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綜藝大巴車
-
2 # fun圈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尚禮重法,唯才是舉,賞罰得當;
經濟上,休養生息,恢復農耕;
社會上,懲豪強,善待大族,文化宗教寬容;
軍事上,良將謀士如雲,自身軍事素養也很高,行屯田制,統一北方,解決北境邊患之憂。
再加上一些些時運,成就了霸業。
-
3 # 凌雲志
曹操作為一名宦官子弟,在東漢末年,諸侯爭霸時期,東征西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曹魏政權,與他的獨到眼光和傑出的政治、軍事能力密不可分。
傑出的政治能力懲辦豪強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由於禍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
穩定局面漢獻帝被西涼軍爭奪,各州郡牧守都在擁兵自強,斷絕納貢。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漢獻帝小朝廷,遠遠沒有控制政治局勢的能力,在這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縣,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作用。
唯才是舉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尚禮重法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史載甚明,這構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此即“撥亂刑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譎詐之能。
軍事實力強大,善於用兵統一北方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併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精通兵法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治軍嚴整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愛惜將才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頒佈有效經濟舉措,有助於恢復生產力施行屯田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定田官,興辦屯田。屯田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短時間內就使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改革戶籍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鑑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興修水利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
-
4 # 世事一場大夢
曹操這個人歷來存有爭議,以漢家為正統的人,稱他為漢賊,而以英雄主義為標準的人,稱他至少是一個英雄,這都沒有錯。人的立場不同,看到的事物也不盡相同。在曹操年輕的時候,南陽許劭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我覺得這句話評價的非常中肯,也非常到位。
因為曹操所處的那個時代就是一個亂世,那樣的亂世,群雄並立,都想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也都無法登上寶座。曹操一生為漢臣,"破黃巾、滅袁紹、平袁術、誅呂布、敗張魯、收劉表,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締造了曹魏大業的根基,成為曹魏一代的開創者。
-
5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一、東漢末年分三國。
漢末董卓亂政,漢朝將離。十八路諸侯為救漢,紛紛集討卓。由是始,漢末漸變為三時,分為魏、吳、蜀。雖三國時僅六十餘年,並非甚長。然或小說,猶影視劇等,三國時輒能使萬人往議。
若論三國,首先,愚以為宜論操。曹操自刺卓敗後,乃立門戶,為國之一奇物時。其能於國中活,突出於己之一天下,不離其所知,亦不離其氣。不過,多者為己之才,若不明者,或國中不有此一號者存矣。二、董卓亂政。
言曹公,嘗於漢帝前之軍中職,而職不小。時其在西園八校尉中第四,職為典軍校尉。正以此,人多以為後之不離前在宮中之職事。故,乃得一步一步之盛自,亦能一步一步之挾令諸侯。此皆非常人能或。
然人罕知,雖早操侍帶過兵,有定之事。然而,操與備同,亦是徒手。操亦操徐倚己,一點點而立之。軍中亦多是操之屬,譬如,曹洪、曹仁、夏侯惇等、是操為操所用之最初者。
公189年,靈帝宏崩。時進與董卓入京住,可令其無意乎,董卓狼子野心,進京尋而廢帝,立協為帝,史稱漢帝。非特如此,自為丞相。且卓猶掠財,殺害人,皆剽傷,直是無惡不。
三、孟德起家。
於是,京師大亂,卓雖是掛著丞相,而實之即時之帝。雖卓為今之大,而忠於漢室之臣則欲除之而後快早。其亦知,初上者自當先收人心,乃欲以爵祿收之官。在董卓聞曹公少有也,乃從其舊者典軍校尉,擢為驍騎校尉,官將在西園八校尉上。
言西園八校尉,則直受命於帝,莫不得調。卓封曹操為驍騎校尉,官更是在八校尉上,此明於為操之。然操卓逆而失士心見矣,從之則為幹而蠹者也,夫忠於漢者必滅其。
四、從小事做起,終成大業。
於是,曹操想覺事不靠譜,遂改姓名星夜逃卓之側,將歸厲治之。故曰時之操捨身,其他一無所有之。於其出卓後,公擇歸家也,則操還家都也何?又所以立己之師?
還家之操何干,一事即召集了十餘冶,在一間大宅內造兵。其每日在那間屋裡指揮著工匠打造兵器。有友人問操,君不易逃去虎口,豈不欲成大業?曹操笑曰:能小事者,才得上成!
