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天箏

    很正常

    小時候,喜歡聽童話故事裡面公主、王子、騎士的愛情故事;懂事後,各類言情倫理故事在電視、手機APP輪番上演;再者各類熱門小說也是啟蒙愛情之物。

    現在身處的大環境,都是如此,想象自己是故事的主角,迎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在正常不過,平常心就好~

  • 2 # 山裡亮歌

    這樣的心裡正常。多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多看看對自未來發展有用的影片,把思想精力轉移到正當的意識當中,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對你百害而無一益。

  • 3 # 情感交流瓶

    很正常,人之常情,從青春期開始都會有這種心理。情竇初開,很正常。

    只是年齡小,如果還在讀書的話還是要以學習為重,校園愛情不穩定因素太多,變故太多。所以渴望愛情沒錯,需要的是理性的面對。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別被騙被傷害。

  • 4 # 是夢雲吶

    應該是小說,電視劇,韓劇看的有點多。

    讓她對愛情產生了幻想,也就很期待愛情了。年齡小有對愛情的幻想很正常,但是我建議還是不要戀愛的好。

    畢竟到時候愛情不如學業有用,暗戀一個人可以的。不用害怕,但是不要影響學業。

  • 5 # 南風的夢

    首先我希望你知道這是正常的,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這與年齡沒有任何關係,只不過愛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複雜性。

    記得我曾經在國外的一家網站上看過有關小孩子對愛情理解的有關影片採訪。

    在採訪中主持人會一本正經的問,

    “嗨,小杰西,你有女朋友嗎?”

    “是的,我當然有,她是我們班最漂亮的女生”

    “那你能跟我們講講她嗎?”

    “當然”

    ……

    諸如此類,被影片採訪的小孩有很多,這其中有暗戀而不敢說出口的,有感情朦朧不能確定的,更有撲朔迷離的三角戀關係,而觀眾一本正經的聽著,他們並不覺得這是有多麼荒謬的事情,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所以呀,你的期盼是十分自然的,不過你也知道你年齡還小,千萬不要著急哦!

  • 6 # 工地上班的寶媽

    喜歡與被喜歡本身就為人之常情,現在小以學業為主,以後結婚嫁給愛情更是可貴,雖然現在有人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我始終認為,首先要有了愛,麵包啥的總會擁有,懂愛懂生活難能可貴

  • 7 # 馬田立

    年齡很小又很期盼愛情,說明你是一個感情豐富、思維活躍的人,也就是說情商高,這是好事,因為高情商是成功人士的標配。但目前還是期盼的好,千萬別付諸行動哦,盼望長大吧……

  • 8 # 職淞

    不知道你的具體年齡,不好給出具體的建議。

    但自己也是從你這個年齡過來的,我講講我的感受,供你參考!

    個人認為這是好事,是對美好事情的嚮往,隨著自己年齡的成長,對一些“大人”能做的事情,有些憧憬、激動和期盼。因為自己也可以像“大人”一樣,感受這個世界的一切。

    對這些事情雖然很期盼,但不知道界線在哪裡,大人們又不能很敏銳的感知到自己孩子的變化,這個感覺自己長大的“孩子”只能透過其他的渠道來了解這些。但往往很容易被帶偏,不知道其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很容易迷失自己。

    很多孩子變壞,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因為想尋找一些答案,解決心中的疑惑,有時候,只能會自己去嘗試,去感受,才能知道,其中的真假。

    我姑且當你剛小學畢業,開始上初中這個年齡段吧。

    這個時候的你,需要的是一個思想上的導師(或者是靈魂導師),正向來引導你,因為你這個時間段覺得自己很期盼的愛情,其實是“假”的,是自己在孩子到成長或者說是準備長大之前這段時間的迷茫期,不知道要和誰說,與自己的父母講?有些勉強,擔心父母的批評和打罵(反正我小時候就是這種心理),這時候,你才想要找一個能和你無話不談的“情人”(我那一代叫藍顏),希望有人能懂你,或者說是一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總之,這是好事,當下應該不會再像我父輩那樣的教育方式,你可以大膽的和自己的父母溝通,或者和自己的老師溝通,來一場坦誠的交談。或許你會收穫更多。

  • 9 # 一枚凡人

    首先這屬於正常心理,沒什麼好丟臉。作為一個三十歲的老阿姨也在期盼愛情,但是和二十歲期盼的愛情肯定不一樣了。如果你還是個學生,過來人建議一定要把學習重心放在學習上,當然學生時代的愛情是最純粹最乾淨的。如果你遇到了那個有饅頭卻想法讓你吃麵包的人,你一定要珍惜。年輕的時候不要和誰將就,因為你有的選。同時也不要被愛情衝昏頭腦,做一些出格的事,免得追悔莫及。也不要把愛情當做全部,為了對方放棄學業或者什麼。人格獨立,你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 10 # 謝謝您呀

