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杉石
-
2 # 一笑貫長天
好多人喜歡談出帖,出帖還沒有人能達到!談一談入帖還是比較合適的!
入帖首先需要學習筆劃,每個法帖都有其獨特的筆劃,把握了這些筆劃的寫法與特徵,你才具備進一步模仿結構的能力。
其次是結構,結構也有獨特性,臨帖時要注意忠於原貼的結構,不要自以為是,自己認為按原貼寫結構有缺欠,我給他改過來。不行的!在這個階段你還沒有這個能力,或許以後會有,但是現在沒有,所以,你一定要按原貼的結構,老老實實地臨帖。
最後是書法不理解,寫到像不是目的,像不等於理解,只有理解了書法家的書法才是真正的理解!
-
3 # 劉社長
寫到什麼時候也入不了帖,,幹嘛要入帖,吃古人的大便嗎?這種入帖說了幾十年了有幾個 寫的好的,,,, 臨帖,入帖,,入雞巴毛啊,,,洗洗睡吧,,夢裡和王羲之聊聊就知道了,,王羲之喜歡罵人,,,他張口就是奴才大便好吃嗎?剛才喝醉了說了點任性話,如果你要臨帖就要選好優質的帖臨,,臨到脫了帖也能寫的很貼味,就是入帖,,不過臨帖是一輩子的事,啟功先生,臨了一輩子的帖,,臨帖就是吃飯,書法就是大便,,,不吃飯那來的大便對不對,,,慢慢領悟
-
4 # 獨釣江月598
臨帖、讀帖,不斷揣摩領會該帖的風格意趣,做到形神兼備,才算入帖。入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寫得再像也是別人的,沒有自己的面目。所以還需入得去出得來。在吸取別人的營養的同時得到成長,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樣出來的東西才更有意義,更有生命力。
-
5 # 老跨鬥
老劉家有三個娃兒
雖然長的不太一樣
性格也不大相同
但是
你怎麼看
你怎麼與之相處
都有老張的影子
-
6 # 熱點冷評
個人見解,臨貼必須做到幾步,一讀貼,二臨帖,三背貼,四再讀貼,五再臨貼。讀貼是為了對所臨字帖有個全面的瞭解,瞭解帖子裡所敘述記錄的內容,更好把握該貼。臨帖則主要是學習其用筆,結體。背貼是為了背臨做準備。再讀貼是更深入理解揣摩每個字的用筆與結構。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帖的“出”與“入”
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書法學習的入帖問題,還涉及到了與之相關的出帖問題。“入帖”和“出帖”,是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
就整個臨帖活動來說,“入帖”是書法臨帖的初始階段,而“出帖”是書法臨帖的後續階段。歷史上關於書法臨帖如何“出帖”、“入帖”的詳細記載,見於王鐸。
王鐸說:“學書之始也,難以入帖;繼也,難以出帖。”他的學書方法是“一日臨池,一日應酬請索,以此相間,遂為常規,終生不變。”
在這裡,王鐸認為學習書法有兩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入帖”,另外一件困難的事情就是“如何出帖”。他給出的方案就是“以此相間”、“終生不變”。
在這樣一本“雜書”中,記載了一名叫做“杜移年”的人曾經認識王鐸,他曾經間接的引述過王鐸的話,即:
杜移年早歲曾識王孟津,述其言曰:“書法之始也難以入帖,繼也難以出帖。”可謂入理深談矣,然詩文又何獨不然耶!
