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楓文史娛
-
2 # 雨霖鈴40104010
根據一些史實資料人們認為最開始端茶送客其實指的是端湯送客,這源於宋代的端湯送客,陸游曾經說過“客至則設茶,客去則設湯,上至官府,下至里閭,莫之或廢。”意思就是說,客來則奉茶,客辭則奉湯,而客人們喝了甜湯便向主人家告辭,而這種甜湯是用甘甜香糯的藥材和一些輔料製成的,其中,甘草是必備原料,其餘原料則由不同的地方習俗而定。
主人家一般在備好湯料後,便會按照配方將不同分量的藥材磨成粉末,製成料包,等到客人快要告辭之時用熱水沖泡並奉給來客,讓客人在離去之前能喝到香香甜甜的湯。而送客湯除了甜口,還可以是鹹味的,甚至是甜鹹兼備,比如說荔枝湯就是甜口的,而橘紅湯是鹹的,木瓜湯則是加鹽沖泡的甜鹹黨。除此之外,還有無塵湯、洞庭湯、香蘇湯和桂花湯等等,都是一些日常飲品。
宋代茶湯不分家,人們喝茶其實也是衝飲,將茶葉泡製成粉末,再用開水沖泡,這樣沖泡出來的茶難免粗糙,不被文人雅士所喜愛,而一碗粗糙的甜湯則沒有如此多的講究,因此宋代送客不奉茶而奉湯。直到明代,人們喝茶的方式從沖泡變為泡茶,送客湯才慢慢轉變為送客茶,並且有了毫不客氣逐客出門的意思。
-
3 # 上弦月A
古時端茶送客。這說法大家多有耳聞。這問題實際包含一個主題和一個矛盾。
①"端茶送客"是怎樣一個禮儀說法?
②主人不能喝茶了?你一端客人就走嘛。
關於端茶送客說法客來上好茶,這是自古以來華人待客之道,沒什麼問題。一般先引客落座,吩咐下人上茶,當然,普通家庭就吩咐小娘子去辦了。古人不會隨意留客吃飯,這和今天不同。
主客相談甚歡,中間自然有飲茶、斟茶等客套。其實茶只相當一個道具,創造一個更好談話環境和氛圍,好比今天遞煙,避免乾巴巴局面。
問題來了……古人迎客重禮節,送客也是很含蓄的。談話總有結束時,又或主人有事打算結束會客。那麼,以茶迎客,同樣以茶送客。
一陣叨叨後,主人端起茶杯,看上去很正式地請你喝茶,或者說敬茶。大哥,這個時候你就要明白,主人意思是他有事,要結束會客了。
另外,官貴人家會更講究丨
下級拜訪上級。一般是主人先落座,主人不請茶,下級不會動茶杯。比如,和大人手一伸,示意你飲茶,這叫"請茶"。當然,你不能真的那麼實在,要等和大人先飲,之後你才能喝。
和大人一陣訓話,然後又請你喝茶。但是,這次,和大人只是端起茶杯而未飲。這就暗示☞和大人要結束會客。你該打道回府了。
所以,你就得識相點:"下官還有瑣事在身,就不多叨擾和大人了,改日再來府上拜訪,還要煩請和大人多多教誨……"和大人: 孺子可教也。
上級若去下級家裡。永遠不存在"端茶送客"之說了。那說明上級有事,談完就走,上級的時間永遠是更寶貴。再說,你敢嗎?
主人喝茶怎麼辦丨區分喝茶或送客☞主人端茶喝茶的情況丨
很明顯,落座飲茶,主人不動,只讓客人獨飲,這種情況不會存在。這樣誰還喝的下去?
談話之間,各自飲茶,又或偶爾招呼同飲,這都或自然發生。主人一端茶你就走,下次來,主人一端茶你又走了……這是要渴死主人的節奏。
主人當然要喝茶,陪客人也會喝嘛。主人只是要結束時端茶才代表送客。那怎麼區分呢?
①首先,剛落座,主人第一次端茶總不至於把你嚇跑,主人是以主人身份陪你喝茶。你才來不到一炷香時間,主人用得到趕你走?
②主人在和你談話,順便端茶喝,又或主人在聽你說話,自己迴應著順便端茶,這些都是放鬆狀態下的自然動作。就像喝茶時若有所思,這是習慣,都是人之常情,當然不是下逐客令。
☞下逐客令的端茶暗示丨
①時間已過去一段,主人有一個"收"的動作,狀態和言行都比較正式地端茶敬你,感覺上就是"好了,今天就到此為止吧……"那是一個結束和總結的動作。這自然意味著準備結束會客。
②還一種情況。你很有興致沒完沒了,忽略了主人已有結束會客的意思。主人端茶又沒有多想喝的意思,那明顯是沒興趣了,有點煩躁。自然就是暗示你,快喝完回家吧……
無論什麼情況有一點不變☞客人要喝了杯中茶再走為禮。茶既倒上,就代表人家心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茶道亦是世情。它必然有它的說法和講究,這就是規則或習俗。
但是,所有一切規則不外乎於生活。生活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一端茶就成了送客"暗號"的。一切還要看實際情況的,否則喝茶也夠累的。
當下來說,比古代開放多了,包括茶道文化。基本的講究,再加自然就好了,用不著把茶道文化搞成矯情文化。
-
4 #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喝茶是我們華人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而且傳承已久,如今也有各地的名茶,多如牛毛!
