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笑貫長天
-
2 # 空谷山人
晉格之難難在結體。
唐之後結體日趨端正,板結。
晉格的生動姿態更顯自然生動,活潑可愛。
-
3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入晉格之難,難在神,而不在形。難在格局,而不在技法。
這是一個偽問題,是宋人提出的。為什麼晉人之後隋唐人未提出?五代人未提出?因為他們繼承了、發展了晉代書法。
唐代張旭、懷素的狂草,不是入不入晉格的問題,而是超越了晉格的事實。蘇軾起先也看不慣,甚至說張旭如市倡,但後來明白了書法的真諦也想作狂草,無奈力不從心,只得承認不善草書。
米芾時常提出格局問題,無奈自己格局有限,狂草雖然一拓直下,卻難以氣勢通其隔行,揮灑變化章法,只得罷手,承認:信書(草書)亦一難事。
黃庭堅在宋代書壇排名於米芾之前,是比米芾高明,他說五代楊凝式:下筆便到烏絲欄。指岀了楊凝式書法之格已到《蘭亭序》格局。但自己的狂草,卻多擺佈,少氣勢,比張旭狂草差得遠。
所以李白詩說狂草是:驚電!翁方綱詩說:空山獨立始大悟,世間無物非草書!書法格局之難,難在狂草之氣勢!蘇軾說書法要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無奈寫得了大江東去,寫不出大草狂放!
-
4 # 一葉小舟82704
所謂晉格,講的就是格調。晉書尚韻即晉之格調。這是歷代書家所推崇,所敬仰,所學習之寶。晉以二王為代表。觀書聖之蘭亭集序,可以感受到字法,筆法,章法,筆勢之韻味。韻產生美。道法自然,書法自然。萬物生於自然,歸於自然。自然雖簡樸,但返樸歸真難。顏魯公之祭侄文稿,蘇東坡之黃州寒食帖,做到了情愫真切,行筆自然,格調高雅,韻味芳香。今人追求書法之形,沒有自己之情志,怎會產生書法之韻味?
-
5 # 杉石
歷史上,魏晉之後的書家都把入晉格當作書藝上的最高追求,從古至今,莫不如此。大書法家米芾,中年之後崇尚魏晉,入“晉人格”成為他此後書學的最高目標,米芾曾在其《自敘帖》中說:
“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序》,遂並看法帖,入魏晉平淡”。
可見,入"晉人格”,入“魏晉平淡”,是米芾所苦苦追求的藝術境界,但在此後的數年之中,米芾卻始終未能實想這一理想,即至在晚年米芾心態趨於閒適恬淡之時,其狂野的書風才有所收斂,才稍現幾許魏晉平淡之氣。
從古至今的那些書者為何將“入晉人格”當作書藝上的最高追求呢?書入“晉格”又難在何處呢?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歷史上的一個最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書法中的草書、行書及楷書在技法上和藝術欣賞性上,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魏晉時期呈現出來的主要歷史特徵是政治上極度的混亂,人們的精神世界卻空前的繁榮解放。魏晉時期玄學思潮的興起極大地開闊了晉人的精神視野。在玄學中老莊親近山水、親近自然,在“遊”中求“藝”,追求“體道”的超然境界等思想的影響下,晉人的書法呈現出“能盡各字的真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特點。
晉人的書法尊重個性,展現活潑的生機,晉人追求人格和藝術上的唯美主義,這一點在魏晉時期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等的書法中,在他們的為人行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書法到了魏晉時期才真正走向了對藝術之美的自覺追求,而這種追求又在鍾繇、王羲之與王獻之人等的楷書和行草書藝術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王羲之與王獻之的行草書,天馬行空,自由自在,一點一畫皆有情趣。王羲之與王獻之等書家所創造的“風神瀟灑,不滯於物”的尚韻風書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魏晉之後歷朝歷代的楷書與行草書在風格上,無論呈現出什麼樣與眾不同的藝術特點,都是對魏晉書法的傳承,都對晉人書法有所借鑑。
