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下誰能不識君
-
2 # 易將學財
#理財大賽第三季#
明明看到有一款銀行理財產品地收益和期限都蠻符合預期的,但是再一看居然要5萬元才能申購,只得作罷。
你是否也碰到過這種情況?那麼為什麼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多都要5萬元起步呢?
01關於5萬元起步的緣由實際上5萬元起步是法律規定的,在2011年銀監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規定:
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產品設定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
對於風險等級為一級以及兩級的理財產品設立的起點金額就是5萬元,風險等級更高一些的理財產品起投額會更高,只不過大多數人看見的比較少而已,主要針對的是一些高淨值的客戶。
02為什麼要設立5萬元的起投額我們在銀行做定期存款的時候一般只要超過50元就能存,但是理財產品要5萬元才可以投,為什麼法律要做這麼一個規定呢?
主要原因就在於理財是屬於投資性質,具有一定的風險,為了保護投資者的權益而設定的。
有人會說2011年的時候銀行理財產品不是還承諾保本保息嗎,不存在投資風險啊?
確實,在銀行理財產品還承諾保本保息的那段時間,對於投資者來說,並沒有多大的投資風險,因為這個風險主要是銀行來承擔的,如果銀行用這筆資金投資掙到的錢沒有達到銀行承諾的利息,那麼銀行會自己補貼一部分錢進去;如果掙到的錢超過承諾的利息,那麼銀行會把多的錢當做是自己的收益。
那麼萬一要是有哪家銀行投資失誤,導致虧損嚴重無法補貼這一部分的錢呢?這就會造成金融市場的恐慌。這也是為何後來資管新規會出臺,導致銀行打破剛兌,讓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由銀行和投資者共同承擔。
如果對炒股有一定的瞭解,就會發現股市也存在類似的規定:創業板註冊制實施後,開通創業板許可權就有一條限制為資金量在10萬元以上,科創板開通的許可權資金量限制在50萬元以上等。雖然這樣也無法精準的去區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可以篩選出來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弱的投資者。
03關於後續現在在銀行做理財的時候會發現,有些理財產品的起投額要求沒那麼高了,有些1萬元就能起投,有些甚至1元就能起投,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2018年的時候銀保監會出臺《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這個裡面就將理財產品5萬元的額度下調為了1萬元。一方面可能是有其他理財產品的衝擊導致做出的調整,另一方面對於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風險承受能力是有的,只不過資金量不夠,而下調之後則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很多1元就能起購的產品的存在是因為同樣在2018年銀保監會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管理出現了變化,而現在很多1元起購的淨值型理財產品看似是銀行發行的,但是如果仔細的看發行方就會發現實際上是銀行的理財子公司。
綜上:雖然曾經5萬元的起投額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是實際上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資者的權益,讓很多人在投資中認識到投資風險的存在。即使是現在,我們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同樣需要更加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進行相應的產品選擇。
-
3 # 周郎觀財論道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普遍,老百姓在日常投資中會經常遇到,曾經也對這個問題也有所研究,主要原因如下:
一、提高門檻:理財產品不同於存款,不可能是1元起存;將5萬元作為門檻,可以有效地篩選出優質客戶,因為可以拿出5萬元投資理財產品的人,現金、存款等資產肯定比較多;
二、降低成本:理財產品都有總金額的限制,銀行出於成本的考慮,為了儘快地結束募集期,而進入封閉投資期,設立5萬的起步投資金額,可以提高銷售程序;
三、營銷需要:這可能是出於營銷心理學的需要,在中國,同等條件下,越是貴的、買的人多,把握了這種投資人心理,設立5萬的金額,凸顯產品的高階、優質和稀缺性;
四、方便管理:每個理財產品,不管是銀行自營、代銷還是合作,都涉及到資料管理、產品運營和客戶維護,設立了5萬的門檻,可以有效地減少客戶數量,降低管理成本。
以上只是簡略的回答,希望專家補充!
