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逗貨歷史會

    很多人都是從《再別康橋》這首詩,知道了徐志摩這位民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跟很多位女子有過瓜葛,詩詞大多都跟浪漫的愛情故事有關,當時就有不少人把他當作情聖。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有一個女子被他傷得很深,這個人就是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等到她去世後墓碑刻有四個字,很多人認為這是對徐志摩最無情的嘲諷!

    張幼儀出生於江蘇寶山的書香門第,15歲就由於包辦婚姻嫁給了徐志摩為妻。等到她生下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後,徐志摩就前往美國讀書,不久之後轉往英國倫敦。在徐志摩看來,這場包辦婚姻只是為了完成最基本的婚姻義務而已。據說他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曾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即便是在婚後,徐志摩也從來沒有真正重視過自己的妻子張幼儀,很多時候對她都是不理不睬。在徐志摩看來,自己喜歡的人應該是一個接受新式教育,有著理想和目標的新女性,不是那種有著封建思想,只知道相夫教子的女性,他需要的是和他有共同理念的人,所以在船上遇到林微因後,才會展開瘋狂的追求。

    徐志摩既有浪漫多情的一面,也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在他和林微因相處得比較曖昧的時,根本就沒想起自己的妻子張幼儀。即便是她前往歐洲與丈夫團聚,徐志摩的心裡始終都是林徽因。得知張幼儀懷孕後,第一個選擇就是讓她去打胎,這是多冷漠無情才能說得出口。此時的徐志摩滿腦子都是林微因,為了能跟她在一起,想要直接撇開張幼儀,決定馬上和她離婚,根本不顧張幼儀的感受。看見張幼儀不答應後,選擇一走了之,將張幼儀獨自一人留在了沙士頓。產期臨近時,走投無路的張幼儀只好給自己的二哥寫信求救,最後在二哥的幫助下去了柏林生下孩子。

    等到徐志摩再次出現時,帶來的只有一份離婚協議書,張幼儀最終選擇在上面簽下字。離開徐志摩的她彷彿重獲了新生,開始了屬於她自己的生活。張幼儀帶著一顆支離破碎的心留在了德國。一邊學習一邊工作,最終找到了自信和追求。從一個鄉下土包子,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潮流引領者。她所在的雲裳服裝公司,是上海灘最受追捧的品牌,不少漂亮姑娘都希望擁有一件這個品牌的服裝。除此之外她還是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Quattroporte。

    解放前夕,張幼儀移居香港。後來和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她在結婚前,曾寫信到美國的兒子,徵得兒子的同意之後,才選擇跟他結婚。張幼儀和蘇季之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兩人一直相敬如賓,讓張幼儀真正體會到被愛的幸福。當蘇季之患癌去世後,她搬往美國與家人團聚。在她88歲去世時,墓碑上只有簡單的4個字“蘇張幼儀”。這4個字代表了她和徐志摩再也沒有什麼關係,他的丈夫是蘇紀之,這或許就是她對錢徐志摩最無情的嘲諷吧!

  • 2 # 風者1318

    謝謝邀請,其實我本是不想回答,徐志摩這個花花公子堪比王孫,也只會再別康橋之類的詩詞。徐志摩,堪稱近代史的陳世美而更勝一籌。“哀莫大於心死”張幼儀,是歷史封建小腳丫的產物,其晚年回憶錄曾言: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是我最愛他……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離婚之後的張幼儀,懷著巨大的精神上的傷痛投靠了自己的二哥,看透了面善心狠白眼狼(張幼儀完全可以如此稱呼徐志摩)的醜惡嘴臉,經歷了名存實亡之婚姻的不幸,本已心灰意冷,而幼子的夭折,讓善良的母親張幼儀遭受的哀傷無以復加,痛定思痛後,張幼儀已經把感情看得很淡了,不再於風花雪月中打撈溫情,不堪的過往,讓其隨風而逝吧!

