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控
-
2 # 追劇的小峰
壓抑,扎心...一個孩子都懂的道理,他的父母居然不懂;一個孩子都有的善良,他的父母竟然沒有。真是可悲啊!國家戰亂不斷,滿目瘡痍;家庭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這部電影折射出的不僅僅是黎巴嫩的生育問題,更多的還是告訴我們,戰亂會讓百姓民不聊生,使孩子們沒有了安全感,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更別提幸福的童年。國破山河在,可家又在哪兒呢?!看完電影真的想哭了,嗚嗚嗚...
-
3 # 劇大咖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評分非常的高,非常催人淚下的一部電影,如果說可以保證不哭那真的是非常厲害了,其中有幾點讓我感觸非常的深刻。
首先,男主的生存能力,其實男主也影射了現在貧苦家庭的孩子為了在社會中生存下去不得不想方設法的尋求賺錢的路子。帶著家裡的弟弟妹妹一起外出賣飲料等東西賺取一些小錢補貼家用,更是後來成為自己獨自生存的保障。
其次,男主所生活的家庭和我們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生活非常相似,那個時候的人們因為貧窮所以選擇多生小孩,其實我很難理解,既然貧困為什麼還要生小孩,這樣做不是隻會給自己的家庭增添家庭負擔嗎,家裡越貧窮生的小孩越多,似乎可以透過生小孩緩解家庭貧困的狀況,這一點一直都讓我非常的費解。
還有就是男主的一顆善心,縱使自己的家庭非常的困難,但是男主都有自己的一個底線,離家出走後得到了一個女士的幫助,後來女士被抓後還是一心一意的帶著女士的孩子生活,自己就很難生存下去,更別說還要加上一個小孩子,當自己有錢後選擇將小孩子送到理想的地方,雖然實際是個非常糟糕的地方。
給我的感受。最後便是男主獲得新的身份之後拍證件照的時候,男主的一笑為整部影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無論之前經歷了多少的苦難都可以以一個全新的面貌面對生活,結尾男主的一笑非常的具有渲染力。
-
4 # 古月慕苒
首先,男主的生存能力,其實男主也影射了現在貧苦家庭的孩子為了在社會中生存下去不得不想方設法的尋求賺錢的路子。帶著家裡的弟弟妹妹一起外出賣飲料等東西賺取一些小錢補貼家用,更是後來成為自己獨自生存的保障。
其次,男主所生活的家庭和我們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生活非常相似,那個時候的人們因為貧窮所以選擇多生小孩,其實我很難理解,既然貧困為什麼還要生小孩,這樣做不是隻會給自己的家庭增添家庭負擔嗎,家裡越貧窮生的小孩越多,似乎可以透過生小孩緩解家庭貧困的狀況,這一點一直都讓我非常的費解。
還有就是男主的一顆善心,縱使自己的家庭非常的困難,但是男主都有自己的一個底線,離家出走後得到了一個女士的幫助,後來女士被抓後還是一心一意的帶著女士的孩子生活,自己就很難生存下去,更別說還要加上一個小孩子,當自己有錢後選擇將小孩子送到理想的地方,雖然實際是個非常糟糕的地方。
最後便是男主獲得新的身份之後拍證件照的時候,男主的一笑為整部影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無論之前經歷了多少的苦難都可以以一個全新的面貌面對生活,結尾男主的一笑非常的具有渲染力。
-
5 # 芥末電影
是一部黎巴嫩電影,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講述難民生活的電影。“又名《迦百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影片的開始一個營養不良的男孩正在接受醫生的檢查,醫生說,他還沒年滿12歲。
這個場景有一種探索紀錄片的感覺,這讓你覺得這個男孩將是一個偶然的人物,設定這樣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場景為的就是突出電影真正的主題。在現實中,這個孩子將會是《何以為家》的男主角贊恩,肩負起電影巨大的情感吸引力和道德支柱的重任。
