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易人易學

    孔子是一個名醫!講孝道不能不提孔子。賢文雲: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孝道,在中國是伴隨著文化發展起來的,歷史悠久,涵義弘大。與道相通,德和天地。生活中耳熟能詳,老生常談,茶餘飯後,街談巷議,常有關於孝子賢孫佳話,亦有忤逆不孝之事。到底什麼是孝道呢?有人說“孝順”、有人說“孝敬”、還有人說“孝養、孝順、孝敬”都有,等等。其實,都是片面不全面的解釋。即便是《孝經》、《禮記》也不全面。要了解真正的孝道,就要從古人造字開始,直到《孝經》問世。

    一,孝字,只是傳承符號。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中間一撇貫通上下。是會意字。意思是上有老下有小。這是描述人類傳承的一個現象。就好比一大為“天”,土也為“地”一樣。只是說明一個問題,本身沒有選擇的孝順、孝敬等意思。就是這個傳承,德合天地,參與道義。最終成為了“孝道”。

    人類發展,血脈延續是必然,一代一代發展中,就是無數個“孝”連在一起成維繫紐帶。古人造字取傳承之意,聖人教化民眾,使之明瞭道義,不可背離大道。示之以文而為“教”。子曰: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教育,是在孝的基礎上,做教化民眾的宣講。

    二,孝心、孝言、孝行不足謂之孝道

    有人說有孝心就是好孩子,錯了。心術好壞藏在內,自己尚且不知,父母親友鄰人有怎麼能夠知曉。一個人只是在心裡愛自己的 祖宗長輩,能有多大作用呢?而今商業社會,經濟掛帥,一顆天真赤子之心,如何面對紛繁世界,立足社會?自顧不暇焉能顧他。

    孝言者,言語周全,噓寒問暖,人前人後落得個大孝子之美名。誇他真會說話!算不得孝道,也算不得孝子。

    孝行如何?可以有。村裡有一孝子,事父母甚勤,端茶倒水,洗衣疊被,陪著上街,扶著走路。一邊嘮嗑:“叫你在家坐著,非要出來,出來咋子嘛?煩不煩嘛你?”“剛給你換的衣服就弄髒了,你說你討厭不?我每天忙裡忙外的容易嗎?就不能體諒我?”“不是剛給你吃過東西,怎麼就又餓了,.....”這樣有孝行無孝言,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有孝道呢?

    如此說來,孝心孝言孝行都有如何?還不是孝道。父母養育兒女長大,兒女贍養父母安度晚年,基本生活保障也不可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能陪著父母挨餓受凍吧?曾子砍柴到山上,子路負米一百里。柴米油鹽不可少的。

    三、孝順、孝養不足謂之孝道

    有人說孝順父母就是孝道,不對。順從父母,可能會成為脅從,助紂為虐。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有些不法父母帶著孩子作案,小孩子從小就入室偷盜,這種情況也是孝順。絕對不屬於孝道。還有人說要孝養,孝順而能提供父母衣食住行樂,就是孝道了。有一個包工頭,年收入幾十萬上百萬,在村裡叫老闆。財多就氣粗,逢年過節美食成堆,送往迎來禮品不斷,父母衣帽一新。渾身燦爛。這個只屬於生活提高了,而不是有孝道了。任何一個正常人,錢包鼓鼓的,都可以做到這些。能養,不值得驕傲,犬馬亦能為之也。

    四,孝勞、孝敬,亦不足謂之孝道。

    能做到孝敬,不易。要在孝心、孝言、孝行、孝順、孝養全備上敬之。孝子矣。敬則有別,禮儀有交錯。舉止有分寸,出入有規矩。不辭辛苦,順理成章,安心做事,老少皆歡。真孝子而。尤不能全孝道。

    真正的孝道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孔子時代,就經常有人問。要知道,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三十歲開始教學。眾弟子向孔子請教“孝”多在孔子中晚年。孔子就像一個名醫,不同的客人開不同的藥方。把所有的藥方整合,最後告訴一個學生,完成了最全面的孝道。

    五、孔子對孝做不同的解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為什麼要這樣說,和我們上面的孝順、孝心等不一樣啊?不要急,先認識一下孟懿子---

    孟懿子(-前481年),姬姓,魯國孟孫氏第9代宗主,本姓仲孫,也稱孟孫,名何忌,世稱仲孫何忌,諡號懿,是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的哥哥,孟子的六世祖。

