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洋1888
-
2 # 雲中書翁講史
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被日本海軍揍得是全軍覆沒,面對近代史上這樣一場大敗,作為後人的我們連連嘆息,為之唏噓不已。那這支經過李鴻章多年嘔心瀝血、耗費巨資打造的北洋海軍,為何就敗的那麼慘呢,我們從當時大清的自身分析,看這三個細節為你細細講來。
細節一:戰艦開動離不開煤炭,但北洋海軍燒的煤太擾人了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在整個淮軍系統中,無論資厲還是背景,都是無法與一些著名的陸軍將領相體並論的,外加丁汝昌性格耿直,因此在官場上缺乏結交手段,也就不受淮軍同僚重視,更不用說是淮軍以外的官場,更是無人知曉這個不懂官場之道的軍官了。而張翼是當時開平煤礦的總辦,此人恰恰是個混官場的老油條,憑藉自己工於心計的本事,一步步坐到了開平煤礦總辦,當時北洋海軍燒的煤大部分來自開平煤礦,也就是說張翼此人掐著北洋海軍的脖子。
秉性耿直的丁汝昌碰上混官場的張翼,北洋海軍需要的優質煤也就竹籃打水一場空了。張翼上任後,開平煤礦所產的優質煤大幅度的銷往香港以及海外,自然收入也是大幅增加,當時開平煤礦的大股東里有王公大臣、直隸衙門、國子監等各處機構的大員,這些人一看張翼上任後就能分出如此多紅利,自然張翼獲得各方誇獎。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張翼又一次展現出他工於心計的本事,開平煤礦局的表現讓高層頗為滿意,朝廷上李中堂就稱讚他忠義可嘉。但在北洋海軍方面,由於海軍經費緊張,無法按時結款,有時甚至在成本價上還要打折扣。對此,張翼認為這極不划算,因此就以劣質煤供給海軍,這類低價值煤渣如何能適應海軍艦艇的需求啊!
面對這種情況,丁汝昌幾次寫信向張翼表示抗議,但張翼始終無動於衷,因為朝中大臣他都一一巴結,都是開平煤礦的受益者,丁汝昌沒辦法將此事報告李鴻章,但直隸衙門也是開平煤礦的大股東,在此情況,張翼根本不懼丁汝昌,所以最終結果就是北洋海軍被迫燒著劣質煤奔向了戰場,這焉能不敗。
細節二:艦艇開炮離不開炮彈,但一些炮彈竟然打不響
北洋海軍的戰艦中、大口徑的火炮使用的炮彈,主要分為開花彈和實心彈兩類,開花彈破壞效果顯然要超過不會爆破的實心彈,作戰時更為有效,而這種炮彈正是北洋海軍最為缺乏的。
1891年,戶部下達了停止購買外洋軍械的禁令,國內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又無法生產中、大口徑的開花彈,所以北洋海軍徹底失去了補充這類炮彈的渠道。到了1894年7、8月間,積極備戰的北洋海軍向天津機器局申領開花彈,但天津機器局缺乏生產這類炮彈的經驗,因此生產出來的炮彈質量很不達標,即便這樣每日加班加點也只能生產各種大口徑開花彈總計30顆。到了黃海海戰開戰前,北洋海軍反覆向軍械局申領炮彈,到了戰前僅得到了55顆國產普通開花彈,結果就是黃海海戰中僅僅一個半小時這類炮彈就使用一空,這仗打的不敗也難啊!