從這之後,影片故事便迅速開始,男孩贊恩因刺傷他人而被判入獄,正在洗刷罪名,他將在法庭上面對自己的父母,在那裡,他起訴父母生了他。故事的敘事框架處理得很笨拙,給觀眾帶來了接二連三的闡述,法庭場景和倒敘之間的切換也有些粗糙。但導演兼聯合編劇娜丁·拉巴基的敘事方式在故事本身是完美無缺的,使這部電影獲得了真正的情感衝擊,足以掩蓋技術上的缺陷,併為偶爾陷入傷感主義提供合理的解釋。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一個城市,在那裡,贊恩幫助他不堪重負的父母勉強餬口。在一系列的敘事場景中,這個孩子做著零工,在街上拉皮條,或者幫助他的父母把毒品送進監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的一個城市,在那裡,贊恩幫助他不堪重負的父母勉強餬口。在一系列的敘事場景中,這個孩子做著零工,在街上拉皮條,或者幫助他的父母把毒品送進監獄。看到這些後,我被扎因·拉菲亞的精彩表演所折服:他的天使般的面孔上,透露著果敢。在他的父母想把女兒薩哈爾賣給當地雜貨店時,他表現出了巨大的勇氣。在他的肢體語言中也有一種溫柔,一種生活中的坦率,表現出對妹妹薩哈爾真實的愛。這就是《何以為家》達到新高度的地方:電影井然有序的鏡頭賦予了電影一種持續向前推進的節奏,特別是贊恩抱著孩子穿過骯髒街道的鏡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感。拉巴基的劇本切中要害,故事的關鍵在於我們相信這個孩子有道德判斷的能力,而扎因·拉菲亞的表現在影片的其餘部分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能力——就像贊恩為嬰兒放置了一面鏡子,讓他在鄰居的電視上看卡通片,儘管期間充滿了“白痴”和“混蛋”的對話。電影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影片,就如扎因·拉菲亞這樣說:“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看完個人的感受在一個和平國家應該感到的幸福感何以為家?國家強大,小家安康。何以為家?創造生命,給予希望。珍惜當下,努力加油!請樓主關注採納,謝謝!!
-
6 # 蘇州夫人
你好,我來說一下,本片根據主人公真實經歷改編。在我看來,是一部文藝現實片。以一個12歲的小男生贊恩(主人公)為主線,講述一個有父母生,但沒有父母養的一段悲劇。
1 本片沒有濃墨重彩的描述悲傷的故事。反而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錯覺。雖然全篇都是悲傷的鏡頭,但給人的不止是悲傷,還有更多的是感恩。至於具體感受,還是因人而異。小男孩12歲,已經開始忙於生計,還要照顧弟弟妹妹,在這些事件裡,他從未笑過,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著這些事。小男孩為了保護自己最愛的妹妹,和家人抗爭,最後激憤離家。那個爭執的長鏡頭裡,我看到了兩種人的縮影,他們堅硬的碰撞,卻無力改變。縱想整個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點。他們只是力量微薄,無力反抗。然後愚昧的一代代的傳承,也因此,讓小男孩11歲的妹妹死於孕期大出血。
2 在法庭上,那個商人說,我的岳母也是這個年紀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會變成這樣。當時我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語的情感,當鏡頭切換到小男孩母親時,她雙眼含淚,眼神低垂,我發現這不是這個女人的錯,她只是一個縮影,一個社會的縮影。當你發覺,整件事情,它是一種無形的“傳承”時,僅僅只是這一個原因,就已經讓人無比動容了。
-
7 # 自由的醬油瓶
看完之後非常不淡定,尤其是這幾句臺詞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這一手狠狠的耳光,落在主人公父母的臉上,也落在那些家庭暴力的父母臉上。此時很想借用《家有兒女》中的一句話“誰讓你生我了?經過我同意了嗎?”
