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林門設計
-
2 # 馬瘋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謊話需要兩個謊話去圓,兩個謊話需要四個謊話去圓……其實就是考驗這個人編故事的能力。
需要圓的越來越來多,需要編的故事越來越多,我很奇怪,難道他的頭腦不會“爆炸”嗎?
“善意的謊言”除外。謊言若是善意的,多半出發點是為了幫助他人,其結果是感動很多人,由很多人幫助圓謊,那個人壓力就小很多了,還會得個美名,兩全其美!
若非善意的謊言,奉勸這人還是少說為妙,“頭腦爆炸”還是小事,要是上升到用行為來圓謊,事就大了!
-
3 # 我為山海
有研究顯示,四歲的孩子每兩個小時撒一次謊,六歲孩子每小時撒一次謊。同時指出,96%的孩子都說謊。
不少長期追蹤的研究都指出,常說謊的六歲孩子再大一點可能不再說謊。但是,假如說謊變成處理人際關係難題的成功策略,他們就會繼續說謊。有1/3的孩子便是如此。七歲仍在說謊,就會繼續說謊。他們養成習慣了。
說謊的原因
原因一:逃避懲罰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只要面臨受懲罰的可能,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撒謊。三歲姐姐會謊稱:“我沒打妹妹。”明明爸媽全都看見。六歲就不會在撒這種笨謊了,打妹妹時爸媽剛好不在,才會說:“我沒打妹妹。”
問五歲小孩:“撒謊是不是永遠都不對?”92%的小孩回答是。
再問:“撒謊為什麼不對?”
大多數的回答是:“因為會受到懲罰。”
可見,五歲小孩在評估撒謊風險時,只考慮到自我保護的層面。必須再大好幾歲,才能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撒謊。要等到11歲,大多數的孩子才開始瞭解,撒謊會傷害他人。到那個年齡,48%表示,說謊會摧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22%表示說謊會有罪惡感。但即使到11歲,仍有1/3的孩子表示,撒謊的問題是會受到懲罰。
有個例子可以顯示,小孩是如何把撒謊與處罰聯絡起來的:
38%的五歲小孩會把“去死,狗屁、王八蛋”之類的粗話髒話視為謊話。小朋友怎麼會把粗話髒話當作謊話呢?
原來,在他們心目中,謊話就是討來一頓罵或懲罰的話。粗話髒話也會討來一頓罵。所以粗話髒話也是謊話。
增加處罰的威脅,會不會讓孩子不說謊?
不會。研究發現:
生活在頻繁懲罰環境中的孩子並不會較少說謊。他們只會在更小的年紀就學會把謊言說得更好,比較少穿幫。
原因二:跟大人學的
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誠實真有那麼重要嗎?成年人每天都在撒謊,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孩子卻看在眼裡。
我們最常對孩子說的謊:“說謊話會長長鼻子。”
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謊話。
用一句謊話去教孩子不要撒謊,那不是荒謬嗎?
想想看,小孩開啟禮物發現他不喜歡時,我們期待他怎麼做?
我們都希望他把最誠實的反應,比如生氣、失望、挫折都吞下去,臉上應該客氣地笑笑。
塔瓦爾博士做過一項實驗:
讓孩子玩遊戲,贏了有獎品。最後小孩收到獎品,卻發現只是一塊普通肥皂。助理先給孩子片刻去克服驚訝,再問他喜不喜歡。
學齡前兒童約有1/4會謊稱自己喜歡,小學有半數會撒這個謊。小孩會很不自在,尤其是在被迫講為什麼喜歡時。他們會皺起眉頭,盯著肥皂,無法正視助理的眼睛。
這時,孩子的爸媽都從監視器裡看到整個過程。當孩子說出這種“白色謊言”時,爸媽都幾乎要喝起採來。爸媽認為孩子“懂禮貌”,感到自豪,並沒意識到這也是謊言。
要大人寫撒謊日誌,他們承認自己大約每五次社互動動就撒一次謊,平均一天一次。大學生多一倍。絕大多數是讓別人覺得好受的白色謊言。比如跟女同事講,她今天的衣服很好看之類的。
原因三:環境的因素
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開始向爸媽告狀了。大約14個月大,小孩遇到別的孩子把玩具或餅乾拿走,就會用大哭、用手指、用眼光,要爸媽快來幫忙。有事向大人求助變成習慣,直到大約四歲,小孩開始聽到大人要他們改掉:“這種事不要來打小報告”、“別來告狀”
大人這樣說,用意是要孩子學會自己解決與同伴之間的紛爭。解決紛爭需要一些人際技巧,假如爸媽總是介入,小孩就發展不出這些技巧。
幼兒園和小學老師都把大小報告當作心頭大患。
然而,告狀這種行為卻引起科學家的關注。研究發現,十次有九次,孩子的告狀是完全誠實的。爸媽也許覺得孩子告狀告個不停,孩子的感受卻不是如此。
他每向爸媽求援一次,其實都另有14次,雖然遭受冤屈卻沒有找爸媽求助。
孩子已經盡力剋制了,忍無可忍才去找爸媽說實話,聽到的卻是:“別拿你的問題來煩我”
有學者指出,小孩告狀所捱罵的次數,是撒謊所捱罵的十倍。
到小學,孩子最怕被同伴貼上“愛告狀”的標籤。因此孩子有事一般都不會跟父母講了。原因在於:
1、同學譴責愛告狀
2、同學的孤立,沒人和你玩
3、老師與父母那句:“你自己去解決”
慢慢的,與其去報告,讓人覺得幼稚長不大,不如什麼都不說。
如何看待說謊?
