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夜讀春秋

    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叛亂後,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臺灣鄭經、蒙古察哈爾王相繼趁勢作亂,而擁有八萬精兵的王輔臣擁兵自重,不肯出兵協助朝廷平叛。

    在這存亡危機時刻,康熙認命從未打過仗的周培公為大將軍,圖海為副將,領著臨時招募來的兵丁,參與平叛。落魄時的周培公

    周培公並沒有讓康熙失望,周培公先是擊敗了進逼京城的察哈爾王,兵威懾服了王輔臣,兵鋒所向,又將吳三桂叛軍困於嶽州,此時的周培公已經擁兵三十萬,可以說是大清國的第一軍團。

    周培公即將把強弩之末的吳三桂一舉剿滅之時,卻接到了兵部的手令,免去周培公大將軍之職,並速召其回朝,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周培公的大將軍之職,是康熙認命的,沒有皇帝的恩准,兵部是不敢將周培公大將軍的職務罷免的,說白了,免去周培公大將軍之職,是康熙的意思。康熙

    那康熙為什麼免去周培公的職務呢?

    周培公原本是一名文臣,在朝廷危難時刻,臨危受命領兵平叛。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缺乏作戰履歷的周培公,在前線取得節節勝利,統領的軍隊達到了三十萬之眾,可以說獨霸一方。

    周培公捨身忘死取得的戰功,並沒有為他在朝廷裡贏得任何讚譽,相反,引起了朝廷之內其他大臣的嫉妒。身為漢人的他,同時引起了滿族官員的猜忌,認為周培公手握重兵,很有可能與叛軍串通一氣,進行倒戈。吳三桂

    朝廷裡的一品大員明珠中堂,向康熙帝直接諫言,說,周培公與副將圖海一文一武,可謂是珠聯璧合,手握重兵達三十萬之眾,其實力遠在三藩之上,如果作為漢臣的周培公起了異心,其威脅遠在三藩之上,吳三桂離敗亡已經不遠,如果不對周培公加以鉗制,後果將不堪設想。

    康熙聽完明珠的話後,著令兵部免去周培公的大將軍之職,並即刻召回京城。難道真的是因為康熙聽信了明珠的話而撤掉周培公的職務的嗎?明珠

    其實,並非完全如此。周培公是伍次友的門徒,伍次友向康熙寫推薦信交於周培公,向康熙引薦極具才華的周培公,但周培公卻想依靠自身的才學入仕,從這一點上,康熙就非常的信任周培公,也非常瞭解周培公的為人。康熙聽了明珠的話後,並不相信周培公會有異心。

    那為什麼康熙仍執意免去周培公的大將軍的職務呢?

    康熙雖然剷除了鰲拜,但黨爭從未斷絕。當今朝堂,分別以明珠和索額圖為首的兩派朋黨,明爭暗鬥不斷,康熙並不是不知道,只是鑑於實力不足,時機不到,未能夠進行革除。周培公

    周培公雖然立有戰功,但他為人正直,又是漢人出身,很容易被朝裡的大元排擠陷害,論權謀,周培公也鬥不過那些政治老油條。因此,康熙明面上是撤了周培公的職務,實際上是以退為進保護了周培公,使周培公免於捲入權利鬥爭的漩渦之中。

    周培公雖然對康熙、對朝廷忠心耿耿,但由於其性格過於耿直,在向康熙諫言的同時,往往令康熙十分不悅,被髮配瀋陽,不得善終。

  • 2 # 愛看愛思考

    撫遠大將軍是圖海,周培公?(按照小說裡說的它是副將)實際上就算是副將,他(周培公)都不是。不要從電視劇來學習歷史知識,電視劇?本身就是經過了改變的,根本就不是歷史。

  • 3 # 三七的歷史書屋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名叫周昌,字培公,生於1632年。周培公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人世。十歲的時候,母親在闖王李自成作亂中不幸喪命。從此以後,周培公成了孤家寡人,無依無靠。長大後,周培公從小吏坐起,一步一步開始在官場顯露頭角。清軍入關明朝滅亡之後,周培公開始為清朝效力。

    當時康熙帝認為藩王權勢巨大,如果不及時剷除,恐有後患,於是下令削三番,不料此舉逼反了吳三桂等人,他們發動了三藩之亂。吳三桂還說服了陝西提督王輔臣一起跟他造反,並讓王輔臣在北方與自己呼應。康熙帝憂心忡忡,心神大亂,這個時候,周培公挺身而出。於是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讓周培公隨他一起去剿滅王輔臣。然而王輔臣驍勇善戰,絲毫不畏懼清兵。周培公審時度勢,認為此時最好的計策是勸說王輔臣投降。周培公主動請纓,冒死進人城勸降了王輔臣。平定王輔臣的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違危機,也為剿滅吳三桂等奠定了基礎。然而康熙帝論功行賞時,卻出乎意料的把功勞都給了圖海。康熙為什麼會這麼做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清朝是滿人入關,奪取的天下。他們自然不會給於外族人過高的官位。在當時,滿族人的身份是最為最貴的,其次是蒙古族等族,最後才是漢人。所以在朝廷需要滿足權貴團結一致的情況下,康熙不得不選擇犧牲周培公。縱然他有著很高的功勞。

