樓的“精明強幹”,劉立本的“機智過人”,德順爺的歷事情懷。這幾位鄉村的老者共同演繹了在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而農村的年輕人,不甘平庸的知識分子高加林,嚮往美好未來愛情的劉巧珍,城裡公幹子弟張克南,對未來幸福生活嚮往的黃亞萍,共同演繹了年輕人在未來的道路上,對於工作與愛情之間所做出的艱難抉擇。

    也許,人生原本就是這樣,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有時,又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到頭來,無非是一場虛幻的夢境。正如高加林所看到的那座橋,最終只不過是一座彩虹橋,過程美好而短暫。但人總要回到現實中,現實又往往是殘酷的,但無論結局如何,人還是要善良並且堅強的走下去。

    在愛情方面,年輕人選擇似乎太過於莽撞,往往感情用事,如果高加林與劉巧珍,張克南與黃亞萍一直走下去,也許,就不會發生後面艱難的抉擇,一切都會回到正規。但世事無常,人總是嚮往高處,年輕人總是樂觀的期待美好的生活。

    最終,高加林經歷了大城市的風風雨雨,又回到了他曾經不相容的農村,這時的他,才覺得這裡的生活是多麼美好。也許,只有失去的東西,才懂得應該如何去珍惜,但為時已晚,好在年輕人依舊充滿生機,還可以爬起來繼續走向未來。德順爺對加林說的那段話,詮釋了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幸福,在平凡的世界裡不平庸的活著,依然保持自己的初衷,這就是不平凡。雖然話語樸實無華,但句句都激勵年輕人勇敢的走下去。

    嚴峻的現實生活最能教育人,年輕人不能抱怨當下的生活,一切都是當初自己的選擇決定的,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生活的原則。如果加林選擇了巧珍,也許未來的生活會更好,但理想的愛情沒有那麼圓滿,道路總是充滿了曲折,拋棄了巧珍,選擇了亞萍,但社會生活所迫,讓加林清楚意識到自己真正愛著的是巧珍,但當他反應過來時,巧珍已嫁為人妻。這是一段淒涼的愛情故事,但也許,這就是真正的人生,總是充滿不確定,命運有時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

    讀《人生》讀的不只是表面的文字,更多的是改變生活的那種情懷。人生路雖然漫長,但如果走好要緊的那幾步,那你對未來的生活就會充滿信心。重要的則是與志同道合的人,攜手一同走向未來。

    2018.08.01

    宋晨聲

    寫於上海

    心所向往的方向,就是我要到達的地方!

  • 14 # 萬里鳳凰

    路遙《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人生》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跌宕起伏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主人公以城市與鄉村奔波之中那種心裡的落差以及感情的抉擇…………感嘆!為高加林曲折的命運感到痛心。

    文中,加林的人生有面臨重大選擇。是拋棄巧珍還是放棄亞萍。糾結過後,加林做出了最後的決定,眼看著愛情事業雙豐收,卻由於別人的舉報,因找到的通訊員工作被撤職了。加林這一次又回到了農村,加林的人生,是命運的捉弄,最後巧珍和亞萍一個也沒有得到。生活是那麼有望,最後卻是那麼的無望。生活是無常多變,顯得那麼渺小和無奈到最後卻成了一段悲劇………… 

    這就是人生,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你走錯一步也可以影響一生,甚至影響其他人的一生,即使遇到了困難,一切都由自己承擔。

  • 15 # 塵紅心

    《人生》是什麼樣的人生?是短命鬼的體面人生。“朝三暮四喜新厭舊是男人永不疲倦地賤的秉性。”高加林算得上賤,有文化長得帥是讓農村姑娘巧珍著迷的地方,巧珍的善解人意體貼入微也讓剛開始務農的高加林覺得舒服,僅是舒服而已,巧珍沒文化滿足不了他“高階”的精神需求。進城之後,高加林終於過上了傾心已久的體面生活,但土氣的巧珍配不上了他的體面,於是喜新厭舊的戲碼在這賤人身上演繹了一遍。雖然他表現的是多麼的不情願不忍心,但他的偽善總歸掩蓋不了他賤的秉性。其實亞萍也是個傻姑娘,那個年代的傻姑娘都喜歡有點文化的面首,還是現在的姑娘聰明,喜歡東哥那樣的成功人士。扯遠了,繼續說亞萍的傻,明明知道高加林有女朋友,明明知道他為了城裡人的體面甩了那個農村丫頭,可她仍然跟高加林糾纏不清,愛情矇蔽了她的智商,好在當高加林被打回原形的時候,她的智商終於在現實的感召下飄了回來。塵歸塵,土歸土,哪裡來回哪裡去,高加林短命鬼的體面到此為止。愛情真就這麼脆弱嗎?真的就沒有永恆的嗎?有,真有!不過這種永恆都是短命鬼成就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試想一下,如果他們沒有死,而是私奔,那會怎樣?答案有了,魯迅先生的《傷逝》,喝著白菜湯維持不了浪漫的愛情,“愛情需要附麗於生活”,需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好了,傻姑娘們,當有個男人說愛你一輩子的時候,千萬別犯傻,男人的話是風裡的雲彩,除非你願意一輩子追著雲彩跑。

