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青淺墨

    必要的孤獨是幸福的要素。人生在世,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除此之外,選擇不多。

    對他人,對外界,切勿期許太多。他人能給予我們的十分有限,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所以關鍵是那孤獨者究竟是誰。

    真正偉大的心靈沉思時,如同鷹在高空翱翔,孤獨無伴。

  • 2 # 小一時空

    -

    亞瑟·叔本華,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

    亞瑟·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他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他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

    關於“社交”或“孤獨”命題,叔本華有過許多精闢的見解和言論。

    從這些廣為流傳的名言中,或許可以對其“要麼孤獨,要麼庸俗“的觀點理解一二。

    -

    -

    【叔本華說】

    ①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佔有的唯一形態。

    ②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

    -

    1 叔本華關於“孤獨”

    * 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熱力的人是不需要與別人擁擠在一塊的。

    -

    * 一個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卻可以跟一個能單獨演奏音樂的樂手相比;

    或者,我們可以把他比喻為一架鋼琴。鋼琴本身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同樣,這樣一個人就是一個微型世界。

    -

    * 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

    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一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

    -

    * 社會給人所帶來的困難和不便、煩惱和危險難以勝數、無法避免。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無法有確切把握地依靠別人。

    -

    * 一個人越不需要跟人們打交道,那麼,他的處境也就越好。

    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

    -

    * 拉布葉說過:“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

    -

    -

    2 叔本華關於“社交”

    * 每個社交聚會一旦變得人多勢眾,平庸就會把持統治的地位。

    所謂“上流”的社交聚會,其劣處不僅在於它把那些我們不可能稱道和喜愛的人提供給我們,同時,還不允許我們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現本色;相反,它強迫我們為了迎合別人而扭曲、萎縮自己。

    -

    * 謀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

    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

    * 社交聚會之所以會對才智卓越之士造成傷害,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權利,而這又導致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權利和要求,儘管他們的才具參差不一。

    -

    * 具有深度的交談和充滿思想的話語只能屬於由思想豐富的人所組成的聚會。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會中,人們對充滿思想見識的談話絕對深惡痛絕。

    -

    * 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的價值成反比。

    一般而言,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渴望程度與他的年齡大小成反比。

    -

    * 甚至那個交際廣泛的法國入伏爾泰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世上,不值得我們與之交談的人比比皆是。

    對於一個具備自身價值的人來說,如果他懂得儘量減少自己的需求以儲存或者擴大自己的自由,儘量少與他的同類接觸——因為這世上人是無法避免與其同類打交道的,那麼,這個人也就具備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

    -

    叔本華指出:

    康德錯誤地假定知覺包括想象,將直觀和思維混淆起來。

    康德構造了將感性直觀和知性十二範疇共同構成經驗物件的理論。

    叔本華髮現若按照這種理論,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觀又是思維,既非直觀又非思維的東西。

    而且這樣一來動物要麼就具有思維,要麼就連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沒有了,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

    叔本華哲學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義:

    (1)人的軀體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現。

    (2)動物的各種活動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3)植物的活動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4)整個大自然以及無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5)理性及表現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慾望的表現

    (6)知識也是意志的工具。

    -

  • 3 # 賴林章

    叔本華把人分成二種,一種是孤獨的人,一種是不孤獨的人,不孤獨的人便是庸俗的人。

    每個人體內都含潛意識和意識,它自身成系統,是一人不易覺知且不屑覺知的世界。孤獨的人,原本對意識中認知的極敏感,先是無奈,後是決絕,最終只能走向自我了。

    普通大眾,即不孤獨的人,鍾情於人際交往和熱鬧的聚會,這些場合,充斥著人的虛偽與客套,有錢也罷,有權也罷,難道不是庸俗嗎?

