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葉的寫法都是“葉”,為什麼柳公權的會是“草字頭雲木”呢?雖說書法無錯字,還有人和柳公權一樣的寫法嗎?
31
回覆列表
  • 1 # 槐樹123

    謝邀。一是柳公權碑貼中所謂“葉“字,在碑貼裡是否作“葉“字解?二是“葉“除五種解法外,另有兩種意思:1、通“協”。南北朝有些學者因按照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以為作品中其些字須臨時改讀某音。後人並以此應用於其他古代韻文。那麼唐朝有否此現象呢?2、葉,舊讀涉,古邑名。在今河南葉縣南。春秋楚地,公元前576年楚遷許靈公於此,為楚國附庸,戰國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取葉後,又名葉陽。碑文“葉“作何解?三是“葉“字的異體寫法很多,碑貼中“葉”字只是異體寫法之一。但本人在其他地方沒看到這種寫法。

  • 2 # 沈太青

    編輯的‘’葉‘’字異體寫法和孔乙己‘’回‘’字有四種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此種問題的提出比哥的巴赫猜想更有意義,它使許多人找到活幹,同時也使許多人成為了學問家,從而為研究此字而獲得碩士、學士、博士,等等,等等……

  • 3 # 使用者59078511239

    古代有很多異體字,請翻翻字典,書法碑帖,寫法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現在是使用國家標準漢字,所以有些異體字不寫了,以國家標準為準,所以大部分人不識異體字沒有人會教你學寫,同樣漢字識繁體字不一定會識簡體字,反之一樣。

  • 4 # 雷水初六

    羽觴齋所言無差,應該是避諱所致。古代提及皇帝,尊親的名字要避諱(公諱,私諱),方法有:改字,空字,缺筆,改讀音。

    《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避諱之風從唐代開始開始興盛,直至宋清。

    像顏真卿在早期書寫中沒有避“世”但在顏家廟碑中的世字就缺筆了,

    後世也有這樣的寫法,可能是沿用古人避諱字,王羲之樂毅論就出現了缺筆

    可是柳公權的玄秘塔世字就沒有缺筆,而在大唐回元觀鐘樓銘裡面又缺筆了,或許是時間差?

  • 5 # 中國書法大課堂

    很多葉的寫法都是“葉”,為什麼柳公權的會是“草字頭雲木”呢?還有人和柳公權一樣的寫法嗎?——答案是肯定的:有!

    我們來看看歷代法帖中還有誰這樣寫"葉(葉)“字,以及”葉“字的其他幾種寫法:

    柳公權:

    蘇軾:

    薛稷:

    其他各種寫法:

    在臨習古帖時偶爾會遇到類似現象,類似這樣的字和我們今天認知的簡體或繁體字都不一樣,我們今天把這些字叫做“異體字”。這些異體字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並不是錯字。但是,我們今天再使用這些異體字來創作,就有點故弄玄虛了,儘量不要使用它。

    請關注書法大課堂,一起學書法,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謝謝您閱讀、轉發、點贊!

  • 6 # 卜甲院人

    歷代人都講究避諱。例項見於典籍裡的有《尚書》周公不敢稱“姬發”的名諱;《左傳》探討過給公子,太子命名應該注意事項,避諱的原因。後來避諱更多,有家諱,國諱之分等。犯了諱,輕的受到鄙視謾罵,重的掉腦袋。漢代避高祖諱,改邦為國,避景帝劉啟諱,改啟蟄為驚蟄,又把夏後啟改為“夏後開”。避呂后諱,改雉雞叫野雞。避光武帝諱將秀才叫“茂才”,避漢明帝劉莊諱,改魯莊公為魯嚴公,把莊子陵改為嚴子陵。漢魏時期避魏武帝諱,書法家杜操被改為杜度。為避隋煬帝諱,隋朝把詞書《廣雅》改為《博雅》。

    回到正題,唐代人講究避諱也不少,如流傳到現在看到的大多數都是帝王之諱。如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諱,將虎改為大蟲;改虎牢關為武牢關;《靈飛經》把虎寫成“上虍下巾”。避李淵之諱,將淵稱為“泉”(龍淵寶劍,改成了龍泉寶劍)。避太宗“世民”就變戲法地改。如作缺筆處理,把“昏”原來是(上民下日)改成了後來的“氏+日”或者改成替代字,如“民風”改為“人風”“平民”作“平人”(亂殺平人不怕天);改“民部”作“戶部”;世,改為代;避高宗治之諱,或空開末筆不寫,實在無法就改治作理,如治玉寫成“理玉”。避唐睿宗李旦諱,如《靈飛經》將旦寫為“口下一”。柳公權更巧妙,在《玄秘塔》中把“旦”上下之間加一斜點,它是來源於古字,以示區別和尊重。這樣就明白了為什麼唐人寫“葉”字避開世字的原因了。

