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史論縱橫
二戰時期是指1939年到1945年這六年時間,在前期和後期,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是不一樣的,以1941年蘇德戰爭為分界線,在包括1941年之前的二戰時期,蘇聯並沒有能力做到一年生產兩萬輛坦克的軍工。
儘管蘇聯自從十月革命後就一直將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當做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說實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蘇聯的軍工發展都很一般。
因為沒有核心技術啊,從根本上來說,蘇聯在沙俄時代就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想要彎道超車沒有貴人幫助是不行的,蘇聯的貴人就是德國,當時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不能大力發展武器,而德國又急缺一些資源,因此蘇德在此期間建立了軍事合作關係。
在三十年代,希特勒上臺後,因為發展問題與蘇聯鬧掰,失去了蘇聯的資源,這才與老蔣建立軍事貿易合作關係,中國拿資源來換德國的軍火,很多人將這看作是德國援助,這是不對的。
扯回正題,在德國的幫助下,蘇聯建立了工業基礎,隨後大力發展鋼鐵、煤炭、石油等重工業,在1938年之前的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產值增長四倍。
敲黑板,看重點,到1940年蘇聯一共有坦克兩萬輛,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坦克的總和,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蘇聯軍工雖然很厲害,但是無法一年生產兩萬輛坦克,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一年生產兩萬輛。
實際上,在二戰之前,很多國家對坦克的意識還停留一戰水平,認為這就是一個可以移動的鋼鐵碉堡,在德國施展了閃電戰後,人們才意識到裝甲坦克的巨大作用。
因此,蘇聯開始加大馬力加快對坦克的生產,1940年生產2800輛左右,1941年生產6400輛左右,也就是蘇德戰爭之前,蘇聯還是無法完成一年兩萬輛坦克的生產能力。
但是到了1942年,蘇聯生產坦克的數量一下子翻了將近四倍,由6400多輛變成了2.4萬兩左右,此後每年都保證生產兩萬輛以上,尤其是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生產佔比逐漸加大。
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主要工業區被佔領的情況下,蘇聯如何能夠有如此大的生產能力?
全民投入到軍工生產當中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二戰時期對人民的動員能力是極其順利的,在二戰期間,前方在打仗,後方就在緊急加工生產,號召老百姓捐出家裡的鋼鐵去製造武器,在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那真是前方街道還在打仗,後方的槍械還在製造。
儘管蘇聯的戰士損失慘重,一批一批的倒下了,但是新加入戰鬥的蘇聯士兵卻很少缺乏武器,這完全是依賴於蘇聯的後勤補給。
軍工製造技術的進步除了蘇聯人民軍工製造鬥志昂揚外,縱橫認為當時的軍工生產技術的進步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製造水平沒有提高,就是再怎麼勒緊褲腰帶也不可能出現質的飛躍。
比如將金屬衝壓技術應用於軍工生產,不但提高了槍械的效能,降低了生產成本,更簡化了生產工藝。
在1941-1942年之間,蘇德兩國利用金屬衝壓技術新研發的槍械,比如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MP38/40衝鋒槍,以及蘇聯生產的波波沙衝鋒槍,都是採用了新的技術,以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來說,從1941年到戰爭結束,蘇聯一共生產了五百萬把。
在坦克製造領域,不可能不將這些先進的衝、焊、鉚工藝用於其中。
美國的援助為蘇聯軍工製造提供了幫助蘇聯自身的實力和工業基礎是蘇聯戰勝德國的根本,然而,蘇聯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也未必能夠堅持下去,蘇德戰爭爆發後,到1941年年底,德軍佔領了蘇聯的45%的人口,71%的鐵,58%的鋼,57%的有色金屬、63%的煤。
對於蘇聯來說是致命的打擊,然而,美國的援助解決了蘇聯的燃眉之急,盟軍十分害怕蘇聯與德國達成妥協,或者投降德國使得德國獲得蘇聯廣闊的資源。
在蘇德戰爭期間,盟軍總計向蘇聯交付了1700萬噸物資,正因為如此,蘇聯才能製造更多的武器裝備用於抵抗德國的入侵。
-
3 # aircraftone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個連最後一口鍋都砸碎用來製造子彈的蘇聯來說。不完蛋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了。哪裡還有能力一年之內製造出兩萬輛坦克的能力呢?如果隆美爾元帥的北非集團軍及時趕到蘇聯戰場上去。失敗的那肯定是蘇聯,而不是德國
-
4 # 歷史扒糞機
德國坦克(自行火炮)生產量
1940年2200
1941年5200
1942年9200
1943年17300
1944年22100
1945年4400
合計60400
蘇聯坦克(自行火炮)生產量
1940年2794
1941年6590
1942年24446
1943年24089
1944年28963
1945年15400
合計102282
-
5 # 邊緣探索者
從1941年-1945年6月戰爭結束,蘇聯在4年時間裡一共製造了11020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中重型坦克為82606輛,包括64432輛T-34中型坦克,4468輛KV重型坦克,3854輛IS-2重型坦克,此外,還有SU-85/100/122三款中型自行火炮4873輛,ISU-152/122,SU-152重型自行火炮4779輛,平均每年達到25000輛。相比之下,德國在同個時間段,生產的坦克和自動火炮才42310輛,其他的3萬多輛則是自行高炮、裝甲偵察車,半履帶裝甲車等非主力作戰裝甲兵器。就主力坦克戰車而言,蘇聯是德國的2倍多。
那麼,蘇聯是如何做到的呢?