    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臨終之前,讓孟懿子、南宮敬叔都要將孔子作為老師。這一年孔子才34歲。所以後來孟懿子問到“孝”,孔子才說“無違”。希望他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也來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兩種解釋,一種說父母擔心孩子的健康。二種說法是子女擔心父母的身體。據說孟武伯是一個驕橫奢逸之人,身上毛病多,且孟懿子是病死的。孔子的回答很有針對性。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45歲。就按15歲從師,孔子都60歲了。這個回答就是針對孝養的,狗和馬也能夠得到飼養,不敬,有何區別?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卜商,字子夏,小孔子44歲,孔子傳易經弟子。是一個有才能的弟子,卻不是一個乖乖聽話的學生。“色難”,在長輩面前做到和顏悅色最難。這也是指點子夏言行要注意,因為孔子認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六、孝道有言、行、心、敬、禮、儀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儀也是孝道一部分。孝養只是生前,不是身後事,真正的孝道,不因父母去世而改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是說守孝三年,那麼三年後呢?就沒有了?當然不是的。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傳承。祭祀祖先,教育後代。要延續,延續,延續!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各種禮節因時因事而異,此不贅述。

    七,孔子之孝道祖述堯舜

    孔子的孫子(子思)五歲時,孔子去世,當年曾子二十七歲,孔子把孫子託付給曾子。子思長大後教學。再傳弟子就有孟子。這都是儒家重量級人物。就是這個曾子,有一次和父親在鋤瓜苗的時候,誤斬其根,不小心弄斷了瓜苗,被父親用木棒打暈在地,甦醒後先安慰父親,再退回家中彈琴唱歌,意在使父親相信自己身體無礙。孔子聽聞後生氣:不要讓他來見我了。

    曾參自認為無罪,託人向孔子請教。

    孔子對來人說:“你沒聽說過嗎?昔日舜侍奉父親,父親使喚他,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要殺他,卻找不到他。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父親輕輕地打他,他就站在那裡忍受,父親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親沒有背上不義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沒有失去為人之子的孝心。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把身體交給暴怒的父親,父親要打死他,他也不迴避。他如果真的死了就會陷父於不義,相比之下,哪個更為不孝?

    另外,父親打死了他,又會犯多大的罪?”

    曾參聽後,說:“我的罪過很大呀!”於是造訪孔子而向他謝罪。

    孔子對舜帝很是讚美“舜其大孝也與”

    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者必受命。”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即此可證。看著曾子恭敬地樣子,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你知道麼?曾子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於是孔子講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2 # 白sir讀書

    說到孝道,許多典籍裡都有論述。

    《弟子規》裡有最實用的孩子對待父母的孝順方式,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其意思是:父母親呼喚孩子,應該立即應答,不要遲緩;父母親叫孩子做事情,應該立即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父母親的教誨要恭敬聽從;父母親責備時不能頂嘴,應該對他們順承。

    這句話透露出,孝就是順,順就是孝,這話似乎是沒毛病。我們再來看《論語》裡,它也有關於孝道的論述。比如: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裡,顯然是從倫理角度對孝道進行闡述,意思是:孔子說,父親還在世時,要觀察孩子的志向是否符合正道。父親去世了,要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正道。父親去世後三年依然堅守父親傳下來的正道的話,就可以稱為孝了。

    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中,父親是一個家庭或家族裡的標杆,也是家族文化的主要傳承人。我們現在有九年義務教育,古代沒有啊,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主要透過這種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因此,所謂的孝,歸根到底就是評判是否能夠接過這面旗幟,把它一路扛下去,傳承下去為標準。

    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價值和倫理評判中的實用主義,是以傳承發展為目標的。

    在古代,父親作為一家之長,對家庭成員具有絕對的控制力,因此,父親尚在人世的時候,對孩子的行為最具約束力。而志向,是發自內心的價值取向,父親只能影響孩子卻不能控制孩子。所以父親在世的時候只有觀察孩子的志向,看清孩子是否傳承家族文化的正道。

    父親去世後,對孩子的行為約束力就解除了,這時候需要觀察的是孩子的行為。父親去世後,孩子一般都已經成年,長大的孩子行為能力更強、行為範圍更廣,因此觀察其行,更接近真實。

    三年之後,父親所留下的影響漸小,只剩下滲透在孩子身上的影響力,這時候,孩子的行為如果能依然堅守父親的教誨,成為家族文化或家風的踐行者。這時候,才能真正認定這個孩子為孝子!

