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式生活

    生以不生生為生義。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嘗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大德當知,本無生死,為什麼要執著這個名相? 究竟講來,根本沒有生死。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動不搖的,根本沒有生死。執著於生死就是我們妄心亂動,取境著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嗎?這是大自在!

  • 2 # 水殿風來暗香滿

    感恩您提出這個問題,建立一個平臺,讓大家一起來探討。

    我想從《道德經》第五十章的《攝生之道》中來分享一下觀點。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cuò)其爪(zhǎo),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首先,老子主要論述了“生死”是人類最大的事情,“生死”也是人們最普遍關注的問題。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什麼是生死?

    人一生的過程從胎兒自母親肚子裡出來,經歷嬰幼兒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壯年,從壯年到老年,從老年到衰弱,從衰弱到臨終的過程,叫“生”。

    同時,伴隨人類“生”的這一過程中,或因不幸得了不治之症,或因突發性意外事故,或讓自己身體享樂過了頭,諸如此類而失去了生命叫“死”。

    另外,也有壽數已盡者,吃喝拉撒的正常功能自然停止的時候,這樣的人類不是叫“死”,幾千年來的民間的說法就是叫做“貽養天年,壽終正寢”。

    其次,我們來縱觀整個人類的生命史過程。

    老子認為上天給人類設計的原壽命都是能夠頤養天年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只有十分之三的人,能夠享受天年,獲得長壽。

    另有十分之三的“死之徒”,既有遺傳因素的作用力,又有祖先等環境條件,還有本身諸多業力的影響,還有天災人禍的因素(自然災害與人類戰爭)所致短命。

    再有十分之三的人是本可以長壽的人,卻為什麼半途夭折走上自尋死地這條路上呢?

    原因是什麼呢?這是現代不少人把生命看得太重的緣故!所以,他們自然就會對生命產生不知不覺的恐懼感。因此,有人就拼命用物質享受來給自己身心帶來快樂;有人就開足馬力去撈取名聲;有人就開始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讓自己長壽。

    我們再不妨看看現代人的“三高”表現出來的疾病,哪一個不是吃得太好、保養的太好、玩的太好、享受的太好造成的?這些人為創造出來的疾病,哪一個不是把主要的心思放在貪慾上?放在身體的享樂上?所以,“生之徒”,不是貪就能創造出來的;“死之徒”,不是怕就能夠遠離的。為什麼會出現“死之徒”的情況?回答是:“生生之厚”。生生之厚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過度滿足各種慾望來折騰自己而走上死地。

    第三,老子在《道德經》整篇中特別強調“無為”的原則,用無為的角度來庇護自己生命。

    其實,我們從出生來到這個美麗的星球,所表示出萬物之靈的人類個體,不過是幾十公斤的軀體而已。但人類有沒有思考過?在我們的背後隱藏著巨大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人只是這個宇宙整體中的一分子——個體的人類只是大自然系統中一個結點而已!

    人類個體是透過各種聯絡方式,與宇宙其它空間息息相通的,所以生命不是單單人類個體本身的事情,三維空間的人類與其它空間都有緊密相關的聯絡。如果三維空間的人只看重自己,而忽視了個體與其他空間的各種聯絡,那麼這個個體也無法長久。

    老子強調,人類要頤養天年,人類幸福天長地久,不僅要維持軀體的健康,而且要在思想意識和行為上符合人與自然的和諧聯絡;符合人與自然之間的作用規律;符合人與社會之間的作用規律——這就是量化我們的品質,提高我們的心性

    第四,老子在本章主要想和人類交流什麼呢?其一,老子想提醒人類:好好珍惜生命吧,走好自己生命的每一步。享受完整生命,頤養天年的人,是吉祥如意。其二,生命的長短,有些是我們人力無法掌控的。但很多人為因素造成的短命,比如不良的情緒,如喜怒無常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喝酒、抽菸、吸毒等;不良的行為方式,如偷盜搶劫、違法犯罪等;還有不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範的胡亂行為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人力完全可以掌控、可以避免的!健康的生命是基於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行為,如此才能夠有益於人類生命健康長壽,讓人們享受自然生命的長度極限,才能吉祥如意。其三,為什麼“人之生動之死地”?因為這樣的“動”是為了“生生之厚”。這裡的“生生之厚”,就是《道德經》第十二章所指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以上“生生之厚”的所作所為,是超越了“為腹”的生理基本需要,那麼當然會導致“反者道之動”,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因求生反而得死。

    所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規律是很玄妙的,是“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的。有時,表面上是養生、是利生,但最後有可能發展成戕害生命、自蹈死路的根本。所以,天長地久的生,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過程,也是《道德經》第七章所提示的秘密——只有不自生,只有忘我的人,才能長生。

    “長生”的方法論是什麼?法則一是《道德經》第八章中所說的“上善若水”;法則二是《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所說的“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法則三是《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中所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法則四是《道德經》第四十章中所說“弱者道之用”;法則五是《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中所說的“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法則六是《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中所說的“天下莫弱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老子表達的“長生”,就是柔弱勝剛強——這裡的“強”並不是真正的強,而是貌似強大,外強中乾的強;而柔弱,卻是朝氣蓬勃的、生氣盎然向上的。老子表達的長生法則,本質上還是“無為勝有為”的思想。

    供您參考,請各位老師指正!