  • 4 # 福和安

    其實在這個語境裡,孤獨並非褒義詞,庸俗也非貶義詞,只是在描述一個事實,就是思維的模式異同,換句話說,每個瘋子都是不一樣的孤獨,每個商人都是一樣的庸俗

  • 5 # forrestd刁俊春

    不知道原文是什麼,也不知道上下文語境,所以我就按照漢語的意思,結合我對叔本華的理解,強行回答了。

    叔本華說過,人生受到慾望的支配,要麼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痛苦,要麼得到滿足而無聊。因而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從痛苦到無聊,再從無聊到痛苦,迴圈往復。

    其實,把“無聊”和“痛苦”換成“庸俗”和“孤獨”也可以理解。那麼支配人生的就不是“慾望”而是“自由意志”了。沒有“自由意志”的人,渾渾噩噩地隨波逐流,當然終其一生難免“庸俗”;而那些有著強烈“自由意志”的人,其“鴻鵠之志”以及“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品格,讓他們“孤獨”無比。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那些格調過於低下的人也會“孤獨”。但是,我認為叔本華的“孤獨”肯定是前者。

    人生要安於孤獨,擁抱孤獨,遠離庸俗。

  • 6 # 詩歌之城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我理解為:人在群體活動中,不可能保持獨立的思想,受別人影響越多,越貧庸。人多的地方氣場會影響到每一個人,氣場大的影響氣場小的,共同也可哄抬一種氣氛。人在這種時候都是不由自主地在做,隨眾或犯錯。一般人不會有自己的主張。這時,庸俗或可認為是隨大流吧。

    一個獨立的人是孤獨的,產生思想需要安靜和大量的時間來思考、來產生悟性。他鶴立雞群,或立於高山之上,俯視人間萬物。

    自古名山僧佔多。僧人、道士、隱士為何選擇深山隱居?理由是不與俗世同流,在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超凡脫俗。

  • 7 # 半吊子9527

    首先,不要把庸俗,或者孤獨,提前貶義或褒義化。你的自我就像不斷裝水的瓶子,要麼迎合他人,迎合周邊人,最後變成類似的人。要麼審慎,獨立思考過後的,接受不同的我,卻一定孤獨。等什麼時候認可孤獨了,孤獨就不再是個困擾你的問題了,反過來連別人的庸俗也可以理解了,接受了,庸俗,孤獨都不成問題了,你真實的做你自己,與周邊並沒有衝突

  • 8 # 你我文學

    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片面去理解,那麼就太膚淺了,必須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和經歷去理解!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這個觀點出自叔本華的著作《人生的智慧》一書,然而叔本華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本書也是在他走過漫長人生所發現的人生智慧,以及自己處事態度的總結。

    叔本華幼年時期性格孤僻,父親是個成功的商人,母親是作家,不過與母親不和,父親去世後,繼承家產,一生都過著富裕的生活,後來進去大學學醫,又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才走上哲學研究的道路。

    同時叔本華是一位涉獵廣泛的美學家,對音樂,美術,歌劇都頗有研究,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集大成者,早已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我們再來理解一下,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作為一名哲學家,如果他不能忍受漫長的哲學研究,他也不可能成為哲學家,同時他還有額外的藝術成就,每個人都需要一段孤獨的日子去成長,突破自己,最起碼優於昨天的,或者曾經的自己。

    我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但是總有一個人會成功,為什麼不是我,我常常會這樣問自己。

    庸俗的含義是平庸鄙俗,叔本華早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世界,所以他才取得巨大的成就。孤獨是每個人漫漫人生路必須經歷的,即使你真的沒有很成功,但是,你最起碼為了更好的自己,曾經不顧一切地奮鬥過。

    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我們生來就是孤獨!各人有各人各自的活法,你努力地認真去生活,你總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9 # 水雲天草坡地

    不論講這句話的人格局的高低,從人生感悟來說,這話是沒錯。但也有例外,有人心中自有乾坤,卻為理想,團結身邊各色人等。我不認為他的內心是孤獨的。

  • 10 # 黑白齊

    未讀原文,暫且妄論。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1:要麼黑,要麼白。要麼生,要麼死。這種只有兩個選項的句子,作者逼你思考站隊。