    她毅然決然地走上另一段不同的人生路,潛下心來,在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回國後,一刻沒閒,先在東吳大學教德語,聲名鵲起後,出任了商業銀行的副Quattroporte,還擔任過某服裝公司的總經理,在忙忙碌碌中慢慢地淡忘了生命中遭遇的不愉快,完全徹底地走出了前丈夫徐志摩給帶給自己的陰霾。

    可以想象,這時候的張幼儀在經濟上是獨立的,也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帶來了人格上的獨立,作為學識淵博的女性,在那個時代能當名校教授,銀行副Quattroporte人和服裝公司的經理,不唯有學富五車的淵博知識,尤應有過人的智慧與膽識,可想而知,在職場上的張幼儀是很優秀的女性,個人能力與林徽因、陸小曼應在伯仲之間。

    隨後,久經職場風雨的張幼儀又去了香港,在香港認識了蘇紀之——曾是自己的鄰居,職業是中醫醫生,也是陪伴她過完後半生的男人,二人永結奏晉之好,兒子也舉雙手贊同。

    1976年她故地重遊,去過德國,眾所周知,這異國他鄉,是她和舊愛徐志摩共同生活過的地方,人生際遇難測,年輕時的願景終沒實現,她孤單地在徐志摩居住過的小屋前佇立良久,不免唏噓感嘆,這一年張幼儀已67歲了。

    待第二任丈夫蘇紀之去世時,張幼儀到大洋彼岸的紐約定居了,1988年,張幼儀病逝,享年79歲。

  • 4 # 安若凡

    ▲ 張幼儀

    張幼儀於1900年出生,15歲時由四哥張嘉璈做主嫁給徐志摩,很長的時間裡徐志摩、張幼儀都不在一起生活,徐志摩上學,張幼儀在浙江徐家。18歲的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1920年冬天,張幼儀到倫敦找徐志摩,但徐志摩只是讓張幼儀來料理家務,此時徐志摩專心和林徽因談情說愛。1922年2月張幼儀生下次子彼得,但就在醫院,徐志摩逼迫張幼儀離婚——因為林徽因要回國了。

    ▲ 張幼儀和徐志摩

    在歐洲,張幼儀孤身一人,投靠二哥張君勵。在二哥的幫助下,張幼儀進入斐斯泰洛奇學院攻讀幼兒教育,並拿到碩士學位。1925年,徐志摩因和有夫之婦陸小曼談戀愛鬧得滿城風雨,躲避到歐洲,無處可去,又厚臉皮地找張幼儀,而恰好他們的次子彼得夭折,徐志摩未能見到最後一面。兩個人以“朋友”的關係旅遊義大利等地;在國內,胡適幫忙處理好陸小曼的事情後,拍電報給徐志摩,徐志摩又立馬拋棄“朋友”張幼儀,回國和陸小曼結婚。

    ▲ 張幼儀和長子徐積鍇

    1926年,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將張幼儀接回上海,直接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Quattroporte,同時兼雲裳時裝公司的總經理,事業達到頂峰。

    而同時期的徐志摩和陸小曼,兩人租豪華公寓,僱傭廚師、司機、按摩師、保姆,陸小曼又抽鴉片、出入各種社交場所,徐志摩為了養活家庭,不得不兼任北京大學、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中央大學等多所大學教授,最多同時兼任過3所大學的教授。而且是從北京飛到南京、再飛到上海,三個地方來回跑。後來就是因為從南京飛北京時,飛機失事,徐志摩罹難(1931年)。

    ▲ 張幼儀

    陸小曼和徐家鬧,爭奪財產,在胡適的調解下,徐志摩父親徐申如還每月給陸小曼300塊,但是陸小曼很快又和她的按摩師翁瑞午同居,徐父一氣之下,不再供生活費,陸小曼靠出版徐志摩的書信維持生活。張幼儀同情陸小曼,讓陸小曼在自己的時裝公司當模特,以此供給陸小曼些許錢財。

    ▲ 前徐申如,右張幼儀,左徐積鍇。

    張幼儀和徐志摩離婚之後,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仍然只認張幼儀,不認陸小曼。22歲的張幼儀在徐志摩浙江老家繼續照料徐家父母,為二老養老送終,並將長子徐積鍇養大成人,有時候還接濟陸小曼。1953年,53歲的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長子徐積鍇也認可母親再婚。後來,蘇紀之先於張幼儀老去,張幼儀移居美國。張幼儀死後,以你之姓,冠我之名,墓碑刻字:“蘇張幼儀”。

  • 5 # 可榮188

    1922年,在德國的張幼儀產下次子,在徐志摩的強烈要求下,正式離婚,至於孩子,徐志摩也沒要。生活真的很殘忍,有些事似乎在以後的生活某處中會得到應證,六年後的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巜再別康橋》結尾的那段詩"……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似乎冥冥中告之張幼儀,徐在自己的人生中只是一個浪漫的不負責任的過客,走了就走了,沒有一絲留戀,浪子本性暴露無遺。