  • 3 # 國學書舍

    《道德經》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是一本養生之書,其中的智慧包含了我們對於人生的態度,更包含了生活處世的哲學,所以其中包含了也有我們如何對待生命的態度。

    在《道德經》中雖然沒有直接說出如何對待死亡的態度,但是其中也指出瞭如何看待死亡,我們從兩個角度可以找到答案。

    一: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這是在《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篇章中所說的一句話,意思就是:長壽的人佔3/10,短命的人佔3/10,本來可以長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佔3/10。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對生活執著過度了。

    《道德經》中闡述的智慧就是“順應自然”,其中順應的是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中藏著物生物滅的自然迴圈,而這一句話講述的也是人的生死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註定能夠長壽,有一些人註定不能長壽,分別各佔3/10,但是有一些人本身可以長壽,但最終走向早亡的原因就是因為太過於刻意,不懂得順應自然。

    根源就是人的主觀意識和慾望摻雜的問題,人有智慧,因智慧生出慾望,分別心,貪婪心,執著心,這樣心思讓自己執念在一些得不到的事情上或者已經失去的痛苦之中,因為人有智慧,所以人和人之間經常會互相猜忌,互相疑心,這又給自己的內心造成痛苦。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但是思想除了帶給自己智慧之外,帶來的更是痛苦,這樣的一系列狀態造成的便是自己的短壽。

    而真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從來不會刻意傷害自己的本心和本性,他會順應自然而存在,去除自己內心的妄念,那麼就能夠避免折損了自己的壽命。

    所以在這句話中,不僅僅體現了《道德經》對於死亡的態度,更有對於我們活著的人保養身體的態度。

    二: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聖人謙虛謙讓退身於別人後面,反而得到眾人的愛戴與擁護,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人性之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劣根性,就是自私,我們總會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為主導,並且妄圖左右世間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我們太過於看重自身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甚至想著長久的存在於這個世間,以這樣的心思去處事時,便會過度重視自身,但是越是重視,自私的心思越重,對於自身的傷害反而越大。

    反之,一切順應自然,做到謙虛退讓,遵循大道的發展規律,將宇宙萬物的發展變化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不對萬物強加自己的意志,也不對自己的生命強加所有自私的心態,這樣反而有利於儲存自身。

    將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心性。

    以上就是《道德經》對待死亡的態度,雖然沒有直接說出我們如何去面對死亡,但是他說的是我們如何面對自己死亡之前的身體,告訴我們該用什麼樣的狀態存在於這個世界。

  • 4 # 漢字在人間

    老子在第七章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雖然沒有直白的描寫人的生死,但是他把萬事萬物的生死總規律揭示了出來,人也屬於萬物之一分子。這裡有萬事和萬物的兩種狀況,看著萬事萬物都在生機勃勃的發展著,但本質都是在迴歸到以前本來最初的樣子。

    所以老子提出來了道法自然。《黃帝陰符經》中說:“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意思是說萬物生生不息,是生命的形態和樣貌發生著改變,內在的生命本質從來沒有變過,黃老之學在這一觀點上幾乎相同。

    老子在第44章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說對某一人對某一事物過多的投入,那麼死亡付出的代價就很大。

    道教被人誤解為迷戀青春的宗教,道德經不僅僅是一部哲學鉅著,它還是一部養生學,由心而身,身心兩不離。老子在第77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意思是說活著的生物是柔軟的,死亡了就變得僵硬,人也不例外,如果人的內心是柔軟的,慈悲的,那麼人就容易長壽。

    老子在第55章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說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逐漸的步入死亡,長壽的道路有30%,夭折的道路30%,本來可以長壽但卻過早死亡的也佔到了30%,為什麼會這樣呢?老子說是動之以堅強,柔弱柔慈才符合天道規律,人應該像水一樣處下不爭,

    對所遇之事,無論善惡,一切悅納,合道之人敢於讓惡因結出善果來,這樣的人就容易長壽,肉體的死亡只是外形的改變,老子依然活著,不是嗎?!

  • 5 # 中國風123天長地久

    知雄守雌,知榮守辱,知白守黑,所謂長生久視之道。柔弱者勝剛強,所謂無死地之道。民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以正治國之道。老子西出關,紫氣東來,逍遙遊之道…

  • 6 # 新風堂堂主

    生死命題,是任何一個哲學思想的基本命題。道家思想亦是如此。

    1,道家是尊重生命的——這個是道家思想對於生死命題的根本,認為生命重於一切,而不是像儒家所提倡的“捨身取義”。但是,這可不是貪生怕死哦!第十三章“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只有愛惜自己生命的人,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

    “天下由來輕兩臂,世間何故重連城”,說有人問君主,把你的兩隻手臂砍下來,就送你兩座城池,君主說那不行。可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確是不把生命當回事,“我拿青春賭明天”,命都沒了,明天有鳥用?