金陵少年嘆曰:即於操造之兵足用之,乃親自攜造好的兵器,走去家不遠之陳留標,將以討卓。操花也將一年,乃招至三千人。後其家親戚之淵、洪等帶去二千兵,即如此,操集了五千餘人立之為其師,以討董之,始之以其業之路!
-
6 # 三七配紅花
曹操之所以成功,完全由個人努力所致。
身體力行。
不論推行什麼政策,首先需要軍事上的成功。在這一方面,曹操做的最好。幾次重大的戰役。都是由他親自指揮。最關鍵的環節也是由他親自完成。比如官渡之戰最重要的時間點就是烏巢燒糧。這一次是曹操親自帶隊5000人。冒死衝入敵後。一舉扭轉了雙方僵持不下的戰局。第二個就是北征烏桓,也是他親自帶隊。在沙漠裡面幾乎飢渴而死。曹操用自己的智慧給將士們打氣。使用望梅止渴的辦法。讓部隊走出了絕地。這些都是曹操成功的基礎。
有了軍事上強大的保障能力。然後曹操才在內政上取得了,求賢,屯田,休養生息,改善和匈奴的關係等一系列補充國力的成功。給整個曹魏打下統一北方的基礎。
軍事內政兩個方面最重要的是軍事上的親力親為。在這一方面曹操做的很艱苦。為了征服馬超,他幾乎在渭水河邊被射死。這是其他一般帝王做不到的。所以不要光看人家曹操家大業大,要想想這個業是怎麼來的。那可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然後再費盡心機的經營。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候,還是後面的那些政策,是非常有必要。
曹操這個人有遠大的理想和寬闊的胸懷。這才吸引了眾多的三華人才前去投奔,並且這些人能得到曹操的知人善用。各方面綜合起來,才是曹操成功的關鍵。
-
7 # 修行悟道
修道說歷史,修道告訴你。
曹操為何能稱霸天下?
要說曹操為什麼能爭霸天下,要先談談他個人本身,1、首先曹操出生於官宦庭,
曹操的父親,是東漢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曹嵩,這也就導致了曹操本身的政治能力很強。
2、曹操的性格,他猜忌,奸詐,溫情,狠毒。他求賢若渴,生性多疑......這些性格在他成就霸業的路上幫了他很多的忙。得人心者方可得天下。正是因為這些性格使得他旁邊的將士們有安全感覺著跟曹操這個老闆混有前途。
3、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
我認為曹操的肚量夠容下一隻大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時在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當曹操走進,袁紹的中軍大帳的時,看到桌子上有一堆信,曹操好奇的開啟看了下。裡面大多數是曹操軍營將士們的投降信。具體的內容就是袁紹老闆,我們在曹操這邊混的不好,早就知道您是最後的贏家,到時候你哪一天攻進來,我們就跟著你混。當曹操看到這些信時並沒有秋後算賬,而是命令旁邊的軍漢們把信燒了,之後有人問起曹操這件事時,曹操說,當時官渡之戰的時候,他自己覺得都要輸了,更何況那些將士呢。
4、糧食
在漢末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情況下,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推行屯田制度,獎勵農耕,使黃河流域的生產得到恢復。
5、破了封建迷信
他破除門第觀念,抑制豪強,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使大將許褚、典韋、曹洪這些出身貧寒之人脫穎而出,立下赫赫戰功。
曹操知人善任,賞罰分明,他身上有無數的優點,也有無數的缺點,他是政治家,也是野心家,他是英雄但也濫殺無辜,這樣一個極其複雜的人要蓋棺定論,是真不容易的,所以古人贈送的那個詞奸雄,這個詞或只有這個詞才能準確的概括他的一生。
-
8 # 大白白野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人物,研究孫子兵法,精通軍事,是軍事家。對詩歌文學都有研究,出現了建安文學新氣象。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政策,獲得政治優勢,當時對迎取漢獻帝劉協這事各割據勢力觀念不一樣,比較有實力的袁紹就不原因迎取漢獻帝,認為皇帝到身邊受限制。曹操注意發展軍隊生產屯糧,解決部隊用糧,也減輕百姓負擔。東漢王朝在黃巾大起義打擊下出現名存實亡局面。宦官外戚相互掌權,外戚何進大將軍被殺後,涼州軍閥董卓進京把持朝政,關東一些有軍隊實力派聯合起來討伐董卓,後來各地實力派爭權爭地盤開戰,曹操爺爺是大太監曹騰,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曹操反董卓逃離洛陽後回到家鄉亳州招兵買馬,曹氏夏侯氏子弟跟隨他,但曹操勢力當時不行,打董卓時失敗了,後來兗州張邈邀請曹操,曹操鎮壓黃巾軍建立了青州軍,曹操打徐州陶謙時殺人過重,張邈在兗州反了曹操,曹操後來打敗張邈。曹操善於用兵,官渡之戰採取截斷糧草,聲東擊西,打敗袁紹,獲得以少勝多戰果。用離間計打敗馬超韓遂。在十多年爭戰中打敗了袁術,劉表,呂布,張繡等多夥軍閥。又擊敗了袁紹兒子與烏桓聯軍,陳斬烏桓單于,又控制了南匈奴和鮮卑。統一了黃河流域,是魏國政權奠基人。曹操善於用人,唯材是舉,量材適用,曹魏陣營中不少人來自別的陣營,甚至是敵對方陣營。曹操在戰爭同時注重生產,搞軍屯民屯,這比同時期一些軍閥高明的多。曹操政治軍事出眾,也擅長詩歌文學創作,他本人寫了不少好作品,他兒子曹丕曹植也擅長詩歌文學,在他們帶動下,出現文學比較繁榮景色。
