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魚路亞
-
2 # 書嶽釣魚
雖然問題內容只有短短的十幾個文字,但是透過對問題的分析可以得出兩點重要內容,分別是魚情和浮釣。自然依照問題的順序和平常的垂釣經驗,魚情是決定能否浮釣的關鍵因素。本文就來和喜歡釣魚的朋友聊聊,該怎樣去解決這樣的釣魚問題。
本文脈絡可以支援浮釣的魚種
能夠選擇浮釣的魚情
應對浮釣的方法
浮釣中的餌料應用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垂釣過程當中,如果不能夠預先知道可以支援浮釣的魚種,那就很難知曉可以浮釣的魚情,進而也就無法採用正確的浮釣方法,最後導致浮釣中的餌料應用,出現了大相徑庭的偏差。所以,想要實現並利用浮釣,釣得較為理想的漁獲,那就要先從瞭解支援浮釣的魚種說起。
可以支援浮釣的魚種以常釣的淡水魚種來說,可支援浮釣的魚種,有鰱魚,鱅魚,鯽魚,鯿魚,草魚,白條,馬口等魚種,且可支援浮釣的原因,根據體型的不同還有著下述的幾點內容。
小體型魚可支援浮釣的原因小體型魚是指“本身體型不會生長至太大的魚”,比如鯽魚,鯿魚,白條和馬口等魚種,這樣的魚種能夠支援浮釣的原因,在於魚體體型較小,不適宜在較深的水層生活,進而可以透過浮釣的方法去釣獲。
大體型魚可支援浮釣的原因可以說大部分的大體型魚種,長時間都是棲息在水底的,而像鰱魚,鱅魚,草魚這樣魚種,因為屬於淺水層或多水層活動的魚種,且主要攝食水層也多以淺水層為主,故而能夠透過浮釣釣獲,支援浮釣的合理運用
概述:鰱魚,鱅魚,鯿魚,草魚,白條魚,馬口魚等,都是可以透過浮釣釣獲的,其能夠支援浮釣的原因,在於小魚不適宜深水生存和大魚有著淺水層覓食的習性。
能夠選擇浮釣的魚情除了鰱魚和鱅魚,這兩種大機率情況下,必須使用浮釣的魚種外。其他的魚種想要利用浮釣去釣獲,還要具備以下的要素和跡象。
密度達標浮釣釣法對垂釣水域的魚情密度是有著一定要求的,當水域中可垂釣的目標魚具有一定的密度之後,才能夠出現上浮搶食的跡象,進而才能夠選用浮釣釣法。
攝食慾望高浮釣是處於運動中的一種釣法,當魚的攝食慾望不夠高時,就會出現魚不追食餌料的情況,進而同樣也無法完成釣浮的操作。
浮漂出現頻頻上頂訊號這樣的浮漂訊號,通常出現在釣底時魚情發生上浮的變化,導致鉤餌下落不到水底所形成的。同時,這一訊號也表明了,此時的魚情可以支援浮釣了。
水面有魚群聚集這一支援浮釣的現象,是可以透過肉眼觀察得到的。比方說在野釣中,水面有白條戲水和翻躍時,就可以採用浮釣的方式去釣獲。再比如說水面有鯽魚群聚集時,同樣可以採用浮釣的方式去釣獲。
概述:魚群的密度和較高的攝食慾望,是可以浮釣的魚情基礎。若是在垂釣當中,發現了浮漂頻頻上頂和水面魚群的聚集,也是十分明顯的可利用浮釣的訊號。
應對浮釣的方法浮釣釣法遠沒有,只將浮漂拉下來,保證鉤餌離底這麼簡單。在使用浮釣去垂釣目標魚時,還需要以下的方法來應對。
持續的窩餌投放近乎浮釣任何一個魚種時,如果沒有窩餌的持續投放,那就很難保證魚群在釣點周圍的聚集,進而就很難出現魚吃鉤餌的現象。所以,在浮釣當中持續的窩餌投放是必須要堅守的,哪怕是在垂釣白條魚當中。
合理的釣具選用浮釣與底釣不同的是,浮釣是一種快節奏的垂釣方法,它要求釣手所用的線組要符合魚情和魚體的拉力,且實際垂釣中浮釣用的線往往要大於底釣的線組。浮漂當然也需要多加註意,建議浮釣時採用較短的棗核型浮漂去垂釣,避免浮漂過長產生不必要的影響。
概述:在應用浮釣方法去垂釣時,必然少不了的就是持續的窩量投放,以及合理的釣具選用,才能更有效的發揮浮釣的價值。
浮釣中餌料的應用浮釣鯽魚,草魚和鰱鱅時,這三類魚種所用的餌料,還有著顯著的差異和區別。在實際的垂釣當中,多以下述內容展現。
浮釣鯽魚的用餌浮釣鯽魚用餌和底釣鯽魚用餌的差別,不在於餌料的味型而在於餌料的狀態,真正能夠浮釣鯽魚的餌料,應該具有霧化快,殘留少和比重輕這三點重要因素。