    下避上諱,卑避尊諱,臣避君諱。前人不會避後人之諱,但後人可以改古人名諱,是其習見,套路很多,不一一道來,僅作淺談。

  • 7 # 羽觴齋

    (宣告:文圖片中,紅色字均為筆者朱液臨摹示範)

    唐柳公權《神策軍碑》“逮於十五葉”一句,“葉”字中間的“世”寫為“雲”,是避諱所致,詳情如下:

    (下圖:柳公權《神策軍碑》)

    (下圖:筆者朱液臨摹示範)

    1、此諱例,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

    “葉”字中間的“世”寫為“雲”,陳垣先生《史諱舉例》第七十六,唐諱例,太宗世民一條下,有:“從世之字,改從雲”一語。

    2、此諱例,始於唐高宗顯慶(公元657年)二年十二月

    “葉”字中間的“世”寫為“雲”,雖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但並非始於唐太宗之時,而是始於唐高宗顯慶二年十二月。《舊唐書—高宗紀》:“顯慶二年十二月,改昬葉宮。”《十七史商榷》七十,疑“宮”字為“字”字之訛,謂:“必是以昬字之上民字、葉字之中世字犯諱,故改昬從氏,改葉從雲。”(詳見陳垣先生《史諱舉例》第三,避諱缺筆例)

    (下圖為筆者朱墨臨摹《神策軍碑》示範)

    3、後代約定俗成,經常沿用此例

    多年前,我就解答過此問題,當時有學生提出疑問,認為:“此字不應為唐代諱例,因為宋代蘇軾也有‘葉’字中間的‘世’寫為‘雲’情況,後代不可能無緣無故,避先朝帝王的名諱。”其實原因很簡單,之所以後代經常沿用此例,完全是因為中國文人二百五十年(從顯慶二年657年至唐亡907年)養成的書寫習慣所致。陳垣先生《史諱舉例》,第四十七,翌代仍諱例中說:“一朝之諱,有翌代仍諱者,不能據此定其年代。”又謂:“今考蜀石經《毛詩》殘本(後蜀廣政十四年,即公元951年)......匏有苦葉,葉作葉(注:輸入無匹配漢字,讀者自行改“世”為“雲”),後凡葉仿此。”再雲:“今俗書玄弘寧貯等字,猶多缺筆,豈為清諱,因仍習慣,視為固然,忘其起於避諱矣。 ”

    (下圖:楊凝式《韭花帖》)

    (下圖:蘇軾《赤壁賦》)

    (下圖:朱耷《河上花歌》)

    (下圖:啟功先生作品)

    這個問題,我回答得很全面了,如還有疑問,敬請探討,班門弄斧,聊博識者一哂耳耳。望大家多讀書多思考。

  • 8 # 千年蘭亭

    回答之前,先問下大家,下面這兩個字是什麼字?

    可能有人講,第一個不就是三點水嗎,不是一個字啊。第二個似乎不是一個完整的字。

    這樣說也對,不過這是古代寫字時一種很特殊的情況,避諱。在書寫的內容中,含有皇帝或父母名字的字時,要省去部份筆畫或偏旁。

    上面的兩個字是同一個字:淵。“氵”出現在陸柬之的《漢賦》,後一個出現在歐陽詢的《千字文》,同是為了避李淵的諱。

    而“艹雲木”中間的“雲”則是為了避李世民的諱。古代不避父母諱是為不孝,不避皇帝諱則是誅連九族的大罪,誰敢去冒這天下之大不諱?

    在書法中還會出現一些筆畫增減的字,比如《蘭亭序》中第二個“和”字,右邊的“口”寫成了“日”。這是書法中比較多見的情況,是為了變化和美觀,在書法中根據需要可以增減筆畫,這不算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一個曾經向自己表白過的男生表白被拒絕了,真滴很傷心,他是真的一點都不喜歡我了嗎,還能做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