    張幼儀15歲那年嫁給徐志摩,18歲那年生下長子徐積鍇,徐志摩從未看上張幼儀,稱她鄉下人,而張幼儀出生名門,十二歲入江蘇省立女子第二師範學院讀書,也是大家閨秀,不知徐志摩這份自負從何而來。

    張幼儀自嫁與徐志摩後,生活似乎未安穩中,生下長之後,徐志摩早已歐洲讀書去了,後在張幼儀哥哥的要求下,徐志摩答應張幼儀前往國外與其生活,而此時的徐志摩已迷上民國才女林徽因,並對其展開瘋狂追求,彼時的林徽因不知徐志摩已婚的真相,二人處於熱戀中,最終林得知詳情,與徐分手,戀愛中的男女都低智商,而對待婚姻時女人往往比男人冷靜得多,多年後林徽因與她女兒的信中說道: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不是那樣的人。而那時的林徽因不過十六、七歲,由此可見,女人的心對待婚姻是細微極致的。

    徐志摩追林徽因不成,與同門學弟王賡的妻子陸小曼一見鍾情,可見多情總被情青睞,只是這段婚姻最終導致徐志摩英年早逝,此處不贅述。

    與徐志摩離婚後,張幼儀留在德國學習德語,期間因次子夭折,張幼儀悲痛萬分,把悲痛化動力,用到學習中去。於1926年返回中國,次年在上海當德文教師。

    離了婚的張幼儀生活象開了掛一樣,於1928年擔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Quattroporte,同年創辦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於1949年移民香港。

    據說在47年,林徽因已生重病,找人傳話要見張幼儀及其兒子,張幼儀考慮再三應約前往,見面後林說:終於得見了,幼儀,我欠你對不起你,但我不後悔。也有另一說,林徽因見到張幼儀母子後只靜靜看著他倆,沒說一句話。

    移居香港後的張幼儀在1954年與其鄰居蘇紀之結婚,與其生活了18年,在1972年蘇紀之去世後,被兒子接到美國,於1988年去世。

    人生總是很難說出一份絕對的生活感受,張幼儀尤是知此,在徐志摩死後,仍每月給情敵陸小曼寄300元生活費,這胸懷非一般人能有,這裡面要說明的是陸小曼生活奢侈無度,愛抽大煙,這才讓徐志摩不停掙錢,最多時任5個大學的文學教授,疲於奔命,但仍不夠陸小曼揮霍,徐父只得每月寄給他倆生活三百元,徐父死後,張幼儀接棒,在徐家眼中,張幼儀始終是兒媳。晚年的張幼儀被問道是否愛徐志摩時,她緩慢答道:如果把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愛’的話,那我大概愛吧。他一生中的幾個女人,說不定我是最愛他的。

    張幼儀也是讀過書留過洋的知識份子,然她對於婚姻,仍然停止在舊時代,或許生活中多數人都是如此,學到的不一定實踐。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15年10月, 18歲的徐志摩和15歲的張幼儀舉行了婚禮。

    對於這樁婚姻,徐志摩表示他是“媒妁之言,受之於父母”。言下之意,自然流露出不少委屈。

    用世人的眼光來看,張幼儀是上海鉅富的千金,家中不僅有萬貫家財,而且她的幾個哥哥都在政府機要部門做官,其社會地位和身份都不容小覷。而徐志摩雖說家境也不錯,但顯然還是有高攀之意。所以張幼儀嫁到他們家來,該算下嫁。

    (張幼儀舊照)

    張幼儀出身於高門大戶,見識自然和普通女子不一樣。再加上家裡比較開明,因此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還在江蘇省立女子師範,接受了不少先進的文化理念和教育。

    但是,知書達理的張幼儀卻在徐志摩眼裡一無是處。他鄙夷地認為,這個妻子只是一個土包子。但為了滿足抱孫心切的父母,他還是和張幼儀過了3年的夫妻生活。長子徐積鍇出世後,他便像完成任務一樣出國留學去了。