魏晉之後的唐代,受科考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書法藝術的發展呈現出法度森然的藝術特點。唐代的書家對魏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矩”進行了提取與強化,將“規矩”發展成嚴苛的“法度”,創造出了講究法度,規矩眾多的書法風格。唐代書法氣勢恢宏,嚴整氣派,但束縛極多,這使得唐之後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們在傳承唐代書法時感受到了壓抑和禁錮,而此時佛教禪宗發展呈現熾盛狀態,在禪宗“妙悟自然”,“識心見性”等思想影響下,宋代文人士大夫們還純返真,開始將欣賞借鑑書法藝術之美的目光跳過了唐,望向了魏晉。
如果說唐代的書家們將魏晉人“從心所欲,不逾矩”中的“矩”進行了極度的強化與再創造的話,那宋代的書家蘇軾和黃庭堅等人則將魏晉人“從心所欲,不逾矩”中的“從心”發揚到了極致,而“矩”則被徹底摒棄。宋代書家在魏晉人“從心所欲”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率真、寫意、求趣、求拙”的尚意書風。宋代書家米芾亦是在蘇軾和黃庭堅所開創的這種藝術潮流的引領下,開始追求“魏晉平淡”,試圖以魏晉書法中的自然平淡之氣,平復他狂野姿肆的書法火氣。
到了元代,趙孟頫等人高舉復古主義的大旗,浸潤在魏晉書風之中不能自拔,對晉人法帖手摹心追。但趙孟頫等人亦廣泛吸收了唐宋前人們的書藝精華,始創出了“尚態”的書藝潮流,在書法史上續寫了魏晉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後書法新的篇章。
但歸根結底,魏晉之後的唐人之“法”,宋人之“意”,元人之“態”,皆來自於晉人之“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們各自所創造出來的書法潮流,只是他們對魏晉書法取捨吸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
所以,魏晉人書中那種“風神瀟灑”,那種“自然隨意”,那種“遠致唯美”,才是書法藝術表現力的根,才是書法藝術之美的源頭,正是魏晉人書法所獨有的這種魅力和藝術精華,才吸引了後世無數的書家。他們對晉人書法之美,心馳神往,爭相學習模仿,飢渴地從中吸收養分。
晉人書法的那種唯美,是建立在特殊時代背景之下,政治的動盪、玄學的興起、文人墨客士大夫們思想的空前解放、老莊藝術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都對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等魏晉時期的書法名家們書法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而這種時代背景和文化影響都是不可複製的。所以後世的書家透過刻苦學習,想掌握魏晉人書法中的各種手段技法並不難做到,但想要表現出魏晉書法中的那種韻高千古的神采氣質,想達到晉人書法那種趣靈玄虛的高妙藝術境界則非常不易。所以“書入晉格”對歷朝歷代的很多書家而言,只是他們窮盡一生也無法達到的一種追求目標,實現這種目標之難,既使像米芾這樣的大家也無法輕易做到,只能在其晚年顛狂之氣稍有平復時,才能初略晉人風韻之妙。
而趙孟頫和董其昌等人雖師宗二王,他們雖對晉人法帖手摹心追,心馳神往,但他們的筆墨卻與晉人風骨相差太遠,趙子昂只得晉人書中嫵媚,而董其昌亦只得晉人自然平淡之氣,二王書法中的那種飄逸瀟灑,那份剛勁雄偉他們窮追一生卻只能遠遠眺望,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回答完畢。
-
6 # 劉皇叔講GRE
