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弘建教育

    古代的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的,度數不高。糧食釀造的酒喝著是有甜味,而且酒精度非常低。那時候釀酒需要用到糯米,乙醇的含量非常之低,其實他們喝的酒完全和我們如今的啤酒差不多,度數高的也不過是10度左右。

  • 2 # 五斗八十八

    其實古代人喝的酒都是低度酒,度數比紅酒度數低,比啤酒度數高,10度左右。一直到明朝的時候才發明了蒸餾技術。大致原理就是,酒精的沸點比水的沸點低,在加熱酒的時候,酒精揮發之後再收集冷卻,就會變成高度酒,也就是常說的燒酒。古文也有記載,說一頓飯喝酒超過7升就會醉酒,會不顧形象,7升就是14斤,十幾瓶啤酒那樣。這樣看來,古人的酒量並不比現代人強很多,大家都一樣,喝多了都會醉。

  • 3 # 齊次導數之光

    俗話說喝酒喝的是情懷,古往今來的確如此,高興的時候來,不高興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個人覺得古人是把感情寄託於酒,不是以喝了多少斤來衡量

  • 4 # 人生搗師

    水滸傳中 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古時代的三碗和現在的三碗量是差不多的吧 那個時候酒多數是白的 ,在我看來酒量不錯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見酒量非一般呀 ,放在現在醉了你那來的遊山玩水 ,欣賞美景呢?現在和醉酒不是吐就是倒頭就睡的多……

    我認為古代的人還是挺能喝的 那時候的釀酒是非常純正的 ,不同現在存在部分假酒……

  • 5 # 甜韻哥

    是能喝很多酒,比較能喝,不過那酒基本上都是沒度數的,比如說米甜酒之類的,米甜酒我都能喝,口渴了一氣喝下一公斤

  • 6 # 小韓er的日常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鬥(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時期遼國、金國、元朝等蠻子進駐中國以後,才有蒸餾酒的首創,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餾酒正是元朝這個徹底統治中原的傑作,透過蒸餾提高酒度。後來滿清入關,因為也是由於東北天氣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類似燒刀子。而我們現代人忽視了華夏文明的發酵酒,過度重視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餾酒,所以才導致現代人普遍認為中國酒度數高,難喝,其實這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國家酒莫大的誤解。

    北宋時期遼國、金國、西夏等地的蒸餾酒還沒有完全火起來,或者是說當時由於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們覺得發酵酒好喝,沒有高濃度烈酒的辛辣苦澀,所以還是將發酵酒作為高階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餾酒沒有在王公貴族裡流行,只是老百姓因為買不起發酵酒,還是喝以前世代祖輩流傳下的蒸餾酒。

    而到了元朝因為建立了莫大的歐亞版圖以及完全統治中土後,將蒸餾酒放在了所有酒類之上,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他們蒙古人自身的文化。雖然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發揚,但後來滿清入關後,他們生於雪國,所以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鍾,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

  • 7 # 水凝印象

    古代釀酒用糧食,且發酵技術不是很成熟,酒的度數低。

    一般一喝三大碗起步,不過癮就拎起酒罈子灌哈。

    實際上要喝白酒就喝糧食釀出的酒,一般麴酒都是糧食做的,只是有些味道不太喜歡。

    咱們要是在古代也能喝上幾罈子酒哦!

  • 8 # 果果雲姐生活記

    古代的酒估計濃度不高,不像現在的酒,從8度~62度,不同的酒它的濃度也不一樣。猜測古代喝酒應該像喝水一水吧

  • 9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酒經常出現,而詩酒自古更是自成一體。眾所周知,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酷好飲酒,幾乎到了無酒不成詩的地步。郭沫若曾專門作過統計,在李白流傳下來的1500首詩作中,有170餘首寫到飲酒。從詩中看,李白的酒量大得驚人,令人咋舌。對李白“酒量”描述得最為直觀的,應當數詩聖杜甫的那首《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按照1鬥等於10升,1升等於640克計算,李白1鬥喝掉的酒就有12斤之多。但他在喝完酒後並不會大醉,反而寫出了很多千古名篇。其實 ,古人的酒量並沒有這麼大。因為中國古代酒的度數是隨著朝代的演進不斷提高的,最開始釀酒,酒的度數都是在10度以下,和我們現在的啤酒度數差不多。後來釀酒方式有了改進和提高,酒的度數上升為9到18度左右。當時還研製出了米酒等發酵酒,不僅口感好,而且這些酒的度數也不高。到了元代才出現更高度數的酒,因為這時人們研究出了“蒸餾燒酒”的新技術。而這用蒸餾法燒出的酒,即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它已經大概接近50度了。所以我們聽到的那些古人千杯不醉的傳說、典故,都是元代以前發生的,元代以後就很少聽說這樣的事情了。