凡寫字,先小字後大字,先縝密後縱宕,理所必然。王覺斯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大抵臨摹不可一日間斷耳。
這個版本和之前我們在劉廷獻的《廣陽雜記》中看到的有些許差異,但是這句話基本意思完全一致,不僅有前面一段,而且後面一句也完全接續上了。
三、入帖與出帖
這段話其實蘊含的資訊非常多,我們需要逐個剖析。
首先關於“入帖”,王鐸認為這是我們“學書之始”遇到的一個問題,這就規定了入帖所劃定的時間範圍,即初學書法的這一段時間內,“入帖”將是學習書法的主要任務之一。
那麼,王鐸對入帖的難易程度做出的判斷是“難以”。但是王鐸在給“入帖”劃定時間範圍和難易評估之前,並未詳細的告知我們到底如何才算入帖。
同樣的,王鐸對於"出帖"的表述亦是如此。“繼也”,表明是學習書法的後續階段,“難以”同樣是在難度上的一個主觀判斷。同樣沒有詳細清楚的說明什麼是“出帖”。
我認為,王鐸在這裡面所涉及到的“出帖”、“入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和我們臨帖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形似、神似問題相對應。入帖,就是先達到形似,在形態外表上達到相似;出帖,就是達到神似,即在原先的基礎上達到內在精神氣質的統一相似。
實際上,這兩個過程要想做到,都非常難。
四、有沒有限度和標準?
它的難,不在於它需要達到的標準有多高,而是說“出帖”“入帖”根本就沒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它就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境界,所以這樣的境界,是最難的,也是最不容易達到的。
這一點從王鐸後面那句話中的最後一句可以看出來——
以此相間,遂為常規,終生不變。
什麼是“常規”。所謂的“常規”,實際上就是一種日常的行為,一種習慣的、自然而然地事情就好像我們吃飯、穿衣一樣。實際上,王鐸這就把書法的臨帖、學習變成了終生的事業,即“終生不變”。
所以,臨帖的“出”和“入”,實際上是伴隨著書法學習者、書法家終生的事情,沒有說我過了哪一個階段 ,就不用去寫字、臨帖了。
所以,入帖也好,臨帖也罷,實際上真的沒有一個標準就可以準確的衡量,很多有關書法的事情都是如此,我們希望有一個標準告訴我們:你是書法大牛,你是書法大家,他是書法大師,你現在水平楷書已經學的不錯了,可以去學習行書了……
但實際上,沒有固定的標準,也沒有固定的界限,因為書法的學習,是終生的事業。
五、成功的方法
但是,臨帖能夠自由的“出入”,還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王鐸在這裡提供的就是一種相間法,即——
一日臨池,一日應酬請索。
臨池,就是臨帖學習,而“應酬請索”是一個比較形象化的概念,是指我們要有意識地進行書法的練習創作。
這樣交替的好處就在於,一來可以檢驗我們前面學習過的東西有沒有掌握,二來在創作中發現的問題,可以在下一輪的“臨帖”學習中得到解決和強化,所以在這一個迴圈往復地過程中,自己學會總結是非常重要的。
-
8 # 空谷山人
書法學習入帖就是學會字帖書寫技巧,結體規矩,章法特點。
臨帖達到出手就是帖意,就叫入帖,通俗點就是寫誰像誰!
反正我做不到!
我寫誰不像誰!
回覆列表
在書法學習中,“入帖”、“出帖”是一個古老的話題。這一話題引來古今無數名家現身說法,他們有的說臨帖要神似,有的說入帖要領悟帖意,他們的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但我更想在具體如何學習實踐方面談一談體會。
我們在“入帖”前所做的一件事,與能否很好的“入帖”密切相關,這件事就是選帖。我們能否選好帖,關係到我們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能否很好地“入帖”。其實選帖只需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這個帖中有一種東西能吸引到你,這種東西可能是帖中字的結構之美、線條之美或風格之美,也可能是你也說不清楚的一種魅力。這種魅力有一股力量,緊緊牽住了你,這種魅力有一種魔力,它總在你的腦際不斷閃現,使你急切地想拿起毛筆,去捕捉它,去再現它。這時你已經接近“入帖”,已經站在了經典法帖的門口,接下來就需要你開啟門,走進去。
那怎麼開啟經典字帖那扇厚重的,承載著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大門呢?