因為以二王為代表的書家是行書的至高點,他們的字寫的自然,無修飾。古樸自然,筆法優美。美而不膩。所以後人多學習他們。
-
7 # 秦漢風骨
崇古不是好事,晉格畢竟古遠了,古人書寫是為了應用不是今天人為了書法而寫書法。晉有格是後人捧的,捧前人好像尊重似的,其實在證明自己不行。那個時代都需要有哪個時代的格,格不出來就是笨死了完事。
-
8 # 魏保良
晉格之難,難在後世文人不可能追上。提出學書要直追晉人的書家何止米芾、趙孟頫、董其昌三人,但並沒有人達到晉人的高度。原因其實很簡單,後世書家也並沒有要把字寫的和晉人一樣,只不過是透過對晉人的學習從而形成自家面貌。
晉格之難,難在後人不可能再有晉人的那種風流倜儻、放達不羈的魏晉文人式的心境。“情之所鍾,正在我輩”,追求自我,表現個性,加上晉室南遷,文人南移,江南的山清水秀造就了文人的心靈。社會動盪不安,文人們寄情于山水之之間,而最能表現“情馳神往,超逸悠遊”的便是簡札行草書。這正是造就了晉人那種蕭散簡遠的書法風格。後世文人已經沒有晉人的大環境,當然也不可能寫出晉字。
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每個時期對書法都有她獨特的視角,只不過是後世文人更願意取法乎上,更加崇尚魏晉文人的那種放浪不羈的情懷。
-
9 # 騎史
晉人書法之所以被之後歷代文人所追捧,主要是中國文字書寫在當時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節點,漢未三國魏晉這一歷史階段,在中國歷史程序中有其獨特之處,長時期的社會動盪,統治者的權力爭奪,社會生產力一邊有發展一邊被破壞,使當時的知識分子中產生一股厭惡現實的清流,他們性情相投,相互憐惜欣賞,結伴活動,縱情山水,每每行諸筆端記敘其事,其放蕩不羈的情狀釋放於書寫過程,自然突破之前既成的篆隸蕃籬,又各自性情或豪放或婉約或嚴謹,一時多種風格齊訴諸於書寫,一舉促使章草、今草、楷書等書體的形成。自茲,中國文字書寫始含抒發胸臆之功能,文人士子尋得一抒情之新方式,寫字除有記錄之功能外漸突顯藝術的屬 性,而當時的藝術領域除繪畫音樂外並無更多門類,且書法相比其他藝術門類無疑擁有更多參予者和受眾,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領域也不斷開疆擴土,多少擠佔了書法藝術的空間,這也是後世書法難以逾越魏晉高峰的原因之一。歷史雖有驚人的相似,但絕無完全的類同,晉人書法的高度也是某一歷史階段的特定產物,歷史既然不能重來,書法也就無法超越。
-
10 # 蒼山書童
米芾字野,趙孟頫字媚,董其昌字巧,從此三人可折射出國粹書法之博大精深,豈是一兩人字法文章所能概括?!所謂晉格實乃魏晉之書風,其積晉之前善書先賢之大成,乃書法藝術體系之源頭,入格難難於索探用筆之法式,而要探究篆、隸、草、楷、行各家用筆之異同則是難上加難,而出格則更難!難於忘我迷戀於羲獻筆墨之俏媚、巧麗之字浪章濤而不能自拔之盲崇!學書者能悟法章好的方面不難,而能悟出其不足之處則難於上青天!
-
1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晉人書,中國書法發展至此,諸體具備,理丶法丶韻,均達高峰極致。標杆式的代表作者丶作品,都毫無置疑地出現,泰山北斗,模範後世。
所謂晉格,實則書法的律儀丶法制,格調丶規範,已成後世學人的意識形態。入心入骨的風範取向,審美定勢。王羲之丶蘭亭序等,成了繞不過去的坎兒。承前啟後的關節,歌者的音準,舞者的蹈規。
通變之度是要受定律約制的。入晉格自然成為後代書家的統一追求,也是大家很難超越的高峰。個人能力再高畢竟是壘土與泰山之別,一生成就再大也只可謂源流之分支。
有形之變化,如神龍之隱顯。無形之氣韻,如仙樂之縹緲。超越莫想,追求亦難。
-
12 # x1x4q7
宋以後書法家以入晉格為目標,但只有部分技法和格調能達到,沒有人能全面進入晉人格局,唐人顏真卿、張旭、懷素這一路足以與晉人分庭抗禮。察其原因:晉以前為用筆古法時代,唐以後為用筆新法時代,而二王則如同民國時代的文學家魯迅、胡適那一代人,受的古典文學教育,作的白話文文章,自宋以後的書法家則都象解放以後的文學家,受的白話教育,作的白話文章,讓他們做出古雅雋永的文章來則是不大可能的!