    2. 因為潔身自好,周培公從來不結黨營私,更不屑諂媚與當朝大學士明珠等人。而明珠素來就對周培公不滿,在這次周培公平定王輔臣叛亂之際,因為害怕康熙重用周培公,於是接二連三在康熙面前說了很多周培公的壞話。一面是剛剛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一面是權傾朝野不敢得罪的大朝大學士,權衡再三,康熙再一次放棄了周培公。

    3. 第三個原因是說因為當時周培公手上有三十萬的軍隊,四十門紅衣大炮,康熙非常懼怕,而且周培公不像吳三桂等人,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文武全才,害怕周培公一旦造反自己也不是其對手。所以沒有給與他更高的官階和相應的賞賜。

  • 4 # 華夏問長安

    1673年,三藩之亂暴發。剛剛坐穩江山的大清帝國再一次陷入到了戰火之中。以吳三桂領銜的叛軍在前期勢頭極猛,幾乎整個江南半壁都要被吳三桂收入囊中。正當局勢危急之事,漢人周培公橫空出世,其說降王輔臣,打敗察哈爾王,兵困吳三桂,在一系列驚豔的操作之下,使得原本日漸糜爛的局勢陡然逆轉。正當周培公即將趁勢平定三藩之亂時,朝廷卻突然一紙詔書收回其兵權,免去其職務,這一切又是為什麼呢?

    一、表面上看,是來自於大臣的嫉妒

    周培公當時在前方征戰,由於其一系列亮眼的表現,使得朝中大臣開始對其產生了嫉妒之心。尤其是明珠、索額圖這般最早追隨康熙的老臣,眼看著周培公這個後進之輩竟然被康熙封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幾乎快要與自己平起平坐,心中很不是滋味兒。

    而更為讓大臣們擔心的是,照著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整個“三藩之亂”的不世之功還不都讓他周培公一個人給拿了。這樣的功勳,到時候朝中還有誰能望其項背?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珠這個小人便向康熙皇帝說:周培公領軍平叛雖然是連戰連捷,但是現在他手握三十萬兵馬,而且本身也是漢人。如果他和叛軍聯合起來推翻滿清的江上,那就沒人治得住他了。

    而康熙皇帝在聽了明珠的建言之後,於是便水水推舟下旨免去了周培公的職務。但是大家注意我的用詞“順水推舟”,康熙這麼做顯然不是聽信了什麼明珠的讒言,反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考量。

    二、深入來看,根源在於滿漢的黨爭

    明珠進言雖然純粹是往周培公身上潑髒水,但是有一點說的很對:周培公是漢人!

    實際上處理“滿漢關係”一直以來都是長期困擾清朝的一個問題。簡單地說,江山是滿人打下來的,當然應當讓滿人來掌握朝廷的核心權力,這是清朝的“基本盤”肯定不能丟;但是大清坐了天下,統治的子民卻又是漢人佔據絕大多數,如果不能從政治上給予漢人出路,那麼這個江山是坐不穩的!

    現在周培公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明顯要顛覆朝堂之上原先的滿漢政治平。面對這樣的情況,康熙皇帝首先要考慮的便是朝堂的穩定而不是周培公的個人榮辱。畢竟前方正在打仗,如果朝廷中樞不穩的話,那麼前面的一系列戰果都有可能在內耗中完全喪失。

    而且在這一階段,滿人依舊在朝堂上穩壓漢朝官員一籌,所以這個時候康熙只能選擇犧牲周培公。這樣一方面朝堂之上,滿漢之間的實力對比依舊是滿人佔據絕對優勢,那麼漢人一邊便翻不起浪;另一方面,平息了滿人集團的嫉妒之心,最後的平叛的大功還是要落到滿人身上,這樣就鞏固了自己在滿人集團中的威望,保住了“基本盤”!

    三、個人層面,這是對周培公的保護

    最後我們從周培公的個人厲害得失來分析。如果繼續由周培公領兵平叛,那麼其必然成為滿人政治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等於他後面的一系列活動都將被拿到“放大鏡”下仔細觀察,稍有不慎便會遭到彈劾。

    那麼這樣一來,周培公在平叛的過程中就會遭到多方面的牽制和掣肘,那麼後續的平叛作戰就極有可能出問題。另一方面,即使周培公順利平定三藩,他依然會成為滿人集團的眾矢之的。這實際上就等於陷入了滿漢之爭的政治傾軋當中。

    周培公這個人打仗雖然出色,但是在政治鬥爭中的能力卻很低下。後來其到山東任職,卻因與當地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之後,便被擠兌得辭官回鄉。從這一點就看出,如果周培公陷入更加陰險的政治鬥爭中,那麼他很難全身而退!

    所以從康熙的角度考量,對於周培公這樣的人才當然需要保護,所以藉著免職把他從旋渦中拿出來,放在一邊晾一晾,對於周培公而言反而是好事!

    後來周培公被康熙再次啟用,官至奉天提督,總理邊事,就可見康熙對其的重視。另外,大家千萬不要陷入誤區,說什麼周培公去東北苦寒之地算是流放,實際並不是這樣!奉天是大清的“龍興之地”,康熙讓周培公主政奉天,足見其對周培公的信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一向美國基地開戰,伊朗會是下個伊拉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