-
9 # 歷史的小學生
我們詳細介紹一下這五個方面。首先講一講興置屯田:曹操興置的屯田,為他積累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自東漢末年以來,群雄割據,相互攻伐,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糧食問題不僅關乎統治集團的軍隊供應,而且直接影響到社會安定。當時的糧荒有多嚴重呢?割據河北的袁紹軍隊主要以桑椹充飢;地處江淮的袁術以野菜為食;曹操與呂布在兗州作戰時,糧食缺乏,程昱受命籌糧,一無所獲,只好去洗劫一個縣,也僅僅獲得三日的口糧。統治集團如此缺糧,普通百姓可想而知。與缺糧並存的就是流民的問題,流民問題自古以來一直困擾著統治集團,尤其黃巾大起義爆發後,很多百姓為了躲避戰亂,舉家搬遷,成為流民。黃巾大起義被鎮壓後,這些餘部也成了數量巨大的流民。曹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將屯田與流民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他將流民招募起來進行屯田,一下解決了兩個並存的問題。曹操屯田的時間開始於建安元年,一歲得谷百萬斛。後來又大規模地在各地屯田,“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經過多年的努力,每年可以獲得穀物達數千萬斛之多。這樣一來,北方的經濟得以恢復,流民問題也得以解決,社會秩序終於安定下來。屯田與流民問題的解決,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第二,吞納黃巾。曹操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對黃巾軍非常的仇視。在吞納黃巾軍之前,他的勢力非常薄弱。在起兵討伐董卓的時侯,麾下不過數千,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在給養方面接受陳留太守張邈的接濟,因此不得不接受陳邈的節制。董卓劫持漢帝時,他率部攻擊董卓,遭到失敗,若不是堂弟曹洪拼死相救,差點喪命。後來,他與曹洪、夏侯惇到揚、徐二州招募軍隊,勉強拼湊了幾千人。由此可見,曹操在當時的軍閥當中,他的實力是非常弱小的。他於公元192年大破青州黃巾軍後,收編降附男女百餘萬口,得降兵三十餘萬。曹操挑選精銳,充實自己的隊伍,其他人員都被編入屯田。曹操得到的這支黃巾軍為他日後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籠絡豪強地主。黃巾大起義後,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紛紛築壘自保。當時比較有名的豪強有中牟人任峻“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李典有“宗族、部曲三千餘家,萬三千餘口”,譙人許褚,有“宗族數千家”。在曹操的籠絡下,他們紛紛投其門下,成為曹操集團的得力干將。除了豪強,曹操還設法籠絡地主首領,比如潁川荀彧,郭嘉、戲志才、鍾繇、陳群、河內司馬懿等。這些人同曹操一樣都屬於統治階級,對黃巾軍有切齒之恨。所以,他們願意接受曹操的統領,竭力維護專制主義的統治。
第四,迎奉漢獻帝。袁紹也曾打算迎奉漢獻帝到鄴都。他的謀士沮授勸袁紹“迎大駕安宮鄴都”,這樣就可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這個人,好謀寡斷,又聽從另一部將領郭圖、淳于瓊等人的意見,認為把皇帝接到鄴城,動不動就要向皇帝請示,反而事事受到牽制,這不是好辦法。因此袁紹沒有接受沮授的建議。曹操在公元195年擊敗呂布後,荀彧首先向曹操建議“奉迎天子都許”。並告誡曹操道:“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曹操認為有理,就親自趕到洛陽,把漢獻帝接到許縣,改名許都,暫定為漢王朝的都城。曹操迎奉漢獻帝后,立即嚐到了甜頭。他先是被漢獻帝任命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後來曹操又用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自己為大將軍。由於袁紹反對,曹操才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做司空,行車騎將軍事。從此以後,曹操事事以漢獻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或是征伐異己,造成了政治上的極大優勢。
