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這個問題有點像“矛和盾”的故事,而問題中的“矛”就是白犀牛,“盾”就是甲龍。甲龍全身被“鎧甲”覆蓋,算得上是最堅硬的盾,而白犀牛則有著尖利的角,算的上是最鋒利的矛,那麼,矛和盾到底誰更厲害呢?我認為這要分兩種不同的情況。下面,我們簡單的來分析一下。

    甲龍的“盾”

    甲龍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末期(距今6800萬年前-6500萬年前)的一種草食性恐龍,它的化石均來自於北美洲。從外觀上看,甲龍的背部被大量的刺狀凸起覆蓋,這一點與鱷魚龜有些相似,而且甲龍背部的“甲”並不是鈣質的,也就是說並不是骨頭,而是角質硬化形成的。

    甲龍的“甲”雖然是角質的,但是其硬度僅次於骨頭,雖然扛不住大型食肉動物的咬合力,但是在同體型下,食肉動物很難破開它的防禦。

    除了“甲”外,甲龍最大的特點以及“武器”就是尾巴了。甲龍的尾巴比較粗壯而且在末端有一個瘤狀凸起,從外觀上看,特別像一根巨大的棒槌。靈活且強壯的尾巴是甲龍的保命武器。

    至於甲龍的面板的硬度,由於角質沒有化石,所以也就不好揣測,但是,在現存的動物中,鱷魚的面板就是角質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比如像灣鱷的面板甚至能夠擋住近距離手槍子彈的射擊。

    對於甲龍的體長和體重,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原因很簡單,到現在為止都沒有發現完整的甲龍化石。因此,關於甲龍的體型古生物學家有兩個方案。

    第一個就是甲龍平均體長6米左右,體重平均在2噸左右。

    第二個就是甲龍平均體長8.5米左右,體重平均6噸左右。

    白犀牛的“矛”

    白犀牛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超過200萬年,現存的白犀牛均分佈在非洲,根據南北分佈以及基因不同又分為北部白犀和南部白犀。相比較而言,北部白犀的生存現狀最差,現存的野生北部白犀僅剩下4頭左右,即使是數量較多的南部白犀生存現狀也不樂觀,它們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於自然環境中的猛獸(因為在非洲,白犀牛作為陸地上第二大的動物沒有天敵),而是人類。人類的貪婪,使得大量的犀牛被殺掉然後割掉了角。尤其是在犀牛中角最長的白犀牛更是深受其害。

    成年白犀牛的平均體長在4米左右(含尾巴),體重平均在2.5噸左右,與甲龍一樣,白犀牛面部的兩個凸起(角)也不是骨質的,而是角質的,長角的平均長度約為75cm,短角的長度約為50cm。雖然犀牛的角也是角質的,但是它的堅硬程度不比骨質的差,即使以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撞擊大樹,它的角也不會折斷。

    甲龍和白犀牛誰更厲害?

    我們在開頭說了,甲龍和白犀牛的比較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2噸的甲龍vs白犀牛,第二種是6噸的甲龍vs白犀牛。

    先說第一種吧

    第一種情況下,甲龍的體重還不如白犀牛,也就是說甲龍的力量相比白犀牛要遜色一些,這就是現實版的“矛和盾”了,白犀牛的“必殺技”就是跑起來用自己的角撞擊對方,而甲龍的防禦就是“鎧甲”,而兩種動物的武器都是角質的。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是角更加尖利且有助跑的白犀牛更加厲害一些。

    第二種

    第二種情況下,甲龍在體型上有著明顯的優勢,6噸:2.5噸的對比,甲龍平均比白犀牛重了2倍還要多,也就是說,甲龍在力量上至少是白犀牛的兩倍,這樣它尾錘的威力就能顯示出來了。甲龍全身的骨骼是閉合狀態的,它有利於它將力量集中在尾巴上,所以,擁有如此龐大體型的甲龍僅僅在力量是就碾壓了白犀牛,即使白犀牛衝刺,甲龍僅需要一甩尾巴,用尾錘就能將白犀牛打懵。

    總結

    如果拋開時間跨度不提,甲龍與白犀牛的較量也要分兩種情況,畢竟甲龍的化石不完整,它的體型大小都沒定下來。相對而言,如果甲龍的體重與白犀牛接近,那麼它是打不過白犀牛的,如果它的體型大幅度的大於白犀牛,那麼,它的勝率是非常高的。具體要看情況。

  • 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甲龍可以與當時最強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霸王龍相抗衡,通常與坦克來比喻甲龍,而白犀牛雖然是第二大陸地哺乳動物,但與甲龍相比還有差距,白犀牛充其量就是裝甲車。甲龍是一種重甲恐龍,尾巴末端有一個巨大的棒狀突起。甲龍頭骨和身體其他部分的骨頭融合在一起,使得這種恐龍非常結實。