    所以,如果僅以為對父母的順從,就是孝的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的誤讀,因為孔子告訴我們,孝的本質應當首先對家族文化或好的家風的發揚和傳承。

  • 3 # 淨煙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孝順的解釋也不同,以前是,父母在,不遠遊,和三綱五常,現在我們比起古人真是幸福多了

  • 4 # 窗外的白楊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埋兒奉母、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二十四孝”故事感天動地。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父母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我們究竟提倡什麼樣的孝道呢?下面,我以陽明心學有關論述,作一回答。

    對此,“陽明心學”精彩論述,王陽明:“《禮記》言,孝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王陽明這句話是說:“《禮記》講,真正有大愛的孝子,平時為人一定很和氣;很和氣的人,每天對待父母一定會有由內而外的笑容;有了由內而外的笑容的人,一定會有端莊婉約的容貌。所以,孝道要有深愛之心為根本,後面的盡孝就自然會這樣了。

    陽明先生,特別反對以下這種:“若只是那些儀式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戲子扮得溫清奉養得禮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

    這句話是說:“如果只是講究那些形式方面的內容,便認為是至善了,就像是現在很多的演員扮演那種奉養親人‘冬溫夏清’的套路,也能稱作是至善了。”這句話裡的“冬溫夏清”,出自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意思是說,作為子女要盡的孝道,就是冬天要使父母溫暖,夏天要使父母涼爽。

    這句話本來論述的是什麼是“至善”,有沒有標準的問題?陽明先生認為“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沒有什麼嚴格的標準,但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行為,講究的是內心的修為。他引用了戲子演戲奉養之道,來說明我們盡孝不要拘於形式,講究所謂的“冬溫夏清”這些程式化的形式,而是要發自從內心對父母的深愛!

    這個問題,對現在我們很有現實意義。現在逢年過節,一些子女回家後看望父母,表面上是盡了孝道,但回家後不與父母交流,大腿敲到二腿,等著吃飯。飯菜一上桌就忙著拍照,各種擺拍後,趕緊發朋友圈;吃完飯後,大話不講、二話不說,答非所問地低著頭就忙著刷手機。走時,又大包小包帶了一堆東西回家。回來一趟,父母忙了三天,子女在家只待了三小時。這難道,就是現在當今所謂的孝道嗎?

    當然這還算好的,更有打罵父母,讓父母流落街頭的那些不孝子孫,我真誠地說一句: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你在做,兒在看!所以,盡孝要趁早,要由內而外、誠心誠意、和顏悅色,不是形於表,虛其裡!

  • 5 # 詩家三昧

    中國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其實都 是基於孝道文化建立起來的。孝道到底是什麼?我們要明白三點:孝其實包含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就是孝父母之身

    《孝經》裡面有一句話:“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這句話其實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我們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我們就要給父母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滿足父母的基本物質生活。

    有些人說:我沒有錢養不起父母,怎麼怎麼樣,這是一種藉口。我們的父母從來不會,過高地要求我們的兒女的。他只是要求,兒女吃什麼我就吃什麼。沒有哪個父母會說,我要吃的好一點,兒女要吃的差一點。所以養父母之身這一點,沒有人是做不到的。

    那麼我們孝道的第二個層次是什麼呢?就是養父母之心,要讓父母心情愉快。

    在《論語》裡面有一句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現在有些人認為,我能給父母吃給父母穿,我就是孝順父母了。那麼我們還養豬、養狗、養雞,如果我們只是養父母,就叫孝順父母?那麼我們跟養雞養狗養豬,有什麼區別?不要忘了,人是個精神動物!父母他是有精神的,所以我們要敬重父母,讓他們心情愉快,讓他們安心、順心。

    孝的第三個層次,就是養父母之志。

    志,就是想法,就是願望!父母有什麼想法,有什麼願望,他們沒有實現的,我們要努力去幫他實現。有些人說:我為什麼要幫父母實現?那我不是成為了父母實現願望的工具了嗎?這是一種從西方傳進來的觀點,我們要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在中國孝道文化裡面,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整體,父母為了我們,他們犧牲了付出了,我們就得為父母犧牲付出。父母他們為了我們,他們放棄了自己多少想法,他們曾經也有詩和遠方,他們曾經也有娛樂生活,自從我們生下來了以後,他們再也沒有去過歌舞廳、也沒有夜生活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實現父母的願望呢?