劇中所有的矛盾衝突都來自家庭的貧窮的關愛“虐待”,贊恩的經歷不是說很特殊,但他的問題在中東戰亂國家中是普遍存在的,無數的孩子這樣苟活於“虐待”的環境之下。
不過還是非常感謝這樣的導演把這些真實的故事搬到大熒幕上,讓大眾知曉,讓我們珍惜生活在和平的時代、和平的國家。
-
8 # 小蘇K影視
首先我覺得贊恩是一個勇敢,堅強的孩子。電影的背景敘利亞,就是我們現在還常拿“敘利亞”打暑假工玩笑。其實敘利亞這個國家長期處於戰亂,恐怖襲擊、貧窮飢餓、疾病無醫⋯⋯就會成為社會痼疾,百姓的生命安全都岌岌可危。
這部電影透過贊恩的遭遇,反映可現實的社會不同國家人民的生活卻是天壤之別,中國“有些”人卻不知道來之不易的安全,有序。應該要把他們丟去敘利亞“打工的”。可能就會知道中國得好,就連外華人都說中國是“最安全的國家”,這些人(不多說大家都知道的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12歲的贊恩悲憤控訴,“為什麼自己降生到這個世界”。應該我們應該感激父母,中國傳統“百善孝為先”。我們沒有像電影贊恩"父母"生下來就不管不顧,我們父母把我們一點點撫養大,給我們想要的需要的。我們不要應該慶幸和感激身在一個安定的國家嗎?
從多個角度看《何以為家》贊恩就是一個攝像機,一點點記錄出社會的“惡毒”,而贊恩的父母就是一種“惡毒”社會的催化劑加快對現實社會對贊恩的殘忍,贊恩妹妹被“惡毒”社會慘害死的鮮花。戰爭是永無止境的,和平才是發展的關鍵。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保護國家領土完整。我愛我的國家。
-
9 # 古巷與貓
這部電影給人的感受太深刻了看了有兩個多月了,可是依舊感觸很深
首先這部影片的海報中,最顯眼的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同樣也是影片的引子。基於這個片斷,引出了故事全部脈絡.我不想劇透裡面的過多細節,但是我想說下影片的背景和拍攝故事,雖然度娘可查,但很多人也許不會這麼細緻的去了解。
它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影片的片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地名,《何以為家》是中譯片名。導演納迪·拉巴基將該片介於紀錄片和小說之間。為了讓觀眾意識到這個殘酷的現實和所講故事的真實性,她選擇了一批真實生活於迦百農類似的人出演影片,演員必須經歷過這樣的生活。影片中的贊恩飾演者並不是職業演員,而是真實的敘利亞難民。被導演發掘時,當時12歲左右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何以為家》製作時間長達五年多,前期三年光是實際調查就進行了3年的時間,在這其間劇本逐漸形成,更啟用真實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擔任演員,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在完成了六個月的拍攝後,最終得到了超過520個小時的素材。後期剪輯又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
這是一部阿拉伯語片(影片詳情裡這樣寫,實際我也聽不懂是哪國語言),但是語言不阻礙情感表達,而且影片中的對話除了幾個衝突性比較大的鏡頭外,其餘的臺詞都不是很密,所以給了情緒醞釀和理解的時間。上面說到它是介於記錄片和小說之間的拍攝方式,所以節奏是真實而緩慢的,情感也是隨著矛盾的激發而自然產生,這樣的方式,更像述事,然後讓人自我反思,消化的怎樣都看你自己內心產生了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如果你思考的深邃,你就會發現很多激發點,這些點都有一個特點,引起共情和悲憫。對於我來說,有幾個點極為深刻:
小男孩12歲,已經開始忙於生計,還要照顧弟弟妹妹,在這些事件裡,他從未笑過,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著這些事。我們誰沒有迫於一些原因去做過那些自己不喜歡或討厭的事。很多年前我也曾為了生計,做著12小時的工作,拿過微薄的工資,只是為了應付便宜的房租。這觸發了過往的一些記憶,讓觀影更加感同身受,只是他遭受的是苦難,而我僅是生計,所以這就生出另一種感受,悲傷!無奈的悲傷!