    甲龍生活在大約6550萬到668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 發現的甲龍化石標本長6米,臀部高1.7米,寬1.5米,它可能重達4噸。 甲龍的頭部幾乎完全被厚厚的盔甲覆蓋,盔甲由巨大的球形突起和橢圓形骨板組成,被稱為骨皮或盾片,這在鱷魚、犰狳和一些蜥蜴身上也很常見。是在面板內形成的骨頭,就像鱷魚一樣。所以說白犀牛雖然有長角,但甲龍防禦力也很強悍。

    所有甲龍由薄的外部皮質骨或緻密骨和厚的內部松質骨(海綿狀多孔骨)組成。骨皮可能被面板和角蛋白覆蓋,。 這些大小不同的盤狀板骨沿著甲龍的脖子、背部和臀部排成規則的水平排列。也有較小的板塊來保護較大板塊之間的區域,可能在它的尾巴和四肢上也有較小的板塊。甲龍最大的盔甲在它的頸部。 連同它的裝甲層,甲龍身體上有兩排尖刺。此外,它的頭又長又低,突出的角向後和向側面突出,保護著它的眼睛。

    甲龍被稱為“脛骨破壞者”,指甲龍3米的尾巴,尾巴頂端有一個骨錘,很可能是用來猛擊食肉動物的腿。儘管它外表兇猛,幾排骨刺覆蓋了它6米的身體,但它是食草動物。 然而,即使沒有這些防禦措施,甲龍捕食者也很難殺死它們。它們有一個非常圓的身體,而且比它們的高度還要寬,它的身體相對扁平。重心低,霸王龍很難把它翻過來。 甲龍四肢行走,後肢略長於前肢。儘管沒有足夠的足化石來證明甲龍有腳趾,人們認為甲龍像其他恐龍一樣,每隻腳上可能有五個腳趾。

    白犀牛是陸地第三大哺乳動物,僅次於非洲象和亞洲象,白犀牛有著厚厚的面板、粗壯的身體和從它們的口鼻上部長出的兩個角,白犀牛的角是所有犀牛中最長的,最高紀錄為158.7釐米,通常前角較長而稍微向後彎曲,長度為60-90釐米,后角較短,長度為50釐米左右。 白犀牛主要吃草。這些生物相當大,體長為340到420釐米,肩高165到205釐米,體重1300到3600千克,人工圈養的非野生白犀牛也有超過4000千克的個體。

    犀牛鼻子上的尖狀突起稱為“角”,但實際上與牛角有些不同。真正的角有一個骨質的核心,周圍有一層角蛋白。犀牛的“角”只由角蛋白組成,沒有骨核。 這並不能阻止偷獵者獵取白犀牛的角。事實上,白犀牛尤其容易捕獵。它們沒有其他犀牛那麼好鬥,並且視力不好。白犀牛的體型比甲龍小些,脾氣比較溫和,防禦力也不如滿身甲冑和尖刺的甲龍。即使它們一個衝撞不分勝負,但甲龍一個轉身,尾錘會將白犀牛重傷。

  • 3 # 江氏小盜龍
    甲龍和白犀牛誰更厲害?先看看甲龍(Ankylosaurus)

    甲龍被譽為中生代的防禦大師,其體型較大,體長在8至6米之間,體重超過4噸。甲龍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身上長滿了被稱為“皮內成骨”的堅硬甲片,尾巴上還有一個重50公斤的尾錘!

    再來看看白犀牛(Ceratotherium)

    白犀牛是今天地球上最大的犀牛,也是除了大象之外第二大的陸生動物,其體長可達4米,肩高2米,體重1.5至3.6噸。白犀牛的身體強壯,腦袋上長著兩個大角,其中前面的角更長,接近1米。

    僅僅從體型上看,白犀牛要比甲龍小一點,但是白犀牛在速度上以及大角的殺傷力上更勝一籌,那麼在與甲龍的對比中能不能勝出呢?

    儘管長著大角,但是白犀牛其實非常溫和,攻擊性並不強,而且它們根本就不會奔跑然後使用鼻子上的大角進行刺殺,因為白犀牛的視力很差,主要依靠嗅覺和聽覺。所以即便白犀牛用大角攻擊角龍也基本上是撞擊,沒有了加速度也就沒有了穿透力,再加上甲龍身上佈滿了防禦用的甲片,這種甲片內部有著複雜的骨膠原纖維組織,不僅堅硬而且具有彈性,能夠有效防禦攻擊。除了身體上的骨片和結節結構,甲龍的頭骨也比犀牛厚重堅硬得多,同樣能夠免疫撞擊帶來的傷害。

    既然甲龍能夠承受白犀牛的攻擊,那麼就輪到它反擊啦。加工的尾巴末端有骨質的尾錘,其重量50公斤,在反擊的時候能夠達到1噸的衝擊力,這個力量可是白犀牛難以承受的。再加上與白犀牛的腦袋相比,甲龍的尾巴更加靈活,只要姿態合適能夠進行持續打擊,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其實僅僅從身體結構和攻防能力來看,甲龍和白犀牛都沒有殺死對方的能力,也僅僅是在死斗的時候誰更容易佔上風,將對方趕走罷了。

    文明鬥獸,和諧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掛在客廳一百來字左右的書法作品選哪篇比較好?有什麼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