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管的生活

    白居易晚年,積極要求分司東都洛陽,等到皇帝同意詔書之後,就心滿意足的回到洛陽去了。

    在洛陽養老,當然要找個好住處,白居易大半輩子的積蓄幾乎都用來置換了一處風水寶地--履道里的大宅子。

    為什麼說這宅子大呢?《池上篇》專門描述它的規模“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唐代的度量衡,一唐尺約等於今天的零點三米,一唐畝約等於今天的五百二十平方米,那麼宅+園+池+其他約等於九千平方米。

    這麼大的宅子,下了班就能認真的在裡面做個宅男。擴建,修葺,點綴,種植,綠化,尤其是點綴和綠化,白居易費了頗多心力。

    綠化上白居易帶領全家上下做了大量種植:有槐、梧桐、棗樹、柳樹等喬木,有桃、梨、杏、櫻桃等果木,有桂花、牡丹、芍藥、菊花、蘭花、蓮花、迎春等花卉,還有新篁千萬竿的竹園…

    履道宅園內配置有一個白居易最愛:碩大的池塘。據《池上篇》序文可知,這個池塘收納著白居易多年為官的收藏:天竺石二、華亭鶴二(樂天罷杭州刺史時得),太湖石四、白蓮、折腰菱,青板舫(罷蘇州刺史時得),還有好朋友們送來的各種青石大板,再加上有粟千斛、書一車,泊臧荻之習莞、磬、絃歌者指百(罷刑部侍郎時得)…完美!

    這個集遊賞、居住、精緻於一體的宅子白居易很是醉心,榭在水邊,亭在島上,池中立閣,渠邊升樓,花間建廊,如詩如畫。

    尤其是大池塘,池裡喂著金魚,泥里長著白蓮,雙鶴在岸邊靜立或遊翔,塘邊垂立著柳枝,這麼美的園子,簡直就是植物園和動物園合二為一,誰人見了也不免心馳神往。

    這個池塘熱鬧非凡,終於招來了萌萌噠小朋友,也可以說是熊孩子。

    熊孩子No.1

    觀游魚  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真摯的熱愛都是天長日久的,比如賞花不折花,花開常爛漫,比如觀魚而不去撈魚,才有魚戲何田田。

    白居易也是如此,碧綠的水,鮮豔的魚,風清揚,水清幽。魚兒呀魚兒你們慢慢遊,他繞著池塘,帶著餌料撒喂招引,看著魚群喁喁唼唼,循著魚兒的行跡看得津津有味。

    正沉醉於恬靜輕快的魚之樂,忽然發現在不遠的池塘邊有幾個熊孩子出沒,正扶著自制短竿,拋長線,穿上魚餌,甩下魚鉤要把他心愛的小魚騙出來玩。

    小孩子哪像大人,什麼都是好奇新鮮的,他們沒有閒情逸致去看魚戲蓮葉間,只想比比誰抓得多,或者誰釣到的漂亮,更或者只是想嘗一嘗魚兒的鮮味,總之這群孩子不僅淘氣,會找地方玩,膽子還肥得很。

    面對熊孩子,白居易並沒有怒火中燒,而是感嘆同樣是喜愛魚兒,表達方式卻大有迥異。

    一時衝動只顧佔有的喜愛其實是一種傷害,越著急控制失去越快,就像握在手中的一把沙子,你握得越緊,它就流失得越快。所以理智的人更喜歡細水長流。

    但是,這群熊孩子哪懂這些。被抓現行後不知道他們是釣你的魚又能怎麼樣,追我呀,追來呀,欺負白居易年老力衰的囂張小無賴呢?還是畏於白居易的官威和年長將所釣之魚摒棄慌忙逃跑呢?

