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營評教育
-
2 # 公正永生
謝邀。‘吾日三省吾身’從古以來祖宗就總結了經驗,我們每個人凡過來一日,就要檢視一下我哪一方面做地好、哪方面做地差,做差的方面咋樣去改,反覆自查醒悟哪有不改進?現在的我們的每一個人也要向他們學習~‘吾日三省吾身’,哪能還有錯呢?哪能不進步呢?可能是這樣吧?
-
3 # h千祥雲集
謝謝邀請這是孔子《論語十二章》裡的一句話,這句話小編覺得非常好!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後面還有兩句: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竭盡全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講誠信了呢?。確實人就應該這樣,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的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進步,才能讓自己更加強大,更加完美!孔子這句話真是經典啊!
-
4 # 天天歸零
謝謝邀請。儒家中的三綱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婦。五常:禮、義、仁、智、信”,即孔子對學子的要求:“每日以三省五身",也就是每天學習與做人的早起反醒,午起觀照,寢前觀想而用來三省自己是否遵循:“君臣、父子、夫婦,又五身中:思、行、走、坐、臥中有沒有違背:禮、義、仁、智、信的三綱五常之道等。以上供參之,謝謝!
-
5 # 老七35341
謝邀:論語之言,數千年猶入明鏡,指出做人道德情操。〈吾日三省吾身〉,簡單的理解,就是今天晚上,靜思今日所做的一切大小事情,有沒有出差錯。大事論國事,小事對鄉鄰家人。如有差池,明日想辦補救。今後不能犯錯。人在世間,千萬不要做傷害別人的事。我想,若現代人能做到這句話的六七成,那國民素質不知會提高多少倍!大約太難了。無奈。
痴長六七。
-
6 # 咱誰的都不欠
古代人時間充裕,有閒遐時可以三省吾身,現在的人為生活、為謀財用盡心思,如何算計別人的錢,如何把多年前的陳舊資訊翻找出來,給你發簡訊,給你打電話,有棗沒棗打三杆。吾日八省十六身,生怕落下沒翻找出賺錢的頭緒。
人類幹事不用三省,一省也不會省,好人救人於水火,不會反覆想為了偉大的什麼,一秒也不想,勇敢的衝進烈火,勇敢的跳入冰水中,目的只有一個,救人!
-
7 # 眼藥水有用
吾日三省吾身,其實就是時刻提醒自己,在紛紛擾擾的社會中,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與本真,很多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這是對自己的時刻警醒,也是一種鞭策,時間久了,就會是一種習慣,也就會成就一個優秀的人,有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而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這個裡面的行為動機大於形式動機,希望大家都做一個優秀的自己!
-
8 # 明德致行
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他可以指導我們去踐行,並且讓我們向上,進步。
君子聞而行之,日常生活用之。才是最重要的。
-
9 # 福亨播報
個人認為
我們每天都在社會工作中經歷箇中各樣的人和事
在現代人當中我們會忽略自我能力的提高
吾日三省吾身
是從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的經歷去找自己做的不好的,不對的地方
改正並學習。
其實古人教導我們
窮則兼顧其身
富則達濟天下
三省吾身對於現代人太重要了
如果能真的做到,必將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
10 # 聞魯生
“吾日三省吾身”,應是富民強國之大智慧,亦是披堅執銳之真精神。相較於沾沾自喜之“厲害啊”、滿滿自負之“嚇尿啊”,別如雲泥而高下立見。
不知省悟,如何擺脫小農劣根?又如何擁抱現代文明?
回覆列表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於《論語》中曾子說的一段話,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都從三個方面來反省自己:與別一起做事是否有不忠誠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否有不講信用的時候?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藝是否複習和演習過?”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弟子中學問和造詣較高的一個。在一章裡,曾子告訴我們,人要不斷追求進步,就要養成不斷“反思”的良好習慣。現在我們提倡讓老師寫“教學反思”,不妨也可以讓學習寫一寫“學習反思”。
據記載,胡適之所以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得益於他有一位既有知識而又非常慈祥、非常嚴厲的母親。胡適的父親胡傳中秀才後,曾經擔任過鄭州、上海、臺灣等地的官員,因做事幹練,廉潔奉公,被人稱之為“能吏”。胡傳繁忙公務之餘便教妻子馮順弟讀儒書,講求為人之道。可惜胡適4歲時胡傳便不幸病逝了,從此,母親馮順弟便擔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馮順弟受胡傳影響甚深,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她衷心敬佩丈夫的人品學問,並將丈夫教她的《論語》章句學以致用,她曾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鞭策、飭勉胡適。每天臨睡之前,胡母即坐在床沿邊,叫兒子站在床前的擱腳板上,讓兒子三省其身:今日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該背寫的帖是否寫完等等,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胡母沒有受過系統的師範教育,也不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她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確,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兒子養成每日反思、自我監督的良好習慣,激勵兒子在道德、學問等方面不斷進步。後來,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愛母。”可見,母親的教誨和嚴格要求對胡適一生的影響是多麼深刻。
由此我想起了江蘇洋思中學原校長蔡林森“教子成才”的故事。蔡林森有三個孩子,上小學時成績在班裡幾乎都是倒數。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上初中後,每天中午蔡林森都叫孩子們透過口述反思上午學過的例題,進行口算。算錯的題,蔡林森也不講,讓孩子們自己看書、思考,獲取答案。散步時、洗腳時、臨睡前,蔡林森仍會這樣幫孩子複習功課。就這樣,三個孩子逐漸養成天天反思的良好習慣,學會了自學,最終成為優秀生,考取了大學,並先後赴美留學。蔡林森由此受到啟發,創立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洋思中學一躍成為全國初中教學改革的典型。
可見,能否讓孩子學會“三省”,養成自我反思、自我監督的良好習慣,是事關孩子將來能否成人、成才的關鍵所在。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許多家長和老師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孩子回到家後,家長往往以工作忙、時間少為由,只關心孩子是否完成了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而不去過問孩子當天學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學校教育也是如此,受班級集體授課制的限制,教師每日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疲於奔命,關注的只能是集體教學的效果,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個體進行輔導,只是在期中或期末考試後,才以分數的形式將學習效果反饋給學生,平時則很難指導學生進行日反思、周小結,甚至有的教師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
由於沒有讓孩子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沒有形成自我監督的能力,久而久之在一個群體中就造就了一批所謂的“差生”。教育教學的實踐證明,學生學習任何知識、掌握任何一項技能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前面知識如果沒有學會,就很難進行後繼知識的學習。根據布魯姆掌握學習的理論,“差生”的形成主要是由這種“知識的缺陷積累”造成的,所謂“知識的缺陷積累”,通俗的講就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每日留下的“夾生飯”,“夾生飯”積累的越多,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就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布魯姆還樂觀地堅信:“只要提供適當的先前與現實條件,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學會一個人在世上所能學會的任何東西”。我想,這裡所講的“適當的先前與現實條件”,也應當包括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在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