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米有文化
-
2 # 少松4
每部中國產喜劇電影都是明星演員努力的成功,讓我們感受到在人生道路中過好自己生活和自己的快樂日子。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
3 # 庫巴婭
嗯?喜劇電影?其實說實話,就中國而言,我不知道哪些算喜劇電影,如果純粹是搞笑的那種的話,我三個字形容“慘不忍睹”。
喜劇片講究總體上新穎、巧妙的藝術構思,塑造喜劇性的人物,有精彩、俏皮的對白,並且運用誤會、巧合、誇張、諷刺等藝術手法,努力去追求“笑”的效果。
喜劇上有時候是對別人精神上的折磨和對肉體的摧殘從而達到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當下的喜劇,有一些還是很好看的,但是有一些真的實在慘不忍睹,但是票房還是很高。
電影的商業化過於嚴重,嚴重到什麼地步?當觀眾是弱智,當觀眾看不懂。
其實我不是黑我們中國,也不是過於讚揚我們中國,雖然現在我的大多出產爛片,但是也有好的電影出現的啊。我覺得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演員以前的演技真的沒有話說,但是現在好像大多都在演爛片,這種落差我實在是接受不了,或者他們的搞笑文化我有些接受不了。
其實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夠明白,觀眾的智商其實並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低,真的,我特別喜歡看電影,但是現在我練就一種功能,故事光看電影名字和演員我就知道這部電影該不該我看,除非很渣,除非很好,喜歡看這兩種極端的電影。
誰不希望我們的電影文化好啊,可是電影的商業化導致一些不倫不類的人插縫而入。而且我覺得演員應該去考一個演員證,不準跨行的那種,不然真像《愛情公寓》裡面說的那樣,娛樂圈不就是一個圈嗎?
-
4 # 牛推推羊撞撞
2010年-2017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瘋狂發展期,各種電影在為電影市場努力,有好片有爛片。好與爛是觀眾本身的一個審慎標準來定的。
喜劇電影是電影的一個型別,主打的內容就是幽默。從周星馳無厘頭的喜劇,接著馮氏賀歲喜劇,到現在開心麻花的新銳喜劇都能算作一個時代的標誌性喜劇電影型別。
我並不是吹逼自己,但我對自己看電影的口味還是頗有自信(讀者大爺輕噴)。
當下中國產喜劇電影在一個調整的陣痛期,觀眾口味越來越挑剔,網路與綜藝節目段子的超速傳播導致了很多段子並不能引起所有人的鬨堂大笑,喜劇質量自然上不去。再加上現在的套路不夠深,編劇都回農村去吧!
當下中國產喜劇我們就看看幾個比較有名的,夏洛特煩惱、絕世高手、擺渡人、煎餅俠、唐人街探案。
夏洛特煩惱,玩的是回到過去改變自己一生的套路,雖然老套但是過程幽默,我是笑的人仰馬翻,當然除了幾個演員真的有點老以外,真的讓我眼前一亮的是自帶BGM“一剪梅”的尹正,是這部電影的點睛一筆!
絕世高手,盧正雨是最接近星爺無厘頭的人。我看過盧正雨拍嘻哈四重奏,那是真的好看好笑,但是這部絕世高手也是盧正雨沒有練到爐火純青,還需要學習。說真的,這片真不怎麼樣。
擺渡人,愛情喜劇。。。。。金城武和梁朝偉的搞笑。。。。不予置評,還是演其他型別電影吧。
煎餅俠,屌絲逆轉大電影,好笑但內容一般,我貢獻過電影票的。
唐人街探案是我比較喜歡的電影之一,內容好笑,劇本優良,沒想到肖央和陳赫的演技這麼好玩的,最後萌妹的恐怖笑容是把我嚇了一跳!對對對,忘了那首經典的BGM《往事只能回味》,真的那種感覺就出來了!
結論:現在的很多電影讓我看到的編劇內容空洞,質感不行,感覺拍電影的目的就是短平快的撈錢,廣大觀眾更希望看到好片,不一定要你投資多少多少個億,但是內容要紮實,不然跟那個《蝙蝠俠大戰超人》一樣。。。我看著睡著。。。。
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牛推推楊撞撞!每天跟大家聊不一樣的問答!