    謝謝邀請。自己年齡小,期待愛情很正常。女孩進入初中就進入了青春期,身體開始發育。對異性產生異樣的感覺,我們體內的激素也在分泌。對異性產生了幻想,開始會因為想引起異性的關注,而去改變自己。這說明你長大了。但是期待只是期待,不要因為愛情迷失了自己。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情,最好以學業為重,不要等到遇到優秀的人而後悔。

  • 11 # 河西故人

    青年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誕生。孩子要經過成長過程中脫胎換骨似的煩惱與痛苦,才能真正長大。

    異性交往:愛的修煉從青春期開始

    青春期,是孩子的煩惱期。他們的身體發育趨於成熟,但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又知之不多;思想上要獨立,經濟上又獨立不了;充滿對異性的渴望,心理又很封閉;理想與現實經常衝突…… 煩惱很多,特別是異性交往的困惑、親子間的矛盾與衝突,常常使青春期的孩子苦惱。假如我們父母能與之溝通並正確引導,那麼孩子的心理衝突、心理困惑就會少得多。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與異性交往,喜歡上一個異性同學,又往往怯於表白;表白了又害怕反而尷尬、疏遠,更擔心父母的不理解……孩子因此煩惱無比。

    確實有不少父母擔憂孩子在異性交往中出問題,主要是:無心學習,成績下降;偷嚐禁果,少女懷孕;沉迷網戀,遭受性侵害……然而,所有這些是否表明孩子缺乏的恰恰是"愛"的教育?

    愛,是最美好的情感,從這個角度來說,青春期學會如何進行異性交往,就是一種"愛的修煉"。孩子進入青春期渴望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標誌。如果沒有這種心理需要,反而要打個問號了。再說,異性交往並非必然陷入戀情,更可能是同學、師生、朋友、合作伙伴等多種人際關係。學會與異性和睦相處,是對未來婚姻家庭的準備,也是對未來事業發展和社會人際關係適應的必要準備。

    那麼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愛的修煉"?如何預防各種行為偏離,進行健康的異性交往?

    第一,要認識到青春期孩子嚮往異性交往,是青春期身心發育的必然。

    一方面,青春期結夥傾向明顯,加入同齡人行列有助於青少年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喜歡小組和集體活動是正常的。異性交往,是培養正確的性別角色和健康性心理的必修課。另一方面,青少年情感豐富,情緒容易起伏波動,主要是由於思春心理出現。表現在注重自我形象,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渴求得到異性夥伴的肯定與接納。

    因此,父母要關注孩子,應經常詢問孩子對周圍異性夥伴的印象如何,以瞭解孩子的情感傾向和所思所想。同時,父母可講講自己的青春期異性交往經歷與故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要注意,最好避免用"早戀"這樣的字眼,因為這一時期的異性交往大多隻是出於一種朦朧的愛慕心理。

    第二,要引導孩子懂得愛別人是一種神聖責任,而不是僅僅以自我為中心。

    異性交往,意味著學會對異性的尊重和愛護,意味著對異性的責任和義務。正如不能因為可能發生車禍而不讓汽車上路,也不能因為可能出現空難而禁止飛機上天。作為家長,不能總向孩子灌輸異性交往的"害處",要公正地承認異性交往的益處和"異性間互補"的不可替代性。這樣才具備與孩子談論異性交往問題的前提,也才談得上對孩子進行引導。

    第三,青春期是學習自律的關鍵期,成功的異性交往取決於自覺遵守規則。

    青春期異性交往有許多益處,家長應支援。而對孩子最大的支援,是制定交往的規則,提醒孩子學會自律。遵守交通規則可避免車禍;遵循異性交往的規則,則能夠避免各種煩惱、危機、事故、犯罪等,使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媒體報道的案例或某些電視劇的情節,發表各自的看法,增強孩子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在異性交往中善於自我控制,可有效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被性侵害的不良後果。另外,自控能力是建立在正確的知識觀念基礎之上的。家長還應該開誠佈公,與孩子討論與異性交往有關的問題。不必有什麼禁忌,凡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擺到桌面上進行討論和爭論,必要時還可以查閱書刊或請教專家。

    第四,教導孩子學會抗拒誘惑,明辨是非,正確選擇自己的成長道路。

    社會環境複雜多變,青少年在異性交往中也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缺乏分辨力,或是被表面現象迷惑,就可能被社會上負面的東西欺騙或侵蝕。怎麼辦?一方面,父母在對待婚姻家庭、異性交往的態度行為上應該為孩子做出榜樣;另一方面,要對孩子"資訊透明",不要以為孩子看到、聽到的都是正面的東西,就不會出問題,關鍵還是引導孩子學會自主地選擇,要有能力自我保護。

    青春期是渴求愛的季節,愛是純潔的、美好的!父母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行動,引導孩子將"愛的修煉"進行到底,讓每一個孩子都成長為愛的天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挑食厭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