小男孩為了保護自己最愛的妹妹,和家人抗爭,最後激憤離家。那個爭執的長鏡頭裡,我看到了兩種人的縮影,他們堅硬的碰撞,卻無力改變。縱想整個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點。他們只是力量微薄,無力反抗。然後愚昧的一代代的傳承,也因此,讓小男孩11歲的妹妹死於孕期大出血。在法庭上,那個商人說,我的岳母也是這個年紀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會變成這樣。當時我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語的情感,當鏡頭切給男孩母親時,她雙眼含淚,眼神低垂,我發現這不是這個女人的錯,她只是一個縮影,一個社會的縮影。當你發覺,整件事情,它是一種無形的“傳承”時,僅僅只是這一個原因,就已經讓人無比動容了。這個12歲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離這種生活,他經歷了種種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辦法掙錢,也能拿起石頭砸門,還能和父母反抗鬥爭,同時也能用鍋打節奏,唱歌哄衣索比亞女人的孩子,並且不到最後一刻他都沒有放棄那個因為媽媽被抓而留下來的小孩。他用鏡子的反射看別人家的動畫,他好幾次看著校車上的孩子,投去一種渴望。影片的很多細節,都看得出他靈活,聰明,大膽,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這樣不堪,他依然對未來報有希望。所以因為人物的特性,讓現實的殘酷突出的額外明顯。他的年紀本該享有教育的權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負擔,不該他來承受。
-
10 # 劇作愛瑪家
這是一部高分電影,看過後,深深悲哀。它透過對一個生活在戰火紛飛年月裡的貧窮家庭孩子贊恩的視角,讓人感受到活著真不容易。《何以為家》這名字起得好,影片開始是一個12歲孩子對父母的控訴,看過影片才明白,實則這是對社會的控訴。
電影中,贊恩堅強而樂觀,做果汁售賣,照顧姐姐,小小年紀很懂得生活。然而這對父母麻木無知,粗暴的活著。越來越多的磨難加諸在他們身上時,父母成為助力,而年幼的贊恩開始反抗,用自己的辦法拯救著姐姐,適應著自己孤苦無依的悲慘生活。
我不想過多贅述劇情,是因為每個小細節裡都可以看得到掙扎,似曾相識,感同身受。
電影拍得好,透過一個家庭,一個孩子的視角看到了人性的善與惡,孩子獨有的純真,成年人大多有的偽善和麻木。
看過後,感受很複雜。簡單列舉如下:
1、電影反映的是黎巴嫩貧民窟裡的孩子。如果忽略國情,只觀人性的話,那麼主人公生活在底層社會,掙扎在貧窮與困苦邊緣的人。貧窮在這樣的家庭裡,人會越來越粗暴和麻木。究竟是貧窮造就了人的無知愚昧,還是無知愚昧造就了貧窮,值得思考。
2、無知的父母,生孩子是本能,卻不會教養孩子,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他們根本不懂。要是當父母必須透過考試的話,這樣的父母最不該帶孩子來世上。
3、孩子最初的純真,都會在坎坷的生活裡磨滅,不止貧窮,還有傷害都會成為孩子長大過程中的必修課。孩子心中的心理陰影會跟隨終生,如此長大的贊恩,從心理上我們理解他的所做作為,但不可否認,一個好孩子變成了問題兒童,離家出走,殺人,痛恨父母和社會……
4、什麼是家?引發思考。是房子?是父母姊妹在?還是保護不受傷害的地方?或許這個叫做家的地方,承載著我們最初的情感,安全,理解,依賴還有愛!
-
11 # 影視領域劉胖胖
電影裡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我不明白,如果我的一生中,沒有人會愛我,沒人對我說一句好話,沒人會在我睡覺之前給我一個吻道晚安,為什麼我還要出生呢?
贊恩的父母,為什麼要生那麼多孩子呢?