-
5 # 小夕物語
現在香港香港喜劇電影已經徹底沒落了。黃百鳴,劉鎮偉,李力持這些導演過了巔峰期,不停在炒冷飯。星爺的後續作品,嚴格說來不能算是全部喜劇,即使算得上是喜劇,看來看去都找不到了以前的那種味道,周氏搞笑在觀眾心裡的烙印是很深的。
這幾年有亮點的中國產喜劇電影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都讓我感覺到意外,中國本地的喜劇人團隊,更懂內地觀眾的心理,在這十多年的發展當中,中國喜劇影視還是有長足的發展。至少從香港手中接了過來,但他們的缺點還是很明顯的。
最開始有成龍的動作喜劇,後來又有無厘頭,再到現在有馮氏賀歲喜劇,沈騰為代表的開心麻花團隊,再到後來的偵探喜劇,說到內地的“偵探喜劇”,那不得不提甯浩,作為內地代表性的年輕導演,一部《瘋狂的石頭》開創小成本高票房的先河。
在當下熱賣的中國產喜劇片中,也絕沒有哪一部會讓人有看第二遍的衝動,中國電影開創了一個新的型別,叫做“喜鬧片”。說白了,閤家歡,爆米花,整出的笑料全是硬撓你咯吱窩,所以只能稱之為“梗”而不能叫做幽默橋段。
近年來的喜劇電影不得不讓我吐槽,笑點全是透過濃豔的化妝,浮誇風演技來營造出來的,全程的無厘頭完全讓我笑不出來。我不苛求每部中國產喜劇片都能成經典,每年出那麼兩三部值得欣賞的作品就行。
-
6 # 追追追追劇啊
現在的喜劇電影感覺非常的爛 全是各種強行搞笑的劇情 中間穿插著各種廣告的臺詞 現在做的喜劇電影已經沒有以前那樣好了 都是以商業為目的並沒有用心做 所以期待出一部真正好看的喜劇電影
-
7 # 趣圖搜尋官
我覺得中國最近幾年的喜劇電影發展很不錯,相對於《人在囧途》之前星爺的系列喜劇而言,是另一種風格。(星爺是值得大家尊重的,沒有其他意思,只是說風格不一樣)
我記得從徐崢的《人在囧途》開始吧,中國產喜劇走上了一條現代化道路,你曉得,之前都是屬於傳統喜劇。所以以至於到後來的,《讓子彈飛》、《泰囧》、《港囧》、《夏洛特煩惱》等,不過這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夏洛特煩惱》,一個“馬什麼梅?馬冬什麼?”和“出場自帶一剪梅音效的袁華”,相信大家是印象最為深刻的。
其實覺得,中國產喜劇(其實不單單是中國產喜劇,其他中國產型別的電影也在一個飛速的上升期)之所以能有如此變化,一方面是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電影要在適當的時候展現人們的社會生活,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轉折。
另一方面,隨著網路公開化、觀眾理性化以及媒體滲透化,口碑不好的電影很容易撲街,而且大家也都能分析出來其原因,相信這對於中國產喜劇的發展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觀眾喜歡看什麼,不喜歡看什麼;喜歡什麼梗,不喜歡什麼梗,導演和編劇也都是能從網路渠道獲取的,所以這也打破了他們(導演、編劇和演員等)拍什麼咱們看什麼的局面,進而形成了觀眾想看什麼他們拍什麼的新形式。
因為他們是被觀眾推著走的,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中國電影人也最怕這種現象。所以說實在的,中國產喜劇最近這幾年的發展確實不錯,甚至有些喜劇比國外的某些科幻3D看起來還有意思和意義。
總之吧,中國電影起步晚,現在正處於快速成長和發展期,希望中國產電影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也希望,作為中國電影人,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給觀眾,好的我們一起進步,不好的我們一起學習進步,總有一天中國的電影一定會在國際舞臺上呈現自己的魅力和風采。
中國產喜劇,加油!
中國電影,加油!
-
8 # 請叫我晴朗
最早的,八九十年代的喜劇電影,堪稱經典,代表人物內幾位我想不用我說各位也都知道。大多都是港產片,現如今,中國產喜劇片風生水起,內地代表作我想也不用我多說各位也知道誰的代表作或者導演作品!中國產片在穩步就升的發展壯大,我支援中國產片,雖然我之前愛看歐美片,但是如今我更傾向於中國產的大作!我兩個手機殼都是國旗,愛國在我心裡,骨子裡,沒有什麼可以動搖我愛國之心!不多說 支援中國的一切!