    徐志摩本以為此去海闊天空,但他不久便收到張幼儀二哥張君勱的信件。張君勱在信中嚴厲地提出,夫妻兩地分居不利於婚姻,要求徐志摩應該將張幼儀接到身邊陪讀。

    其實在張君勱之前,徐志摩的父母便有意幫助他們帶孫子,讓張幼儀到國外照料他的起居飲食。

    在雙方家長的一再幹涉下,徐志摩只得不情不願地把張幼儀接到身邊。

    但是此時的徐志摩全然不顧已是人夫人父的身份,正熱烈地追求著名媛林徽因。所以不管張幼儀如何曲意取悅他照顧他,他都視如敝帚。

    儘管是敝帚,在徐志摩這一方看來,在生理需要時也尚可一用。當張幼儀告訴他懷孕的訊息時,他卻不願意承擔這份責任,並要求張幼儀打掉腹中的胎兒。見張幼儀不同意,他索性再次拋下張幼儀,一走了之。

    (林徽因舊照)

    這次,張幼儀被拋在異國他鄉,語言又不通。種種艱難,讓張幼儀不得不堅強起來。適逢二哥張君勱在法國求學。無奈之下,她只得向其求救,這才得到妥善的照顧,順利地生下了次子彼得。

    孩子生下後,徐志摩出現了。

    然而徐志摩並不是來看望初生的兒子,而是來辦理離婚手續的。

    對於才生產完不久,身體還很虛弱的張幼儀來說,儘管她接受了一些西方思想,但畢竟生活在中國,雙方又都是地方上有頭臉的家庭。再說,以當時的社會來看,離婚後的女人,往往是世人鄙夷的物件。就像魯迅對朱安,明明是母親給他的禮物,雖然不喜歡,卻考慮朱安如果離婚,似乎很難再有新的生活,所以不得不養著她。

    徐志摩沒有魯迅的情懷,他一心要迎娶林徽因,所以急著擺脫為他生了兩個兒子的張幼儀。

    他拒絕張幼儀提出要先知會父母的建議,逼著她在離婚材料上籤下了名字。

    徐志摩沒打算承擔養孩子的責任,張幼儀只得自己生自己養。好在家境殷實,兄長又疼愛她,因此她尚有依靠。還能把彼得交給保姆照料,而她則在德國攻讀幼兒教育。

    (徐志摩舊照)

    在德國讀書的幾年裡,張幼儀非常勤奮好學,德語也說得極好。就在她以為生活慢慢好起來時,彼得卻染病夭折。

    家人擔心張幼儀承受不住喪子之痛,將她接回上海。

    在家人的陪伴下,張幼儀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她先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後來又受人之託,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Quattroporte。由於她很懂得經濟,於是又出任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

    身兼多職的張幼儀,很快就展示出了她在生意和財務方面的能力,在商場上所向披靡,並涉及股票期貨等。很快,她就積累下豐厚的資金,成為當時職業女性的典範。

    隨著抗戰爆發,人們都忙著四處躲避戰亂。精明的張幼儀卻利用豐富的人脈關係,囤積了一些軍用染料,並藉機發了一大筆財。

    1949年,張幼儀遷居香港。

    在香港的時候,她的鄰居蘇紀之對她頗有好感,並向她展開了攻勢。

    說起來,蘇紀之也是離異有子女的人,相似的經歷讓蘇紀之更懂得張幼儀的孤單。

    張幼儀素來是個冷靜的人,何況此時她已是53歲的年紀。所以,在蘇紀之向她求婚時,她還給兄長和兒子寫信,分別徵求他們的意見。在得到大家的贊同後,才同意嫁給蘇紀之。

    這段婚姻讓張幼儀頗感欣慰,蘇紀之對她的體貼呵護,讓她享受到了做女人的幸福和快樂。

    1972年,蘇紀之病逝,張幼儀再次遷往美國,與兒子同住,直至1988年病逝,卒年88歲。

    離開徐志摩後,張幼儀就變得獨立自主起來,最終她主導了自己的人生。

    (參考史料:《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

  • 7 # 來今雨軒39655858

    在徐志摩豐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中,她是最黯淡的一筆,而在她面面俱全的人生中,與徐志摩的不幸婚姻,也成為無法抹掉的傷痛;年輕時因為活在在男人的陰影下惆悵半生,在找到自己人生位置後生命才得已煥發光彩;她因懂得放棄,才完成了人生從容的轉身。