我覺得應該和當時的家庭環境、社會背景有關,在貧富差距巨大的中東,人口出生率大大超出了世界的平均生育水平,全球失業率最高,贊恩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一直以來別人就是這樣告訴他們的“有孩子才能有尊嚴”;
於是導致一直在繁衍後代,可是他們都是被政府下令要驅逐的一波人,沒有工作,只能做一些違法的事情勉強度日,一家人住在貧民窟裡面,生活環境用髒亂差都不足以形容,導致年幼的贊恩不能接受教育,同樣要為家庭的生活擔起重擔;父母為了生活只能把妹妹薩哈嫁給雜貨鋪的老闆,聘禮就只有幾隻雞,這件事成了壓倒贊恩的最後一根稻草,贊恩無力阻止後就離家出走了;
離家出走之後,為了填飽肚子,經歷一系列的挫折與坎坷,遇到了好人拉希爾和她的兒子,本來三人過的也算挺好的,後來拉希爾的假暫住證到期,再重新辦理的時候被捕了,,於是年幼的贊恩重新帶著她的孩子到處討生活,,最後無奈,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給嬰兒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只能把嬰兒送人了,這一刻贊恩是崩潰的,因為這和他的父母做的事是一樣的;
故事到這裡已經告一段落;
影片以寫實的手法講述了隱藏在非法移民之下的社會問題,揭露底層人民的教育問題、家庭倫理、國家和社會責任等,挺深刻,很打動人心。
我想說的是其實以前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一個家庭基本上都有四五個孩子,除了當時鼓勵人口生育以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人們的認知就是人多力量大,聽我奶奶說起過,那時候如果你家裡人比較少,就會導致在社會活動中處於弱勢地位,所以這才有了現在90後基本都有好幾個叔叔伯伯哈
同樣當時教育也沒有多少普及,很多人都是上了小學,好一點能到初中畢業,就出來討生活了,同樣是以並不厚重的肩膀扛起家庭的一份責任,所以這種情況和贊恩所處的社會背景是有點相似的!
以我自己目前身為人子,還沒身為人父的情況,並不具備評判這種事件的權利,不過如果是我處在那種情況下,可能我早就崩潰了吧
回覆列表
為什麼要控告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就是《何以為家》。
影片為黎巴頓本土導演拉巴基拍攝,展現了一個黎巴頓貧民窟的故事。電影沒有找真正的演員,包括主演在內都是苦難生活的難民,那些劇情中悲慘又荒謬的事情,實則每天都真切地在發生。
何以為家之名直白地表示了主角痛苦的經歷,但其原名迦百農則更加具有深刻意義,迦百農一詞起源於聖經,該地方是耶穌傳道的開始,但後來受到詛咒。法國常常用這一詞表示混亂無序,正如黎巴頓的難民生活一樣。
12歲的贊恩用盡所有努力在活著,他出生於貝魯特的貧民窟,一家共有七個姐妹,沒有正式證件,苟且活在一個破敗的小房子中。
他從未接觸過學校與教育,每日的生活是去小賣店打工,照顧妹妹,還要遭到父親的責罵與毆打。這樣的生活,在來月經初潮的妹妹被父親賣給房東抵扣租金時打破,他憤然離家出走。
在流浪的旅途中,他遇到了黑人女工拉希爾,這個苦命,沒有證件,終日為孩子勞碌的女人,給予了他一段平穩又安定的生活,好景不長,拉希爾被拘留,只留下他和還是幼兒的約納斯。
贊恩用盡一切辦法,想要將約納斯撫養長大,可最終他被現實擊垮,只得將約納斯賣掉。回家後,發現嫁人一年的妹妹去世,憤怒之下的他用刀捅向房東,他被抓入監獄,絕望之下將父母告上了法庭。
生育,是本片提出的一大主題。
贊恩用生命在控訴,戰亂頻發,難民眾多,食不果腹的土地上,依舊有著無數孩子出生,明明一家人已經生活在社會的最低端,卻仍舊不忘記頻繁的生育。
孩子的出生本該被寄予希望,愛以及未來,假若他們即將迎來的是毆打,販賣,遺棄,這樣的孩子難道真的有出生的必要嗎?