-
9 # 阿郎看電影
1 .
不能不承認,迄今為止,中國賀歲檔的同義詞仍然是喜劇,而籠罩在這一概念下的喜劇,曾是以馮小剛喜劇為代表的京派喜劇。
在1997年的[甲方乙方]裡,他就看著各種土大款不順眼。等到了1999年的[沒完沒了],還一起陰過欠債不還的老賴。2001年的[大腕],更是把以廣告業為突出代表的,全民無不下海,無事不可言商的滿腦袋錢串子,損個溜夠。
馮小剛眼睛毒,他瞅著的,多是堵在大傢伙心口的,有的到現在還在禍害廣大不知情的人民群眾,比如手機如手雷這事兒。
1958年出生的馮小剛像他那輩兒的大多數人那樣,對這個社會仍然懷著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對好人好事,笑臉相迎,對壞人壞事,比丟了錢包還肉疼。
接地氣的第二個表現,即他的電影帶有濃重的時代痕跡,以及由此而連帶的特定的語境,“安逸得一塌糊塗,革命意志空前的消退”,“有組織無紀律,有思想沒境界”。這是他的成長過程裡天然長成的植物,安放在他的電影裡,有敲邊鼓的弦外之音。
畢竟電影市場“三年一小動,五年一大變”。馮小剛自己也曾承認,“只有寧財神說中了要害,他看出我就不是奔著喜劇去的,寫的是我迷戀的日子,是一種活法”。
可這種活法多堆砌組成的日子,正以離弦之箭的速度,飛奔而去。如餘華所言,“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華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2 .
20年間,一個時代早就翻篇了,活法也不是那時的活法了。馮小剛在電影裡所製造和供養的幽默,正慢慢失去它所適宜的Sunny和水分。
華人民站起來了,苦中作樂的特定時期已經成為了歷史。“最不能忽略的就是從苦難中生長出來的幽默”,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如今的觀影主流漸漸被八零九零佔據,他們是吃著麥當勞,穿著阿迪達斯長大的一代,他們從小接觸的是好萊塢電影,看的是日韓漫畫,玩的是CS遊戲。
他們一出生,就衣食優渥,世界歌舞昇平。
他們的感知已經完全是另外一套體系,他們還能理解馮小剛“學生時代,秋天盼著冬天,因為能戴裁絨帽子,戴大白口罩,穿燈芯絨麵塑料底的五眼棉鞋”了嗎?他們還知道什麼是“黨政軍警特工農兵學商”嗎?他們還知道“她已經不咳嗽了”的包袱點嗎?
6年前[泰囧]所製造的瘋狂,本就是當代主流觀影人群,對他們喜愛的表達方式的一次正面迴應。正如好萊塢的喜劇已經不再是卓別林時代所可以理解的一樣,中國的喜劇,在電影這個大概念流變的裹挾下,正朝著更為生理化的方向大踏步前進。
它對肢體語言的要求更為誇張,對笑點有更嚴格的頻率曲線規劃。當下的喜劇就得同喜劇所處的這個時代一樣,快速,高效,炙熱,一切都得抓緊時間,笑過之後,好各忙各事。
拍[1942]時,馮小剛走了很多地方,他對現狀表示“我年事已高,我恐懼看到真相”。就像他無法理解屌絲一詞,怎麼從自賤就變成了自嘲一樣,他對這個社會的很多現象,開始理解無能。
在1997年的[甲方乙方]裡,他藉著葛優之口說,“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而在今年的[私人定製]裡,他說的是“2013年過去了,我有點害怕”。現在他需要做點他這個年紀應該做的事情了,“我相信奄奄一息時絕不會後悔做過的事,只會追悔當初想做卻沒做的事”。
這個事,絕不是京腔京調嘎嘣稀脆的馮氏喜劇。
3 .