    不管怎樣,白居易和他的小魚兒們都受到了來自熊孩子們的暴擊。

  • 2 # 睿睿寶媽的生活日記

    白居易的一生享年總共74歲,共經歷過八個皇帝當政的歷史,其中包括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在內的八個皇帝。這八位皇帝或許驕奢淫逸;或許勤政廉潔;又或許花天酒地,白居易統統都看在自己的眼中,因此,如果要在歷史長河之中挑選一位最具有評判唐代歷史資格的代表人物的話,那白居易必定是其中一位。

    因為他人生閱歷之特殊,所以若想研讀唐朝的歷史與制度,白居易的經歷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那麼,白居易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呢?因為祖父與父親均為朝廷官吏,所以白居易自然而然也成為了官宦子弟。得益於出身之不凡,加之當時正值科舉考試之頂峰,祖父與父親從白居易未知人情世故之時,就已經潛心培養白居易。

    希望他在未來有朝一日能夠透過科舉考試證明自己。所以,白居易與其他貧苦人家的孩子相比起來,他自幼就已經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飽讀萬卷書與白居易而言自然是不在話下。根據史書的記載,未滿一歲的白居易,雖然口齒不伶俐,但卻擁有識字的能力。白居易的母親得知此事之後,愈發肯定白居易未來一定會超越他祖父以及父親的成就。

    畢竟從唐代的歷史來看,唯獨考入科舉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後來,白居易日漸成長,慢慢也擁有了說話、讀詩的能力。所以,白居易的母親便開始抓緊每一個時機教年僅3歲的白居易讀書寫字,母親親手捧著詩書,握著白居易的手教他認字、教他讀詩。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無論是白晝或是黑夜,白居易的母親從未有過怠慢。

  • 3 # 趙福

    【描寫白居易一生之著作《白居易評傳》由楮斌傑編著之單行本》

    趙大/文

    單行本《白居易評傳》

    櫧斌傑之《白居易》著作,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本書是以詩人白居易為背景的歷史傳記,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白居易人生。

    本書用簡樸的語言,客觀描述了白居易在不同時期其主要經歷與大事記。

    《詩人名 傳 書》彙編本

    在《詩人名 傳 書》之彙編本書中大多的古代詩人生平都可以找到,描述白居易生評事蹟的章節也有。

  • 4 # 一起讀經典

    有的。

    1.《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都給他專門的作傳。可以檢視。

    2.現代作家任見、趙瑩、劉昫等人的新《白居易傳》牡丹雜誌編輯部出版,共60頁。此書獨闢蹊徑,大家可對照閱讀,對這位偉大的詩人作全面深入的瞭解。

    3.蹇長春、尹佔華的《白居易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696頁。第一章討論了關於白居易獨特的家世的幾個問題。第二至五章,幾乎是編年式地縷述了白氏曲折而漫長的一生。行文中多引述其各時期的詩作,以見詩人內心世界的豐富,並從而窺知其思想的轉變的軌跡。第六、七章,分別評述其前期的激進民本主義思想和後期知足保和的中庸主義思想,是全書重點所在。第八、九章,分別評述其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文學主張與創作成就。第十章,總述白居易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 5 # 榮盛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6 # 一十一四問

    讀過一本《唐宋文學六十家》,其中有關於白居易的描寫。分為生平事蹟和創作成就兩個方面講訴。

    摘錄開頭“白居易,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卒於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字樂天,晚年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又因曾官太子少傅,故後世亦稱白太傅。”

  • 7 # 漫談山野雜家

    題主需要的是客觀描寫,我想應該是白居易的生平而已。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於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年)起,因其寫了大量的諷喻詩,接連被貶為州刺史、江州司馬。後由其好友崔群幫助升任忠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繼位,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長慶二年(824年),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長慶四年五月(824年),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寶曆元年(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五月到任。第二年也就是寶曆二年(826年)因病去職。

    寶曆三年(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太和二年(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太和三年(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太和四年(830年)12月,任河南尹。太和七年(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太和九年(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開成四年(839年)10月得風疾。會昌元年(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

    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75歲,贈尚書右僕射,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他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其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8 # 超強大腦xz