-
13 # 艾石asas
所謂“晉格”,主要指二王等晉代書法家之風格。書法先不說,你想,要在文學、藝術、人格、風骨等方面達到二王等晉人的高度。何其難哉。書法之風格,是與書法家的修養、風骨相關的。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者,雖竭力追慕晉人之格。但只要信手而書,其自身諸方面的因素,便自然流露筆端。與晉格相較,米芾則多了幾分放逸、跳浪;趙孟頫追其美,而少了幾分飄逸;而董字,多取斜勢,缺了幾分雅正。至於今人多用硬筆,搞書法者,只是汲汲於書法,要入晉格,真是何其難哉。
-
14 # 乾得堂
晉書之難,難在其“韻"。晉書之“韻",首出功力。故功力倡導,自晉始。自唐之後,晉人所倡導的“功力"說,漸行漸遠,直至今人知者甚罕。晉書之“韻"唯以功力深厚為主旨,要義為人生修練的養成。所謂“功力"之說則成晉人所書”秘術要法",凡書者必求此而後可成家。然皆需“明者”親傳,否則,得此”秘術要法",也同樣難解其“理"",難見其"妙"。因故至唐後晉人所謂"功力深厚"之義,逐漸失傳。宋人米芾,自覺追求,因承唐法,且天資所助,探得一二"秘術要法"”成就書業。此後趙丶董,雖天性極高終究去晉已遠,而傳承/"秘術要法"無門,只憑自求,亦唯望洋興嘆,崇尚晉書之"韻”以為心中理想而巳了。
。。時至今日,國家興盛,事業發達,社會進步,文化倡導,重提晉人“秘術要法"",以為弘揚書法正氣,我以為倡導功力深厚,重見晉書之“韻”,不是沒有可能。而社會發展振興文化精神當為首務,則書法之進也當必然!(書扎自寫)。
-
15 # 千千千里馬
那麼,為什麼二王的書法精神和趣味那樣值得追求?甚至要成為終生追求的美學理想?
直接把二王學得跟王羲之一樣嗎?我們看實踐就非常清楚了。
例如米芾的書法風格,跟二王簡直是天壤之別的美學趣味。
至於趙孟頫董其昌被清代合併稱“董趙”,是因為,二人的書法風格與王羲之比較接近。
而且,趙孟頫、董其昌相對來說,都是提倡“復古”的,他們的藝術風格也比較接近二王。這樣的話,好像入“晉格”就是復古,就是像二王一樣,才是入了晉人的法眼了。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晉格”理解。清代一位學者,在談到唐代楷書的時候說,唐代楷書丟掉了隸書的豐富多樣性,過於單調統一,後來的書法學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結果楷書越來越沒有生氣了。
我覺得,這才是要追求“晉格”的根本原因。
晉代書法是沒有雕琢痕跡,崇尚自然美的書法,這種自然的完美與雕琢的美最大的區別就是,自然的美是沒有那麼多的裝飾和人為之作,而是在修煉的過程中,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完美”,這些美,其實也有一些樸實和醇厚的,沒有像經過雕琢以後的那種那種完美更突出。
晉代的書法,是多種多樣的,總體上還是隸書體系,這個體系裡有漢代隸書,也有漢代楷書,也有魏晉時代的“魏碑”,而當時沒有這樣的區別,所以,很長時間,把書法都叫做隸書,唐代初也是把書法叫做隸書的。
但是,這些“隸書”已經明顯不是我們概念中的漢代隸書,而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書法風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楷書”、“行書”和“草書”,所以,米芾、趙孟頫、董其昌他們所謂的“晉格”,可不是漢隸,漢楷和魏碑,而是二王書法體系。
因為唐代以後,在書法領域基本上完美在淘汰了隸書和魏碑的影子,只有王羲之這個書法體系了,也叫鐘王體系。
鍾繇代表漢代楷書、王羲之代表晉代的行書,這就是所謂的“晉格”。
前面我們說了,由於楷書、行書、草書是唐代以後的書法主流,所以,學習書法,主要就是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
但是,唐代的書法太拘於法度、宋代的書法有過於沒有法度,元代趙孟頫就提出了回到晉代的問題。
要回到晉代,就要學習晉代的書法精神,這就是不要拘於法度而必須要有法度。
這個“法度”就不是技法問題,而是藝術境界的問題。
例如,趙孟頫一直反對把書法當做“算盤子”撥來撥去的,那就索然無味了。
重新回到王羲之的晉人境界裡,正是要追求精神的自由與法度的自由。