馮小剛的喜劇以語言取勝,泥鰍一樣滑不溜秋的北京話,是他喜劇的標籤,也是他喜劇的來處與去處。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所謂“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
建城三千多年,歷金元明清四個王朝,建都史超過了八百年。燕趙大地有慷慨悲歌的傳統,荒郊漫漫,行者敲鐵鐙而嘯歌,聲震四野。
落實到近代就是所謂的京片子,八旗子弟提籠遛鳥,嘴巴上也不饒人,宮商角徵羽,音韻起伏,扯著嗓子的來,造就了八旗氣派。
綿延到現在,北京人依然生性豪爽,中氣完足,語速急緩,如珠落玉盤。所以,馮小剛得葛優,喜劇成了一半。
一座建都八百多年的城市,其人文氣質也大有不同,北京人的霸氣是胎帶來的。茶餘飯後,指點江山,計程車司機都以天下興亡為己任。
這樣的北京人都和馮小剛電影裡的葛優似的,就是搞個物件,也得“向毛主席保證”,騙人都是“這是喜馬拉雅山,這是尼泊爾,這是青藏高原。由於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影響,尼泊爾王國溫暖溼潤,四季如春,而山的北麓由於寒冷則終年積雪,如果沿著山腰開啟一條通路,將溼氣引到山的這一邊來,那中國的青藏高原該會變成多少魚米之鄉啊!”這類級別的。
北京,如今更成為中國電影的聚集之地,電影“描寫身邊的人和事”,在這片土地上,你無法不有所觸動,於是,京派喜劇崛起。
甚至中國戲劇的人,都以說一口京片子為正宗。
除了葛優,京味是馮小剛喜劇的另一主角。京味是人與城間特有的精神聯絡,語言是第一體現要素,[甲方乙方]裡“所有來美國的人都想做國際貿易,結果全進餐館端盤子了”。[不見不散]裡,“同志,我們今天大踏步地後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進”。[手機]裡“二十年多年了,確實有些審美疲勞”。
就像趙本山對東北話的巨大推廣作用一樣,馮小剛喜劇對北京話的普及立了一大功,但凡有點賀歲電影經驗的,對“擰巴”“瓷實”“蒼孫”“斷片兒”都不會太陌生吧。
4 .
其次,老一輩兒北京人的生活和生活態度,散落在馮小剛的京派喜劇裡,漫山遍野的臭貧中,犀利一閃而過。
他們始終是樂觀的,眼前總是有點小困難,比如“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但得學會“哄自己玩”。
北京這座城,三千多年的文化積澱,發酵孕育了京派喜劇的精氣神兒,在馮小剛的鏡頭裡,歡實著呢。
可是處於鉅變的中國中心,北京也是一日千里,早已不似舊時。
馮小剛曾為潭拓寺“路兩邊小竹竿東倒西歪插滿了紅黃粉藍各色小旗”,“把一個佛教聖地弄得跟窯子似的”生氣,感嘆“我們的民族在色彩上失去了調性”。
其實何止是色彩,在巨大的轉變面前,北京和其他幾乎所有的城市一樣,大鳴大放,大拆大建。這座城市的歷史,在慢慢消散。
老舍筆下的衚衕是“狹而長的。兩旁都是用碎磚砌的牆。南牆少見日光,薄薄的長著一層綠苔,高處有隱隱的幾條蝸牛爬過的銀軌。往裡走略覺寬敞一些,可是兩旁的牆更破碎一些”,越來越少了。倒是顧城“此處勝桃源,只是人將老”,透著一股子宿命的味道。
截止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超過了兩千萬,其中常住外來人口2170萬,北漂們正變成新北京人。他們散落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為北京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遺留下的精氣神兒被稀釋,正在轉換為另一種氣質。
大都市的雍容與繁忙,現代化的擁擠與喧囂。三教九流相間,五湖四海混雜,北京變得碩大無朋。
陳凱歌在[百花深處]感慨說,“老北京才會迷路”。北京不再是那個北京,連帶著這些一起消散的還有“鈴兒”“鐺兒”,玩意兒沒了,老北京深處也已經沒有“說閒話”的地兒了,真正的頑主也就消失了。京派喜劇的母體正被現代化改造成妖嬈的樣子,京派喜劇似乎也該走向最後了。
這些細微的變動在[私人定製]裡的共振就是,馮小剛喜劇的溫度變冷,影片最後向大自然道歉一段,擰巴到死。
現在,馮小剛去拍《我不是潘金蓮》、《芳華》了,中國喜劇,新的時代到來了。
-
10 # 李寶蓋
不請自來,談談我對中國產喜劇電影的看法。