    白居易和杜甫、李白一樣,是被本世紀學界研究得最為深透的三大唐代作家之一。在本世紀上半葉,學界就已經對白居易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如生平研究方面,產生了郭虛中的《白居易評傳》和岑仲勉的《白集醉吟先生墓誌銘存疑》等或對白居易一生行事進行評述、或對白居易生平疑點進行考辨的著作。思想研究方面主要有張汝釗的《白居易詩中的佛學思想》。詩歌研究方面成果更多,有總論白居易詩歌的,如佘賢勳的《白香山詩研究》、李爾康的《白居易詩研究》等;也有研究白居易詩歌題材的,如李蘊華的《白居易的婦女文學》、李國標的《白居易和他的諷諭詩》等。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雖然出版於1950年下半年,實際上他從四十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對白居易詩歌進行考論結合的綜合研究,並在1948年發表了《長恨歌箋證》、《白香山新樂府箋證》,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白集整理方面,本世紀上半葉學界所取得的成績同樣很大,其中岑仲勉著作尤豐,他先後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發表關於白居易集版本、詩文考證的文章達六篇之多,提出並解決了一些前人未曾注意或解決的問題。  五六十年代,白居易研究呈現出新的面貌。此時學界研究得較多的問題是白居易詩歌的創作方法、藝術特徵等問題,李嘉言、霍松林、陳友琴等學者之間曾經展開過關於此類問題的討論。此時學界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怎樣看待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是這次討論的焦點,因為其中涉及到階級分析還是超階級的研究的問題,對此,陳珏人、譚丕模、林志浩等人曾經多次撰文進行討論、彼此商榷。儘管在本世紀上半葉早已有人涉足白居易的文學理論研究領域,但是五六十年代的白居易文論研究還是具有較為明顯的時代色彩,因為人們著重分析的是白居易詩論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問題,當時人們得出的某些結論即使到世紀末的今天也還有人在沿用。另外,陳友琴的《白居易詩評述彙編》的出版,也為當時白居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了必要的資料。  文革期間,白居易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七十年代後期,白居易研究從復甦漸漸走向全面興盛。此時人們不僅繼續研究過去幾十年中學界熱衷探討的白居易的生平、詩歌創作手法、《長恨歌》的主題、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等老問題,還開掘了白居易與宗教之關係、白居易詩歌體裁和形式、白詩在國外的影響、白居易的美學觀等新的研究領域。這一時期成就最大的領域是白居易生平研究、白居易與宗教之關係和白集的全面整理和版本研究。生平研究方面,出現了好幾部白居易年譜、家譜和傳記;白居易與佛教之關係的研究也出現了開掘較深的好文章,其中陳允吉的《從〈歡喜國王緣〉變文看〈長恨歌〉故事的構成》一文尤為新警。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箋校》可謂是本世紀白集整理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白居易作品的箋證和校勘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白居易文集版本研究方面,謝思煒的成就最為引人注目,其博士學位論文《白居易集綜論》從各個方面研究和分析了白居易集的版本流傳和各本文字的校勘問題,是本世紀末產生的對白集版本系統研究得最為全面、深入的成果。

  • 9 # 一一寶貝生活記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後不久,家鄉便發生了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6] 而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

  • 10 # 壹中心招商部劉經理

    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本名

    白居易

    別稱

    詩王、詩魔

    字號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白居易生平簡介李白白居易的詩全集大全白居易簡介資料蘇軾白居易生平baijuyi白君易白居易長恨歌白居易的簡介

    人物生平

    出生亂世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不久,家鄉發生戰爭。藩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戰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卒於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公元780年),一年後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為躲避徐州戰亂,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離度過了童年時光。而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

    白居易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次年寫下《琵琶行》。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閒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罷校書郎。同年四月試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及第,授盩庢縣(今西安周至縣)尉。807年,任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808年任左拾遺,迎取楊虞卿從妹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811年母親陳氏去世,離職丁憂,歸下邽。814年回長安,授太子左贊善大夫。

    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並寫大量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希望以此補察時政,乃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白居易上書言事多獲接納,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憲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絳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勸諫憲宗廣開言路。

    貶謫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母親看花而墜井去世,白居易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遂以此為理由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818年冬,被任命為忠州(今重慶市)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白居易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至江州與白居易相聚。當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時,白行簡也一同與兄長溯江而上。途中與元稹相遇於黃牛峽,三人相遊之處被稱為三遊洞。在忠州任職的時間,白居易在忠州城東的山坡上種花,並命名此地為“東坡”。