所以,你看看趙孟頫,他的楷書與唐代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這就是他突破了古代書法家的楷書法度,同時有極為有“法度”。像趙孟頫楷書裡的法度,都在古人的法度之外了,同時有非常符合法度。
例如,他的楷書都有一種行書的筆意,寫起來就有一種速度美的快感,這是古代書法家中非常少的“法度”。可能,只有唐代褚遂良的楷書,還有這樣的法度,褚遂良這樣寫字,可以說是發揮了晉人趣味的,在唐代像褚遂良這樣寫字的書法家,真的非常少。但是,這種法度,卻沒有趙孟頫成熟。
同樣是追求晉人意趣,褚遂良和趙孟頫的書法風格也不一樣,這個就是一種精神,追求自然之美。
我們學習書法,都有有一個過程,畢竟我們距離晉人的精神和時代太遙遠。但是,藝術的法則是相通的。
只要我們先入法,在跳出固有的“法度”,發揮自然之性,就會符合晉人的精神。
千萬不要以為把晉代的書法學到手,就是追求到“晉格”了。
我再次說說宋代與米芾齊名的薛紹彭,他的書法風格,簡直就是王羲之的翻版,風格功力造詣真的不在米芾之下,所以,在宋代與米芾齊名,但是,這麼有名的書法家,也沒有進入“宋四家”,為什麼?因為雖然薛紹彭的書法直接就是晉人再生了,更不要是是進入“晉格”了,只因為薛紹彭的書法沒有自己的“自然”之美。而米芾、蘇軾寫出了他們自己的“自然之美”,所以傳芳千祀。
說到底,一方面,我們要在二王書法這個體系裡學習書法,一方面要有晉人的精神,那就是追求心靈自由的天地,而不是侷限於筆畫的形似。
這才是最難的,也是一生在努力的。
不過,書法除了二王,還有很多,無論是不是二王體系的書法,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都是一種很高的書法藝術境界。
-
16 # 上官1898
米芾書法在宋四家中最為出類拔翠,何也?即因其行書得魏晉真髓,其著名論斷謂之“書若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欲追魏晉必追其源,其源在漢在隸,米老之書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即其具有廣泛而深厚之書法根基,初不求自家面目而廣學羲獻,卅五歲之前寫出行書《方圓庵記》,縣成熟之晉人風貌,然後寫出具有自家風貌之《苕溪詩帖》《蜀素帖》。從米老成就看出得晉人格之道路的確要從根上下苦工,否則斷無成就。趙孟頫圍著晉帖一輩子,寫出了趙體楷書。惟董其昌不得力,雖佩服米芾書《蜀素帖》至五體投地,卻不知從何入手。如何入晉格?你有數了嗎?
-
17 # 水流芳2019
不入晉格,終成俗品,難度確實大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是目前書壇的共識。也是中華文化史上最燦爛的三個時期。
清朝有人說過,寫書法,不入晉格,終成俗品。我很贊同這句話。因為從晉到唐,由唐到宋,由宋到明清,有好多大家出現,但沒有哪家作品真正達到了晉格品質!
魏晉書法是一種百花齊放,而且藝術家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看過許多那時的墓誌,那真是豐富多彩,斑斕奪目,藝術上達到了高峰,那時詩歌應該是一個高峰,二王書法肯定也是個高峰。那時的書法不但有帖的高峰,也有碑的高峰。
書法的晉格品質是什麼?就是表現個性。不帶功利,而且豐富多彩,是一種情趣,一種禪的境界;一種忘我的境界,修行的境界。藝術達到一種修行的境界,絕對是一個高的境界,那它就不俗了。修行人還俗嗎?人超凡脫俗,情感超凡脫俗,作品 也就超凡脫俗了。
魏晉時代的文人墨客,受時代的影響,他們不論做人,作詩,寫字,都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後人不注意這種東西,光是學習人家點畫,不學人家境界,自然就入俗了。
咱們有好多出名的書家,但是很俗。包括鄭板橋,應該說字寫得很好,但是也很俗。張瑞圖寫得也很好,他也很俗。劉墉名氣很大,但是和晉人比,也顯得俗。社會風氣就是這樣。
前不久,我在故宮博物院看一個書畫展,第一件作品就是王獻之的,令人讚歎不已。王獻之的作品你要不看原作, 是看不出那麼好的。你一看原作,那就是好,而且比他父親還高一籌。因為王羲之寫得比較規矩,比較緊湊,相對有點拘禁,王獻之寫得開展,飄逸, 放得開,而且高古脫俗,有一種空靈境界,一種超凡脫俗境界。