茶的產生雖說眾說紛紜,但據西漢·王褒《僮約》記載“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烹茶盡具。……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這裡所講的“烹荼進具”,“武陽買荼”,按照古字簡化的解釋,荼即茶。由此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
關於茶,我們都知道茶聖陸羽,寫了一本茶經,將古人飲茶之道詳細盡數,至今仍被奉為經典,而且飲茶在中外交流中也是有著重要地位的,在各國再來上傳中茶都是重要的貿易必備品之一。
茶不僅是自己喝的也是待客之用的,也就是古人交際的種方式,古人除了喝酒還是比較喜歡愛喝茶的。據《爾雅·釋木》記載:‘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採者也。茗又為茶之別稱有香茗之說。茶之用,非單功於藥食,亦為款客之上需也。”有一首詩《客來》:“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說的也是待客之道。
但是為什麼端茶的意思是送客呢?
相傳“端茶送客”之俗始於宋朝興於清朝。 據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載:“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說的就是宋朝就有這樣的先例。同樣,在薛瑞兆《元雜劇中的“點湯”》中,亦論及宋代情景,認為:“設茶點湯的禮節盛行於宋,並流傳到北方的遼金,只是次序更改為‘先湯後茶’,這也許是清代端茶送客的緣由。根據 朱德裳《三十年見聞錄》記載:“下屬拜見上司,須上司舉手口稱‘請茶’,並由上司先飲,下屬方能端茶品飲。倘若上司僅端茶而不飲時,即暗示‘逐客令’,侍者隨呼‘送客’聲。”
所以如今喝茶之禮,多沿習清朝以來的習慣,所以端茶送客延續下來並不奇怪,特別是在名茶產區,多有喝茶之風,此禮更不可廢,如果不懂的話就失禮了,當然如果是小輩情有可原,如果是在一些商務或者上下級的關係中,往往就會把事情辦砸了,所以一定要明白其中含義。
-
5 # 米開朗騎馬
登門造訪,定是有事,第一杯茶,那是迎客之禮,事情談完,無話再說了,主人再讓茶,顯然沒話可聊了,就剩喝茶了,也就該走了。
-
6 # 長山說
這是茶文化形成的理念。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端榮送客這是禮俗。
和滿杯酒,半杯茶半杯茶是尊敬的意思是一樣的。
-
7 # 有書共讀
“客官,來了,請喝茶”,先將茶上起,客人請上座,今天有書君聊聊“端茶送客”這件事兒。
端茶送客最早源於官場。——一巡茶
官場上等級制度森嚴,講究禮儀規矩是最基本的為官之道。
清朝時,下級拜見上級,上級都會叫人奉茶,這是待客之道。下屬呢,不能真的拿起來就喝,應該在落坐之後,等上級做出擺手請茶的姿勢後,上級先嚐一口之後,才會喝茶。
如果上級覺得與下屬無話可聊了,不好直言就會端起茶碗抿那麼一下,或者舉起茶碗裝作喝茶的樣子,以示意下級該走了。
話說清朝一新上任的縣令,也是在這樣一個知了都喊熱的夏天,在去拜見上司巡撫大人時,因持扇驅涼已成習慣,天氣也實在太熱,故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扇子。唉,也活該這位縣令倒黴,如此大大咧咧真不是時候,捨不得扇子,卻“舍”了烏紗帽。
在古代是不能拿扇子進入衙門的,這位巡撫又非常注重禮節,還沒等這位縣令落座,就將旁邊的茶碗慢慢端起來了,當然神情肯定不悅。兩邊隨從看到了,高喊“送客”。
可憐這位新上任的縣令沒多久就因其他原因被罷免了,看來這禮節不可不知。這第一印象還真是馬虎不得。
到了如今,知書達禮,懂得必要的禮節仍然十分重要。很多大學生面試就輸在了細節,不良的習慣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也難怪現在上崗面試是一道必須要過的坎兒。
上行下效,當官場流行一段時間後,端茶送客就沿襲到民間。——二巡茶
現在有些講究的人家,還是如此。
有的主人很含蓄,不會說什麼,但會做出動作。
前幾年,跟隨朋友到福建一大戶人家做客。主人泡茶很講究,說什麼茶葉配什麼壺,我一馬大哈什麼都不記得了。
就記得那個喝茶的小杯太小了,不夠我一口喝。又不好意思說要大杯子,喝了一杯還要第二杯,喝了二杯還要第三杯,喝了三杯還想要,無奈茶壺太精緻小巧,裡面的茶沒有這多了。
朋友見狀趕緊將我拉出來,告辭離開。告訴我,茶是用來品的,不像你這樣喝的。你沒看見主人在喝第三杯時,右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頭一起向外麼?意思是喝完了這杯就走人,不能再喝了。如果是向內的,就可留下再喝一輪。
朋友的話讓我一楞一楞的,原來喝茶不是用來解渴的。
這種“端茶送客”的方式於我們普通百姓仍有借鑑意義。——三巡茶
無論是親戚還是朋友,當主人給你倒了茶,不是自覺主動給你倒茶,而是問你還要不要添茶時,你就應該明白,是時候該離開了。當主人頻繁看時間也是一種潛在送客的方式。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不可不知,尤其是很講究的大戶人家,更要注重禮節。
在茶禮儀還是酒禮儀上,有書君都遇到過尷尬,好在人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沒有將我這小老百姓放心上,有一定的修養和涵養,給了我很大的包容。有一次,在酒桌上,還幫我解了圍呢!要不然,真是糗到家了!
