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惠子520m

    小的時候沒有這樣能力,父母一直養我到大學畢業,出來工作後,父母還給2個月生活費,讓我在城市裡獨自生活,感恩父母,現在工作性質原因,一個人在外地上班,工資待遇不怎麼好,也很少給生活費父母,但逢年過節會給多點,算是一點點的彌補,但對父母還是內疚

  • 2 # 使用者6176422018936

    別說小時候沒交過,長大了許多年都沒交過。父母是農村的,家裡兄弟姊妹多,自己從農村出來後,一直過著自已的小日子,父母也沒提要求,等最小的弟弟結婚後,父母60多歲了,提出讓每個子女每年出600元生活費,給了。隨著老人年齡的上長,生活費也在上漲,現在父母已經86歲了,每年子女給的錢加上農業補貼和老齡金等合計有二萬多元,爸媽身體還可以,錢也夠用,如果生病住院,子女共擔且輪流照顧。他們一直是單獨自己過,不願在兒女某一方過,也不願輪流哪家過,曾經建房時就給自己留了樓上樓下兩間,他們覺得自己過自由些,平常兒女哪家來客了或請客什麼的,都接他們去吃飯,有時買的西瓜水果之類的都能給他們送點過來償償,孫兒孫女每次從外地回來,都能給爺爺奶奶帶上吃的,時節.生日都會送上三百五百的現金,老人年輕時為兒女過得很苦也很努力,如今老年生活還是覺得很幸福的,兒孫都懂得孝順。父母曾經對爺爺奶奶的孝順全都映在我們的腦海裡,所以,孝義要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

  • 3 # 番茄醬zi

    小時候沒有交過父母生活費。小時候再農村長大不知道在哪裡能掙到錢,也不知道錢的重要性。小時候只顧自己,根本不管大人怎麼苦怎麼累。以為錢都是大風颳來的。現在自己長大了才知道爸媽的良苦用心。也知道再這個社會上錢的重要性。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才知道小時候無憂無慮的花錢是爸媽從自己身上省出來的。現在要努力工作掙錢回報父母。

  • 4 # 李梅6613

    小時候沒有能力養活自己,自然也無錢給父母交生活費。不過,從初中二年級起,我在家吃飯,都會給家裡交糧票,一直沿讀到大學畢業到外地止。

    現在的人,物質基礎和生活條件比較好,對此也許並不理解。但六、七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我們國家還是比較窮的,老百姓生活比較艱苦。由於物資供應缺乏,國家採取了限購政策。

    那時,居民有戶口本,買糧要糧本,憑戶口本領布票和油票、付食票。上街吃飯要糧票,扯布要布票,買棉花要棉花票,買冼臉盆、電壺、被面等東西都要工業卷。

    工作以後,我每月都給父親寄錢。當時月工資47元,我每月給家裡寄20元。生孩子後,有了負擔,減少到每月15元。當然,有時回家,就買點好吃的,當面給父親幾十元錢,二、三個月不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老人逝世。

    我個人認為,人生老小兩頭靠人養,中間年輕力壯養活人。父母養活我們小,我們理所應當養活父母老。奉養、孝敬父母是每個做兒女的義務責任,願現代人繼承發揚祖國傳統優秀文化,尊敬、孝敬老人,願天下每個父母、每位老人,健康順遂,福壽綿長。

  • 5 # 木易yanghx

    感謝邀請。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僅小時候沒交過,工作以後也沒交過。可能沒有這個習慣吧,沒聽說誰家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生活費,除非父母老了,沒有養老金,不靠孩子靠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向孩子要錢,那也是很難為情的。

  • 6 # 老李說事666

    試問:題主小時候就能掙錢嗎?

    我想,這個問題,我敢說現在的人,沒有一個能做到!除非舊社會!

    聽公公說,他十四歲就到地主家扛活,地主家到了年底給幾個大洋錢,公公帶回家全家人過年用,買菜買米!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到長大,那個不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別說小時候,長大了還沒斷奶呢?還不一定交過生活費呢!

    題主問的問題,有點不切合實際!

  • 7 # 獅子雪人

    我生活在農村,小的時候幹農活比較多,但是沒有交過生活費。偶爾還會把家裡多的蔬菜拿出去賣,幫媽媽分擔家裡的重擔。大了自己掙錢後逢年過節就給買東西,時不時給我媽一些錢,就是儘自己的能力對父母好吧。

  • 8 # 長江放歌8

    “你小時候父母養你的時候你交過生活費嗎?”,題主的這個問題好像沒有表達清楚,題主是不是想表達,小時候父母養了你,你長大後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你有沒有交過生活費?