辦法只有一個:用心去開啟,去心去體會。
我們可以按照如下步驟來走進帖中,而這一切均需用心去完成:
讀帖模仿臨習單字結構嘗試把握帖中字的用筆特點總結歸納帖中有規律性的東西吸取帖中的神采氣質,淡化形式上的東西我們按照這樣的步驟,可以以由淺入深的自然順序走進帖中。
在這裡,我想鄭重的勸告你:如果一本字帖,它不能吸引你的目光,不能讓你有拿起毛筆的衝動,不論別人說它有多麼經典優秀,也請你暫時放棄它。因為它的美,你目前還沒有能力領悟和學習。這個道理就是你初學書法,這時把一本米芾《吳江舟中詩帖》放在你眼前,讓你欣賞它的美,恐怕你會不覺得它美在哪裡,恐怕不會有拿起毛筆模仿它的衝動。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選擇,換一本歐陽詢或柳公權的楷書字帖,這時你很容易就會被它們那端莊工整,略顯簡單的美所吸引,你也就會比較容易學好它們。
如果說選帖是入帖的開始,那讀帖就是入帖最重要的過程,你能不能走進帖中,能不能入帖,取決於你能不能讀懂帖。“讀”在這裡是認識、瞭解的意思。
關於如何讀帖,這個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你可以走馬觀花地讀,也可以細緻入微地讀,但無論你怎麼讀,你都要持續地、反覆地讀。要把讀帖常態化,要讓讀貼這件事,伴隨你整個的學書生涯。你要深深地知道:只有讀懂了,才能臨對了,只有讀深了,才能臨透了。在讀帖的同時,你在腦海中要努力揣摩和思考帖的內涵,並要將思考心得融進到對帖的臨摹和模仿之中。
我們可以首先著重學習字帖中的單字結構,採取各個擊破的學習方式,先對單個字,少數字的結構特點反覆臨摹,爭取在外在的,表象的層面上開啟突破口,一開始的臨習,不要貪多,不要通臨,更不要泛泛地抄帖。
我們還要嘗試把握帖中字的用筆特點,觀察總結歸納帖中有規律性的那些東西,這對我們的學習,對我們更好的“入帖”,會很有幫助。
我們在選擇一本字帖開始學習時,總是急於再現它吸引我們的那部分外在的東西,比如優美的結字等,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正是這種不斷追求美的動力,驅使著我們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這些吸引我們的東西促使我們在這些方面狠下功夫,我們也想寫成帖中那樣,等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達到了目的,但透過反覆的讀帖,這時我們又會發現,我們曾努力追求的那些,不過是帖中形式上和表象上的東西,而帖子裡的氣質內涵我們還離它很遠,還無法將它們呈現出來,這時我們就會將學習的注意力轉向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就會努力觀察研究帖中線條,結字乃至章法上的細微變化,並努力將這些變化表現出來,而這一過程就是我們學習再現帖子氣質神采的過程,也是我們“入帖”的最好象徵。
但這只是“入帖”的開始,我們這時還不要沾沾自喜,因為我們此刻只是處於“入帖”的初級階段,我們要學習掌握的東西還有很多。
我們要嘗試將帖子中的神采氣質融入到我們的血脈裡,我們可以逐漸淡化帖子外在的,表象上的東西對我們的影響,因為我們要了解,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要變成別人,而是要吸取別人的精華養分,為已所用,最終形成自已的風格。而我們走進帖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出來。所以我們必須要進入到上文中所列的那些步驟中的最後一個階段之中。
這時,我們可以嘗試與原帖分離,大量運用背臨的形式來強化我們對原帖的記憶,並漸漸向意臨的學習方式過渡。等到有一天我們在意臨時也能將原帖中的用筆、結字和章法上的精華特徵表現出來,也能將原帖中的神采氣質呈現出來時,我們才可以說,我們的學習已經進展到了“入帖”的高階階段。
在書法學習中,“入帖”某種程度上也是“出帖”的開始。更深的“入”,是為了更好的“出”。那些書法名家們經常強調的“打進去,走出來”就是這個道理。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