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猛小猛
-
2 # 理性無法理解俄羅斯
清朝末年,清軍的火器配比還是很高的,但是無奈於整個王朝走向下坡路,整個整體的國家軍隊素質,除了抽大煙,就是賭博嫖娼吃空餉,200年來,清代火器許多還是前明的技術水準,火器沒有得到更新發展,故障率很高,操作難度又比較大,那麼想一想,這個王朝末年的這一類士兵有誰會用心去操作這些火器呢?而且滿清是弓馬得天下,明軍雖然有先進的火器,但無奈整個王朝大廈將傾,即使武器再優質用在一些人手上,也沒有刀槍好使!就好像抗美援朝時期,我們的武器裝備和聯合國軍根本就沒法比,但一樣付出巨大犧牲之後,我們也達到了戰略目標,也算是獲得了一定的勝利,所以唯武器論站不住腳!反觀清代末年,西方諸國進入工業時代,武器取得了長足發展,與清代的火器不知要高出多少等級,而且西方各國對於武器的使用經過大量的實戰以及殖民地的征服戰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而清王朝這些遊兵散勇以及八旗綠營,卻還在吃著老祖宗的老本,疏於訓練,臨時有戰事,只好去武庫中翻起來還沒有朽爛到底的大刀長矛去抗敵,用一句李鴻章的話來講,八國聯軍攻打山海關的時候,山海關城牆之上的火炮,還乃前明之物!可悲,可嘆,可恨,可恥!
-
3 # 使用者6633513569255
大拙:晚清,買進大量槍炮,軍艦,關健是,誰指揮,誰下令,如何戰?如何用?少帥,二百六十架戰機,大批槍炮,兵工廠,留給日本人,為何?慈禧,少帥小家子氣,無大視野,胸襟。
-
4 # Crazy歷史
清朝軍隊火器配給率的高低應該是一個比較的結果。若是與明朝相比,那麼配給率比較高。但若是和歐洲人比較,配給率自然就比較低了。那麼問題來了,眾所周知,明初的火槍營就已經是明軍剋制騎兵的法寶,為何反而到了幾百年後的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軍隊上陣的卻主要是大刀長矛呢?
首先,清朝軍事力量的歷史清朝的前身是金,金人是活躍於亞洲遠東地區的遊牧民族。馬背上的民族最擅長的兵器當是弓箭。在冷兵器時代,弓箭的長距離殺傷力遠遠超越其他兵器,而且非常適合騎兵。
明末,後金正是依靠勇悍的騎兵,趁明王朝氣數將盡的時候,一路南下,將整個華夏地區納入自己的版圖,建立了清朝。
明軍有著崇尚火器的傳統,歷史上著名的神機營的制式裝備就是各種火器。經過多年的發展,明軍的火器在當時世界上已經相當的完備和先進。但是,再好的武器也要人去使用,人心渙散鬥志薄弱的明軍,自然不是上下齊心的後金士兵的對手。然而,明軍的敗退卻讓清朝獲得了一個錯誤的資訊,那就是火器和弓箭等冷兵器相比,並不具有太多優勢。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滿清統治的前中期。
其次,清朝的軍事技術水平歷史上流傳著無數關於清人對現代科技的認知的諷刺笑話,而這些笑話的主人公,上至九五之尊的君王,下至九品縣令,可以說,這幾乎是滿清朝廷絕大多數人的一致認知。
以中央帝國自居的清廷,雖然以武起家,但是思想卻停滯不前。這種狂妄自大卻又固步自封的思想禁錮了清朝的發展,使得世界開始步入工業化時代的時候,清朝依舊按部就班的延續著已經發黃的舊制不敢輕舉妄動。少有的幾個有眼光的大臣,如張之洞、李鴻章等也只是在鴉片戰爭後才重視起洋務,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
在這樣的思想風潮影響下,清軍的軍事科技幾乎就是個笑話。
當西方人已經拋棄火繩槍二百多年後,清朝人卻還奉若圭臬。
最後,滿清的文化環境不適合火器的發展明朝對武器裝備極為重視,軍隊中有著專門的研究機構,職能便是研發火器的使用,還有開發新的火器裝備。因為神機營的出現,讓步兵第一次佔據了對騎兵的優勢。而時刻面對北方遊牧民族威脅的明朝,自然不會懈怠。
但是清朝人執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來的文化極力排斥,對內則避免民眾開化,進而不便於管理。愚民政策的最好措施就是儘可能少的讓人接觸文化知識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在國外發展多年的哲學、藝術、物理、化學等科學知識,在清朝完全得不到發展。而沒有響應知識的普及,想要發展科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綜合以上原因,在數百年後的鴉片戰爭時,出現那種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
5 # 孤竹公子
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的武器可不只是大刀長矛,題主大概是被影視劇誤導了。實際上清軍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配備瞭如抬槍、抬炮等火器。很多人誤以為清朝以騎射得天下根本不重視火器,這是非常錯誤的認知。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清朝中前期及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武器配備情況。
