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綠葉之輝
-
2 # 巴音阿達蓋
孩子的成長,第一重要的是家庭,第二是老師的引導,老師要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自主學習那是最好的,比填鴨式強多了
我覺得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書的老師,反正我大學日語老師講的我沒興趣,聽不明白,她整天高高在上的,她是個神童,我們不是啊[攤手]但是日語文化老師就特別好,用她日本的旅遊經歷跟我們講課,可有意思了,我最後主動學習去背書
找到孩子適合的方向去發展,有些孩子適合讀書就拼命的網上讀,做學術;有些適合人際交往的,就去混人脈,都可以的嘛~
[愛你]只要跟著正常軌跡走,千萬別玩“脫軌“了,人生嘛很戲劇化的,都會走的很不錯的!
-
3 # 優秀教師園地
對這句話的理解主要有兩個出發點,一是對這個觀點裡面核心概念的界定,教好,怎樣才是好?我覺得教好有幾個層次,第一是義務教育結束後,到社會上能自食其力,不啃老不違法;第二是有技術有能力,關愛親人,積極向上;第三是進入高中,考入大學,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最好層次是考入名校,成為某一領域的一流人物。有了清晰的概念界定,教師對後進生也有了清晰的轉化方向,目標放低了,教師勝任的比例也會大幅增加。二是不輕易否定這句話,懷有敬意的去踐行這個教育理念。說這話的似乎出自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之口,個人覺得,這應是出自對教師的勉勵或者鞭策。如果輕易否定,的確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想法就會在心裡滋生蔓延,對老師對學生的發展都勢必不好。況且,我們的判斷並不一定正確,甚至大多數時候是錯誤的。因為的確有一些學生在某一位老師的教育或者在某一個階段由差轉好了。
作為教師,在我們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時,也應該懷有敬意的去努力踐行這個近乎苛刻的教育理念。面對學生,你轉化一個,尊師重教的人就多一個,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尊師重教風氣的形成就在教師的每一跬步。
-
4 # 棹歌中流
給我一萬年的教育機會這句話就是對的,否則三年的時間有些學生也是教不好的。學生的成長情況各異,成長的時間也各不相同。
-
5 # 從北向北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理論提出有一百年了,但是,沒有成功的例證證明它是正確的。
一百年前有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說,給他一打孩子,他會按訂單還給你律師、科學家、小偷……無條件地把孩子培養成你預訂的人。此為“行為主義心理學”。
後來又有人說,只要給知識一個合理的結構,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教會任何人。此為“結構主義心理學”。
二三十年前中國有魏xx也如此宣揚,但沒見有實效。
人生下來並不是“一塊白板”,人與人是有差異的,也有智力潛能的高低,不承認人與人的先天不同,並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的高尚理念的合理延伸。系統知識和理論需要一定的先天稟賦才能理解、接受,和電腦安裝應用程式不同。承認這一點,才不會把孩子往死裡逼。
回覆列表
這幾年很多東西我深有體會,真正的好老師,不會為自己教不會學生找理由,
1、老師這個職業是偉大也是心酸的,只有當老師的才懂老師真正的無奈,但是還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去那樣做,所以老師要教學生用心去教,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誰家的孩子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做老師也希望自己的學生這樣,所以第一就是用心,用愛去教學生。
2、從孔子來說,弟子三千,七十二聖賢,因為孔子注重因材施教,人們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話:看你是屬核桃的還是屬蘋果的,屬蘋果就擦,屬核桃就敲,這何嘗不是因材施教呢,所以老師在教學生的同時要自己自己的學生是哪一類的,學生的興趣愛好,就像醫生一樣,對症下藥,所以老師教學生要因材施教。
3、方法有了,還有這樣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說老師本身就有很多為人師表的良好素養,比如老師必須要有耐心,愛心,對孩子的信心,以及老師的職業道德。
4、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們喜歡上自己的課,如何才能喜歡呢,孩子上學的時光也是最活躍的時光,都喜歡生動形象,別開生面的課程。
所以說不要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