  • 10 # 倩影79

    古代的酒都是釀造出來的,且度數底,就數喝很多,只是醉了的感覺,過了一夜就沒什麼事。現在的酒,很多用酒精勾兌的,有些為了增加香醇的口感還不知加了什麼化學成份,所以喝多了就難受,損害身體,之前還出現假酒,好些人飲了連眼睛都瞎了。

  • 11 # 雲霄縣融媒體中心

    具體能喝多少,其實按照現在的標準,要衡量一個人的酒量,不是看他喝的有多少,而是看他喝的酒度數有多高!

    歷史學家曾一致認為,中國的古特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期,人們在吃飽喝足以後,在有了餘糧的基礎上用糧食發酵來釀酒這些酒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度數低。古代的釀酒技術並沒有現代的發達,所以酒精的度數較低,而在東漢時期發明了釀酒方法,但酒精的含量最高也可達到20度,像這種酒難以儲存,所以古代的人是不可能喝上陳年老酒的。

    在元旦時期,蒸餾器和蒸餾技術從西方傳入我國,人們慢慢學會了蒸餾釀酒,這樣釀出來的酒酒精度數提高到了30度到65度之間,還有一個原因,在影視劇中我們發現古人喝的最多的是燒酒,這種酒也稱為米酒,其味道有一點甜度數基本上十幾度左右,所以不管是詩仙還是像武松一樣的俠客,他們雖然看似十分能喝,但是酒精度數不高,便給人造成他們很能喝的感覺。網友們,你們認為呢?

  • 12 # 玉兒姐

    古人並不是真的能喝很多酒。原因如下:第一,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釀製方法不同,古代的酒是以糧食為原料,經酒麴發酵而成,一般酒精濃度不高。或喝時以原漿加放水配製成酒水,降低酒精濃度。所以古人的酒更像是含酒精度數較高的飲料。第二,古人喝酒時通常有一種情懷,或悲或喜,為了抒發感情,會喝得多一些。我們現在看到電視、電影古人大碗喝酒的場景,也有一定的誇大的成分。所以,古人並不是真的能喝很多酒。

  • 13 # 小人物子軒

    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穀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櫱釀的酒,櫱就是發芽的穀粒,釀出的是黃酒。後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麴釀酒的方法。

    秦漢時雖然仍然用櫱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麴,在《漢書·食貨志》記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

    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麴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裡。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裡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顏色不是紅的,顏色是橙黃色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麼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裡已經有了“燒酒”一詞,並且對山西汾酒

  • 14 # 幸福常常來敲門

    1,古代的酒度數不高,喝了不容易醉。當年武松喝了十八碗酒才在半醒半醉的況態下打死一隻大老虎,說明那酒不是烈酒。

    2,古代人豪爽講義氣重朋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象沒有別的下酒菜可吃,所以酒喝得就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人人都練就了一套能喝酒的本事。

    3,古代時期冬天很冷,南北方的人每天都要喝些酒去寒,也沒見誰喝醉過。

    4,古代人沒有酒架的意識,所以不用耽心被罰款。

    5,古代的男人沒有不喝酒的。

  • 15 # 紙喬的小姨媽

    《水滸傳》裡武松打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武松連喝十八碗“三碗不過崗”,結果還把老虎給打死了。要知道一碗酒估計有200ml,十八碗就是3600ml,這可是整整七斤酒。放在今天,能喝一斤,酒量就算相當可以了,簡直被古人秒成了渣渣。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酒量真的這麼大嗎?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酒的度數普遍較低。據《漢書·食貨志》記載: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在10%到18%左右,大體上和今天的米酒差不多。

    後來隨著蒸餾技術的發展,酒的度數才越來越高。喝酒也就從古代的“痛飲”成了今天的“小酌”。所以說,論喝酒,古人未必是咱們的對手。

    儘管古代酒和現代酒度數差異很大,但兩者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今天的多數名酒都是傳承自古代,在繼承了古老釀酒技藝的同時,又做了改良發展,使得酒的風味更勝一籌,湯溝酒便是典型代表。

