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數學家的定義:對數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了人。 大體分為5類: 1、開創或發展了某個或多個數學領域。如: 牛頓、萊布尼茲(微積分) 笛卡爾(解析幾何) 歐幾里得(幾何學) 花剌子模(代數學) 阿波羅尼斯(圓錐曲線) 高斯(非歐幾何、微分幾何、數論、複變函式、橢圓函式、統計數學、向量分析等) 尤拉(數論、代數、無窮級數、變分法、拓撲學、微積分、微分方程、立體解析幾何、解析數論、級數、複變函式、數學分析) 黎曼(非歐幾何) 陳省身(微分幾何) 華羅庚(解析數論) 邱成桐(幾何分析) 2、發現或證明了某些數學定理或常數 牛頓(二項式定理) 高斯(高斯分佈) 尤拉(自然對數) 祖沖之(π) 祖
5
回覆列表
  • 1 # 愛思考的奧特曼

    首先感慨一下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水平!

    我們稍微把這個問題往深引入一下,就是基礎科學和實用技術之間的關係與矛盾。

    基礎科學有很多,這裡就以華為這700名數學家為例,聊一下理論數學和高階技術。

    如何看待理論數學和實用技術的關係

    簡而言之,一些數學理論在短期內可能見不到效果,但不能借此否定數學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工具類的學科,可以說一旦脫離了數學,其他工科學術就會舉步難行。

    就拿華為來說,近幾年裡做出了不少“大動作”,在這些科技創新領域中,數學的作用就像是指南針,說白了就是演算法的創新。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將問題具象化就是去找相應的演算法,演算法越多,可供選擇的方式也就越多,這種情況下得到成果也會百花齊放。

    那演算法該怎麼求出來呢?就就需要數學家了,數學家們不同的演算法針對的是不同的需求、問題和發展的階段,在科技研發的過程中,需要的不僅解決問題的工具,更需要數學家的思維和數學家的文化,這樣才能夠解決更多的問題。所以說華為養了這麼多數學家,著實用意深遠。

    除此之外,華為的企業方向也需要大量的數學家作為儲備華為不僅是一家手機制造商,更是一家的通訊裝置製造商,同時還涉及AI,雲技術等前沿技術。學過通訊的朋友都知道,傅立葉級數變換是個多麼讓人頭疼的東西,所以華為在數學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

    雖然說基礎類的學科短期內可能見不到什麼收益,但它的作用是深遠的。不然陳景潤花了大半輩子研究(1+2),表面上看來是白費功夫,但誰能否定他在數學界的成就呢?

  • 2 # 大寶engineer

    在一次節目訪談中,任正非自曝華為至少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6000多專門做基礎研究的專家,還有60000多研發工程師,構建成華為這麼一個龐大研發系統,這個數字是真嚇人的,華為已經說得上在囤積科學家,但是這麼一個龐大的研發隊伍,光是這幫人的人工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但是也不得不佩服華為。

    華為一個裝置廠商需要這麼多位數學家嗎

    我們要知道華為是當今首屈一指的通訊裝置廠商,現在華為5G合同已經有90多份,5G專利還是份額最多的。

    華為還是首屈一指的核心網裝置廠商,美國的思科就已難以望其項背了,在國外一份最有電信價值的企業中,華為排第一,思科已經讓位給了華為。

    5G的專利份額第一,在歷代通訊制定標準中,中國都是處於一個觀看者位置,但是在5G中華為狠狠的給華人長臉了,華為擁有最多5G必要專利,其他廠家想玩5G都繞不開華為。

    當然啦華為還有很多第一的,光伏逆變器,太陽能,安防晶片,全球物聯網NB-IOT的協議份額更是達到了72%。大家的裝置材料都差不多,有區別就是內部的最佳化,而這種最佳化的演算法不正是數學家的功勞嗎。

    無人領路的科技深水區,迷茫的華為

    上面說了華為這麼多數學家是在工程需要得到更好的效果,那麼華為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到了世界首屈一指的地步,接下來的路已經沒有企業可以給華為作為示範的案例了,接下里怎麼走,這就是個問題了,而任老也在一次節目中說到了華為迷茫了,迷茫的是對於未知的一個不確定性。

    既然沒有領路者,那麼最後華為選擇的路就是自己建立標準,而任老也在節目中表示我們取得科技重要的制高點,而數學就是一門先行基礎學科。

    讓人質疑的華為數學家

    有人就不服華為的數學家,就是丘成桐,需要說明的是這也是一位數學家,只是跟華為的不同,丘成桐是從事數學研究的,而華為是偏向於工程類的數學家,但是這不妨礙把華為這些專家稱為數學家,畢竟中國都分工程院跟研究院,也就是說理論跟實際是不能夠分開,因為理論脫離實際就是空談,而實際脫離理論指導就是瞎搞了。

    最後說的一點就是任老也表示過華為搞晶片不是砸錢,而是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的腦袋,從中也可以看出華為對基礎學科也是非常重視的。

    結語:其實華為要這麼多科學家也忖託了中國的基礎教育不行,本來一貫的發展模式就是研究機構出技術,學校出人才,最後企業出產品銷售,但是國內的技術跟不上華為的節奏,學校培養的人才也滿足不了華為的需求,現在華為全世界搶人才,做著研究機構的事情,做著大學培養人才的事情,希望中國的教育科研儘快發展起來,中國華為是幸運的,不幸的也是隻有一個華為。

  • 3 # 小馬叔點評

    我竟然一個都不認識。

    這700個科學家是怎麼評選上的?