細節三:北洋海軍艦艇作戰時,艦艇內的鍋爐竟然是報廢的
北海海軍那個時代,艦船動力已經邁入蒸汽化時代,北洋海軍的各艘主力戰艦,都是以蒸汽機為動力,而蒸汽機主要依靠鍋爐提供蒸汽壓力,鍋爐使用時間一長,煙塵、水垢大量沉積,從而影響導熱效能,進而影響輸出蒸汽壓力、功率,乃至軍艦航速,人又無法進入清理,只能另裝一套全新鍋爐。
北洋海軍主力艦,到1894年,少則服役5至6年,多則服役10餘年,普遍到了需要更換的時候,這時又碰到和炮彈差不多問題,國外採購進口鍋爐受制於戶部禁令,根本不可能,清朝的旅順機器局能力有限又無法制造,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北洋海軍艦艇內大部分都是軍艦建造的原配鍋爐,早就到了報廢年紀,這樣的鍋爐怎能在海戰時獲得機動力,不由得讓人皺眉。
-
3 # 海波說歷史
甲午海戰我們失敗的原因:
甲午海戰敗在了以光緒皇帝為代表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後黨的相爭上。當時的北洋海軍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北洋艦隊於1874年籌建,1888年正式成軍,主要軍艦大小共25艘,輔助軍艦50 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5000餘人。自光緒帝的老師翁同和主管戶部後,1888年開始停止購買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至使北洋艦隊的武器裝備沒有得到補充和更新。黨派爭鬥激烈,為了攻擊北洋軍事集團,帝黨的清流派言官們不惜用誇大事實和栽贓陷害的手段,攻擊李鴻章及其下屬的北洋將領。甲午戰爭時期,帝黨處處以李鴻章作對,各種藉口不發援軍。
觀念的落後,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中國人活動的主要空間在陸地,而不是在海上。國人在甲午戰爭時對制海權一竅不通,許多大臣對海軍都沒有太大的認識,把他視為輔助陸軍的兵種。
海軍並未中央化,各地的海軍事務由各地區的督撫統管,比如北洋水師只聽同李鴻章的命令。甲午戰爭時,光緒皇帝竟不能調遣南洋水師去增援北洋水師。
一場戰爭的勝利,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外交等各種因素的作用決定,國家意志是精神外交的支柱和脊樑,也是力量的源泉,而當時的清政府上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國家觀念和國家意識,在遇到危機的時候無法團結一致來迎戰保衛國家,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
4 # 那年那月lhy
甲午海戰日本能夠獲勝,裡面有許多僥倖的成分!戰神站在日本人一邊,北洋水師戰敗,天意如此。
甲午海戰實質上是大清和日本誰的變法更有效的較量大清和日本幾乎同時走上維新道路,經過甲午海戰的檢驗,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大清的變法在日本人的堅船利炮下露出了原型。腐敗的大清,不但不思進取而且愚不可及。在中日國運的的對決中,大清敗了下來。大清敗在體制的腐朽上,日本勝在體制的活力上。
北洋水師運氣太差定遠艦一炮擊穿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鋼板,炮彈打進了彈藥倉裡,想想看,如果發生爆炸,日軍旗艦必定葬身海底!對日艦隊的打擊可想而知,可惜,炮彈居然沒有爆炸!
“福龍”艇在離“西京丸”左舷40米時發射艇首左側魚雷管內的魚雷,如此近的距離不可能有任何躲避的機會,“西京丸”上的日本水兵一片驚惶失措,這顆魚雷並未發生爆炸,竟然從“西京丸”的船下穿過,從右舷浮出遠去了。
主動放棄制海權的昏招也說明清帝國這邊壓根沒有鬥志。 戰略、戰術、理念都遠遠落後,即使再多添幾條定遠和鎮遠結局恐怕也好不了多少。
-
5 # 陸劍評
首先要說,武器不是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十幾年後,八國聯軍時,清朝的新軍一水的世界最先進武器,僅僅是陸戰,依然大比分戰敗。先是看見敵人就一通亂放槍,因為子彈要是沒有了,就可以推出現場了。其次,有一個受傷的,立即就有四個人抬人,一個人抬槍退出現場。然後就是一隊一隊的爭先恐後的逃跑。
武器是買世界當時最先進的,清軍丟棄的武器被澳洲軍隊撿到,立即更換。清軍正規編制,訓練也算精良,再看八國聯軍都是臨時拼湊的雜牌軍,依然打不過人家。所以說武器不是絕對因素。武器差距再大,有上甘嶺差距大麼?北韓戰爭不是依舊沒輸麼?
