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很多人都對進化論有誤解,認為進化論是生物主動追求的結果,然而實際上,進化是由基因控制的,並不取決於生物的意志。

    永生還是繁衍?

    大多數動植物都是透過有性生殖繁殖後代,由於基因的影響,許多動物到了特定的季節,或者到了特定的年齡會“發情”,尋找配偶,將自己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

    當然,也有一些生物由於基因突變,變得性冷淡,不再發情,所以它們不能把自己的基因流傳給下一代。

    比如:孤獨的喬治,這是一隻加拉帕戈斯象龜,是平塔島象龜亞種的最後一隻個體。由於它不喜歡雌性,而且對雌性還感到厭倦,所以在它的一生中沒有留下任何後代。

    後來,喬治死亡後,平塔島象龜也被宣佈永久滅絕。

    從這裡可以看出,如果基因突變的方向是性冷淡,那麼該生物將會在進化中被淘汰,就像孤獨的喬治那樣。

    能夠活到今天,並且活的很好的生物,大多都會在特定的季節發情,然後繁衍出下一代。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一個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基因突變,變得有助於繁衍,那麼該基因就可能會被保留下來。

    和孤獨的喬治相反的是迭戈,它也是加拉帕戈斯象龜,但和喬治屬於不同的亞種。在它到來之前,它所屬的亞種只有10幾隻,但它非常喜歡交配,在它的一生中,保守估計留下了350多隻後代。而這些後代繼續繁衍,現在該種群已經有超過3000只象龜,迭戈所屬的亞種由此擺脫了滅絕的危險。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就可以大規模儲存下來;不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就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那麼,如果能夠幫助生物繁衍的基因,對生物本身有害,它還會被儲存下來嗎?事實上,這種基因大機率也會被儲存下來。

    在澳洲有一種小型的有袋類:寬足袋鼩,雄性在發情期時會處於不吃不喝,瘋狂尋找雌性繁衍後代,曾經有過連續14個小時繁衍後代的記錄。

    然而,雄性寬足袋鼩在繁衍後代之後就會死去,甚至在臨死前還想著繁衍後代。所以大多數雄性寬足袋鼩只能活一年,而雌性則可以活更久。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雄性在發情期時,體內的雄性荷爾蒙發育過多,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它們更好的繁衍後代,但卻對身體有害,分泌過量的雄性荷爾蒙會導致雄性過早的死亡。

    然而,這種對壽命有害的基因,由於能夠幫助雄性更好的繁衍,所以被儲存了下來;而那些雄性荷爾蒙分泌不多的雄性,在交配時非常不利,所以它們的基因被自然選擇淘汰了。

    所以你看,生物在選擇演化時,會優先選擇能夠繁衍的基因,而不是長壽的基因。

    生物為什麼不選擇長壽基因?

    我們還是以孤獨的喬治和迭戈來舉例。

    假設孤獨的喬治不僅可以永生,還可以繁衍。

    由於喬治的家族可以永生,這代表著該家族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然而地球上的總能量是有限的,能夠供養的生物也是有限的,最後喬治的家族會越來越多,以至於以同類為食,加速物種滅絕。

    假設孤獨的喬治可以永生,而迭戈壽命有限,但可以透過繁衍產生後代。

    可能在100-200年左右,孤獨的喬治會活得很好,而迭戈因為衰老而死亡。然而地球上的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有一天某個致命病毒感染了喬治,那麼喬治就會死去,該生物就會滅種。

    迭戈雖然壽命有限,但它繁衍了很多後代。即使這些致命病毒感染了迭戈全部的後代,造成迭戈後代大量死去,但只要有極個別的後代演化出了對該病毒免疫,該物種就不會滅絕。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命之所以選擇繁衍而不是永生,是因為外界環境一直在變化,生命只能利用不斷變化的基因,去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總結

    其實,驅動生物演化的底層邏輯是基因,並不是生物個體意識。比如:如果想讓人類平均壽命提高,我們只需要推遲生育孩子的年齡即可。因為一些可以導致人體早亡的基因,就會因還沒來得及繁衍後代,從而被自然選擇所淘汰。

    然而,即使人類有意識,有思考能力,我們到了一定年齡時仍舊會選擇繁衍後代,這就是因為基因在催動著人類的行為,而不是我們自己控制著人類的演化方向。

  • 2 # 來看世界呀

    生物會死亡,核酸卻永存。地球40億年的生命史中,無數的生物出現了又滅絕了,關鍵生命物質核酸卻一直,只不過核酸的具體組成會變化,也就是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材料。