清朝中前期軍隊武器配備情況及指導思想。眾所周知,清朝的國家正規軍是滿八旗兵和漢綠營兵兩類。因為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而綠營兵的人數又遠遠多於八旗兵,所以在清初時八旗兵擔負著壓制綠營兵的重任。
清朝在未入關時就和明末的遼東軍隊長期對抗,深知火器的重要性,因而八旗兵裡設有專門的“火器營”以集中發揮火力作用,而綠營編制裡是沒有的,只配備少量火器。而且綠營官兵的升遷也是從弓箭步兵選拔到馬兵,再到軍官,而操鳥槍、大炮的步兵是不能選拔的。從本來騎射為本的八旗重用火器,而原來重火器的綠營改為重騎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八旗兵能夠壓制綠營兵。從這裡就可以知道清朝是非常重視火器作用的。乾隆三十年河南巡撫給皇帝的奏摺裡就有這樣的記述:“綠營例由步兵挑馬兵,薦拔外委、把總。步兵內有弓箭、鳥槍、藤牌、炮手等項,向例馬兵缺出,只於弓箭步兵內拔補,而鳥槍兵不與”。
雍正時期兵部制定了綠營的武器配備標準,以鳥槍、弓箭、藤牌、大炮為主要兵器,其他兵器等為次要兵器,全國的軍隊根據各省的情況對兵器配置略有增減,但都增加了鳥槍的比例,沿海各省綠營每千人設鳥槍三百杆至五百杆不等。如山東省綠營各部,每百名士兵分為十分:“鳥槍五分、弓箭三分、藤牌一分、長槍一分,另外單獨設有炮手,專演發炮。”由此可見,在清朝雍正時期綠營的火器配備比例就已經非常高了,基本上超過了弓箭,但由於對綠營的不放心導致武器配備指導思想落後,綠營中槍炮兵很少得到升遷的機會,所以火器雖多但操演士兵素質低下,技術更是落後。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武器配備情況。鴉片戰爭爆發前期,清軍的武器配備情況基本和之前差不多,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根據《綠營兵制》的記載,福建綠營兵以每千人分做二十隊,“馬上弓箭手四隊、步下弓箭手二隊、鳥槍十隊、炮手一隊、藤牌一隊、大刀一隊、長槍一隊”。
而浙江綠營各部也是以千人分為二十隊,“炮位一隊、長槍五十為一隊、鳥槍四百為八隊、弓箭三百為六隊、藤牌一百為二隊、片刀一百為二隊”。
廣東綠營各部每百人設有“弓箭手二十名,各佩腰刀、鳥槍手五十名,各佩腰刀、藤牌手十名執牌刀、挑刀手十名、炮手十名”。
綜上可以知道,當時沿海的福建、浙江、廣東三省清軍綠營軍隊裡火器配備並不少,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我們再來看看道光十八年刻印的《廣東海防匯覽》一書中記述的廣東海防各營的主要武器配備情況:
⒈南澳鎮標右營
挑刀一百三十七把、鳥槍六百三十八杆、腰刀八百五十七口、藤牌九十五面、牌刀九十五張、長槍一百七十四杆、生鐵炮一百二十六位、熟鐵子母炮十九門,弓箭一百九十五副。
⒉澄海協右營
腰刀四百九十二口、長槍七十二杆、鳥槍四百零八杆、牌刀八十九口、藤牌九十九面、子母炮五門、行營炮三位、過山鳥炮十二杆、生鐵炮五十八位、弓箭一百二十四副、挑刀八十八把。
從以上介紹的清軍武器裝備來看,清軍綠營兵的火器配備確實不少,鳥槍或者抬槍的比例相當高,這也說明隨著八旗兵戰鬥力的日漸衰弱,清朝對綠營兵武器配備的指導思想也有了一些變化,如原來只有八旗才能使用的子母炮也裝備了綠營兵,火器比例也提升不少,這時候的清軍綠營兵使用的是冷熱兵器混雜的裝備。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武器配置裡火器比例確實很高,但並不是只有大刀長矛,影視作品演繹的未必是真實的歷史。雖然清軍火器很多但是由於火器質量及技術落後於英國,加之清軍操演訓練的荒廢使其戰鬥力大打折扣,並不能有效對抗英軍。影視劇裡清軍手持大刀長矛與英軍戰鬥更多的是突出悲壯色彩,也隱喻了當時封建制度的清王朝全面落後於資本主義歐洲的內涵。
圖片來自道光二十三年直隸總督訥爾經額編著的《兵技指掌圖說》
引用資料:《綠營兵制》、《廣東海防匯覽》
回覆列表
對於清朝技術水平!
我覺得可以大家看看蔣委員長抗戰時期的表現然後聯想一下!
現在網上到處流傳什麼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七十四師能不能獨立消滅日軍第五師團的問題!
神劇中呢,更是流傳著各種國軍大炮發威以及德械師發威!
但是當你仔細看過國軍抗戰八年一門75口徑以上火炮都沒有生產過,8年生產總共槍支不過50萬枝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為什麼電視劇拍的那麼神,可是歷史卻記載的那麼殘酷!
對於清朝來說也是一樣,既然歷史已經明確記載了“騎射乃滿清根本”!到最後釀成了道光皇帝:“三艘三桅戰船竟然不能擊潰”的自嘲!
所以我覺得後人沒有必要去為了一個落後腐朽的清王朝做篡改歷史的修改了!
有的修改更是面目全非,有些網友看野史和亂七八糟的文章,說什麼清朝武器庫裡,槍炮堆積如山,只是不願意用!可是話說回來,既然槍炮堆積如山,為何鄧世昌的7000噸戰艦上面僅有三發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