    那一年,15歲的她遵從父母之命做了徐家的媳婦。婚姻得到了兩家人的滿意,她本以為這應該是婚姻最堅實的後盾,可她漸漸懂得,婚姻中另一方的認同才是婚姻的基礎。她沉默卻並非愚鈍,在婚前的幾次接觸中她大概是感覺到了一個接受過新教育洗禮的青年對一個傳統女孩的鄙夷,所以她默默地迎合著未婚夫的喜好,在婚禮當天,張幼儀選擇了一件西式風格的禮服。她不知道這是否是丈夫眼中的“新式的新娘”,但是她想讓丈夫看到自己的誠意。可是,她的一番苦心並沒能取悅新婚的丈夫,徐志摩把對包辦婚姻的無奈全部轉化為對這個無辜新娘的怠慢。

    終於,這些在張幼儀看來最為堅不可摧的婚姻之基石,統統在徐志摩找尋到自己靈魂伴侶時轟然倒塌。1922年2月24日,在柏林,張幼儀的孩子降生,她叫來徐志摩,在離婚協議上籤好字,正式解除了和徐志摩的婚姻。去德國以前,她凡事都怕,到德國後,她反倒變得無所畏懼。她邊工作邊學習,並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她嚴肅認真的人生理念契合德華人嚴謹的工作作風,她在異國他鄉逐漸地找到自信。五年後張幼儀回國,說一口流利德語的她在東吳大學做德文教師。在四哥張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Quattroporte,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經營能力得到極大的發揮。張幼儀經商的精明、幹練逐漸顯露,她找到了人生的支撐點,靠著堅強和拚搏,闖出了男人都望塵莫急的事業。

    在張幼儀幹事業的同時又失去了太多東西,。青春已經不能重來,幸好,在錯失了一些東西后,她還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幸福。在1953年,張幼儀終於再婚,與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一起度過了18年。關於這位蘇醫生沒有找到史料中對他太多的描述。

    張幼儀曾以沉靜的語氣,向侄孫女張邦梅講述塵封半個多世紀的往事:“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 8 # 史論縱橫

    前幾天寫文時剛好寫到了徐志摩,大家都對其渣男行徑表示譴責,表示就算那逆天的文采也無法掩飾他花心的本質,同時也對被他拋棄的妻子張幼儀表示同情,也有許多人都想知道這個可憐的女人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張幼儀的一生。

    年少慕艾

    張幼儀出生於江蘇寶山,本身並不是大家想的那種封建的大家閨秀,她也是一位很先進的女性,在兄長的幫助下,曾就讀於當時的“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受到了新式教育的薰陶,思想也比較新潮。她的哥哥是也是政界的一位風雲人物——張君勱,是當時當權政黨的座上賓。

    張君勱非常欣賞徐志摩的才華,想著徐志摩並未婚配,自己的妹妹也是雲英未嫁,就去徐志摩家提親,而徐家也非常願意與在政界很有影響力的張家聯姻。

    年僅十五歲的張幼儀就這樣被安排好了後半生的歸宿,那時她也曾對未來的丈夫和婚後生活充滿了期待;反觀徐志摩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就嘲笑她是個土包子,雖然也遵從父母之命答應了這門親事,但對未來的妻子一點好感都沒有。

    二人成婚之後,徐志摩對張幼儀仍然十分冷淡,但是為了滿足自己父母抱孫子的願望,兩人還是有了第一個孩子阿歡。這個孩子的出生讓徐志摩覺得自己完成了任務,於是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家中,去了國外留學。

    被逼離婚

    徐志摩走後,就更不願意與不入眼的妻子聯絡,張幼儀在家中苦等迫於無奈,找到了自己的哥哥張君勱幫忙尋找丈夫。張君勱給徐志摩寫了封信,對其施加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徐志摩將張幼儀接到了身邊一起生活,而此時的徐志摩又哪裡有心思去管張幼儀,他早已拜倒在林徽因的石榴裙下,不能自拔。

    但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還是有了第二個孩子,可張幼儀腹中胎兒只有兩個月時,徐志摩突然提出了離婚,並要求她打掉孩子。張幼儀害怕打胎有危險,徐志摩竟然十分諷刺的說,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難道就不要坐火車了嗎?張幼儀因為顧念自己還未出世的孩子,因而並未同意徐志摩的要求,徐志摩見此情景,竟然選擇不辭而別。

    在徐志摩走後,張幼儀自己將這個孩子生了下來,取名彼得。彼得出生後,徐志摩還曾看過他一次,但卻閉口不提孩子的撫養問題,張幼儀見此情景,心中十分失望,同意了徐志摩的離婚請求,決定自己撫養兩個孩子,兩人的婚姻關係至此結束了。