中國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一樣,淵遠流長,要學的還有很多,有些禮節還是知道的好,免得和有書君一樣,鬧了笑話還不自知。好了,今天就聊到此,茶已過三巡,“端茶 送客”!
-
8 # 義芳君說茶
喝茶迎賓,這點自不必多說,自古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的美談。
今天就說說這“端茶送客”,其實就是主人“下逐客令”了,暗示客人該走了。客人知趣的話,就會自己主動離開,從而避免了雙方的尷尬,讓雙方非常有體面地結束會面。
古人文雅至此,連送客都不好直接說出口,而是透過這種約定俗成的禮儀來作提醒。
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比今天,雖然一般人下逐客令,並不會明說,但總得挖空心思找各種藉口、理由來搪塞客人,那可真是好太多了。畢竟這是一種當時人們都認可、並遵守的往來禮儀。
可惜,這樣實用又富有文化意趣的禮儀,如今早已消亡,如同古人見面或告別時的“作揖”,現在我們只能在電視劇上看到演員們演繹了。
這種禮儀源自宋代的“點湯送客”,在清代乃至民國時期,尤為常見,是當時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
那為什麼那時候的古人喜歡用這種方式來送客呢?
一是,在物質較為匱乏、通訊落後的舊社會里,人們的資訊交流並不那麼順暢,作為社會約定俗稱的禮儀,它並不會因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立即作出改變,而是作為相對固定的慣例,被人們所遵守。
二是,作為傳統儒家精神的一種文化表現,它在人們心中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一般不會選擇直接拒絕別人,而是在這富有儀式感的環節設計中,彼此心領神會,心照不宣,讓雙方留有顏面。
-
9 # 響馬匿名
如果是別的訊號,你就也還得問為什麼。可是,主人想結束這次會面,總要有個訊號,不能直接把客人轟走吧?難不成讓主人起身放個響屁嗎?
回覆列表
端茶送客,在最近大火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曾數次體現出來。
如周穎派小江去寶豐隆勸說秦掌櫃不要拆借銀兩給沈四海那一集,秦掌櫃表示不能不幫,然後就把茶杯端起來,夥計直接高喊“送客”,小江只好無奈起身。還有杜明禮上門要錢,與沈四海話不投機,沈四海懶得再跟杜明禮說話,直接端茶,儘管杜明禮恨得牙根直癢,但最終還是無奈離去。
可見,“端茶送客”這一慣例,在古代官場或生意場上是比較盛行的,其表達的意思大致有三種,一是來客相見,僕役獻茶,主人認為事情談完了,沒有再繼續下去的必要,便端起茶杯暗示,僕役高喊“送客!”客人自覺告辭,這一種應該說比較通行,無礙來客顏面。二是主人對來客心生反感,想盡快結束這次訪談,但又不便直說,恐傷及面子,只好採用這種方式,這時候就得看來客心中有沒有數了。三是話不投機,就像沈四海對杜明禮那種,約等於下逐客令,暗含的意思是“你趕快滾吧”,只是沒用嘴說出來。
那麼,為什麼古人端茶就表示送客呢?
《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在《茶湯遣客之俗》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僕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可見,這種習俗自宋代就已經有了,具體來說,應是從宋朝的“點湯逐客”演化而來。
那麼點湯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過去古人待客有一常禮,就是說客人來了先喝茶,飲完茶以後再喝湯,後來一步步演變,客人來了先喝茶,走的時候再喝湯,這個湯一般用甘香藥材熬製而成。(上述文字在宋人朱或《萍洲可談》中有記載,原文“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從上可以看出,"點湯"原為"客辭敬湯"的一個禮俗,到後來卻被人引用作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愛軒筆錄》中提到過這樣一個典故:宋時有一個叫胡枚的吏部官員,被調到陝西興元去做知府,因家貧路遠,無力赴任,說白了就是他不想去,那怎麼辦呢,於是便去求見樞密院長官陳昇之,想通融一下,可誰知陳昇之既不給通融,也不願聽他陳訴,立即點湯,前面講了,湯是客人走時才喝的,那麼陳昇之這個意思再明確不過,湯都上來了,你該走了。於是,"枚得湯,三奠於地而辭去",意思是說胡枚接湯後沒有喝,而是把它潑在地下忿忿離去,看來,這個胡枚還是有點骨氣的。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由此也可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