蘇聯為了提高坦克戰車產量,對生產工藝做了簡化和改進,蘇聯坦克90%的配件,都由鍛壓改為衝壓,蘇聯還開發了裝甲板的自動焊接技術,在零件數上也是能簡則減,甚至用澆鑄和模壓法制造大型炮塔。
因為簡化和改進了工藝,蘇聯坦克製造的工作量少了一半,效率提高了一倍到兩倍,成本和工時也大幅度下降,比如T-34,正常製造需要8000個工時,經簡化和改進後,只需3700個工時。當然,這樣做雖然提高了產量,但質量上無法保證,所以蘇聯的戰時坦克看起來很簡陋,粗糙,許多炮塔上還有沙眼。
相比於德國繁多的戰車型號,蘇聯的戰車型號比較單一,拿中型坦克來說,蘇聯主要是製造T-34系列,而德國呢,三號,四號,豹式等一大堆,這樣做,既耗費了時間,浪費了資源,也降低了產量,所以德國沒有一款坦克超過1萬輛,而蘇聯的T-34系列超過了6萬輛。當然,從坦克的單體效能來說,蘇聯坦克是遠不如德國坦克的。
戰爭資源分配問題,相比於德國要建造戰艦和潛艇應對英美盟軍,蘇聯在海戰兵器方面,投入的很少,主要將戰爭資源分配到陸軍和空軍,眾所周知,海軍需要的資源是最多的,無論是金錢還是材料。這也是,德國經濟和資源(主要是鋼產量)遠超蘇聯,但坦克數量不及蘇聯的原因。
最後就是蘇聯軍工遭打擊的壓力相比德國要小,蘇聯的許多坦克製造廠都位於國家的中部地區,德軍的轟炸機根本無法對其造成威脅,所以,蘇聯可以大搖大擺生產坦克,其他軍事物資也一樣,相反,德國自1942年開始,經常遭到盟軍戰略轟炸,產量肯定受到影響。另外,蘇聯早早地進行了總動員,各種軍工軍需生產是24小時不停歇,德國是在1943年後才開始全民總動員。
-
6 # 你不理財我不理你
二戰軍備產能美國第一。兩年多產一萬架戰機,艦炮更是一天下水一條。這才能無人能及
回覆列表
如果將輕型坦克和自行火炮都算計在內的話,二戰蘇聯的坦克年產量早已經突破了兩萬輛的大關。在1942年蘇聯的坦克產量便已經達到了24600輛,1943年大致和上一年持平,1944年則增長到了28000輛,可見蘇聯強大的坦克生產能力。
和蘇聯的坦克生產數量形成鮮明的對比就是德國的坦克生產數量,德軍在1941年的坦克生產數量只有2680輛,而該年蘇聯包括坦克工廠在內絕大部分工廠都在進行緊急的東遷中,生產工作遭到了嚴重的干擾,即便如此,該年蘇聯的坦克產量還是達到了6000輛以上。德軍在冬季作戰中坦克的損失數量很大,而國內的生產又是如此的低迷,導致在第二年德軍只有一半的裝甲師能夠維持正常坦克編制,對德軍的1942年作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42年德軍的產量雖然有了大幅的提升,達到了5000輛,但是和蘇聯的坦克生產提升幅度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該年蘇聯的坦克產量達到了24600輛之多,足足是德軍的5倍,遠遠超過了1941年的2倍。這說明僅就裝甲部隊的實力而言,蘇聯裝甲部隊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德軍裝甲部隊,這也是蘇軍能夠在1942年粉碎德軍的戰略進攻並轉入全面的反攻的原因所在。
1943年德國終於開始了全面的戰爭動員,坦克的產量終於有了大幅的增長,產量達到了13000輛,1944年又增長到了19000輛,已經比較接近蘇聯的坦克產量了,介於德軍坦克在質量上的優勢,抵消了一部分蘇聯的數量優勢,我們可以認為1944年德國坦克生產能力已經和蘇聯不相上下了。只不過為時已晚了,盟軍已經在西線開闢了第二戰場,德軍不得不分出相當一部分的裝甲部隊用於西線作戰,所以在東線,蘇軍仍舊佔據著絕對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