第五,個人卓越的軍事才能。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在正史、野史、演義當中描述甚多,在此不再贅述。我們就單從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卓越的軍事才能。官渡之戰時,曹操的力量遠不及袁紹。袁紹集“精兵十萬,騎萬匹”,而曹操可調動的軍隊不過三四萬人。袁紹佔據的河北,有山河之固,經過多年經營,物產豐饒。而曹操佔據的兗、豫二州則是四戰之地,農業生產和社會秩序很難穩定下來。曹操和袁紹進入相持階段時,軍糧只夠吃一個月的,而袁紹第一次從河北運來的糧食就達幾千車,第二次又運來一萬多車。由此足見雙方實力相差甚多。即使如此,曹操仍然擊敗了袁紹,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曹操料定袁紹想在曹操統治區的南部開闢第二戰場,因此,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先把呂布、劉備擊敗,消除了後顧之憂。第二,曹操取守勢,袁紹遠道而來,離後方基地較遠,後勤補給比較困難。曹操抓住有力時機,一舉焚燬了袁紹屯糧之地烏巢,使袁紹不戰自亂。由此可見,曹操不同於一般地主階級,透過多年征伐,積累了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這也為他日後統一北方,雄視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曹操的成功有他的必然性。
回覆列表
第一,當然要從經濟上來看,一切的政治局面其實都是由經濟決定的。當時,曹操佔據北方,而北方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彼時的南方,卻是商品經濟發展日盛。再者,吳國與蜀國都有意識地發展經濟,從而保證他們能夠有能力抵擋曹魏的侵襲。
第二,是政治上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曹操雖然出身富貴,但確實閹人的後代。家族其實並沒有什麼威望。在東漢末年,對於家族出身看的是很重的。所以,儘管曹操掌控了大量的武力基礎,但是並沒有強大的政治背景,換句話說,群眾並不認為他是正統。
第三,群眾基礎沒有利用好
說到底,曹操四處征伐並不是為了民眾,他只是一個封建的統治者而已,並且帶有軍閥的性質。所以,百姓並不是出於真心地幫助他,群眾基礎一薄弱,內部的統治就無法真正安定,始終都會有隱患存在,也沒有辦法凝聚出強大的戰鬥熱情。
第四,統帥人才缺乏
上文說到,因為曹操自己有很好的指揮領導才能,所以他很少將軍事的指揮權交給別人,時間一長,這自然而然地導致手下將領類別趨向單一。有大量的猛將卻沒有幾個將帥之才。或者說其實是有這方面才幹的人的,可是在曹操的部隊裡卻沒有任何施展才乾的機會。
第五,當時人才濟濟
要說三國時期的英雄,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大家都熟悉的就有劉備,周瑜,孫權等人。雖然曹操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是他的對手也沒有什麼等閒之輩。
第六,赤壁之戰的消耗太大了
眾所周知,曹操從軍生涯最大的滑鐵盧就是赤壁之戰,可以說,要是沒有這一場戰爭,曹操的實力可能遠勝其他幾國。
在這場不堪回首的戰役中,曹操的百萬雄師幾乎全軍覆沒,這幾乎是毀滅性地削弱了他的整體實力。與此同時,獲勝的孫劉實力大大增強,使曹操之後的對抗顯得更加艱難。
第七,曹操自己性格上的原因
曹操這個人,優點和缺點都表現得非常明顯。他雖然禮賢下士也愛惜人才,但是殺心太重,夢中殺人,酒後也殺人,自己的小妾更是隨意殺害,孔融,楊修都是死於他手。這著實不是一個賢明的帝王應該有的行為。他的決策包含了太多自己的喜怒,很容易導致失誤,這對他的統一大業有著非常的影響。
歷史總是這樣讓人無可奈何,很多時候,一心求之往往求而不得。曹操終其一生都在為統一大業而奮鬥卻不能如願。反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夢想破滅。真是令人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