    湯溝大麴起源於北宋年間,成名於明末清初,歷經千百年滄桑變遷。到了今天,湯溝酒有傳統的“老五甄”工藝和沿用500年的老窖,再結合現代技術的精心勾兌,形成了具有“清徹透明、窖香幽雅、醇甜甘冽、酒體豐富、回味悠久、飲後不渴”的獨特風格。

    這樣帶有“老味”的酒尤其適合去慢慢品咂其中的滋味。一口酒就是百年曆史的濃縮,從中你可能嚐到武松那個時代的豪情熱烈,也能體會到今天的甘甜幸福。

  • 16 # 蕪湖生活通

    其實按照現在的標準,要衡量一個人的酒量,不是看他喝的有多少,而是看他喝的酒度數有多高!

    歷史學家曾一致認為,中國的古特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期,人們在吃飽喝足以後,在有了餘糧的基礎上用糧食發酵來釀酒這些酒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度數低。古代的釀酒技術並沒有現代的發達,所以酒精的度數較低,而在東漢時期發明了釀酒方法,但酒精的含量最高也可達到20度,像這種酒難以儲存,所以古代的人是不可能喝上陳年老酒的。

    在元旦時期,蒸餾器和蒸餾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人們慢慢學會了蒸餾釀酒,這樣釀出來的酒酒精度數提高到了30度到65度之間,還有一個原因,在影視劇中我們發現古人喝的最多的是燒酒,這種酒也稱為米酒,其味道有一點甜度數基本上十幾度左右,所以不管是詩仙還是像武松一樣的俠客,他們雖然看似十分能喝,但是酒精度數不高,便給人造成他們很能喝的感覺。

  • 17 # 鴿子的柚子

    其實按照現在的標準,要衡量一個人的酒量,不是看他喝的有多少,而是看他喝的酒度數有多高!歷史學家曾一致認為,中國的古特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期,人們在吃飽喝足以後,在有了餘糧的基礎上用糧食發酵來釀酒這些酒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度數低。古代的釀酒技術並沒有現代的發達,所以酒精的度數較低,而在東漢時期發明了釀酒方法,但酒精的含量最高也可達到20度,像這種酒難以儲存,所以古代的人是不可能喝上陳年老酒的。在元旦時期,蒸餾器和蒸餾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人們慢慢學會了蒸餾釀酒,這樣釀出來的酒酒精度數提高到了30度到65度之間,還有一個原因,在影視劇中我們發現古人喝的最多的是燒酒,這種酒也稱為米酒,其味道有一點甜度數基本上十幾度左右,所以不管是詩仙還是像武松一樣的俠客,他們雖然看似十分能喝,但是酒精度數不高,便給人造成他們很能喝的感覺。

  • 18 # 梧桐語院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我們發現好多的影視劇中少不了酒的出現,在古代就被視為一種神聖的物質,經常用來祭祀天地或是款待上兵。不管是朝廷的文武大臣,還是一些平民百姓,都用酒來做消遣的東西。一些詩人像李白杜甫等均認為,只有在酒的襯托下才可以寫出完美的詩句,只有酒的助興才可以帶來靈感。據歷史上的記載,李白斗酒詩百篇中,李白在一場酒席中就會喝掉12斤酒,這酒量真的是無人能比。但古人真的能喝嗎?

    其實按照現在的標準,要衡量一個人的酒量,不是看他喝的有多少,而是看他喝的酒度數有多高!

    歷史學家曾一致認為,中國的古特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期,人們在吃飽喝足以後,在有了餘糧的基礎上用糧食發酵來釀酒這些酒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度數低。古代的釀酒技術並沒有現代的發達,所以酒精的度數較低,而在東漢時期發明了釀酒方法,但酒精的含量最高也可達到20度,像這種酒難以儲存,所以古代的人是不可能喝上陳年老酒的。

    在元旦時期,蒸餾器和蒸餾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人們慢慢學會了蒸餾釀酒,這樣釀出來的酒酒精度數提高到了30度到65度之間,還有一個原因,在影視劇中我們發現古人喝的最多的是燒酒,這種酒也稱為米酒,其味道有一點甜度數基本上十幾度左右,所以不管是詩仙還是像武松一樣的俠客,他們雖然看似十分能喝,但是酒精度數不高,便給人造成他們很能喝的感覺。網友們,你們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瘋魔不成“勞模”,一年6部電影的古天樂,為何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