喜劇電影,顧名思義是讓人快樂,看完後讓人感到身心愉悅的電影,一部好的喜劇電影不單單是搞笑,笑聲過後能讓人回味良久,甚至幾十年過去了還能記住其中的情節。
中國產喜劇電影的輝煌時刻,在我看來應該是周星馳馳騁影壇的時候。周星馳被稱為喜劇天王確實名副其實。《中國產凌凌漆》《喜劇之王》《九品芝麻官》《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功夫》《少林足球》等等等等,一部部膾炙人口,很幸運我趕上了那個時候,每一部電影上映的時候那就是我感到幸福的時刻。
同時期,也有非周星馳主演的喜劇電影,但很遺憾,我腦海裡沒有留下任何印象。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有時限,隨著星爺的老去,他的作品也漸漸走了下坡路。
2006年,一部《瘋狂的石頭》讓人眼前一亮,黃渤的本色演出讓我哈哈大笑。但很遺憾,黃渤的其他作品除了非搞笑類,都沒達到星爺的高度。
再後來,星爺的《長江七號》《西遊·降魔篇》等都差強人意,《美人魚》更是不忍直視。
沈騰和開心麻花也拍過幾部喜劇片,《夏洛特煩惱》還行。
至此,可以說中國產喜劇電影已經青黃不接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出現一個“周星馳”。
-
11 # 陳翔六點兒半
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我認為是這是時代的必然趨勢。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相比於以前,變得好了很多。人們的物質和精神追求也相對的提高了,從小孩到年輕人再到中老年人,都開始踏入電影院去觀看電影了。去年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資料顯示,中國201年觀影人次達到將近20多億,15.08%。可以說電影市場的受眾群體是非常廣泛的,男女老少都會去觀看電影。在如此龐大的群體需求下,中國的電影票房近些年來呈現出井噴式的爆發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還要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支援,也推進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
總體來說,中國電影市場近些年帶來了不小的進步,但是同時也要注意背後所存在的問題。中國電影市場需要健康的發展,而不是出現泡沫式的增長。在市場產業發展質量,中國觀眾作為龐大的消費群體,大家更多願意看到的是中國電影的進步,看到更多原創的、高質量的作品。唯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縮小與國外電影之間的差距。才能走向更遠。
回覆列表
1、喜劇演員難演。喜劇相對於其他題材電影最大的難度在於要靠“喜劇明星”,沒有喜劇明星就沒有喜劇。從最早的卓別林到憨豆,再到香港許冠文創造的無厘頭港式喜劇風格,然後是周星馳,大陸的從陳佩斯、趙本山、葛優、徐崢、黃渤、王寶強的鐵三角,開心麻花的東北小品喜劇,鄧超的惡搞風……可以說一個成功的喜劇電影基本都是有一個核心的喜劇演員。很多喜劇演員都會面臨一個瓶頸,一旦表演套路化了就很難再突破,觀眾也會審美疲勞。
2、喜劇電影難拍。國內能拍好喜劇的導演不多,馮小剛、甯浩,徐崢,開心麻花。喜劇電影是最簡單的,不用特效,甚至不用太多視覺,但是又是最難拍的,他是一種綜合藝術,語言表演,節奏把控。有的時候喜劇和喜劇電影還是有區別的,不是所有的喜劇明星都能拍喜劇電影。像易小星導演的《萬萬沒想到》在網路劇很火,但是一上大熒幕就爛成一攤泥。郭德綱的德雲社相聲表演一票難求,同樣的演員一拍電影就慘不忍睹。
3、喜劇還有一種是結構性喜劇或者是黑色幽默,甯浩導演就比較擅長,另外曹保平導演也是玩黑色幽默的好導演,《追尋者也》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由非喜劇演員完成的黑色幽默電影。《驢得水》也是很好的黑色幽默風格的,諷刺喜劇,帶有很強的話劇風格。
4、開心麻花是現在中國喜劇電影的第一品牌了。他們參與的吳君如導演《妖鈴鈴》也是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