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快過年了,我們這有習俗是初一到初四要男人做飯,你們那有嗎?為什麼?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老三逢

    這種現象,在當今幸福的年代,是很普遍的自然現象,一個幸福的家庭,就有一棵亙幫,疼愛理解和擔當的一棵愛心,才會有一個溫聲幸福的一個家庭,平日長年在外的工作拼博,沒有很多的吋間來照顧陪伴家人,到了新春佳節,才有了團圓團聚喜慶的日子,男人上廚,顯顯在外學到和見到的美味絕學,做些鮮美豐盛的飯菜,供親人品償飽餐,也是對親人的一種感恩心態,和諧倍至的一種幸福年味,迎接更好幸福日子的一個體現!

    祝願大家在新年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和和氣氣,歡歡樂樂過大年!

  • 2 # 麼記982

    過春節了,年夜飯,開年飯,我們的地方沒有規定誰作的習俗,但是,在家的人都會搭把手,一起來完成這年夜飯與開年飯

  • 3 # 鉛永

    其實,男人不一定要到初一初四再做飯,平時也要做做飯。女人一年到頭做飯,也會煩,會累,生活是需要家人互相體諒,互相幫助。

  • 4 # 俠女老師

    我們這裡沒有這種習慣,過年過節誰勤快,誰做飯好吃誰做飯。過年過的是喜慶熱鬧,閤家團圓,家人相聚,開心快樂就好!

  • 5 # 睏倦裡說愛

    春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農曆意義上春天的到來。從古到今人們對春節特別重視。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的習俗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但現在有許多人認為現在的春節缺少傳統文化,年味太淡,春節正在成為除“十一”以外的第二個可以用來休息、娛樂或者旅遊的長假。能夠與春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搭上邊的,只剩下一頓沒有差異的年夜飯和形式上的走親訪友,有不少青年人熱衷過各種“洋年”、“洋節”。可見民俗是有時代性的,不同的時代帶給民俗不同的變化,我們既要繼承和保護原有的文化傳統,同時要以開放的態度接受新的變化,才能使民俗在創造和更新中繼承和延續。對於春節的民俗習慣你還記得多少?

    春節大年初一

    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一,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炮仗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大年初二

    回孃家: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

    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春節大年初三

    餓鬼日:到了大年初三,舊習稱為“餓鬼日”,這天忌探親訪友,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春節共聚過年,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穀子生日:民間以為正月初三位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以為如有犯者,會導致穀物減產。

    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春節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春節大年初五

    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祭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路頭神: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路頭又稱“五路神”。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

    春節大年初六

    正式開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窮鬼: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挹肥:初六是馬日,古稱挹肥,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乾淨。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裝置,故已無此俗)。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春節大年初七

    吃素面線:在臺灣地區,大年初七稱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這一天要吃素面線。華人慶生日,多有吃麵線的習慣,長長的面線就是代表富貴長壽,所以,初七吃麵線,也含自己慶祝生日的意義。

    補天穿:說是人日多陰,好像天穿了洞,要幫它補一補,以免大雨成災。於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補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應該重新打起精神,開始努力工作了。

  • 6 # 空中機房

    我們這裡沒有這個習慣,但是過年了大家在一起都在忙乎,也不分男女了,但是主力還是女的最為忙乎,男的也就是幫襯罷了!

  • 7 # 風雲木哥

    你那是哪裡啊!我們這邊沒有這個習慣。一般都是女的做吧!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有,雖然現在年輕一代好多了!但是做飯洗衣一般都還是女人做。到是我回家的話,我會讓我媽休息,我來做飯,但是早上他們起得早,就他們自己做了吃。中午還有晚上我會做,儘儘孝心,畢竟一年也就回一次家。

  • 8 # 新界視野

    沒這樣的習俗,大過年大家聚一起,怎麼高興怎麼來,可以大家分工一起做,也可以哪個勤快哪個做,哪有那麼多規規矩矩啊!

  • 9 # 娜國

    快過年啦,沒有男人做飯的這種規矩,一般都是誰有空誰做?由於中國的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外漂泊,女人在家帶孩子,所以就形成了女人做飯的比較多了。

  • 10 # 90後唐小霞

    我是湖南農村的,我們這裡每到過年,也就是除夕一家人吃的團圓飯都是男人做的,因為我們那都說男人是一家之主,所以需要男人來做。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平時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人們一年365天,基本有360天都是在廚房裡打轉,男人們體諒女人的辛苦,所以連夜飯就承包了吧!我們家鄉吃連夜飯是要趕早的,一般都在凌晨四五六點鐘吃連夜飯。

  • 11 # buguge

    沒有這種習慣。過年回到老家,都是父母做飯,母親居多。哎,想想一年到頭,回到老家,還讓父母忙活張羅,怪不是滋味兒。今年回家我得和妻子做點家務,洗菜刷碗總可以的。父母年過六旬,我們也三十六七了,但在父母面前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還是孩子,較少分擔家務。不能再這樣了,我們也身為孩子的家長呀。

  • 12 # 方方小糖人

    我們四川南充這邊沒有這個習慣,但是每年的初一我爸爸就會起得很早,給一家人煮湯圓。

    小時候包的大的湯圓裡面其中一個還會包上硬幣,誰吃到有硬幣的就會幸運一整年。

    那個時候很小但是現在記得吃到硬幣那個時刻多麼開心

    以前的風俗習慣到現在以及越來越少有年輕人會傳承下去了,就是老一輩的年味感覺也越來越淡了。

  • 13 # 新鮮生活

    哪裡也沒有這樣的習慣呀?還沒有聽說過呢。現在的男人做飯,不只是過年,在平時的日子裡都是熱愛生活,愛家庭的表現。

    過年回我婆婆家,我老公家兄弟三個多多少少都會做飯。雖比不上大廚。反正就是很熱鬧的。每人炒幾個菜就夠一大桌了。家裡的婦女們,看看孩子,聊聊天,磕磕瓜子。男人做飯挺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面板怎樣變白、祛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