    目前所知的所有生物都免不了一死的命運,雖然這一點很悲哀,但是幾乎所有生物都無法違抗這個結果,因為進化來的生命體不具備永生的可能,只有人類有一絲希望憑藉科技達到這一目標。地球生命會死亡,首要原因就是地球生物的組成。在地球生命誕生時,地球海洋中偶然產生的蛋白質和核酸透過某種人類尚不知道的複雜變化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構成生物最關鍵的物質團。已知的生物的核酸基本上也都是蛋白和核酸兩種物質的結合體,而且40億年過去了這種相互作用卻並無根本性的變化,它們承擔著生物體最重要的功能。而這兩種物質本身並不很穩定,在高溫、高輻射、強酸、強鹼環境中都會變化,也會由於生物細胞氧化等作用遭受損傷,損傷的積累就會導致細胞的死亡,複雜生物體內大量細胞的死亡就導致了器官的衰竭生命的消逝。

    所以生物會死亡是由於生物的物質構造,做不到不老不死。但是40億年生命的關鍵物質構成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也說明這些物質構成生命是很合適的,生物會死亡,但是核酸卻不斷地找尋著新的方向“永生”,核酸複製是半保留等複製方式能促進核酸的更新換代,而遺傳則可以將核酸向後代傳遞,這就會有時間上的跨越,加上覆制過程中的變異,又會有適應性的變化,結果是無論地球上發生什麼災難,總有一部分生物(核酸)遺留下來,在新的環境中再次繁盛起來,並且繼續重複祖先核酸的活動,複製-遺傳-變異,以此連線起來相當於將核酸的存在時間無限地延長。這種生存策略是很有效的,單一的一個個體能夠承受的環境變化很侷限,而數量龐大的種群因基因的多樣性適應性也很多樣,總有一些核酸會攜帶著祖先的基因繼續存留下去。

    生物會死亡是由於物質會變化,而物質的變化促進著生物的進化,可以算作是基因爭取永生的途徑。這種變化完全是核酸的序列受自然因素影響的隨機變化,因此也不受生物主觀意識的影響,人類未來想要永生,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脫離軀殼。

  • 3 # 福音沐中華

    這是上帝的奇妙!推陳出新才有生機!上帝看著才合時宜!!窮光蛋奮鬥拚搏成為了億萬富翁!!億萬富翁墮落失去做人的底線,就又成為了窮光蛋!!這叫輪迴!!美華人你明白嗎?該走的你留不住!!這是天意!!

  • 4 # 手機使用者jky

    你問這話怎麼講,生命萬物都得亡;自生自滅自規律,若要反駁論短長;生命起源開始扯,一直有人為此忙;追根刨底尋源由,光生不死慌了張;地球大小有定數,所有生物都在長;恐怕已經沒現在,承受不起出故障;尚若迫使離了軌,豈不太空在飛揚;所有生物一分子,執行何處誰知詳?

  • 5 # 紀賀全

    這樣的問題難嗎?不難,聖經讀熟了,問題自然就解開了,科學解不開的難題,依靠聖經難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科學與神學是相輔相呈。

  • 6 # 明貞

    這個問題解決了,人類並萬類就徹底解脫了。個人以為人類並萬類之生老病死不是自在的,而是成就的。迷惑和罪惡的代價是死,而迷惑和罪惡源自生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即迷惑和罪惡始有生死,生死發生後才有這天災人禍不斷善惡是非顛倒之人世間。

    有了這顛倒混亂的人世間就有了這世界之主宰,以人類並萬類之沉淪於迷惑和罪惡為代價而建設自身之永恆權柄和榮耀,掌控著人類並萬類之生死苦樂,使人類並萬類之生死成為必然。

  • 7 # 老媽也可愛

    我覺得生命萬物,就像春夏秋冬。經歷了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豐收,又到了冬天的蕭殺。是大自然的規律,這些規律又緊密相聯,是上天安排的吧。

  • 8 # 痴迷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建議你看看英國科學家希爾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可以完美回答這個問題。

    簡單說,基因才是進化的主體,生命體只不過是基因們製造的生存機器,用完就扔的那種。基因之間相互挑選隊友,不斷嘗試新隊友組合以尋找最佳模式,它們分合重組不斷,並不喜歡固定捆綁,所以生物就進化出了有限生命和有性生殖,滿足基因們的這種需求。