中日海戰其實雙方實力差別不大,日方略顯優勢。但是說到戰鬥意志,那差別就大了,中國這方几乎沒有什麼戰鬥意志,從上到下,是戰是和,都已經開打了,還沒有定下來。所以炮聲一想,幾乎是潰散。
其次,組織力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聶士誠在北韓打的不錯,可是後勤斷糧了,所以很快也潰敗了。打仗時淮軍到山東作戰,這是客軍,山東當地在後勤上也保障不力。這些都是戰敗的重要因素。
那時國家還是一個農業國,國家的觀念還沒有形成,對大多數民眾來說,是家天下。中國是滿清皇帝的,勝敗和我沒關係。在東北甚至出現日軍來了,當地民眾勞軍的場面。一面是觀念統一意志堅定的現代日本,一面是意識模糊意見分歧的農業中國,這是必輸的一場戰爭。
是一場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戰爭,我們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承認那時候落後就是了。就像有人假設現在中日再戰,誰會贏呢?誰贏我不敢說,但是現在中國的戰鬥意志,國家觀念,組織能力不在任何國家之下,想讓中國戰敗,那就太難太難了!
-
6 # 老顧194344933
政府不得民心,魚肉百姓的政府是保衛不了政府的。如當時百姓拼命,幾十萬人肯定能保衛北京城。當時的武器沒有落後多少。當時的貪官為官位勾心鬥角 ,怎能不敗。就是武器再好也要敗。這是真理。
-
7 # 老實人522
首先我們要了解,那個年代在中國的主要矛盾是國內民族內部矛盾,滿清政府為了延續他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必須做到不斷控制漢民族的發展。試想清政府就連百姓都不準持有刀槍棍棒等冷兵器,更何況怎麼會讓漢族去壯大更多更先進的現代戰爭武器呢。
滿族是小民族,統治中國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統治國家2百多年後,他們的八旗武裝基本已經不再是那麼強勢了,僅僅維持國內民族矛盾已經感覺很累了,想要再禦敵外族入侵那更是無能為力了。清政府的想法就是,外華人只是來搶奪他們的資源,而如果壯大漢族武裝,那麼就會動搖他們的統治地位,所以清政府情願割地賠款,也不會利用漢族力量。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因為主要在海岸邊線上駐守,對於內陸地區的威脅作用不大,只是象徵性的防禦外國入侵,所以也不會讓北洋水師搞得聲勢浩大,不會讓他形成真正的戰鬥能力。
一場戰役的勝敗本來不會決定中日戰爭的最後勝負的,正是有清政府這樣的心態,政府希望利用這場戰役的失敗來削弱漢族武裝能力,使得政府可以做到割地賠款也不壯大漢族武裝的政策。清政府情願做傀儡政府也不願做滅族行為,這個就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日本人真是利用了清政府這樣的心態,所以才敢發動這場戰爭。所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不是單純的軍事失敗。
-
8 # 冥蝶讀書
關於甲午戰敗,之前已經有過無數篇文章分析過,比如制度,經濟,軍事等等。
個人認為,甲午之敗,很大的因素在於統治者的決心不強。
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甲午戰爭其實是真正打醒華人的一場戰爭。
對於統治者而言,其觀念和思維依然停留在古老的天朝上國時期,缺乏現在國家民族觀,只有落伍的天下觀。
在這種心態下,甲午戰爭,只被當做一場外夷之患,也就是所謂的肘腋之患,遠遠不能跟國內的民眾起義相比。維護統治地位才是第一選擇。因此對於戰爭,整個統治層並沒有打到底的決心。無論是皇帝和太后,還是掌權的李鴻章之流,沒有一個不是抱著這種心態。
因此,對於太平天國和捻軍,統治者會拼命鎮壓。但是對於外患,他們只是覺得,無論是英華人還是日本人,只不過是要錢而已。這種心態就導致統治者根本不會拼死作戰。
既然上面都沒有打仗的決心,傳到下面,具體的作戰部隊,自然就更加無心作戰。
-
9 # 冰雹藍天
甲午戰敗,百年恥辱,中華民族危亡,今天我們重新去審視那段慘痛的歷史,那段中華民族血與淚的開始,也正是這段血淚史,才有了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過團結和奮進,才有了今天中華民族的無比強大和偉大復興。
回到問題,可以很肯定,甲午之戰大清必敗,敗在貪腐、敗在人心已散、敗在制度、敗在不思進取、敗在夜郎自大、敗在閉關鎖國、敗在奸臣當道、敗在忠臣謹言、敗在思想陳舊、敗在一人當權眾人無言。大清統治下的中華民族已是病入膏肓之人,手無縛雞之力,民眾沒有團結之心,國不國、臣不臣、民不聊生。
大清末期,整個清朝集權政府已經從根爛了,個別如李鴻章等大臣雖早已看透和外國的差距,一力主張改革弊端,購買洋槍、大炮,尤其是鐵甲鉅艦,練習新型步兵,暫時的把大清起碼從防務上有所提高,但是無奈這棵大樹根爛了、樹枝枯萎了,樹的核心幹了,所以儘管李鴻章等人冒死進諫、嘔心瀝血,但早已沒有靈丹妙藥去醫治這棵竄天大樹,這棵中華民族之林了。
