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煙火茶話鋪

    在客家民間的口語中,一般把鄉鎮稱為“圩”,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稱為圩日。圩日到了,農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挑到鄉鎮所在地去進行交易,小商小販更聞風而動,把城裡的商品運到圩場高聲叫賣,需要購物的村民們帶上錢往圩場趕——這叫“赴圩”。買賣雙方完成了交易,帶著勝利果實回家離開圩場,叫“散圩”;圩日的第二天叫“圩背日”,是最沒有生意日子,一般圩裡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採購或補貨,為下一個圩日的好生意做準備。

    各鄉鎮的圩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為“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兩個相鄰圩鎮的圩日不會重複,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交易機會。各圩按其歷史習慣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節日由來唐柳宗元 《柳州峒氓》詩:“青箬裹鹽歸 峒 客,綠荷包飯趁虛人。” 宋 錢易 《南部新書》辛:“ 端州 已南,三日一市,謂之趂虛。” 宋 范成大 《豫章南浦亭泊舟》詩之二:“趁墟猶市井,收潦再耕桑。”宋《太平御覽。郡國志》曰:竇州悉以高欄為居,號曰幹欄,三日一市。《寰宇記》謂“容州夷多民少呼市為虛。”眾多古籍對圩有記載,圩的形成至少在唐朝之前。

    圩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內容分類,如糧食方面的有“米行”;牲畜類的有“雞行”“鴨行”“豬行”;服裝類的有“布行”等。一般圩日最熱鬧的要數另類的小商販,如賣老鼠藥、賣蛇藥、賣跌打藥的,還有算命的。

  • 2 # 遠山39393345

    所謂客家人的圩日,也就是農村集市,為方便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根據當地鄉鎮人口規模大小,由當地政府有關部研討確定,合理安排圩日。人口少的鄉鎮一般安排“1,4,7“,“2,5,8“或“3,6,9“日開圩,人口多的鄉鎮則安排“1,3,5,7,9“和2,4,6,8,10“日也即隔日開圩。實際上,客家人的圩日,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約定俗成,,是由歷史傳承下來的。客家人的市場一般設在鄉鎮所在地,也有設在人口比較集中,交通比較方便的老圩。在農村,每蓬客家人的圩日,臨近村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三三兩兩,走在趕圩的路上。他們有的拖兒帶幼,有的挑著雞鴨,各種農副產品。有的步行,有的騎車。以前的鄉村道路都是土路,上面鋪墊沙子,每蓬雨水多的季節,道路泥濘,坑坑窪窪,行走艱難。現在,大多數鄉村道路都鋪了水泥,還有公交車搭乘,方便多了。客家人的圩日,可謂異常熱鬧,特別是蓬到節假日,廟會日,或年前年後,市場人山人海,各種買賣交易,繁忙緊張。客家人的市場,規模不是很大,但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既有傳統的米行,雞鴨行,豬肉行,副食行,小吃行,現在又添加了家俬行,建材行,摩托車行,甚至汽車行。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流動人口的增多,很多鄉鎮出現了農家樂,酒店和賓館。總之,客家人的圩日,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壯大,為國家建設城鄉一體化目標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謝謝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出門旅遊是為了遊覽風景名勝?還是為了品嚐當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