  • 16 # 使用者13688672191

    我曾見到過路遙生前一張照片,他坐在著名作家柳青暮碑旁,暮前土裡插著點燃的香菸,路遙也抽著煙,沉思遠望,似乎在和柳青心靈對話。我不知道他們生前是否認識。直覺告訴我,路遙崇拜柳青,他要向柳青那樣,深入最艱苦的生活,用生命寫岀人世間真善美。路遙就是這樣的人。

  • 17 # 使用者687610968203

    路是一個有理想有情懷的人,一個脫離低階趣味的,一個純萃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勤勞的人,改革開放以來最偉大的文學家

  • 18 # 撩世故人情

    生而為人,我們不應該安於現狀、按部就班,不應該在適合奮鬥的年齡選擇安逸的生活。人生的路很漫長,但是關鍵的就那麼幾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許朝左走,你就能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也許朝右走,就是永遠遇不到一種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命不止、奮鬥不息,這不僅僅是一句豪言壯語,它還告訴我們奮鬥非一朝一夕之事,應該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高加林雖然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但他年少輕狂,胸懷大志,面對生活的困境,在坦然面對的同時,依然想著能跳出龍門,飛向更遠的世界,他永遠不會屈尊於在村裡當個小學老師,更何況當地地道道的農民。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願意再像你們一樣,就在咱高家村的土裡刨挖一生”,在那樣一群意識落後的莊稼人裡頭,有這樣的想法實屬不易,也值得推崇和讚揚。於是當他得知自己要去縣裡當通訊員的時候,他有多興奮、又有多驕傲。

    面對重要的選擇,我們不該徘徊和迷茫,能正確的正視自己,敢於向美好的未來挑戰,才不枉此行。

    有時候,把最堅強的自己留在奮鬥之路上,何嘗不是一件美事。高加林從他離開土地當老師,到丟失工作回到土地,再到離開土地當幹部,再到被舉報又回到養他育他的土地,整個過程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但是這種悲劇是值得的,他經歷了最美好的奮鬥歷程,走出了大山,和有文化的城市姑娘黃亞萍談戀愛,發揮自己的特長,寫出了一篇篇讓所人有羨慕的好文章,充分展示了自己優秀的身體素質,在籃球場上吸引了很多女孩子的關注,這時候的高加林感覺到了自己的強大,認為自己永遠也不會比別人差,重拾信心的他著實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對於愛情,不光要轟轟烈烈的愛,還要講究知識層面的門當戶對。

    很多年輕人,能夠結合在一起,往往都是很聊得來,知識結構、層次相差無幾,這樣的結合才能更長久,才有可能白頭偕老。高加林正視意識意識到了這一點,雖然在農村生活的時候,巧珍的所做作為讓他感動了無數次,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整天想著能和自己親愛的人見面,能得到她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當他進了縣城,和有文化的黃亞萍接觸中發現,她對生活的理解更深刻,而巧珍,只會聊生活的瑣事,沒有一點吸引他的地方,於是他的內心感到無比的惆悵,背叛巧珍的想法,時時刻刻充斥著他的大腦,他期望自己和黃亞萍結合在一起,她有文化,聰敏,家庭條件也好,又是一個漂亮的南方姑娘。在她身上瀰漫著一種對他來說是非常神秘的魅力。像巧珍這樣的本地姑娘,尤其是農村姑娘,他非常熟悉,一眼就能看到底。他認為她們是單純的,也往往是單調的。正是這種知識層次的差異,註定這種愛情是無法長遠的走下去,最終選擇背叛。

    人生路上,十有八九不會一帆順風,或多或少都會有磕磕碰碰,但是失敗了不等於一無所有,還有生我養我的土地,也有疼我愛我的親人,還有那些永遠幫助我們、支援我們,渴望我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朋友。正如勸高加林的德順老漢,他經歷的也許比高加林更刻苦銘心,但是他並沒有放棄生活的勇氣,他依然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人世間。當聽到老人的勸解,他恍然大悟,他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可惜他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這也許也是因為自己的狂妄所付出的代價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好朋友變成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