甲午之敗也將中華民族開始推入萬丈深淵,從此中華民族才有了走向新時代的勇氣、決心、拋頭顱、灑熱血的豪情,才有了今天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過的自豪和強大,才有了偉大復興崛起的民族之振興。
-
10 # 東方閏土養木
記得有位日本學者研究甲午戰爭清國失敗的原因。結果是一個國家,團體,組織衰敗的條件就這麼幾個:1.功能體的共同體化;2.民眾的冷漠;3.沉湎於過去的輝煌。先說第一條,說穿了就是腐敗,國家功能的衙門官員全部形成小利益集團,完全置國家民族的安危於不顧,只想著幫自己的小集團謀求利益,喪失了國家部門基本功能。第二是清政府把國家當做自己私有財產,民眾只有養活政府的義務而沒有身為清國國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國戰的時候民眾也不覺得與自己有關。第三統清治階級的官員為了保住自己階級的既得利益,不肯與時俱進,只守著自己的“八股文章”,完全無視現代科學對世界的影響。有了這些,甲午戰爭的失敗也不奇怪了。
-
11 # 雲夢0000
我個人認為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大致可分以下幾點:1.朝庭腐敗毋庸置疑,老佛爺過生日競然挪用軍費;2.戰爭講的是知己知彼。戰前日本在情報蒐集上做的很好,對清軍兵力部署武器配置瞭如指掌。當時清軍佈防露洞很多,警惕性不高,保密工作缺失。以至日軍在後期登陸時在哪裡登陸,哪裡駐軍隊,哪裡沒有軍隊都知道。3.戰前準備不足,武器裝備落後。後勤保障也跟不上,炮彈供應不足。4.戰爭思想陳舊,缺乏主動。清庭根本就不重視這場戰爭,更沒有意識到戰敗的後果是多麼嚴重。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12 # 史論縱橫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的綜合國力被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所趕超。
中日俄三國同時在19世紀60年代進行了改革與變法,中國進行的是洋務運動,旨在“富國強兵”,日本進行的是明治維新變法運動,而沙俄進行的是廢除農奴制,三國經過變法,都增強了實力。
但是,中國是增長最慢的,效果最差的,從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及1905年日俄戰爭的表現來看,日本變法效果是最好的。
根本原因,清朝時期的綜合國力不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具體原因,就有很多了。
首先,是戰前準備方面洋務運動對於清王朝本身來說,是一次成功的變革,國家實力得到了增強,從而使統治階層陷入東亞第一的醉夢中,甲午開戰前,日本積極準備,增加軍事投入,而中國根本就沒有準備,反而,當年正好是慈禧60大壽,為了王朝的顏面,慈禧還想要點排場。結果。。。
其次,統治階層戰和不定甲午戰爭開始後,清政府的第一反應是,倭寇小國,竟敢挑戰我大清王朝,於是,滿朝異口同聲,要和日本戰鬥到底。
結果,到甲午海戰的時候,發現,日本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弱,反而有點強。為了維護統治根基,慈禧和李鴻章等人選擇求和(投降)。
再次,軍事力量上的差距在軍隊建制上,日本已經比中國先進很多了,在北韓內陸作戰的時候,清政府的淮軍還是三十年前剿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家底,和三十年前相比,唯一變化的就是,淮軍紀律渙散,暮氣沉沉,毫無戰鬥力而言。而且,沒有進行軍事組織形式的變革。
人家可能已經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建制了,你這還是以營作為主要簡直,指揮跟不上。
再就是武器的差距了,大清號稱當時東亞第一海軍,然而甲午開戰前,已經多年沒有購買更先進的軍艦,而中國產製造的武器,由於是官辦的,你應該能想到應用時的效果。
-
13 # 聰明的白痴let
第一是腐敗。第二是沒有清朝沒有重視這場戰爭,日本天皇都做好戰敗後逃亡的準備了。第三是陸軍失敗,最後是海戰失敗。並且更正幾點,慈禧的責任沒有傳說的那麼大,北洋海軍在炮管上曬衣服是當時各國海軍的慣例,炮彈裡面填的是沙子是炮彈用來配重用的,跟軍火商黑心無關,當時炮彈分穿甲彈和開花彈。但是海軍的炮彈儲備的確不足。還有,當時屬於軍艦技術大變革的時期,有些人抱有投機心理,覺得再等幾年買更新的軍艦可以直接超過日本海軍,結果提前被日軍打垮。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現在有了四代機的情況下還要購買蘇35這種3.5代的飛機
-
14 # 唐三娘子