    高等生物都是有性生殖的,因為這樣基因們才有重新找隊友組隊的機會;高等生物也都是有壽命的,這樣透過生物體之間的生存競爭,基因們才能不斷找到並擴散更優的組合模式,淘汰落後模式。如果舊生命體不死,佔據大量資源,基因重新組合,發展更優模式的機會也就大大受限了。基因們對曾經搭乘過的公交車沒有感情,也不會留情,因為工具就是工具,就是拿來用的,用過了的舊工具就是要資源回收,回爐重造的。那些對工具深懷感情,戀家不捨得拆遷重建的基因們,因為進化重組緩慢,資源利用效率低,根本贏不了生物進化的團隊競賽,它們,以及那些被它們繫結的可憐同伴,至今仍留在一些被稱為“古菌”的原始單細胞生物體內,連個細胞核都沒有。

  • 9 # 王宏衛5

    生命體為虛實同步的三才六合體(植物)和五行十方體(動物)。如動物,其孕之卵(五陰)為母體頭腦(五陽)的逆向複製,精(五陽)之受孕為陰、陽之結合(質變數不變),為卵之陰、陽相應相稱性的啟用,其初為五陰二陽體,至發展為五陰五陽體(嬰兒成熟)而與母體的五陰五陽相剋而自然排出而為分娩,這就是瓜熟蒂落原因的自然解讀!孕育期遵循著質變數變的歷程!關於生命基理待續

  • 10 # 李太元391

    從某種意義上講,立足現實世界向後看,自然界萬物生命包括人類生命均循有生必有死亡的客觀事實,也是任何人均難以否認的這一自然現象!也正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吐故納新,才使自然生物界充滿勃勃生機,一直延續到而今!

    至於說“為什麼?”這是因為由自然法則和其規律所決定的,也是任何有限生命無法抗拒的既定事實!因此,什麼“長生不老”以及“永生”之說,充其量只能叫人為性的幻想罷了!

    呵呵!我們人類說到底只不過是自然生物界的一個份子,其永遠也不可能超越自然法則和規律!所以萬物生命不論其壽命的長與短,最終都得走向死亡並不奇怪!

  • 11 # 自然風57778401306

    不走向死亡,就沒有新生,這是生命萬物的自然規律。究其原因,是生命細胞量子世界的組合,出現裂痕坍塌,生命的大廈將傾覆,迴歸自然,變成另外一物質形式,將不再重複生命的意義了。

  • 12 # 於暗夜中為作光明

    假如任何生命都不滅亡,

    那麼任何生命也不應該稱之為“生命”,

    而應該稱之為“恆命”。

    什麼叫“恆”?

    就是無有其“生”,也無有其“滅”。

    就是不生也不滅。

    甲丶乙和丙丶丁都不生也不滅,

    那麼甲丶乙丶丙丶丁之間也必沒有任何關係。

    既然甲丶乙丶丙丶丁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

    甲也不可能向乙丶或者向丙和丁發問:

    “我們為什麼不死亡?”。

    以這樣的視角來理解,

    一個永恆的生命說:

    “我們為什麼不死亡?”。

    與有生滅的生命說:

    “我們為什麼要死亡?”。

    等無差別。

  • 13 # 九洲靈能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是有長短不一的變化而死亡,沒有生命之物在沒有變化之前就稱之為長生不老,也就是稱之為長命不死,如果開裂變化粉碎之後也就稱之為死亡的了!就像是一塊石頭,或是一座大山,或是別的沒有生命之物在萬萬年的變化或是開裂粉碎之後而稱之為死亡的了等等!而植物有生命之類的長短不一的壽命又比沒有生命之物的短壽、短命而枯死了等等。而動物有生命之類的東西,也就是比沒有生命之物更加沒有長短不一的長生不老,是因為動物之類的東西有血脈在流動,有血脈在流動的一切動物就必須要吃東西才能得到了活動和運動,動物有了活動和運動之後才能得到了健康,而動物在活動和運動的時候就會有了磨損,動物的一切器官在永遠的運動之下,就會被自然的磨損而毀壞了就得不到長生不老、不死的了等等!

  • 14 # 芋圓崽崽

    生老病死,是世間萬物都必須經歷的過程。用萬物平衡的哲理來解釋就是生與死都是相對的,有生就有死。

    高中生物課程裡,我們也認識到了細胞的新陳代謝,細胞分解,會出現老化死亡,細胞也可以分裂,產生新的細胞。細胞老化就會出現必然死亡的結果。

  • 15 # 拾藝影視童星學院

    很多人都說,生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因為每一個人最終都是要走向死亡。但是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人想打破這一個居民,一直都在想要長生不老方法。在四大名著中的四遊記,就有吃唐僧肉就能長生不老,所以古代的時候就有很多人都想要長生不老。到了現代也有專家在研究這一塊,雖然人的壽命可以越來越長,但始終還是逃不過死亡這一塊。那為什麼所有生命最終都回走向死亡呢?