    離婚後,張幼儀輾轉到了德國,她一人在國外撫養兩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辛苦,靠哥哥的接濟才能勉強生活,雪上加霜的是,小兒子彼得病得十分嚴重,醫治無效後,年僅三歲就夭折了,張幼儀悲痛欲絕,但卻無力迴天,只好加倍用心的照顧大兒子阿歡,同時開始充實發展自己。

    重獲新生

    她先到德國的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專業,畢業後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Quattroporte,又與合夥人創辦了一家服裝公司,親自擔任公司總經理,在這段時間裡,張幼儀的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施展。

    也是在這段時間,她認識了生命中第二個非常重要的男人——蘇紀之。蘇紀之是一箇中醫,與張幼儀曾是鄰居,也是一個離異的男人,與張幼儀情況差不多,二人情投意合,但張幼儀還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決定徵求自己唯一的兒子阿歡的意見。

    阿歡此時正在美國工作,接到母親的來信,立刻著手回信,信中寫道:“……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表示自己大力支援母親的二婚,得到了兒子的支援後,張幼儀便安心和蘇紀之在一起了,後半生也算是幸福安穩。

    張幼儀將自己的人生一分為二,一部分是去德國前,另一部分是去德國後。前半部分張幼儀還是個不夠堅強的新婚婦人,一心一意為了丈夫,結果得到的卻是丈夫無情地拋棄,連自己的小兒子都夭折在國外,一切的一切都讓她如墜深淵。但好在挫折傷害了她,也讓她明悟,一切都要依靠自己,之後的她便無所畏懼,直面未來,最終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人們都曾好奇,張幼儀愛徐志摩嗎?我覺得是愛過的吧,年少初遇,那顆年輕的心也曾為徐志摩這個英俊有才華的人而著迷,但是生活卻總是喜歡給人當頭一棒,這讓張幼儀痛苦,卻也讓她清醒。張幼儀晚年也曾真正回答過這個問題,她說“你曉得,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沒法說什麼叫愛,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做對他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

    在我看來,張幼儀沉穩大氣、堅毅端莊,是一位賢妻良母,並不比林徽因和陸小曼差,但徐志摩卻對她避如蛇蠍,只能說是兩人有緣無份吧!

  • 9 # 悠悠梅vs貓小咪

    張幼儀是個獨立,自主,優秀,負責的女性。後來事業有成,在事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徐志摩死後,她幫忙照顧他的家人,有情有義,後來也嫁人了。

  • 10 # 文史不假

    1922年11月6日,最著名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突然在《新浙江報》刊登了一則訊息——“徐志摩和張幼儀的離婚通告”。這起離婚事件,立即引爆了整個民國,絲毫不遜於現如今的王力宏和李靚蕾離婚,不遜於黃曉明和楊穎離婚。

    除了離婚本身外,徐志摩對於此次事件的態度也十分令人費解,甚至令人氣氛。尤其是,他竟然使用了這樣的語句:

    現在,含笑來報告你們這可喜的訊息(離婚),請你們參與我們的歡暢。

    這則歡愉之情溢於言表的離婚通告,實際上只是成全了徐志摩一個人的自私和濫情而已,背後還包藏著另一個人的傷心欲絕和涅槃重生。而這個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張幼儀,同時也是這起離婚事件的另一個當事人。

    徐志摩(1897年1月——1931年11月),浙江省海寧硤石人,原名徐章垿,字槱森,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和山谷等。他是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代表作有《再別康橋》和《翡冷翠的一夜》等。

    張幼儀(1900年12月——1988年7月),本名張嘉玢,江蘇省寶山人。除了是徐志摩的前妻外,她還是早期的女實業家,歷任東吳大學教授、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Quattroporte和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等職,建國前移居海外生活並且逝世於美國紐約。

    1900年底,江蘇寶山的商賈鉅富張潤之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女兒,取名為“張嘉玢”,小名“幼儀”。出生在這樣的人家,她自然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公主,除了接受先進的新學教育外,還被父兄們都視為是掌上明珠。

    1911年5月,走馬上任不久的“皇族內閣”竟然頒佈了《鐵路幹線收歸國有諭》,貿然宣佈將已經私有化的川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都強行收回。這下,立即引發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9月25日,隨著四川榮縣率先宣佈獨立,“保路運動”被推向了高潮,各地都接連出現了反清起義。在10月10日,由蔣翊武和孫武等人率領的新軍第八營率先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就此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辛亥革命後,腐朽無能的滿清王朝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一併被丟入了垃圾箱。在此背景下,時任江蘇都督的程德全也順應潮流,在蘇州創立了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於是,年僅12歲的張幼儀就成為了該校的第一批學生。