    我參加工作後和母親一起生活,哥哥姐姐都成家了,那時候,我的月工資36.00元,全部交給了我的母親,母親給我攢結婚的費用,

    那時候我們家裡很窮,沒有積蓄,媽媽壓箱底的錢只有三百元,那年月結婚,男方家裡至少要花費6000-10000元,那時候萬元戶非常稀少的,這筆結婚的費用對我們家數額巨大。

    當時女方結婚要求男方有住房,那時候房子是企業分配的,買不到,我結婚的時候有兩間小房,和鄰居共廁所,共廚房,婚房是解決了,但結婚還要幾大件,得男方花錢。

    我結婚共花費了6000多塊錢,冰箱,彩電,一房傢俱,廚房用品,給老婆買衣服,酒席錢等,那時候冰箱彩電花費了3000元,一房傢俱1000元,其他費用2000元。

    為了積攢結婚費,我生活過得很簡單,不抽菸,不喝酒,嘴巴不挑剔,哥哥姐姐說我吃飯特別香,總是吃得精精有味,我的慾望很簡單,肚子填飽就行了,不過那時候吃的都是綠色食品。

    我的母親也有退休費,退休費很低,每月30多元,母子兩相依為命,母親為了我能夠結婚,每天去集貿市場賣鹹蘿蔔條,一袋鹹蘿蔔條0.30元,賺0.10元袋。

    母親賣了一年多的鹹蘿蔔條,賺了3000元,我和母親的工資攢了3000多元,就這樣我和老婆結婚了,今天,我看著好多的年輕人輕易就把婚離了,我就想起了我的母親。

    母親為了我結婚不管起風下雨,寒冬臘月,一袋一袋地賣叫賣著鹹蘿蔔條,那一袋一袋的鹹蘿蔔條,應該堆成了一座小山包,這是多麼沉重的感情,為了母親,不能輕易拋棄婚姻。

  • 9 # 湘村彭鍋

    小時後父母養我,沒有錢交生活費,但是幫父母分擔了一些家務,自己也沒有找大人要多少零花錢,小的時候自己撿蘑菇換零錢自己買學生用品,從小家裡窮,所以儘量能減少他們的負擔,從17歲出門打工賺錢後才慢慢給他們一些錢

  • 10 # 我是小甘

    "你小時候,父母養你的時候,你交過生活費嗎?"這個問題,既然是一個人的小時候,有可能連自己還沒有懂事,甚至連自己的個人生存能力,還是依靠著父母。也有可能是自己還沒有成年或者還沒有到工作的年齡,甚至還在學校裡上學讀書,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子女,自己那有錢交生活費?這個生活費還不是父母的?

  • 11 # 月夜禪鴞

    養小大部分不用強迫因為多數受到面子和自己的投資心態在驅動,而養老呢就沒有投資這層意思了,只要把面子不要了就須要有人來強迫你才能去做了,這問題說明能夠控制多數人思想的只有方孔兄能做到了!

  • 12 # 六十說感情

    看到這個我差點沒笑出聲來,是題主故意裝傻賺流量?還是一時心急沒把問題表述完整就發出來了?

    無條件撫養自己下一代,不僅是法律義務,還是動物的一種自然屬性,憑什麼要交生活費?小時候你是一個純消費者,沒有任何收入可言,拿什麼交生活費!去偷、去搶、去買血?這樣的父母還是人嗎?還是父母嗎?

    在改革開放以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子女,雖然不交生活費,但是要幫忙做家務,和掙工分,補貼家用。

    我生於六十年代初,兩歲開始,就要照看弟妹,爺爺早逝,奶奶有多個子女,父親是老大,下面還有兄妹沒有成婚,無暇無條件照顧已經成婚生育的老大的小孩(我們兄妹),除我外,父母還生育了四胎,我都照看了,那時候父母每天都要出集體工,白天除了三餐飯以外,母親上午下午各回家奶一次孩子,其餘時間就把弟妹放在搖籮或搖籃裡,他們醒來了,如果母親不在,我就需要搖他們,及到再次睡著!

    稍為大的,有抱起他們力氣的時候,就抱、或揹他們出去玩,如果弟妹也學會了走路,自己也可以玩,但必須以看護弟妹為中心!

    再大一點,看護弟妹的工作就又交給我下面的弟妹。我的工作則是撿柴禾、殺草、打豬菜、放牛、煮飯,樣樣都要幹,樣樣都幹過!

    那時候的語文老師最喜歡出的作文題目是“記一次家務勞動”,只有這個作文題目有話寫,且百寫不厭!

    十歲以後,農忙時節,就直接參加生產勞動了,插秧、割禾、挖土、擔東西。

    那時候小學只有五年,初高各二年,七歲入學,十六歲就高中畢業了。

    我的初一是在一所完全中學讀的,教學質量相對算好,但因家裡為生產隊養了頭牛,每天三分工,牛糞按重量另記,(先記工,年底決算時按工分,分糧食和財物),因沒人放牛,(牛要牽著放),我又轉回家附近“戴帽初中”,(小學辦一初中班)因數學老師受“大幹快上”(當時的口號:“大幹快上,多快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感召,提前把“相似形”一章教完,我轉回去後,因不曾與“相似形”謀面,成了最差生,後來還是為了輔導女兒讀書,才徹底補回來。

    79參加高考的,因與成年男子同工了,生產隊把我的記工底分也提到每天10分,考取的大學又剛好10月4日才開學,幾乎參加了所有的農忙,那年我掙了2400分工,生產隊最高工分也就4200分工!

    不知道我這叫交了“生活費”嗎?

    不好意思,本來是回答題主的的問題,卻絕大部分文字變成情不自禁自己小時候回憶!

  • 13 # 有事怎麼說

    約定這一生:

    小時候,你養我,心甘情願;

    等你老了,我養你,天經地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本幾百萬,票房不過億,《人在囧途》為何被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