浮釣草魚的用餌浮釣草魚所用的釣餌較為侷限,基本常用的也就是發酵玉米和嫩玉米這兩種。使用的誘餌則多以玉米和顆粒餌為主,並會利用打窩勺配合垂釣。
浮釣鰱鱅的用餌浮釣鰱鱅的餌料,隨著專業鰱鱅餌料的誕生,也變的簡單了許多。但是浮釣鰱鱅的餌料在開制時,需要保證餌料自身的霧化效果和附鉤之間的平衡。
概述:浮釣鯽魚的餌料更加重視殘留和比重,浮釣草魚的餌料則多以玉米為主,而浮釣鰱鱅的餌料注重霧化和附鉤兩者之間的平衡。
最後的全文總結想要透過浮釣的方式,釣取想要垂釣的目標魚種,那自然離不開魚種和魚情的支援,也只有兩者都支援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浮釣釣法,並且針對不同的魚種浮釣時,還有著不同的餌料應用和要求。最後,希望透過本文的分享,能夠幫助到喜歡釣魚的朋友。
-
3 # 行營老狼
根據魚所處的水層進行施釣,可以說是所有釣魚人的共識,然而在垂釣中怎樣根據魚層變化來施釣卻是難題。釣魚、釣魚,最終的目的是魚,所以也應該先研究魚,從魚的角度來出發。
常見的淡水魚類的水層分佈我們如果將水體分為上中下三層,就根據魚類的習性把常見的淡水魚簡單做一下區分:鯰魚、鯉魚生活在水體的下層;鯽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 草魚、鰱魚、鱅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而翹嘴、紅鮊、白鰷等生活在水體的上層。
不同魚類喜歡生活在不同水層,這是由於它們的覓食習慣、耐氧能力等生理習性不同,如鯰魚、鯉魚、鯽魚的耐缺氧能力較強,所以它們習慣生活在溶氧量較低的水體下層,水體下層往往積累下各種動植物殘渣和一些生活在水底水生動物,成為它們豐富的食物來源;而鰱鱅、翹嘴等魚類,它們的耐缺氧能力較差,所以就生活在溶氧度相對較高的水體中上層,而且食物也主要以浮游的動植物或者其他生活在水體上層的小魚小蝦為食。
魚上浮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魚類自主性的上浮,比如為了更好地覓食或者習慣生活在上層;另外一種是被動型的上浮,比如天氣變化導致氣壓降低等,水體中的溶氧度降低,導致生活在中下層的魚出現缺氧,就會選擇上浮。
根據魚情合理釣浮釣浮是臺釣法中很常見的一種垂釣技巧,常用來垂釣生活在中上層的魚類,如翹嘴、白鰷、鰱鱅等;有些垂釣環境也需要使用到釣浮,比如水下有很厚的醬層,釣餌到底容易埋入醬層,魚無法發現,這時使用釣浮、釣離底,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競技比賽以及黑坑垂釣鯽魚時,許多釣手還會透過調整餌料在水中的霧化狀態,來影響底層魚,把它們誘到水體的中上層來覓食,從而透過釣浮來進行施釣,不僅能節省釣手體力,還能提升中魚的頻率,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因為覓食等原因引起的魚上浮屬於正常的上浮,但是有些時候魚的上浮卻是非正常的,比如夏季中午氣溫高氣壓低時,許多魚也會成群地浮在水面,這事如果你選擇釣浮,就算餌料拋到嘴邊,它們也未必會吃,反而停留在底層的魚,抵抗能力較強,身體素質也比較好,倒是會開口就餌。所以在垂釣時,大家一定要判斷造成魚上浮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只有找到癥結所在,才能更好地“因變而施釣”。
——上弦月
-
4 # 魚不開口咋整
看問題一分為二,個人從垂釣角度來分析:一種浮釣是由於魚情所決定,如有些魚兒本身處於離底狀態活動,如鯿魚,鰱鱅等,二是由天氣溫度,或氣壓原因造就魚兒上浮,這些均可選擇浮釣,釣定層,打行程,飛鉛亦或是釣水皮!