    誰給評選的,根據什麼評選的?

    我怎麼都不知道就選出來了這麼多科學家。

  • 4 # 坤哥紀事

    是700個數學工程師,再偉大的數學家去了企就不是純理論的數學家了。但是我覺得理論應該和時間相結合,相輔相成。

  • 5 # 網際網路的放大鏡

    其實這個很正常呀,作為數學領域的專業人士,那麼相比於我們普通人,也就是任正非的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它就是數學家呀,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只不過我們說,之前有丘成桐教授質疑表示,華為的數學家跟他所謂的數學家不是一個類別。

    不過我個人也覺得這也屬於槓精體質,其實人家任正非只是表示自己擁有這麼多的數學工程師,在他的眼裡,在他的學歷基礎上,他覺得這幫人就是數學家呀,以普通人的角度他們也應該算被稱作是數學家,數學家可能是分等級的,這是正常的。

    比如丘成桐教授作為菲爾茲獎的獲得者,那麼肯定是大師級別的,但也並不能否認這些做基礎研究或者說將數學應用到實際理論中的就不是數學家。

    就像我們此前一直所倡導的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丘成桐教授研究的高深理論領域確實是值得尊敬,但也並不代表將這些理論推廣到現實的人就有多麼的不堪,事實上,如果我們只是存在於數學的理論領域而沒有推廣到現實中的話,那我還真的要質疑一下數學對人類有什麼作用。

    那麼就是因為這麼多的工程師,或者說是低級別的數學家將理論和現實結合,才讓數學的理論發揚光大,讓數學的魅力體現在了生活之中。

    至於丘成桐教授來說,我個人覺得還是好好做研究吧,何必去糾結這些功名利祿,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的話,這些可能大數學家也缺乏存在感,也想刷存在感,或者說對於名利也是異常的在乎,誰還不是個凡人呢?

    在這一點上來說,我個人覺得丘成桐教授還是與他的老師陳省身差太多了,而且在這個關鍵節點,沒有必要所謂的吹毛求疵,真正的揪著人家任正非不放。

  • 6 # 長空雄鷹46

    在其它文章中說了很多,總的來說,華為的數學家團隊因為面對著前所未有的龐大高技術研發團隊(應該有7--8萬上下的計算機專業、通訊專業、電子工程專業、電氣工程專業等等)所需要的基礎數學支援,因為涉及面廣泛、深入的研究,應用數學領域所提出的問題必然有相當大的數量,也必然會出現大量問題需要理論數學新演算法的支援。應該說在華為團隊中,數學家團隊也得到了他們最希望的也是他們最喜歡的工作環境,相對應的是,由於工作量巨大,研究成果也相應有巨大成就。相信,因為他們的工作,中國數學領域的進步同樣巨大。

  • 7 # 數學家丘成桐

    卡拉比猜想的攻克使丘成桐進入學術的黃金時期,他在數學領域高歌猛進,成果疊現:他解決了史密斯猜想、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猜想 (即愛因斯坦猜想)、實蒙日-安培方程狄利克雷問題、閔可夫斯基問題、鏡猜想以及穩定性與特殊度量間的對應性等一連串世界數學難題,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數學與理論物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丘成桐成為世界數學星空中一顆耀眼的新星。

    1981年,美國數學學會授予丘成桐世界微分幾何最高獎維勃倫獎。

    1982年,他獲得菲爾茲獎,這是世界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直到今天,他還是華人中惟一的獲獎者,一個人在這一數學奇峰上盡賞孤獨。

    1994年,他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為彌補諾貝爾獎沒設數學獎而專門設立的國際大獎“克雷福特獎”,這是7年一次的世界級大獎,有人稱“比諾貝爾獎還難拿。”

    1997年,美國總統親自頒發給他美國國家科學獎。

    丘成桐已成為世界華人數學家的領袖。

    丘成桐對推動中國數學科學與教育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積極倡導並設立了晨興數學獎;他發起召開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推動中華數學事業的發展;他還在香港、臺灣、北京、浙江建立數學中心,培養中華數學人才;他迄今已培養的50多個博士生大多為華人,這些學生大都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數學家;為了推動中華數學的發展,他頻繁周旋於企業家之間,募集用於中華數學事業的資金已逾億元

  • 8 # 為生命祈禱74818844

    反正叫什麼家無所謂了。現在這個家,那個家的已經叫爛了。比如,畫幾幅畫,寫幾個字,就可以稱為什麼“藝術家”。

    想起改革開放後,叫經理的滿大街都是。還有現在的一抓一大把的磚家叫獸。什麼“家”多的一文不值了。

  • 9 # LeoGo科技

    在丘成桐看來,數學就應該數學的樣子,“如果你告訴我,今天做數學是為了某幾家公司的技術進步服務,那我就算做得再好,(影響)也有限。”

    任正非表示華為培養了大量的科學家,其中至少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6000多位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再有6萬多工程師!