-
4 # 老徐說財經
銀行理財產品的起購點設定是由我國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決定的,那為什麼要設定起購點呢?主要是從理財產品的風險點出發來考慮的,銀行理財產品本身是有風險的,一旦理財產品出現風險,那會對投資人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設定起購點能夠將一些資金實力不是很強的投資人排除在理財外,因為能夠達到5萬元起購理財的投資人,本身的資金實力會比較強,就算這些理財出現了風險,也不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2018年出臺的理財產品管理辦法中,銀行理財銷售的起點已經降到了1萬,其中的原因是我國投資人對於理財產品的風險認識較之前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對於理財產品出現風險有了一定的預期,因此在這個時候降低理財的起購點,也是非常符合時宜的。
同時在2018年開始,我國銀行開始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專門進行銀行理財的開發和運營,而銀行本身則不再進行理財的開發和運營,銀行理財也打破了以往剛性兌付的理念,明確告知投資人銀行理財產生的風險由投資人自己承擔。
銀行理財去剛性兌付,說明我國的投資人對於金融風險的認識已經越來越深刻,同時對於金融風險的接受程度也越老越高,因此對於理財產品的起購點降低也是符合了這種大趨勢。
-
5 # 傑克財富
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大家接觸比較多的一種理財方式,但是不難發現近來銀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相關規定進行了改動。其中一條就合適銀行的理財產品門檻進行了變動,都變成了5萬元起步。這是為什麼呢?
一、 銀行監管的規定其實銀行理財產品的的門檻規定都是依照銀行監管進行的,其內容是對理財產品銷售的一些約束條款。在該辦法約束下,理財產品銷售起點,不得低於5萬元。這五萬元的最低標準,不是銀行決定的,而是銀行服從了監管要求。
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也就是說以往的銀行理財保本保息,但是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的風險需要投資者資金進行承擔。銀行根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將客戶分為了五個等級,其中風險評級最低的為一級和二級理財產品,其單一客戶起售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
二、 制定規定的原因監管制定理財產品門檻為5萬元的規定,主要還是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考慮
鑑於銀行理財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因此個人就需要承擔理財產品帶來的風險,那麼提高門檻的一個作用就是可以有效的進行篩選,簡單的來說,一萬元的門檻能夠購買理財產品的人很多,包括剛參加工作的普通工薪階級也可以進行購買,但是五萬元的起購門檻就篩除掉了一部分的人群,對存款以及經濟能力的要求更高,這也是側面篩查掉了一部分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弱的客戶,杜絕了一些不必要的潛在風險。
2、 降低銀行成本
伴隨著門檻的提升,勢必會篩選掉一部分人,假如購買的人太多,會給銷售理財產品的銀行帶來很大的成本壓力,這樣銀行的利潤就得不到保證,因此,提高門檻實際上也降低了銀行的成本壓力。
3、 門檻只是適當提高
這個門檻只是相對進行了提高,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如果數額過高,又會導致購買理財產品的群體急劇縮小,不利於銀行理財產品這一投資模式的發展。五萬元的門檻是大部分人群能夠接受並且購買的。想大額存單的門檻為20萬元,門檻相比之下就高出了許多,銀行監管考慮到了篩查風險的同時兼顧理財買入量。不至於讓購買理財產品的人急速減少。
總結來說,五萬元的理財門檻是結合實際進行確定的。夠有5萬以上閒置資金,本身就有很強的投資需求,恰好是理財產品的最佳客戶目標群體。
-
6 # 老黑60176199
工行自已發行的理財產品最低投入都是5萬元,個別短期理財最低投入會更高,起點金額越高的理財預期收益率也會相對高一些!1,因為太少了沒意思。
就那麼點的收益,還是預期,投資少了有用麼?您說呢
2,你自己試試操作5w,看看是自己厲害,還是專業的銀行厲害。
3,理財產品,就是集合大家的資金,去運作。不用自己操作。
4,可以做固定理財產品,收益在10%的。只是前提你選擇了好的投資公司。
-
7 # 手機使用者123456789dcd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凡是理財5萬起步的,理財收益高點,換句話說銀行設的門檻,也許理財經理比較優,這都是猜測,至於什麼原因銀行內部人懂得。
-
8 # 娛棧
銀行業務,也是要考慮成本的,一旦你辦一元錢的業務,他們的提成,錢從哪裡來?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五萬起步,即完成了業務,又賺取了相應的報酬。
-
9 # 雲端生財
所以這也是像我們這類崛起的原因。
你記得拼多多吧?最開始宣傳期可能還能3個人就拼團成功,而且價格還很低。到之後成熟穩定了,真正要開始注重效益了,也許需要25人拼團。說明考量成本、時間、數量等等,他真正的需求就是25人。另外,銀行對我們老百姓來說,肯定也是一個穩定的存在吧~
這也是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什麼都是5萬起步的原因。
其實具體什麼機制、什麼規則的,每行有每行的發展方式,只不過歸結的道理都是大同小異的。
-
10 # 韋小寶996
我現在都開始從銀行的理財撤退了,還有15萬元到5月份到期,在支付寶裡的定期比較高4.5%~5.5%,銀行理財4%~5%.