我從速釣的角度來說,僅僅只是遇到,便略顯被動了,其實浮釣也是可以人為加以控制的,我曾在尋色這個平臺上曾發表過一篇名為馴魚釣法關於速釣鯽,如何控魚,浮釣篇。
魚兒天生有追餌,索餌習性,這個相信不難理解,飛蟲剛入水,魚兒便立馬接入,叭吱一聲,可想而知,如落花入水,也會第一時間是魚兒美食。正是因為如北,方可利用魚之追餌習性,人為製造魚兒起浮,繼爾控制魚層,轉為釣浮。是因為釣法對了,釣魚就變成了公式,魚獲自然多多!
一旦作釣環境底部有醬層,或有水草掛底現象,便可適時調整線組,改變釣法,誘導魚兒上浮,我通常是透過單餌調平水,先釣離底十五公分,透過有節奏的拋竿將魚打至截口,繼爾逐步控制魚層成逐步提升!餌料嘛,要注意的是溶散性,飄浮性,霧化性,當漂訊有別於正常情況時,視為漁訊,可揚竿,透過一段時間的感覺,養成良好的觀漂能力!及控魚技能,一旦掌握,釣魚將變成一種競技運動,妙不可言!
回覆列表
鰱鱅,庫區一般主要經濟魚為鰱鱅居首位,至少我們江西是這樣,10個水庫10個都有已鰱鱅為主,主要原因還是鰱鱅生長週期短,長的快,另一個重點是鰱鱅主食浮游生物,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如果是全開放的庫區,那麼遇到鰱鱅鬧窩,那麼就果斷的打浮吧,畢竟鰱鱅上起魚來也是非常的過癮,怎麼判斷鰱鱅鬧窩呢?我想臺釣有過一兩年的經驗足夠可以判斷得出,當漂像時常均勻上下,沒有頓口,可刺魚總是落空時,那麼鰱鱅大軍來嘍,為什麼造成這種現象?主要原因是鰱鱅在鉤尖附近吸食霧化出來的餌碎,造成浮漂起伏不定,刺魚落空就很好解釋了,當然正口的可能性會有,但是很低,要看魚群密度,密度高魚群會出現搶食,遊動時帶動的水流會導致鉤子在底層成搖曳狀態,哪個倒黴蛋剛好吸食自然就入口了,也或者出現經常錨到鰱鱅,這個時候你可以考慮換個子線,1.5最佳,上鉤短,下鉤長,差不多30公分的子線,上鉤在15公分左右,換個浮力大點的漂,如果是競技漂可選擇3號打行程的長漂,餌料可買商品餌,也可自己發酵,不過沒有準備鰱鱅餌還是商品餌來的快,釣鰱鱅可主選酸,甜,草莓味型,霧化狀態一定要好,可在水中自己測試霧化效果,餌只上上鉤,下鉤閒置,往往中魚的也會是下鉤,這和鰱鱅的覓食方式有關,通常中鉤會有大的頓口,或者漂像搖擺,這時該果斷揚竿,頓口不用多說基本正口,搖擺的漂像通常是錨到魚前部,雖說鰱鱅手感很不錯,不過釣友們應該也不來喜歡鰱鱅鬧窩,這可比白條煩人多了,特別是半開放的庫區。
接著說鯽魚,不論我們在庫區還是野外湖泊,河流,只要出現鯽魚連桿,或者頻繁介面,在沒有小魚鬧窩的情況下,那麼就打浮吧,優勢絕對比釣底的魚獲多的多,鯽魚釣浮是需要釣魚人的經驗判斷的,我想能夠判斷出鯽魚打浮,還能保持魚獲的釣友那基本功一定是不會差的,首先鯽魚打浮已經充分說明了鯽魚的密度已經非常高了,不管什麼魚,只要出現魚情密度足夠高都會出現搶食,這就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當餌料還沒有落底,下層的魚就會衝上來搶餌,導致介面,至於該離底多深?那要取決於你釣位水層的深度,2到3米的可選擇離底50-80公分,一米到2米之間的選擇離底20-50公分左右,也就俗稱釣半水,離底浮釣可根據調漂目數自己測試,打浮期間儘量抽快頻率,下水漂立起有口沒口都揚竿,頻率越快,魚情密度越高,留魚率也就越高,臺釣鯽魚只要出現大密度魚情就不要去守魚,否則到了最後只會越釣越少,你越勤,魚獲越多。
至於草魚,原本就屬於中下層魚,臺釣除庫區密度夠無需在野外浮釣,沒有任何意義,臺釣草魚本就意外,沒有什麼主攻不主攻,市面的草魚餌基本也就那麼說說,所以沒什麼好談。
鯉魚呢就更不需要打浮啦,純底層魚,也不會出現讓你打浮的可能,當然,你要打浮釣到鯉魚那個機率也是很低,沒有好的收穫,你去打浮專攻沒有任何意義,可以和草魚一樣,直接忽略,不適合浮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