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一浪
-
2 # PP醬手帳插畫
“從哪兒拿,放哪兒去”其實就是培養大家的歸位意識。
從小,我們很可能被父母教導東西從哪兒拿,放哪兒去,雖然覺得不耐煩,但是這個習慣養成,真的會受益終生,至少也會減少類似題主這樣的困擾。如何養成這個歸位習慣呢?
一、認識歸位習慣的好處歸位習慣狹義地理解就是東西從哪拿放哪去,這樣會保持物品的整潔,便於其他人使用,不至於越找什麼東西就越找不到,影響大家的心情。
以我為例,早晨出門前洗漱時,喜歡隨手放眼鏡,出門時容易找不到。這不僅會影響出門效率,還會影響自己的好心情。試想,如果自己固定將眼鏡放在洗漱臺上或者書架的某處,用起來會不會更加得心應手呢?
培養家人的歸位意識,就要告訴他這個習慣有什麼好處,從正面引導他去養成這個習慣。如果不行,就讓他吃一次虧,知道自己東西亂放的後果,讓他長個記性。
二、歸位意識早培養早受益好的習慣會讓我們受益終生,好習慣養成要趁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家長從娃抓起來培養好習慣。
一個具有“歸位意識”的孩子,做事更有條理性,持續性和責任感。而及時歸位後的乾淨清爽環境,對提高學習、生活效率也很有好處。
1、做好言傳身教
身教勝於言傳,家長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中就是標杆,他會努力向你靠攏,變成你的樣子。
其實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你想影響他去培養新的習慣或者改變壞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去親體力行,當看到你做到90分、100分,只做到60分的他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2、富有耐心、適當幫助
一開始孩子可能玩過的玩具整理不好,或者需要用較長的時間整理,所以家長要有耐心,當孩子不能完全完成任務的時候,可適當的幫助。當然,不要因為捨不得或者嫌孩子收拾太慢就親自動手,你可以在一旁進行引導。
“寶貝,你想玩積木?你先把手上的玩具放回原處,我們就一起玩!”
“寶貝,你想出去玩?可以呀,請先把地上的東西收拾好!”
可以用語言來引導孩子,讓他慢慢養成物品歸位的習慣。
你甚至可以從孩子的角度來試著培養:
“孩子,我們要睡覺了。但是你手上的超人也累了,我們一起把它放回玩具盒裡,讓它也睡個美容覺吧?”
如果孩子的歸位做的很好,你可適當地進行表揚,這會是孩子的一大動力。
三、固定區域指定用途家裡成員比較多時,讓大家都養成歸位意識的確是一個難題,我自己有時也深受困擾。
每件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將物品分類整理好。書桌上放書籍、文具用品等;衛生間的櫃子放一些洗漱用品、床頭櫃放一些發票檔案等,根據家庭成員的習慣商量好,並努力達成一個共識:這個家是大家的,保持整潔大家都受益。
有的家庭會設定一個小黑板,寫上彼此共同制定的標準:比如做飯的人不用洗碗、輪流打掃衛生間等,你也可以試試將“東西哪裡拿放哪裡去”寫上去,做個醒目的提醒,為了更好地執行,甚至可以設定獎勵或者懲罰。如果某位成員仍是亂放東西,可以設定一個懲罰措施,比如洗碗、拖地等。
當家庭成員太多時,不妨把一些雜七雜八不用的東西清理掉,再約個時間進行集體大掃除,讓大家在勞動中知道歸位意識的重要性。
-
3 # 春天的妮妮
最好是從小養成這種習慣,從哪裡拿的物品就放回哪裡去,如果從小沒養成的話,那現在自己經常拿東西的時候就提醒自己要放回原來的地方,下次找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找。
-
4 # 紙牌屋裡的劇本
習慣是從小培養的,要養成這個好習慣,必須在小孩剛懂事的時候就要讓他養成這個習慣。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會跟隨一生。
-
5 # 賈燁真的故事
謝謝。這個問題很平常,但越平常的事情做起來越不平常,持之以恆更不容易。這是一種家庭習慣,也是一種家風。做的好不好,取絕於父母。如果父母本身就是那種不細心,丟三拉四的作風,那孩子也肯定仔細不了。反之,若父母什麼事情都做的井井有條,如家中的物品,分類擺放,哪些是公用的,哪些是私用的,各就各位,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一旦成為習慣,就不感到麻煩了。大人有這好習慣,孩子潛移默化就學會了。貴在堅持,貴在細心。
-
6 # 冰姐5233
我認為,個人行為習慣要從小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平時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還有一個就是,平時多監督孩子,讓孩子養成這個物品歸位的習慣,習慣成自然。
養成這個物品歸位的習慣,首先自己平時也要講究,平時哪樣東西放哪個位置,最好有個固定的位置,這樣大家就知道,什麼東西該去哪裡找,用了該放回去哪裡了。
剛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的,告訴孩子亂丟東西是不好的行為,她有這個認知了,也就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養成物品歸位的習慣了。
-
7 # 天津濱海新區斌哥
我認為個人行為習慣要從小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平時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也要以身作則。
還有一個就是,平時多監督孩子,讓孩子養成這個物品歸位的習慣,習慣成自然,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全憑小時父母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培育出良好的人品,代代相傳。
-
8 # 潤閨蜜
把家裡重新規劃一遍 怎麼擺放 放在哪裡 然後再重新認認真真的看一遍 收拾完的效果一定是特別有規矩 特別清新 特別溫馨的感覺 然後每次用完什麼 隨手再重新放回去 擺放成原來的樣子 可能一開始不太習慣 慢慢的就能養成從哪拿放哪去的習慣了
-
9 # 文江
首先這也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如果在那個位置拿的東西,用完後在放回原位,有時候真的記不住,話說回來了,個人認為這就是一種修養,習慣了懂的就好了!