贊恩的父親在法庭上反駁,覺得孩子是一個男人的脊樑,傳承香火本無過錯,血脈的延續實則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繁衍,可生而不養則是最大的罪惡。當你盲目生育,無法養活孩子,甚至用售賣孩子獲利之時,生育這件事就應該被禁止。
每一個孩子的出生,應該是因為愛,而不是為了繁衍與尊嚴,沒有養育能力卻又不斷生育的父母,最終只會造成一起起的悲劇。
在黎巴嫩的難民區,有一種現象似乎成為了社會潛規則,越窮就越想要生孩子,生完孩子後會變得更窮,但孩子被視作賺錢的工具,男孩稍微長大便可以出門工作補貼家用,女孩則可以成為販賣的商品,用於交換更好的物質,無數的孩子活在這一社會的陰影之下,終生無法掙脫。
戰爭造成社會的動盪,數不盡難民湧入城市,城市本身負擔不起這些人口,難民則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求得存活,當生育率迅速增加之時,只會讓城市陷入更深的混亂與不穩定。
贊恩的人生,或者說那些難民般孩子的人生,悲劇的起源在於父母的生而不養,而根本原因則在於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問題。
父母是多米諾骨牌遊戲中的第一個支撐,當他們無法承擔撫育孩子責任之後,孩子將被生活的重擔徹底壓垮。那片動盪又貧窮的土地,存在著無數問題,戰亂,貧窮,宗教,醫療,一個穩定社會應具有的東西,在這裡全都崩塌。
窮人的繁衍,成為活著的本能,贊恩的悲劇,只是無數個孩子中的一例,大環境如此,誰又能夠逃脫既定的命運呢?
一個生命出現的開始,應該是受到期待,被喜愛,且能夠養育的,社會結構想要改變,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做到的,這需要時間,人力,以及金錢。但至少影片向我們傳達了一個理念,當你無從改變社會結構之時,改變生育觀念,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如果父母無法承擔責任,將孩子寄予望於真主的恩賜,那麼至少人可以選擇不成為父母,將悲劇扼殺在搖籃之中。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證件,可唯有一件事情是不需要考證的,那便是成為父母。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成為父母,若只生不養,貪圖快活或將孩子視為工具,那麼這樣的父母根本不配為父母。
當你無法給孩子幸福的時候,請不要生育孩子,這是對每一個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贊恩這個孩子,是這片土地上的奇蹟,他擁有著遠超過年齡的成熟,頑強和勇氣,他用弱小的身軀堅定的活著。
貧窮是他身上的標籤,但我們卻能夠看到他貧窮背後內心的溫柔和善良,明明是社會上被欺負,被排擠的存在,自己生活都很艱難,卻依舊用盡所有的辦法,讓弟弟活下來,守護妹妹。
當一切走入絕境之時,贊恩有勇氣對這個世界提出反抗的聲音,他控訴父母的不公,他的反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未來出世的孩子們,希望他們不要再被生下來,過著如此痛苦的生活。
某種程度上,贊恩就像是一個救世主一樣,他在詛咒這個地方的同時,又堅強的存活著。迦百農,是一個聖潔開始的地方,這意味著這裡可以出現天使,也是一個罪惡源起的地方,意味著將有惡魔在此誕生。
贊恩就像是黑暗之地,綻放的一束光芒,雖然微弱,卻仍舊給人以光明。某種程度上,正是有這樣孩子的存在,才讓這片混亂之地有了一個新的希望。
我們每天接觸的世界,是和平,安定,無爭端,享受生活,那些飢餓,戰爭,貧窮離我們都很遙遠,我們遮蔽了那些不相干的一切,是因為現實社會的安穩。同處於一個世界,不過是另一端,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過著想象不到的生活。
願這個世界永遠充斥著光明和未來,每一個勇敢的孩子,都應該得到最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