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獸山
    一、便利店餐飲是標準化的便民服務,餐飲店是深度烹製的大餐飲,兩者不是相同的餐飲

    首先便利店餐飲和餐飲店餐飲有著不同的定性。便利店餐飲都是標準化的成品,透過蒸包機、微波爐、蒸煮機和電飯鍋等將包子、便當、關東煮和茶蛋加熱或制熟,烘焙也是置於恆溫櫃中。所有餐飲類都是即食品無需深加工,是標準化高效率的,這也符合便利店的即得性特徵。

    餐飲店的餐飲是需要煎炒烹炸,是透過廚師深度加工的菜品,既不是成品也不具有標準化。即使早餐店等小飯店,主營的油條、豆腐腦、包子和粥品也都是自制,如果進貨經營就掙不到錢。

    看本質,便利店餐飲其實是一種便民服務,在營業執照上也是便民服務類,而不是餐飲類,因為其不做深度加工,是剝離出來最簡化的餐飲。餐飲店餐飲是個性化非標品,滿足更多人的不同需求,盈利點來自菜品利潤,當然也存在麵館這種相對標準化的餐飲店,不同的定性有利於理解為何餐飲的盈利點往便利店延伸的困難。

    二、便利店盈利點無法給餐飲店帶來價值,商品及服務只能作為餐飲店的附屬品

    再看看兩個業態盈利點是否有交集。便利店的盈利點包括商品差價、異業聯盟服務利潤、社群及社交電商類盈利點等,但最核心的是這些盈利點要整合為服務,才是便利店的競爭力。

    商品差價的毛利遠低於餐飲店菜品毛利,出現在餐飲店的也多是菸酒飲料類商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以餐飲店的組合品或者附屬品出現,是個獨立的體系和便利店無關,並且賣的一定比便利店貴,但消費者卻能接受。

    便利店的社群服務等盈利點,和餐飲的盈利點也沒有可交集之處,相互之間異業聯盟做流量共享也只是一種營銷合作。另外,便利店社交電商類的團購等業務,餐飲店也無法操作,因為消費群體不同。

    看本質,只有找到便利店能給餐飲店帶來的價值點,餐飲店的盈利點才有可能向便利店延伸。但實際上從產品本身、從使用者群體、從營銷模式、從渠道連線四個方面,都沒有更多的價值鏈連線,而僅有的菸酒飲料,餐飲店也不可能賣的和便利店一個價格。

    三、餐飲店與便利店不存在契合的消費群體,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不在一個領域

    還有很重要的是便利店和餐飲店的消費群體不同。便利店的消費者多是居民、上班族、學生等群體,這個群體進店就是要購買有需求,如果有吃飯需要,便當等即食品完全可以滿足,因為節省時間效率高。

    餐飲店消費者是為了吃飯和享受,或者聚會,而不需要購物也少有即得性需求。餐飲店和便利店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有一點的餐飲需求,也被便利店以一種便民服務的方式承載。

    看本質,兩個業態提供了不同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不同的消費者。相對來說,便利店因為基於便利服務,透過這個定位來組織商品和服務,才有了不同種類的商品,比如休閒食品、日配麵包、乳製品和牙膏洗髮水,也有了咖啡、鮮食便當等即食品,因此便利店對即食餐飲的粘性更強。反之,餐飲店對便利店的商品和服務就是一種弱關係,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較弱。

    四、結語

    總的來說,便利店的餐飲服務,被稱為鮮食即食產品更為合適,只不過比較豐富,並且沒有餐飲店大餐飲的模式痕跡,事實上和餐飲店無關。而餐飲店盈利模式與便利店產品和服務,因為消費者不同,缺少價值關聯。當產品和使用者都不在一個軌道上,就不存在盈利點向便利店延伸的可能,只有兩個業態為了共享流量而實施營銷合作。

  • 2 # 沈坤策劃

    謝謝邀請!我是沈坤,財經領域創作者,也是餐飲品牌策劃人。隨著傳統便利店的轉型升級,不少多功能便利店開始出現在人們面前,這些便利店雖然看上去還是一家便利店,但裝修時尚了,面積也大了,除了提供一般的商品外,還提供餐飲、茶飲和咖啡,即便你不買東西,你也可以在裡面的咖啡休閒坐上約會朋友,或者純粹坐著玩一會手機。

    餐飲店其實也已經改變了,原來的餐飲店盈利水平保持在50%,現在可能超過這個數了,為什麼,因為很多餐廳已經開始藉助自己的品牌聲譽,在店內銷售產品了。譬如深圳的西湖春天,就在很早以前在店內銷售杭州特色產品,從吃的到用的一應俱全。很好利用了龐大的客流量,給自己帶來了第二次消費收入。

    我在給餐飲品牌牛鋪鍋貼餐廳、蕾俠鮮鍋餐廳和牛寶貝養生肉牛餐廳策劃的時候,也有意識地以品牌力量和店內流量進行一定批次產品的銷售,並選擇了外面難以買到(有些是為餐廳定製的)的食品,如秘製辣醬、特製牛肉、速凍鍋貼和一些地方特產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昌P2P理財是不是龐氏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