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後和思想的腐朽。第一,從制度上來說,當時的日本剛經過明治維新拜託了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束縛。它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又封建制度改為君主立憲制度。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果,無論從軍事還是經濟,政治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清政府還是處於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沒有改變腐朽的制度,阻礙了中國軍事和科技的發展。第二,從思想來說,指揮不當,李鴻章讓北洋水師退居威海不出戰,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對侵略戰爭認識不足,準備不足。
-
15 # 黎明逢天陰128837705
官員腐敗,依權治民民只能裝聾作啞,上行下不效,下達檔案沒人落實,除了結黨營私而?七分八裂,統治隊伍擴大,資源供不應求,當權天天研究如何名正言順搜刮民脂改膏,欺上瞞下.........
-
16 # 天使翼的左右
清庭政治腐敗,極大多數官員盲目自大,錯誤低估了日本的實力,君臣上下不團結,與日本開戰決心不堅決,戰略目標不明確。反觀日本,君臣上下一心,戰略目標明確
-
17 # 覺悟高
甲午大東溝海戰大清輸了,可日本呢?。。。也沒有贏。。。日本的目的就是打沉定遠和鎮遠,可是就算是給松島和嚴島裝上一門320毫米大炮,依然打不動!結果是打沉了兩艘老船和兩遠之後,儲存實力悻悻而去。清軍輸得最慘的還是陸地,不該敗的都敗了
-
18 # 愛生活愛讀書愛歷史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那麼,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敗得非常慘?
第一,中日兩國對戰爭的準備態度,完全不同。
日本,自古就有侵略中國的野心。為什麼?這個也不難理解,就是一個字:窮!作為一個國土面積狹小的島國,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很少,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還頻繁發生,在漫長的農業社會時代,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天皇,都吃不飽肚子。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日本,很長時間,連老百姓的住房問題都無法解決,日本人在地上直挖下去,洞口用茅草擋住雨水,洞中間插一根木棒作為爬出洞口的工具,日本人稱之為“直洞”。
而他們的鄰居,中國,尤其是唐朝的中國,成為了日本人嫉妒羨慕恨的物件。京都的皇宮是仿照大唐修建的,政治制度也是照搬照抄唐朝的。日本人個頭矮小,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長時間沒有畜牧業,日本人幾年、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都吃不上肉、喝不上奶。
一邊是要啥啥沒有、吃飯都成問題的島國,一邊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家富強的中國,窮得實在受不了的日本人,只好冒險渡海,到中國的沿海搶劫。於是,我們熟悉的一批人——倭寇,出現了。
依靠搶劫華人的倭寇,嚐到了甜頭,吃到了肉喝到了奶還搶劫到了這輩子都沒見過的金錢、銀兩。於是,這種行為開始變為了國家行為。明朝萬曆年間,1592年,日本大將豐臣秀吉帶領日軍打到了鴨綠江邊,他有一個瘋狂的計劃:打過鴨綠江,踏上富饒美麗的的中華大地,建立一個日本人掌管的中國,雖然,在明朝軍隊的打擊下,豐臣秀吉的幻想破滅了。但,透過軍事手段,實現日本人的“大陸夢”,從此在日本統治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這個夢想,到了明治維新,日本被西方被迫開啟大門以後,再一次被點燃了。
明治天皇非常清楚,日本還是一如既往地窮,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日本沉沒”的傳說就像一個永遠揮不去的噩夢,深深地植根在骨子裡。明治天皇,經常在夢想中驚醒,面對這個貧困落後的國家,民族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經常湧上他的心頭。不行,我必須繼承豐臣秀吉的未完成的事業,讓美麗富饒的中華大陸成為日本的領土,只有這樣,我才能得到日本臣民的真正擁護!出征吧!我們日本人窮,但我們可以到對岸的大清國去搶!