    所以我們要把父母給我們的智力、給我們的 財力,把它發揮好。所以《孝經》裡面又有一句話:“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也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一句話,叫光宗耀祖。一個家庭裡面,他其實就是一個整體。

    我們有一句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一定要及時行孝。

    有一種現象,我們現在是要批評它的。我們現在社會出現了非常可恥的一個,這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們享受著父母對他的贍養,而且父母又幫他們養了兒女,但是他們卻不想盡,養父母的責任,所以這一代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 6 # 葉子情感語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孔融的”父母對子女無恩論“。

    父母於子女之愛並不是什麼偉大的,甚至可以說”愛“都不是什麼偉大的東西,動物的母愛使得餵養就要去殺害,文明社會其實也是這樣,有些父母可以不惜傷害別人去愛自己的孩子,所以我看不出有什麼偉大。

    老羅曾經說過:如果你的父母是混蛋,你該怎麼辦。。。。電視劇裡經常的臺詞:他再怎麼不對,到底是你爸爸。。。。原諒,縱容是孝,還是該嚴厲斥責,表明立場,要求改正才是孝呢?大家都說愛是不可以勉強的,那麼當父母之愛只是出自單方面,怎麼很多人就不懂這個道理了呢?說了這麼多輕巧的,咱也只能嘴上說說,大家要真這麼幹,犧牲一大片。

    盡孝,愚孝辨別出來很容易,之後怎麼辦呢?春節有個有趣的例子:我的外婆是個極其固執的人,在某件事的決定上堅持了1年多也不鬆口,而她這樣的堅持將來必然會吃虧。我媽和她兄弟姐妹都很孝順,當初我們第三代給他們出的主意就是善意地騙一下外婆,他們堅決不同意說,怎麼能欺騙父母呢?

    今年春節,看著外婆還是固執的什麼道理都說不通,我媽和我姨媽終於認同我們的方法,決定要試一試勸服其它幾個人一起”騙一騙“外婆她老人家啦。

    所以我個人的理念是:上天給了我們這樣的緣分,生活在一起,不談孝道,至少我和父母彼此之間是有感情的,畢竟他們對我的付出是真心的,對他們,我也許會加入謊言,也許會鄙視他們的某些做法,也許會善意的指責,我規勸卻不強求,我不否定但不表示同意,我不拒絕可不一定會依照,我並不想盡孝,我只是願意回報,單單純純的,他們對我好,我對他們好,減少矛盾,避免爭吵,方式自擬。

    願天底下 父母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 7 # 孺子牛小高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人類能夠延續至今,與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援、相互幫扶有關。養兒防老,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是義務就必須履行。如果父母養育我們,我們卻不贍養父母,那就更別提幫扶別人、支援別人了,那這個人就難於在社會立足,你願意跟一個不顧道義、沒有人情味的人合作嗎?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幫助是互相的,誰也不欠誰,別人幫你是福氣,不幫你是理所當然。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盡好孝道,做好子女的榜樣。盡孝道的包括經濟上、感情上等多個方面,各人視自己的情況盡力去做就行。人在做,天在看,不要留下“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

  • 8 # 千層紫陌

    如何理解孝道?孝子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一個不全的老子,下部是一個子字,老子不全說明老人體弱而需要子女扶持,不然的話,老人就要跌倒。這是對孝字的解釋。

    孝,顧名思義我們都要孝敬老人。因為老人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所以說我們對老人一定要盡孝道這件事要盡心盡力。如果一個人不孝順的話,就要受到道德的譴責,有時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孝敬老人在中國應該是一個傳統美德。需要發揚這種美德,要靠我們年輕的一輩為孩子們這一輩做好榜樣。讓我們的光榮傳統永遠的傳承下去。

    孝就是人到不能自理,給老人不斷的照顧。給老人一個溫馨的問候。尤其是態度上要尊敬老人,愛護老人。不要說你對老人很多很多的錢,就是很孝順。如果你對老人平時很忙很態度很不好的話。也算不上什麼孝順。

  • 9 # 廣東東莞市虎門麥樹河

    孝道一般指的是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親血緣關係。父母嘔心瀝血把兒女撫育成長,甚至不惜生命保護兒的安全,父母經過千辛萬苦供書教養兒女二十年,兒女都長大成人,並能自食其力。這時的兒女應知道感恩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親年紀大了,作為兒女的就要多多關心自己的父母。

    所謂孝道指的就是為人兒女沒有忘記父母養育之恩,閒時多陪父母在一起,幫助父母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父母有病想盡千方百計去照料他們,讓父母感到自己的兒女沒有白養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兒女無微不至地關愛自己的父母,讓父母愉快地度過晚年,這就是兒女對父母的孝道了。

    這是我對孝道理解的淺見,懇請網友點評,共同探討對“孝道“的理解。

  • 10 # 耀如樂園

    孝道是人類的基本道德,透過觀察與體會人類相互依存關係看看孝道的重要性:

    眾生是需要相互依存才能活下來的,人在結婚之前或者是未成年之前基本上依靠父母,結婚之後夫妻互相依賴。老的時候依賴孩子。人們就是在這樣的依存下生存,一旦這種依存不復存在,人就會有恐慌,乃至無法生存。

    通常情況下,弱者對強者的依賴性更強,比如孩子依賴父母,父母比較強;到了老的時候,老人依賴孩子,此時孩子比較強;如果當孩子變成強壯,父母變得老弱時,孩子不去贍養老人則與動物無疑,甚至還不如某些動物。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文化才是真正的人類文明,而西方把贍養老人的義務退給社會是轉嫁了做人的義務。

  • 11 # 妙語七彩寶蓮華

    中華民族是講究孝道的民族,每個人都對孝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實踐體驗。我作為一個平凡的人,今天也說說對孝的理解。

    首先自己能生活在禮儀之邦,很自豪。耳濡目染,身邊許許多多的孝親典範也時時激勵著自己。

    人都說孝的第一重,孝養父母之身。

    讓父母住的舒適,夏天提前為父母準備好消暑的物事,冬天提前準備保暖的物事。保障好平時的吃穿用度讓他們居有其所、衣食無憂、有病能治,這是最基本的孝道。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點大多數人都能夠做到,大多數老人都能有屋住、有衣穿、有飯吃、有錢花。

    孝的第二重,孝養父母之心。

    悅親是養親的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幫助父母做家務。父母是世間第一福田,我們幫父母做家務,其實也是在為自己培植福報。我們想要學業順利、事業發展、婚姻幸福,都要先在父母這塊福田上下功夫,努力耕作。禮敬父母。父母是家裡的兩尊佛,我們要像禮敬佛陀那樣禮敬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要知道我們的每一次頂撞,都會極大的損減我們的福報。不讓父母擔心。滿足父母的希望,讓父母安心,這也是孝順。給父母磕頭。改變命運的訣竅,那就是給父母磕頭。父母就是我們的根,如果我們對根不好,我們自己肯定也長不好,營養輸送不上來。給父母磕頭,這便是咱們養德的開始。給父母洗腳。古語說:“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老根先衰,人老腳先衰。“我們為父母洗腳,一方面讓父母變得更加健康,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在找我們自己做人的根,那就是我們的父母啊。

    孝親第三重,孝養父母之志。看看父母還有什麼沒實現的願望,想盡一切辦法幫助他們實現。想想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還有沒有未實現的,我們努力達成所願。

    孝親第四重,孝父母之慧。把父母引上解脫修行之路,這才是重中之重。

    孝能使人恢復性德之光。人的本性裡什麼都具有,具有智慧、福德等等,只是人們長久以來迷失,被貪瞋痴的塵土封蓋,使其不能顯露。用什麼方法才能開啟人性的寶藏?用孝這把鑰匙,孝養父母,擴而大之孝養一切眾生。

  • 12 # 沈嘉宜999

    孝,是子女對父母慈愛的一種善行和敬愛。孝,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感恩和回報。孝,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一種倫理文化和思想品質。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道,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描述。《莊子》中:“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王陽明《傳習錄》也說:“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

    孝由心生,不由外物。子女對於父母和長輩的孝道要出自忠誠的真心,真實的行為,不能做一些行孝的表面文章。孝,是發自內心,由衷之心。孝,不僅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於內心,一個人內在的心理。

    王陽明在杭州的時候,經常來往於虎跑,南屏等寺廟,偶見一僧人在廟中封閉自己,打坐,誦經唸佛有三年之久,獨坐廟中不言不語,像呆了一樣,王陽明就找他攀談,問他家裡是否還有親人,僧人說他有一老母親。王陽明問其是否不起俗念,僧人回答:沒法不念俗世母親。王陽明就給僧人講了愛父母的孝道,僧人感動不已,就回家侍奉老母親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念父母生養之恩,從心到行,這是每個子女都應該做到的,更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

    孝道,是一個人從內心真正發出的對父母和長輩的真愛之心,敬愛之心。孝順之心,是一個人對父母和長輩體現在平時生活中的行動。有愛心,並付諸於行動,知行合一。

  • 13 # 飛翔的索尼克

    孝 應該大力提倡,順 應該辯證對待,對的可以順,不對的必須糾正,沒有原則的 順,只會讓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探嶽、途嶽、雪佛蘭探界者及別克昂科威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