    雖然人類都知道所有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想戰勝死亡,到目前為止都是做不到,所以就研製了很多關於人體上有利的藥物,或許還可以多維持生命持久一點。世間萬物皆有探索的秘密,生物是怎麼變成有什麼的物體,是誰創造了生命,這都是難於解釋的問題。

    人類最終都會走向死亡以及衰老,是所以人體內的DNA,在生存著比較久的時候,DNA上的一些端粒的遺失,所以慢慢走向衰老的情況。生命體一直都是很複雜的理解,就連專業人士都是未必能懂。

  • 16 # 明貞

    這個問題解決了,人類並萬類就徹底解脫了。個人以為人類並萬類之生老病死不是自在的,而是成就的。迷惑和罪惡的代價是死,而迷惑和罪惡源自生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三即迷惑和罪惡始有生死,生死發生後才有這天災人禍不斷善惡是非顛倒之人世間。

    有了這顛倒混亂的人世間就有了這世界之主宰,以人類並萬類之沉淪於迷惑和罪惡為代價而建設自身之永恆權柄和榮耀,掌控著人類並萬類之生死苦樂,使人類並萬類之生死成為必然。

  • 17 # 老媽也可愛

    我覺得生命萬物,就像春夏秋冬。經歷了春天的溫暖,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豐收,又到了冬天的蕭殺。是大自然的規律,這些規律又緊密相聯,是上天安排的吧。

  • 18 # 痴迷哥德爾不完備定理

    建議你看看英國科學家希爾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可以完美回答這個問題。

    簡單說,基因才是進化的主體,生命體只不過是基因們製造的生存機器,用完就扔的那種。基因之間相互挑選隊友,不斷嘗試新隊友組合以尋找最佳模式,它們分合重組不斷,並不喜歡固定捆綁,所以生物就進化出了有限生命和有性生殖,滿足基因們的這種需求。

    高等生物都是有性生殖的,因為這樣基因們才有重新找隊友組隊的機會;高等生物也都是有壽命的,這樣透過生物體之間的生存競爭,基因們才能不斷找到並擴散更優的組合模式,淘汰落後模式。如果舊生命體不死,佔據大量資源,基因重新組合,發展更優模式的機會也就大大受限了。基因們對曾經搭乘過的公交車沒有感情,也不會留情,因為工具就是工具,就是拿來用的,用過了的舊工具就是要資源回收,回爐重造的。那些對工具深懷感情,戀家不捨得拆遷重建的基因們,因為進化重組緩慢,資源利用效率低,根本贏不了生物進化的團隊競賽,它們,以及那些被它們繫結的可憐同伴,至今仍留在一些被稱為“古菌”的原始單細胞生物體內,連個細胞核都沒有。

  • 19 # 王宏衛5

    生命體為虛實同步的三才六合體(植物)和五行十方體(動物)。如動物,其孕之卵(五陰)為母體頭腦(五陽)的逆向複製,精(五陽)之受孕為陰、陽之結合(質變數不變),為卵之陰、陽相應相稱性的啟用,其初為五陰二陽體,至發展為五陰五陽體(嬰兒成熟)而與母體的五陰五陽相剋而自然排出而為分娩,這就是瓜熟蒂落原因的自然解讀!孕育期遵循著質變數變的歷程!關於生命基理待續

  • 20 # 李太元391

    從某種意義上講,立足現實世界向後看,自然界萬物生命包括人類生命均循有生必有死亡的客觀事實,也是任何人均難以否認的這一自然現象!也正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吐故納新,才使自然生物界充滿勃勃生機,一直延續到而今!

    至於說“為什麼?”這是因為由自然法則和其規律所決定的,也是任何有限生命無法抗拒的既定事實!因此,什麼“長生不老”以及“永生”之說,充其量只能叫人為性的幻想罷了!

    呵呵!我們人類說到底只不過是自然生物界的一個份子,其永遠也不可能超越自然法則和規律!所以萬物生命不論其壽命的長與短,最終都得走向死亡並不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5平住宅性質複式和60平小平層,兩個總價相當,投資哪個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