-
11 # 小馬說券
說到理財產品限額的問題,主要跟產品的性質相關,中國現階段理財產品均屬於私募性質,私募最大的限制條件在於集資人數,集資人數不超多200人,否則就定性為非法集資。
《基金法》第八十八條規定:“非公開募集基金應當向合格投資者募集,合格投資者累計不得超過二百人”
為什麼公募基金可以1元起投,也可以歸結為其募資形式,公募基金可以理解為一種合法的公開集資形式,這種集資是沒有人數和金額的限制,所以基金可以1元起投。
理財產品採用私募形式,導致其募集資金的人數受到限制,所以只有在推出產品時設定限額才能達到募集金額。
我覺得這才是最核心的理財限額原因,其他都是浮雲,能夠多募集資金難道還不募集嗎?誰也不會嫌錢多。
-
12 # 歡樂的爸爸
題主所說的理財產品應該是銀行推出時間最長,範圍最廣,知名度最高的產品。
現在大部分銀行為了抵禦支付寶等類似的貨幣基金對銀行存款的侵奪,都陸續推出了類似的理財產品,起存金額不限,可隨時贖回(法定工作日9點-3點)的產品,利率比固定類理財產品要低,和寶寶類產品差不多。
至於題主所說理財產品5萬元起步,且以1萬元遞增,我想有以下2個原因:
1、管理方便。
銀行理財不同於銀行存款,都是一期一期的,募集的資金都是銀行用於一些債券或者同業拆借之類的投資。以整數為單位,方便銀行計算收益。同時也杜絕了小額投資,減少櫃面壓力,因為辦理理財業務,是需要經過風險測評的,比存款麻煩多了。
2、門檻准入。
銀行理財目前在國內是剛性兌付,其實它也是具有一定的風險的,理財說明書上都是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的,理財非存款,投資需謹慎,只是國內基本上沒人去看。5萬的門檻准入,也是為了保護一些沒有資金的老百姓。
-
13 # 立馬財經
這個是跟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有關係的,要求銀行理財都是起始5萬起,所以很多人說為什麼銀行理財不像餘額寶那些0.01門檻是有原因的。
一般情況下:
人民幣最低申購金額:5萬元或10萬元。
外幣最低申購金額:幣種 對應幣種最低申購金額
美元 8000
港幣 60000
澳元 10000
英鎊 8000
歐元 8000
溫馨提示 具體請檢視產品說明書。
同時購買之前需要做風險評估,客戶只推薦購買風險等級以下的產品。
-
14 # 財富公元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原因,很多銀行都有理財產品在售,但是申購起點卻沒有低於五萬的。
經過後來對理財產品的瞭解,才逐漸清晰,理財產品為什麼會有5萬元這個坎。
原因在於,2011年時,銀監會發布了第5號檔案《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其內容是對理財產品銷售的一些約束條款。在該辦法約束下,理財產品銷售起點,不得低於5萬元。
這五萬元的最低標準,不是銀行決定的,而是銀行服從了監管要求。
銀行根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將客戶分為了五個等級,其中風險評級最低的為一級和二級理財產品,其單一客戶起售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
大家都知道,當前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理財產品是沒法對外承諾保本保息的。能拿出五萬元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既有希望得到預期的收益率,也應該能承受一定的風險(雖然風險很低)。收益率越高的理財產品,風險係數越高,而起購點設定的也高,這樣對客戶群體做到了很好的區分。
而5萬元的起購點,也就很好的做到了客戶群體對風險承受能力的匹配。
-
15 # 匯商所
在中國,銀行的理財業務相比於國外起步晚、發展慢,理財產品品種也是寥寥無幾。2011年時,銀監會發布了第5號檔案《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其內容是對理財產品銷售的一些約束條款。
《辦法》中要求:所有商業銀行是對自身的客戶、理財產品進行分級,從低到高至少要有五級,可根據實際情況進 一步細分。《辦法》規定的分級標準之下,限定了銀行理財產品銷售起點不得少於5萬元。具體辦法如下:
第三十八條 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產品設定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20萬元人民幣。
為了加強理財產品風險評級薄弱環節的管理,辦法中還規定:商業銀行不得透過媒體如電視、電臺等公共渠道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宣傳。同時銀行也不得誇大某理財產品、更不得隨意向客戶承諾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具體辦法如下:
第十三條(五)在未提供客觀證據的情況下,使用“業績優良”、“名列前茅”、“位居前列”、“最有價值”、“首隻”、“最大”、“最好”、“最強”、“唯一”等誇大過往業績的表述;