    任職蘇杭

    820年冬,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緋色朝服,(緋色即硃色,為五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轉上柱國,又轉中書舍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當時河北的軍事,不被採用,於是請求到外地任職,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內有修築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績。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秋天至洛陽,在洛陽履道里購宅。825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職,後與劉禹錫相伴遊覽於揚州、楚州一帶。

    在杭州刺史任內,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乾旱,因此修堤蓄積湖水,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並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石置於湖邊,供後人知曉,對後來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離任前,白居易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之中作為基金,以供後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週轉,事後再補回原數。當這筆基金一直運作到黃巢之亂時,當黃巢抵達杭州,文書多焚燒散失,這筆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兩岸栽種有楊柳,後世誤傳這即是白居易所修築的堤,而稱之為白公堤。事實上這道“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已存在,當時稱為“白沙堤”,且見於白居易的詩作之中。當白居易在杭州時,元稹亦從宰相轉任浙東觀察使,浙東、杭州相去並非太遠,因而二人之間有許多往還的贈答詩篇。當白居易任滿離開杭州時,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編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

    在蘇州刺史任內,白居易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晚年生活

    白居易

    827年,白居易至長安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換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員所用的服色)。828年,轉任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829年春,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分司,回洛陽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為元稹撰寫墓誌銘,元家給白居易潤筆的六七十萬錢,白居易將全數佈施於洛陽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賓客分司。835年,被任命為同州刺史,辭不赴任,後改任命為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封馮翊縣侯,仍留在洛陽。839年10月得風疾。841年,罷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領取半俸。846年8月去世,贈尚書右僕射。葬於龍門(今龍門石窟之白園)。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

    洛陽安逝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主要作品

    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閒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閒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閒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閒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閒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 11 # 金陵譽—齊魯涵

    白居易生平

    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曾祖父白溫遷居下?(今陝西渭南),遂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陳潤俱善詩。父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賀。

    生平入仕以前自代宗大曆七年(,,,),至貞元十五年(,,,),白居易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歲學作詩,,歲熟悉聲韻。,,歲時 ,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並受到當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物、房孺復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歲時,立志應進士舉 ,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

    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初仕至遭貶 自貞元十六年(,,,),至元和十年(,,,)。貞元十六年,白居易,,歲,進士及第。十八年(,,,),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永貞時(,,,) ,王叔文、韋執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懲惡賞善,舉賢任能,不失時機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 ,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採用,寫有《寓意》等詩表示惋惜。元和元年(,,,),罷校書郎,撰《策林》,,篇,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資料。這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今陝西周至)縣尉 ,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學士。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在儒家“兼濟”思想的指導下,他不怕得罪權貴近?,連續上書論事,如《奏請加德音中節目》、《論制科人狀》、《論於?裴均狀》、《論和糴狀》、《奏閿鄉縣禁囚狀》等,都是關係國家治亂、人民生活的重要檔案。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為“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武器,促進新樂府運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於朝政日趨腐敗,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權者的忌恨與打擊。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貶江州以後的內外遷調自元和十一年(,,,),至大和二年(,,,)。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詩中透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 ,寄託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在這之前,他已經看到朝廷的種種黑暗,萌生過及早抽身的念頭。經過這次打擊,思想更從“兼濟”急遽轉向“獨善”,決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但他並沒有辭官歸隱 ,而是選擇了一條“吏隱”的道路,一邊掛著閒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朋道侶交遊,以求知足保和,與世無忤。與之相適應,描寫閒靜恬淡境界、抒發個人情感的閒適詩和感傷詩,便開始多起來,而前期那種戰鬥性強烈的諷諭詩則比較少見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 ,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於長慶二年(,,,)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後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築湖堤,蓄水灌田千餘頃;並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

    退居洛陽的晚年生活自大和三年(,,,),至會昌六年(,,,)。白居易從,,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後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 ,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峰(見彩圖河南洛陽白居易墓)。詩人李商隱為撰墓誌。今已闢為遊覽勝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橘子怎麼分公的母的?究竟有這個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