    2,死亡是可以逃離的,可以長生不老。“能嬰兒乎”“物壯則老”……好多章節提到“歸根”“覆命”,道家思想中的靜,以及後世道教更是把這些思想做了更深的闡述,發展到“丹藥”“修煉”,認為人透過修行可以做到長生不老。這個話題我不懂,所以點到為止;

    3,死而不亡者壽,身體的死亡不可怕,只要你為人民創造了幸福,就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4,死亡只是回去了,沒啥可怕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第五十章。生,就是出生了,死,就是回去了,這是自然規律,沒啥大不了的。要是有興趣,可以多讀讀莊子,莊子對於生死的論述更加的詳細。

    5,別作死,順勢而為,幹你該乾的。道家思想,陰陽調和,曲則全,枉則直……他所倡導的“出世”“入世”隨即應變的切換,而不是被人誤解的“避禍”,“怕死”。你依道而行,度勢而為,一切太平,“強梁者不得好死”“勇於敢則殺”,幹你該乾的,別作,死亡不會去找你,只是你自己找死而已!!!

  • 7 # 資料完善度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老子的自然觀,也是人類的“生死觀”。

    草木一歲一枯榮,人有生老病死,宇宙萬物盡皆如此,沒有例外。自古以來,人類都在尋求所謂長生不老的方法,這完全是徒勞的,也是無法實現的。

    但是人類還是不死心,於是有了“靈魂”不死、有了“六道輪迴”、有了“天堂”之說等等。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精神寄託,寄託於來生來世。卻又被貪婪所矇蔽,沒有真正懂得如何積“陰德”,來生投個好人家或轉入“阿修羅道”甚至“神仙”道享福去。這就是人類的縮命。

    但是還是沒有人“長生”,於是又接著自我欺騙。認為自已有前世,只是喝了“孟婆湯”把前世的事都忘了。還有極個別人,說自已記得前世,有理有據振振有詞地讓人相信,真是滑稽。

    既然能轉世,那又何必怕死?不過就是春夏秋冬一個迴圈而已。既然做善事、積陰德能投好胎,那又何心貪婪無度和不守規則呢?難道真不怕下到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

    生死隨命,道法自然也是我的生死觀。將來我死了,不建墳、不立碑、不用子孫燒香祭拜,骨灰撒江或撒草,迴歸大地、迴歸自然。他們尊愛自已,尊愛生命就是對祖宗最大的祭奠。

  • 8 # 陳廣逵

    《道德經》中“死”字出現了18次,但都不是對“死”作概念上的解釋。只是在第十六章,以“歸根”“覆命”表達萬物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的生命過程。這個“歸根”就是終結,就是“死”的意思。

    《道德經》第十六章相關文字: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

    這些文字的意思是:

    那事物紛紛成長著,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稱作靜寂,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規。

    這裡的“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紛紜之萬物;“各復歸其根”之“根”,實乃源頭,乃物之本,它既是歸宿又是源起。“歸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經》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靜”,又轉了個彎說,這就叫“覆命”。“歸根”“靜”“覆命”實際都是“死”的替代詞。看到“覆命”,讓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覆使命”,向造物之神報告“我完成了使命”。其實“覆命”等詞絕非“死”的簡單替代,因為“覆命”既是舊生命的終結,又是新生命的開始。“復”是“又”“往復”的意思。“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客觀事物迴圈往復是規律,是常態,舊事物的終結是新事物的開始。“覆命曰常”告訴我們,此“常”恰恰是生命的迴圈往復的過程和規律。

    附:《道德經》中出現的“死”字

    古神不死(第六章)

    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強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第五十章)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六十七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七十四章)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七十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 9 # Lauzi

    儒家孔子敬鬼神而遠之,道家老子也不例外,道德經有如下幾章用到了死字,但論述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避免死亡。自然之道也就是生命之道,生命自然趨吉避凶、遠離死亡,本能也。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穀神、玄牝就是常道無為,自然之道當然永恆不死。

    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壽。

    萬物有生有死,但萬物所為,無為,死而不亡。

    第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其死。

    英雄不得好死,因此,無為而生存,不要做有為的英雄。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此章詳細論述如何趨吉避凶,做生之徒。如何做到不死?很簡單,無為、別出門。

    第六十七章、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無視老子三寶,有為而死。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有為者早死,有為還可以害死別人。

    第七十五章、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只有被有為者逼得生不如死才會探討死亡。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柔弱無為者生、剛強有為者死。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無為、別出門找死,不作不死。仔細品味你就不難意識到,八十一章章章都在講無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白酒對身體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