說謊這個行為有一點諷刺,就是它既正常,又很不正常。既應視為理所當然,你又不能不管它。
說謊是兒童大腦發展過程的重要里程碑
撒謊是認知與社交技能高人一等的表現。撒謊的小孩必須先搞清楚什麼是真實,並憑空想出另一個版本,並有能力把這個新版本以可信的方式推銷給他人。
因此,撒謊所需的認知能力及社交技巧,是說實話時根本不需要的。
那種特別早(兩三歲)就開始撒謊的小孩,或者特別早(四五歲)就懂得撒謊不露馬腳的小孩,在各種智力測驗、學力測驗的表現都比較好。
研究結果顯示:撒謊與聰明有關
那是不是說,孩子撒謊就好,越會撒謊越好?
雖然撒謊與聰明有關,但還是必須糾正。
如何糾正說謊?
謊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發
這裡有兩個關於說謊的故事,你覺得哪個故事有效呢?
一個是《狼來了》的故事。放羊的小孩三番兩次謊稱“狼來了”,最後和羊一起被狼吃掉。
有75%的人認為《狼來了》的故事更能減少撒謊。
然而,這則全世界聞名的寓言在實驗中沒有半點用。聽完《狼來了》,孩子反而撒更多的謊。
反之,聽完《華盛頓砍櫻桃樹》,撒謊的比例減少了。男生減少75%,女生減少50%。
為什麼一則故事可以大大減少撒謊,另一則卻沒用呢?
這兩個故事的結局不同。
放羊的孩子結局很悲慘,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華盛頓既沒因為砍樹受到處罰,還因為說實話獲得誇獎。
因此,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對孩子說:
-
4 # 太陽知識局
①一個人會撒謊,我們應該這樣分析,這個人為什麼要說謊,會對什麼事情說謊,到底是善意的謊言還是惡意的中傷,而不是隻是研究他總是撒謊然後去督促他,這樣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性
②我會送給他孔子的一句話“不誠則有累,誠則無累”,意思是,撒謊雖然可以為你帶來一時的利益,但是,你為了維護這樣一個利益,你必須為其撒無數個謊,這就會為你造成心裡負擔,一個人總是撒謊也許只是只是為了維護上一個慌而不是他面對新事物都在撒謊。例如:你在面對陌生人提及你的學習成績時,你為了維護你的面子,可能成績不好也會說出成績好的話來,如果恰逢他是你的鄰居,這時候是不是勢必需要一個更大的慌是圓你上一個慌,這就是“累”
④延伸一下
對於“善意的謊言”的看法,我對於善意的謊言,終究是謊言,是為了維護一時的他人利益,但是然後,你就得為他人的利益花費更大的力氣去維護,如果你維護不好,這形成的傷害是加倍的。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利益關係的問題。到底是撒謊得到的利益大還是不撒謊得到的利益大。
回覆列表
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蘇)高爾基
不要說謊,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爾斯泰
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物。——(美)馬克.吐溫
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美)富蘭克林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
2:至誠則金石為開。——極其真誠,真誠所至,最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打動。
3:修辭立其誠。——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4:輕諾必寡信。——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6: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北京“同仁堂”看誠信
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說話算數。
8:言必行,行必果。——指說話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斷、徹底。
9:受人之託,終人之事。——既然接受別人的委託,就要把事情辦好。
10: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要把金玉當成寶物,而忠誠與信用才是寶。
11: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以自誣,外不以不自欺。——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對內對外言語都要真實,不欺騙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