    也就是這些人的存在,華為才能獲得如下成績:

    華為5G必要專利世界第一,華為在5G技術上能夠領先世界至少一年的時間

    華為才能在美國將華為列為實體名單的時候,能夠晶片獨立、系統自主

    華為的專利數量才能達到87805件(截止2018年底)

    誠然華為技術領域中,可能並不想丘成桐所描述的那樣:發展像數學這樣的基礎科學,目的並非直接為經濟和技術服務。但是,技術只有服務於生產力,才能發揮它的作用。特別華為是一家企業,它不是專門研究學術的學校,科研所等。

    確實,基礎研究的科學家的成績不容忽略,我們也應該重視他們的研究;不過,對於企業來說,苛求它能夠將所有的研究致力於人類文明的發展,還是有點過高了。

    我贊同這句話:數學,不是因為可以解決工業界問題而變得重要——它本來就很重要。

    我們需要純理論的學院派,也需要實際應用的實戰派,不能分開看,要更廣泛的看待!

  • 10 # 科技數碼隨時答

    感謝邀請如何看待華為的700數學家?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任老所說的意思,因為數學家只是一個表層的意思,因為他站的角度是華為企業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像邱教授說的一樣,做數學的工程師,任老只是概括性的說一下,並沒有去深究其中的道理,因為從一個企業的角度來講,不管是數學教也好還是數學工程師也好,還是對於數學有一定建樹的人都包括在內啦!

    但是邱教授當真了,他說的也是對的,因為的潛臺詞的意思就是數學家全世界也就幾萬名,你華為就有700名,你以為數學家是想當就當的嗎?因為他理解的角度數學家是對於數學有深刻研究的,或者是對於社會有一定影響的,就像題主列舉出來的這樣,執著於的理論知識的研發,以及對於社會有所貢獻的,或者是對於人們有影響力的才能稱為數學家。

    其實只是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最後的結果就不同,任正非其實對於數學沒有什麼研究,但是他會用人,所以華為才會發展越來越壯大,再加上他只是針對企業來說的,所以並沒有錯,就像工程師一樣的稱號,有些老闆說我們廠裡的工程師很多很多,但是突然有人出來反駁,說什麼是工程師,或者是工程師只能說是對於某個方面有特殊貢獻或者是研發的才能叫做工程師,這完全沒有必要。

    術業有專攻,邱教授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其實已經算是很深了,這個稱號當之無愧,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數學領域小有成就的人,就不能稱為是數學家,所以,兩者的認識是不同的,邱教授認為理論和基礎數學的研究這才能稱為是數學家,而任正非的角度來講,認為華為企業中數學做的不錯的,對於企業有貢獻的或者是學者在他眼中就是數學家,所以理解的層面不同。

    總結:我覺得邱教授,有一句話說的不算是很對,他說:“如果你告訴我,今天做數學是為了某幾家公司的技術進步服務,那我就算做得再好,(影響)也有限。”因為不管是各行各業,有自己的勇武之地就可以了,雖然數學家的影響力很大,但是也要學以致用,我們承認像邱教授這樣的書寫大家,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沒有成就,但是也是執著於企業的一些數學方面的專家,只是他們的分工不同,說來說去都是為人們做貢獻的,學以致用,不管是真正的數學家,還是數學的工程師,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回答完畢

  • 11 # 沙漠之鷹哥哥

    很想知道聯合國有沒有各類科學加冕為“家”的具體標準化文字。

    如果有,世界各國正式行文時要自覺遵守,茶餘飯後的演講,稱謂起來則提倡尊敬為主,反對調侃的隨意性為輔。

    如果沒有,建議統稱為某學科工作者為好?謹防某些領域“專家”成災,造成“多了不值錢”的反應,形成談“家”即笑場的負效應。

    比如在中國一部分人的腦海裡,專家像錢學森似的專門默默無聞地做學問,做實事的,是除了木訥的出來領了獎又消失的人,是一般不會隨意參加所謂評審媒體大會的人。

    專家做專家的專門事,剩下的事是企業家的份內之事。

  • 12 # 自祥

    丘是家,比他輩份低的就不能成家了嗎?丘是老糊塗了吧,質疑企業家,人家任正非,想聘多少聘多少家。任也沒去評院士,也沒申報諾獎。關你丘老什麼事。丘是無事生非

  • 13 # 曾經滄海165467275

    當前,美國步步緊逼,封殺華為。我們只盼著華為做得更好,讓那些容不得別人好的敵對勢力陰謀破產!至於那些學術名詞,還是到研究室去研究吧!大敵當前,鑽這些字眼有意思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的狗狗一般一天遛幾次呢?一天兩次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