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紅偉書畫篆刻創作室
-
2 # 中州耕牛堂主
謝謝悟空官方邀請!撇開現代不說,就說當代吧,臨《曹全碑》最好的當數張繼和劉文華啦!他們不但臨的形似,而且頗有神韻。劉文華還專門出版了一本《文華臨漢碑》,書名由沈鵬題,這本書就是劉文華臨的《曹全碑》。
上圖為答主樑正多年前臨的《曹全碑》選字
張繼老師臨的《曹全碑》堪稱一絕!可以說是無人可比。如果大家看過張繼老師的隸書教學影片,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張繼臨《曹全碑》的速度極快,下筆穩!準!狠!這就是張繼老師的老道和高明之處。學書法,善悟之人就是這樣,而有智慧的人更是這樣!
上圖為張繼老師的書法作品
總之,張繼和劉文華二位老師都是當今臨摹《曹全碑》的高手!但是,我還是主張初學者先臨原碑,而不主張臨摹張繼和劉文華臨摹的《曹全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二位的臨帖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加入了自己的個性。他們二位臨摹的《曹全碑》,我們可以參考和學習。臨帖,主要是學原帖的筆意。
-
3 # 棲山館王老師書法課堂
在書法臨摹中,因為學習路數,用筆方法的不同,在筆墨語言上各有各的表達方式,對於一個帖的理解上,很難說誰最好。
曹全碑是漢碑的代表名作,是隸書中秀美一路的代表,是隸書學習的主流碑帖,幾乎所有的書法愛好者在接觸隸書的時候都會被曹全碑寬博秀美的風格吸引,就筆者本人所見優秀的臨摹不在少數。
在能夠買得到的出版物中,翁志飛臨《曹全碑》無疑神形兼備翁志飛老師的大名應該是如雷貫耳,他以精準臨摹名震書壇,圍繞著他的臨摹也出了一些臨摹的書跡,印刷成冊,在市面上可以很容易買得到,《臨曹全碑》就是其中之一,相對來說,翁志飛老師臨的曹全較為硬朗,亦不失隸書古樸的味道,結字與原貼相差無幾,精準臨摹功夫之深看圖便知,無需多言。
那些不與展覽風氣同流合汙的書法家們在當代以書法為能者,大多寫著一手“展覽體”,一味的迎合時風,以展覽入展未能,但是也有這麼一批書法家,堅持不與時風合流。
上圖為杭州師範書法專業教師丁萬里臨曹全碑,我們去與原貼對比,結構、味道相差無幾,更為難得,不沾染一絲的展覽氣息,忠實於原貼,忠誠的學習古人,這樣的臨摹更能打動人。
我們要知道一個道理,抱著字帖啃古人出的效果遠遠比不上直接學當代人,這些願意費力不討好的書法家,雖然在社會上沒什麼名氣,但是無疑是一股書壇的清流。
說這麼多,總的來說,每個人對待藝術的眼光不同,追求的效果也不一樣,所以很難講在同等筆墨能力下誰寫的更好,但是卻可以從忠實臨摹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所謂的個人風格真的比得上沒有風格的臨摹嗎?
我想未必,尤其是當代隸書展覽千人一面的現象下,堅持自己,不為流行所動,寫的好,精神更為難得。
回覆列表
我感覺我自己臨習的最好!我的習字格言就是:學習精華,堅持書風,從不求奇索怪,規規矩矩寫字,本本份份做人。常言道“書為心畫”“字如其人” 。下面解析一下曹全碑及分享一下我的習作: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185)。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博物館碑林儲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此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目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了記述曹全的生平和世系外,還記載了漢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文中有“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和德面縛而死”等語,與文獻記載不同。可作為訂正歷史的參考。另外還記載了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已波及到陝西,郃陽縣民郭家為之響應,遂成“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裡不安,之郡告急”的局面。對研究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此碑的書藝上看,其用筆特徵是很明顯的。逆入平出,以圓筆為主,運筆如順勢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筆,不激不勵,筆勢穩健.婉麗綽約.明媚多方。磔波往往寫得比較長,姿態也各種各樣,或如小溪潺湲,或輕輕下按,然後順勢挑出,緩逸流暢,得翩翩欲飛之姿。結體精密,平和圓潤,雖向背並用,然向法用得最多最妙。
此碑的陰柔之美為其特色。婀娜多姿,體態窕窈,豔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宮緊收,精氣內藏,舒展如群鶴翔翅,雅靜端莊,得華貴於古厚之中,寓清秀於風月之間,筆精墨妙,豐腴蘊藉,情馳神縱,超逸優遊,意氣靈和,開明麗清雅一路。不知者以為軟媚,深知者以為骨峻。歷代將它與《禮器》並稱,視為漢碑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