第十六條 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字中出現表達收益率或收益區間字樣的,應當在銷售檔案中提供科學、合理的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以醒目文字提醒客戶,“測算收益不等於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如不能提供科學、合理的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則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字中不得出現產品收益率或收益區間等類似表述。向客戶表述的收益率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應當簡明、清晰,不得使用小機率事件誇大產品收益率或收益區間,誤導客戶。
以此來看,為了按《辦法》執行,又不丟掉客戶,5萬是最低的標準,這不是銀行決定的,而是監管曾決定的,《辦法中》把客戶進行了相應的風險承擔分級。為了保證所有投資者的利益和權利便給出了最低標準: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人民幣。
-
16 # 小科說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對於銀行這種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他們更為關注或者在意的是隻佔小部分的高淨值客戶,這類客戶人數不多,但卻能為銀行帶來80%的利潤,所以銀行更願意為這類人服務。
銀行理財產品5萬起步,這本身就成為了一個限制門檻,不同於大多數網際網路金融100元、10元起投,該門檻的設定直接將小客戶拒之門外。那麼銀行為什麼要這樣做了?
首先,為高淨值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務。一般說來銀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要高於普通存款收益,使用者是喜歡這些理財產品的,所以他們願意將資金繼續留存在這家銀行中,只是留存的方式由存款變成了理財。這樣,銀行資金存量上來了,也就有了獲得利潤的重要基礎了。
其次,更利於理財產品的募集。假設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總額300萬,按每人購買5萬計算,只需60人即可滿額,如果門檻降低到100元,按每人購買100元計算,則需要3萬人。所以,設定這樣的門檻,更有利於理財產品的快速募集。
再次,有利於投資者教育。雖然銀行理財產品有銀行的公信力做依託,但也是有風險的。所以,理財市場需要的合格投資者。合格投資者能夠清楚的知曉理財的風險也能夠承擔由此帶來的資金虧損。5萬元的理財門檻,有利於甄別合格投資者,降低了投資者教育成本。
最後,則是法律法規的要求。在2011年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第六章第三十八條中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為理財產品設定適當的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三級和四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0萬元人民幣;風險評級為五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20萬元人民幣。
由上,銀行理財產品都是5萬元起步。
-
17 # 楓之羽
之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基本都是5萬起步,主要是因為5萬以上的使用者都有掙錢的能力,短時間內大機率不會強制贖回,而且這部分群體對風險的認識比一般人要高一些,設定這個門檻就是為了過濾風險承受能力低的使用者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不會保本保息了,只有定期儲蓄才會保本保息,但那個利息太低了。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些是投資高風險股票的,也有投資債券的,對於有門檻限制的基本都是投資固收類的,但也不是保本保息的,設定門檻就是為了讓有一定儲蓄能力的人來投資,降低風險。因為有門檻所以大部分人會提前瞭解風險,這樣不至於出現虧損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但自從餘額寶等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出現之後,銀行的理財產品門檻下降了很多,主要還是為了攬儲,不然大部分使用者都去買餘額寶和理財通了
回覆列表
你好,銀行的理財產品現在也不全是5萬元起步,也有5萬元以下起步的了。
我來舉個例子吧,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我不太瞭解,但是郵政儲蓄銀行有些理財產品是1元起步的,也有1萬元起步的。
你可以看看這是活期理財產品,裡面有1元起步的零錢寶,2.65%的預期收益率,還有1萬元起步的理財寶,2.85%的預期收益率。
我們再來看看定期理財,裡面有1元起步的,也有1萬元起步的,而且收益率也還可以。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越來越豐富,為了迎合客戶的大眾化需求,有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非常人性化,而且操作簡單方便,我們可以隨時瀏覽銀行的理財超市,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一款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