看到宋朝,看到米芾的作品,脫口一字:好!襄陽確是寫得高。但與王獻之比, 襄陽又遜一籌。在前我也看了趙孟頫的作品,感到平淡,沒有特點。有人說趙有點俗,實際上趙是平淡。
所以,我主張書法崇尚魏晉。魏 晉不只王羲之,不只二王,包括南碑北碑,這都是魏晉時代。書法到唐就俗起來了, 唐有點僵化,相對而言不那麼高古。到宋代,異峰突起。米芾是異峰突出,是不俗。
到明清,很少有追求脫俗的高古書家和書法作品出現,俗家比較多。這與社會影響, 與人們情感狀態,與人們追求的目標有很大關聯。人多名利,必然要俗。思想上先 俗起來,對高雅的東西你感覺不到,看不慣,或不去追求,不具備魏晉時代品格,技藝 上就差一等,那你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俗了。
所以,書法提倡高古,高雅,高境界,高品質,脫俗。這應該是永恆追求。為什麼 這麼說呢?因為你追求這種境界就使自己的人格提升了,書家人格提升了,你欣賞 的作品的品質,你的藝術領悟力與表現力就會提升,字如其人,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追求魏晉時代一種高尚情操,使我們的作品也高尚起來。脫離世俗不等於為大眾 不喜歡。大眾主義不見得就是俗的東西。大眾喜歡民族的東西,民族的東西不見得就是俗的東西。俗的東西也可說是民族東西的一部分,也只是一部分,其中畢竟還有高雅的。高雅的東西不是不為大眾所喜歡,只是那種境界好多人不好企及,創作上不好企及。
不入晉格,終成俗品,難度確實大。
-
18 # 他山之石8708
晉格就是從有法到無法,返璞歸真,沒有人工斧鑿痕跡,但是法韻俱足,無一失度,而又純任自然的一種狀態。就如看大自然山水一樣,有天然之妙。杜老說文章夲天成,妙手偶得之。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破怎麼能立,妙手從何而來?晉格之難,首在於此。米芾雲: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懷素稍加平淡,稍到天成。或可作一註解,當然不一定米芾說的就對
-
19 # 讀書聲
晉格究竟是個什麼概念?應該先有個基本的通識,我覺得所謂的“晉格”,最強調的可能是隸法,書法由隸變草,變楷,隸法都是基因。但後世文人墨客的書跡多展現於書札往返中,筆法愈加流便,隸書的波折特色愈加減損,從書法的功能性上看,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書法由篆到隸到草,所創造的書法輝煌,已成為難以超越的歷史,被銘刻,被傳拓,流傳於世。對書法的認識,鑑評,雖然隨著時代變化,也出現幾次爭論,但是,基本標準,幾乎沒有變化。強調法度,古拙,而對書法中出現的變革,常會被置疑。王羲之的書法最高成就在於行,楷,他的隸書作品就始終沒有發現,所以,有書評家對他有所置疑,是否也是說他與”晉格“的疏離呢?在書法功能性依然十分重要的時代,書法的藝朮性是會受到一定約束和限制的,又要快,又要好;又要表情達意,又要古拙遒勁,不失法度。很難盡善盡美。但是書法走到今天,功能性已微乎其微,而它的藝朮發掘,發展的空間卻更大了,篆,隸,章草,等古體,可以得到充分的認識,展現;當篆,隸成為熱點,或成為書法入門段起點,”晉格〞又有什麼不能逾越的呢?我們這一代人,學習書法大多是從楷書開始,如果從篆隸開始打基礎,再學揩書,筆法,結構造型,就會大不一樣,帶出”晉格”的味道,也未必那麼難。一點想法而已,供書友們參考。
回覆列表
晉格之難難在筆法!
雖說歷史上的書法大家都在追求晉格,可是,沒有人能夠達到自己的理想,究其原因是筆法的失傳。
為什麼我們面對晉人的書法我們就是學不到,我們寫不出?這裡也包括如米芾,趙孟頫,王鐸這樣的大家!我認為是我們的書寫方法有問題,也就是筆法不對所導致!
很多人把這些因素歸咎於時代的原因,說什麼我們不具備那個時代的各種因素。這個理由太蒼白,太無理,也太懦弱!一個時代的世風與習俗或許可以影響人的思想感情,但是不能影響到我們的臨摹吧?我們初步的要求是臨摹到晉人的書法,還沒有達到創造的地步,但是,我們確難以達到,這與什麼時代沒有太大的關係,這與你如何持筆,如何書寫有關係。
晉格確實難以達到,但是,有志於此的志士不會退縮,奇蹟一定屬於那些勇敢的,有思想的書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