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精彩鏡頭
-
2 # WanLeland
圖儘可能寬的範圍,讓主體記錄到最多資訊(明暗,顏色與過度),取捨掉可以去掉的高光和暗部。後期根據自己想要的畫面去還原畫面的對比度和影調(高調或者低調)
-
3 # 中元雲冊
加一點爆光。白平衡加藍色。hls中降橙色飽合度。不行就色調分離加藍和紅。其實索尼的色彩還是比較好調。建議用索尼好鏡頭如za.g.gm.鏡頭處理簡單多了。處理好了資料做成預設儲存在ps或者lr裡也算簡單。
-
4 # 江淮財經
設定通用標準:中性風格(對比度-1,飽和度+2),白平衡:白色優先,微調b2,然後開啟dro:auto
此時顏色和圖片反差基本上正常
開啟多重測光時人臉優先,這一條很重要
拍人像時:曝光補償+1ev,放心加,dro會幫你搞定過分的過曝欠曝
拍其他時:曝光補償自己擰到覺得好看就行了
-
5 # 慶puls
如何調直出顏色,首先明確拍影片還是圖片。 第一、拍圖片的話,索尼相機有幾個模式可以選擇,拍人可用肖像模式,對膚色友好,避免索尼黃的問題。拍風景的話,用風景模式,對比度和飽和度較高。後期一般經過一二級調色獲得自已想要的效果。
第二、拍影片的話,索尼有幾種圖片配置檔案蠻好用的,如常用的log和hlg。一般使用log和hlg模式拍攝出來的畫面比較灰(灰的原因能保證畫面的動態範圍足夠高,更利於後期調色),後期需套一個還原lut或者提高對比度和飽和度。
還有分享一個小心得,用hlg模式也可以拍照片,有一種灰灰的日系感覺。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sony a7m3的使用心得。
經過一番探索,我發現用索尼自帶的PP功能,確實可以實現這樣的效果,就如下圖這樣。(本文發的照片全部是相機直出,未經後期。)
PP介紹
先介紹一下PP。圖片配置檔案,簡稱PP(Picture Profile),是索尼相機的一個獨特的功能,原先常見於索尼的攝像機,可以讓相機拍出電影般的特效。a7s之後的a7系列應該都有這個功能。
PP提供的調整選項十分豐富,運用得當,可以實現後期的前置。然而目前網上能查到的關於PP的教程,集中於模仿佳能、尼康或富士的直出效果,實在是大材小用。既然網上沒有現成的,那我就自己研究一套!
下面介紹一下PP的設定內容,有一些是我個人的理解,並不專業,如有不當請指正:
黑色等級——定義黑色。我的理解,它類似於ACR裡的陰影。數值-15到+15,數值越大,陰影越亮。
伽馬——一種曲線,不同的伽馬曲線輸出的色彩不同。sony內建電影, 照片, Cine1-4, ITU709, ITU709 [800%], S-Log2、S-log3等多種伽馬曲線。
黑伽馬——控制伽馬曲線的黑色部分。我理解它類似於ACR的黑色色階。數值越大,黑色部分越灰,反之越黑。
膝點——控制伽馬曲線的白色部分。我覺得它控制的大概是ACR的白色色階和高光。
色彩模式——與伽馬曲線對應。應該是將伽馬曲線轉換為色彩訊號的方法,一般是和伽馬曲線一一對應。
色彩相位——調整色調。-7到+7,數值越小,越偏黃偏綠;數值越大,越偏藍偏品紅。相當於是把色溫和色調一起調整了。
色彩濃度——可以調整紅藍綠黃品青這6種色彩的亮度。-7到+7,數值越大越暗,越小越亮,不影響色彩飽和度。
細節——銳化。又細分V/H平衡(橫向/縱向)、B/W平衡(黑色/白色)等。
說完了PP,再說說日式小清新,以及我設定PP的思路。日式小清新,畫面對比度低,過曝,飽和度不高,色彩偏綠,逆光。根據這個思路,就有了以下設定:
黑色等級:+15。
伽馬:Cine4。沒理由,挨個試了之後發現這個我最喜歡。
黑伽馬:範圍:窄。等級:+7。讓黑色部分亮起來,繼續降低對比度。
膝點:手動。點:97.5%,斜率:+2。
色彩模式:ITU709矩陣。
飽和度:+5。
色彩相位:-2。
色彩濃度:R:+3,G:-2,B:-2,C:0,M:0,Y:-4。
細節——等級+7。調整:模式:手動。V/H平衡:0。B/W平衡:型別1。限制:7。Crispning:0。高亮細節:0。
這套設定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你可以自行調整其中某些引數,得到你喜歡的效果。
再說說PP模式的缺點。
一、影響ISO。我這套選擇ISO是200起。從這個角度講,它也會影響你的RAW檔案。
二、白平衡。使用自動白平衡時,可能會白平衡不準,有些情況下會發紅。
另外,日式小清新也不是適合一切場景,我認為適合的場景:逆光、畫面簡潔、場景顏色較少(綠色系、藍色系、黃色系為佳),如果是人像,則素色服裝(白、藍、灰)最佳。
以上就是我的a7m3直出PP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