1868年,明治天皇正式登基。此時,距離中日甲午戰爭還有26年,日本已經開始為了征服中國做各項準備。
首先,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人開始改變學習物件,不再僅僅學習中華帝國,而是開始“脫亞入歐”活動,明治天皇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代表團,去歐美取經,學習歐洲的政治、軍隊、社會制度等等各方面知識。日本開始了君主立憲制,有內閣、有議會,開放了黨禁和報禁,實行多黨制,
其次,日本的軍隊改革也同時開始。日本廢除了武士階層,頒佈了徵兵令,實行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役制。成立了“總參謀部”和“戰時大本營”。
另外,日本早早就開始了軍事裝備的準備。明治天皇宣佈,1883年開始,未來的八年,日本國內收入最高的兩項稅收——釀酒業和菸酒業,政府不能拿走一分錢,全部用於陸軍和海軍的建設。明治天皇更是以身作則,一天只吃一頓飯,每年從生活費中擠出1/10(30萬元),各個級別的大小官員也每年捐出工資的1/10,作為購買和建設軍艦的費用。
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打贏與清朝的戰爭。
反觀大清帝國,在日本全民皆兵,開展戰爭準備的這些年裡,清朝並沒有發覺日本人的野心,或者說沒有時間關心這個事,因為,朝廷內部在進行著殘酷而又複雜的權力鬥爭。
甲午戰爭中,與日軍進行正面對戰的是北洋水師。對於這隻軍隊的領導者李鴻章來說,北洋艦隊和淮軍就是他的權力的基礎,也是權力最保險的保障。所以,李鴻章一再躲避與日本發生軍事衝突,一再要求北洋艦隊“避戰保艦”。而朝廷中的其他封疆大吏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當甲午戰爭爆發時,李鴻章根本就得不到其他官場同僚的幫助,清朝全國有四支艦隊,陸軍近百萬,但戰爭打得最激烈之時,其他派系的軍隊只是袖手旁觀,隔山觀虎鬥,與日軍進行戰鬥的始終只是北洋艦隊和淮軍。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以及戰爭爆發之後,滿朝文武官員,想的只是自己所在權力集團的利益,每天考慮的問題的互相鬥爭,爭權奪利,而不戰爭,不是朝廷,不是國家。連李鴻章都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嘆:“吾以一人而敵一國耳!”
第二,戰爭爆發時,雙方的武器差距已經很大了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和清朝雙方對武器裝備的研發重視程度,截然相反,這就造成了在實戰中雙方的巨大差距。
首先說炸藥。1891年,日本一個叫下瀨雅允的工程師,研製出了改進版的苦味酸炸藥——下瀨炸藥。
下瀨炸藥的殺傷力比苦味酸又前進了一步,它爆炸後燃起大火的中心溫度可以超過一千攝氏度,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所以能在鋼鐵和水中燃燒。
為了打贏與北洋艦隊的海上決戰,從1893年1月起,日本海軍就開始裝備這種用下瀨炸藥填充的炮彈。值得說明的是,全世界裝備了這種炮彈的,只有日軍。
那麼,再看看日軍的對手,北洋艦隊。
北洋艦隊仍然使用傳統的黑火藥,但即使是黑火藥,也不是每枚炮彈都能填充。不裝火藥,那麼裝什麼?答案是:砂子和泥土。
為啥要這麼做?很簡單,因為北洋艦隊缺錢。火藥是很貴的,而砂子和泥土到處都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日本人已經研製出來下瀨火藥並裝備部隊的時候,清朝的炮彈還不能實現中中國產,只能依賴進口。
然後再說戰艦的組建思路。
清朝的海軍建設,沿用鴉片戰爭的“大炮鉅艦”的思路,斥巨資購買鐵甲艦。“定遠”和“鎮遠”艦安裝了305毫米口徑的巨炮。最之,清朝認為,軍艦的裝甲越厚、艦炮的口徑越大越好。