    2:庸俗:我覺的這兩個字應該分開念,庸:平庸,中庸,不易之謂庸。俗,人食五穀或人住山谷,從眾的風氣為俗。

    3孤獨:兩種理解,一是指一些所謂的高雅的人覺得自己鶴立雞群所以以孤獨為傲。二是指一些類似科學怪人的特立獨行,古來聖賢皆寂寞。

    4:我覺大多數人都是庸俗的,沒有矮子怎麼拔高個。這不丟人,這平平淡淡才是真。而大多數人都想成為孤獨的人,這也不丟人,這是理想和動力。高低各有風景。

    5:而硬要把人分為俗雅兩種,是偏激的,黑白本就是互有的,就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更何況還有千萬種色彩。為什麼要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把自己的世界琢磨成黑白的呢?

    6:郭德綱:吃著大蒜喝咖啡,秋水共長天一色。

  • 11 # 劉文刀的雜貨鋪

    回答這個問題,我首先做個換位,我如果是叔本華,我會在什麼境地寫下,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庸俗是人都會,選擇孤獨,第一不隨波逐流,第二,在孤獨裡找到“高雅”。萬事有正反,選擇不可逆,一個選擇,一個結果,這句話深有哲學韻味啊

  • 12 # 殤古秦mxll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這話我個人覺得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因為這是叔本華說的。

    首先叔本華是著名的哲學家,那麼哲學家能說出這麼一句話,他都是對照社會生活有感而發,也肯定是深思熟慮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就是一切,這樣很容易使人際交往、社會實情變得庸俗,在哲學家眼裡,只要不迎合這些,就是理智,而這種理智只會使人越發討厭那種庸俗,這樣就會顯得清高、孤僻甚至不近情理,從而孤獨。所以好多的知識人大都會有這種情懷,甚至有些人窮困潦倒至死都不願改變自己。

    但這只是少數人的感慨,這個世界幾乎所有人都在為生活而努力,又能有多少人不去奉承迎合上司。古人也說過“獨樂樂而不如眾樂樂”,我們的祖宗早就說過和為貴,即使身份尊貴也要能融入民間,為民請命,與民同樂。這樣怎麼還會有“要麼庸俗,要麼孤獨”的思考呢?

  • 13 # 鄉村萬哥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舉個例子:

    請客的份子錢。這是生活中你來我往的事情,也叫人情。有的人就感覺是種庸俗,別人請他他不去,他也不請別人。本身行為無錯,別人卻聚在一起談論他不合眾,請客也不再請他,久而久之別人會把他當成不喜來往的另類,會無形中慢慢的疏遠,使他變得孤獨。可說是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看起來很庸俗的事情,或許你個人認為並無什麼作用與意義,或許還充滿了虛假與違心,但這種現象已經普遍,如果你逃離拒絕,吟誦什麼“世人皆醉你獨醒”!哪怕世人真的錯了而你是對的,那也就會註定了你的孤獨。

  • 14 # 牛肉素拉麵老約翰

    曲高和寡,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想讓大家都接受的東西都得庸俗低俗媚俗一點,膚淺一點。人都知道吸菸有害,戒掉的有幾個?人都知道垃圾食品不好,有幾人愛吃健康食品?人都知道紅樓夢不錯,看過原著的寥寥無幾,反而淺一些的西遊記又是電影又是電視拍了很多。你想有深度,想表達什麼,費力,費事,費時,後來會發現大家根本不在乎你要表達的東西,說兩句笑話反倒更容易接受。郭德綱在安徽衛視當街被人看耍猴,那時候他本本分分說相聲,有誰去聽?成名了,有些哏大家又在批評,要玩商業更是如此,有品位看高等作品的沒幾個掏錢的,掏錢的都愛看庸俗一點的,歷來只有懷才不遇,沒有懷錢不遇,這就是庸俗和不庸俗的區別,想不庸俗,就要承受沒人理解,承受沒人關注,想人人討論,傳播的到處都是的東西沒有一個是最好的東西,能及格就謝天謝地了,垃圾反而更易傳播,比如菸酒,賭博,毒品,色情,校園暴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大佬能推薦一款結實耐用價效比高的釣魚主線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