-
10 # 睿143136621
看到這個問題,有幾點是我自己的經驗,正好藉此分享給大家。建議家裡面的爸爸媽媽在家庭中設立固定的區域擺放玩具,以便孩子玩耍。當孩子想要換別的玩具時,必須先把手頭的收拾好,不能等待一片狼藉的時候在收拾,這樣他會感覺到工程浩大,無從下手,玩之前先對他提出要求,否則當孩子沉浸其中往往再無法聽進去。另外,單純的語言說教是蒼白的如果能夠結合兒歌進行強化,建立特定的音樂與收拾玩具行為之間的聯接,效果會好一點。不要吝嗇你的鼓勵。且鼓勵的話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針對性。比如“你剛才把玩具送回家了做的真棒”,而非簡單的“你真棒”。
-
11 # 630528木林森
1、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到哪裡去,不要亂堆亂放,要物歸原位。
2、從放回原位的利弊上去教育孩子。如:節約時間,整潔,易與他人搞好關係,否則,讓人很反感等等。
總而言之,需要從思想和行動上教育引導,久而久之,會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俗語,鐵棒也能磨成針。
-
12 # 紙藝網
我想,沒有經歷著急要什麼東西,但是死也找不到的時候,是不會自覺把什麼從哪兒拿放哪裡去的習慣的。
作為成年人,要給自己的收納地方合理規劃,這個抽屜都放日常洗漱替換永平,那個抽屜統一放電子產品線和插座等配件。
如果要給小孩子養成這類習慣,建議可以讓小孩子幫你多拿拿東西。慢慢地就會養成歸類收納的習慣了。
-
13 # 秋明nn
平常咱們小小的家,也沒什麼特別要求,我家比較東西少,不用的基本上都放出去了。
學會這個在哪裡拿,就放哪兒去,那是在寺院工作的時候,東西多到,你想找一件東西沒有熟悉的人幫你是找不到的。
我做了幾年,天天和這些東西打交道,所以知道什麼東西放哪裡都知道,但是,別人經手了,改了地方,你也可能找不到了,因為寺院大,大到,你要翻遍買一個角落是很困難的事情。
所以讓物品歸位的最方便的做法,有些居士即使不是在那工作,但是有人領著做事情,一般他們都知道東西的位置,我們也不隨意改動,所以大家需要的時候,就不用太費時間了。
在家庭生活中,大家有很多物品,是共享的,在需要使用的時候,如果找不到就會讓你煩惱,甚至惱怒,為了保證在需要的時候,能順利找到,如何在家庭裡面,讓大家都養成這種好習慣,方便大家的生活。
回覆列表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在我們額現實生活中,包括我在內,有太多這樣丟三落四,隨拿亂放的人了,尤其是記心不好的人,常常就是把自己親手剛剛拿著用了又親手放回去了東西,都是在短時間內,把地方忘的不知所以。
這忘了東西的地方是小事,真的有時候為了儘快找到被自己放置和忘記的物件,自己著急上火不說,有時候還會牽扯和連累到自己身邊的人,各種的埋怨,牢騷,甚至還有大發雷霆。
所以,這種很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到底怎麼避免和預防呢?
其實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是想真心提醒大家,在生活當中,隨拿亂放,不物歸原位的生活習慣,真的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既然已經有了這種不好的習慣,而且自己也已經感覺到了這種習慣已經給自己和家人及身邊的所有人已經造成了諸多不便和困擾,那就從現在開始,攜同家人,做好生活自律有序,對家裡不常用的東西,就算偶爾用一下,哪怕是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用一兩次東西,自覺耐心把這些自己用過的東西,收拾井然,物歸原處,我們慢慢的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會越來越簡單,越來越省心,越來越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