而日本,緊隨世界潮流,1885年以後,世界海軍興起一種理論,那就是重甲巨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軍艦應該犧牲重武器和厚裝甲來換取高航速。日本海軍注意到了這種理論,並大部分地吸收了這種理論。日本艦隊的幾艘戰艦,平均航速達到了20節,足足比清朝海軍快5節。
同時,日本海軍開始大量裝備速射炮,發炮的速度是清朝海軍的6倍。這就相當於清朝海軍用步槍和日本海軍的機關槍在作戰。
最終,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在甲午海戰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
雙方一交火,清朝的北洋艦隊,中彈的艦船都燃起了大火,火燒得十分劇烈,即使清朝士兵用消防水柱去澆,仍然沒有撲滅的跡象。這種下瀨火藥引起的大火,能夠在鋼鐵和水中燃燒,鋼板在烈火中已經被燒的變形,人踩在上面,鞋底頓時冒出一陣青煙,如果不小心摔倒,就能換來一塊塊焦炭似的面板。
而北洋艦隊的炮彈,打中日軍艦船上,只能打出一個洞來。
最後,再說說,艦船上燒煤。
為什麼要提煤的事呢?因為,真是因為北洋艦隊燒的劣質煤,造成了所有北洋艦隊的戰船,都跑不出理論上的航速。在戰鬥中,被日本艦隊遠遠地落在後面。日本戰艦憑藉著比北洋艦隊高出幾節的航速,隨意穿插、迂迴、包抄甚至是逃跑。而北洋艦隊的戰船,像蝸牛一樣,追不上,跑不過,打不著。
誰這麼大膽,敢給北洋艦隊提供這麼劣質的煤?答案是,唐山開平煤礦總辦張翼。張翼之前的身份,是海軍大臣醇親王的管家,是李鴻章保舉升為開平煤礦的總辦。開平煤礦的最大股東是直隸總督衙門,供給北洋艦隊的煤屬於行政調撥,煤運過去,找有關部門結賬,結果是沒錢,連個成本價都不給。久而久之,張翼只能用碎煤渣來應付交差。
第三,中日雙方的日常訓練水平截然相反。
按照《北洋水師章程》規定,在北洋艦隊常年停泊的基地威海劉公島,除了丁汝昌,各級軍官都不得在岸上買房子,必須常年住在艦上。但這一條是基本沒人遵守的,比如方伯謙就在威海、煙臺、大沽、上海等地擁有多處房產,姓方的一人名下有多套房子。
丁汝昌不僅在劉公島上蓋了自己住的房子,還修建了大批商鋪用於出租,然後這些租金落入了他自己的腰包。聰明的方伯謙發覺了這個發財的機會,也搞了不少出租屋,於是兩位房東大人因為爭搶租客問題,進行罵戰。
買這麼多房子,自然是為了找小三的方便。書生意氣強的方伯謙先是與丁汝昌同時看上一位妓女,發生矛盾,然後又與劉步蟾同時想娶一個美女小妾而差點拔刀相向。
腐敗是從中高層開始的,那就不得不影響普通士兵。上行下效,歷來就是腐敗學得最快。
在劉公島基地的周邊,有一排排的娛樂場所,包括賭館、鴉片館、茶樓、妓院等,從頭數過去不下50家。它們都與軍方相關,將領們有時是作為顧客來照顧生意,有時是作為幕後老闆來照看生意。而大家每年最盼望的就是冬天的到來,一入冬,就可以帶著軍艦去南方過冬,然後泡在上海或者香港的花花世界裡,樂不思歸。
幾年時間裡,新興的北洋海軍就這樣像八旗綠營一樣迅速全軍腐化了。
大家都忙著賺錢和享受,海軍戰術問題是沒有人來研究的,備戰工作也不是認真去辦的,日本海軍的情報,也是沒人去收集的。
日常的訓練也就是走走過場而已。當有領導來視察時,旌旗蔽日,把定遠和鎮遠拉出,鉅艦出海,讓領導高興一下。如果要看實戰演練,也很好辦,靶子早就在一個固定的位置準備好,幾個預定的開炮點也設定好,檢閱開始,軍艦開到這些預定地點,閉著眼睛發幾炮,百發百中,總算摸索出了一條具有北洋特色的讓領導滿意的視察模式。
反觀日本,為了打贏未來與清朝的戰爭,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小孩,剛剛斷奶就被送到幼年軍校。然後一直讀到相當於大學計程車官學校。在這些學校裡,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如何作戰展開,而作戰的核心只有兩個字——進攻。
舉個例子。在考試的時候,老師冷不丁丟擲一個問題:“前方發現敵軍!”如果你下意識地問一句:“有多少人?”那麼你完了,標準答案是:“進攻,包抄消滅敵人!”如果老師再來一句“敵眾我寡,有利防守”,你要是真的來一句“防守”也完蛋了,標準答案是:“想辦法包抄進攻!”
而學校裡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我們在電視裡聽過多次的那句話“為天皇陛下盡忠!”
大家知道了,這些學校裡培養出來的參謀,就是一群狂熱的戰爭分子,一堆極端的戰爭機器。長期封閉的軍校生活使他們跟社會脫節,既不懂政治,也不懂社會,只知道聽命令。如果讓他們去打火星,估計也會去的。而他們上了戰場最喜歡做的只有一件事包抄。他們相信只有把自己置於死地,才能絕處逢生。為了取勝,他們是不惜血本的,也不在乎傷亡,什麼人體盾牌、人肉炸彈,通通都用上。
這樣的兩支軍隊,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可以說戰爭還沒開始,勝負已定。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因為篇幅的限制,其他原因我就不再細寫。
回覆列表
英國的《泰晤士報》在甲午戰爭結束後,刊登的文章中稱:“我們再也不能把中國當做一個可以被喚醒且極具潛能的合作物件,相反日本已經向世界證明它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甲午一戰,真的是中日兩國的國運之戰。甲午之前,清政府一直稱日本為蕞爾小國,而甲午戰爭後,堂堂大清不得不向日本低頭乞和。西方列強也改變了對日本的看法,亞洲的格局發生了變化 。
表面原因黃海一戰,北洋海軍在機動性、火炮及彈藥效能上落後日本海軍一代。後來的平壤之戰、旅順之戰,陸軍又是一瀉千里。威海衛之戰,日本陸軍優勢兵力,只用了半天拿下綏鞏軍的南幫炮臺。所以很多人認為,武器的落後,陸軍的潰敗連累了海軍,可是都沒有看到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
背後的原因民國的《甲午中日戰爭紀要》這樣認為,"中國在甲午戰前,光緒雖已親政,但在母后慈禧權威炙手可熱之時,亦不能有所施展。宮中、府中,儼分帝后兩黨......帝后兩黨暗鬥於內,翁李兩黨傾軋於外,朝政紛亂,強鄰乘之,不待交綏而勝負之數已可知矣。"帝后黨爭對北洋海軍影響十分大,翁同龢力推的海軍外購禁令,讓北洋海軍裝備無法升級,國內軍工水平低下,連常備的榴彈都不能按照質量生產出來。防守嚴密的威海衛,在朗威理的眼中是不可能被攻破的。可是李秉恆的忽悠,把書生氣重的戴宗騫忽悠瘸了。日本陸軍登陸的時候,榮成防區的山東軍一鬨而散,所謂的山東援軍無所作為,隔山觀火。
戰前,丁汝昌上書“濟遠火炮尚未齊備,經遠、來遠尚缺尾部主炮,定、鎮兩鉅艦,應添快炮六尊,威遠前膛舊炮,不甚靈動……”光緒帝置若罔聞。
根本原因伊東祐亨在給丁汝昌的勸降信中這樣寫道,“至清國而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蓋其墨守常經,不通變之所由致也。”中國當時的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各級官員的任命還在採用科舉的方式,沒有合理的選拔機制,更談不上各司其職。當日本突破了西方的壟斷,克隆出苦味酸的時候,北洋海軍還在為普通開花彈發愁。當日本海軍用山內改正式穿甲彈的時候,北洋海軍卻在使用徹底放棄了引信的穿甲彈(鋼炸彈)。國內的科技,支撐不起這樣一直近代化的軍隊。當時的制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結束語上述原因的結果就是,“與我日本相戰,其必至於敗之局,殆不待龜卜而已定之久矣。”(伊東祐亨)。腐朽的制度是根本原因,內鬥是直接原因,被人們常提起的武器代差,只不過是表面原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