    由於家資豐厚而且支援革命,張潤之的幾個兒子在民國時期都混得風生水起。1915年初,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陪同浙江都督視察杭州府學堂,一舉就相中了已經才名遠播的徐志摩。

    於是,徐家安排媒人上門提親,而張家也很快敲定此事並且約定日期。就這樣,尚未從第二女子師範畢業的張幼儀就被接回家中待嫁,稀裡糊塗地成為了徐志摩的未婚妻。

    向來乖巧懂事的張幼儀儘管內心並不情願,但還是決定遵從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甚至還開始憧憬著自己未來的幸福生活。對於這樁婚事,徐志摩也並不願意,只是迫於無奈才勉強答應了父母。

    為了能讓女兒張幼儀風光出嫁,為了能讓她在徐家揚眉吐氣,張家大張旗鼓派人去歐洲採辦嫁妝。除了數量頗豐的金銀細軟作為陪嫁,僅從國外購置的傢俱和衣物就塞滿了一整節車廂,可謂隆重至極。

    婚後,張幼儀絲毫沒有大小姐的脾氣和架子,事事都聽從丈夫徐志摩的安排。而對於自己的公婆,她更是悉心侍奉,完全稱得上是賢良淑德的好妻子和好兒媳。

    自小接受新學教育的張幼儀屬於民國的新女性,不過似乎還是沒能打動自己的丈夫。徐志摩對於自己的妻子始終都不冷不熱,毫無新婚夫妻該有的那種喜悅。

    1918年,張幼儀為徐家誕下了第一個孩子,取名為“徐積鍇”,小名“阿歡”。在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後,徐志摩顯得如釋重負,終於算是對父母有所交代,終於可以前往英國去留學了。

    取得父母和岳父母的支援後,徐志摩開啟了自己的留學之路。在英國期間,他不僅遇到了好友林長民,而且還結識了對方的女兒林徽因,從此“為愛痴狂”了。

    那一年,林徽因只有16歲,還是情竇初開的懵懂女孩;而徐志摩卻已24歲,除了是小有名氣的新銳文人,還是別人的丈夫和父親。但是!一段故事還是這樣開始了。

    林徽因的祖籍位於浙江杭州,祖父林孝恂是滿清時期的進士;父親林長民是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還曾在北洋政府擔任司法總長;叔叔林覺民是同盟會的早期成員,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從北京培華女中畢業後,林徽因跟隨仕途失意的父親一同遊歷歐洲,期間遇見了徐志摩。憑藉溫文爾雅的外表和氣質高雅的談吐,他很快便征服了她,二人開始頻頻見面和約會。

    透過愛情的滋潤,徐志摩在這段時期靈感迸發,接連創作了大量的經典情詩,比如《山中》、《偶然》和《雪花的快樂》等都成為了代表作品。不過,他卻完全忘記了家中的父母妻小,偶有信件也只是問候父母而已。

    得知妹妹的不幸婚姻和尷尬處境後,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開始連續向徐志摩施壓,也向徐家父母施壓,要求妹妹也跟隨丈夫一同留學。不得已,他這才假模假式地寫信要求妻子前往英國伴讀。

    不知內情的張幼儀看完信件後十分開心,認為這是修補和增進夫妻感情的機會,於是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客輪。不過,她絲毫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直到輪船抵達英國港口時才意識到這點。若干年後,在回憶錄《小腳與西服》中這樣記載:

    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還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我曉得那就是他,那種態度一眼就能看得出來,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終於接到萬里迢迢趕來的妻子,徐志摩竟然沒有噓寒問暖,更沒有傾訴衷腸,而是直接帶著張幼儀去了一家商場,先後購買洋裙、皮鞋、手包、絲襪和禮帽等物。說白了,他看不起自己的妻子,看不起帶來的旗袍發髮,認為她和它們都落伍了。

    由於夫妻二人都沒有工作而依靠家中匯款,他們的生活是非常拮据的。可即便如此,徐志摩在交際應酬方面的花費依然不知節約,時常出入咖啡館和影劇院。當然,不是帶著張幼儀,而是帶著林徽因。

    為了維持家庭生計,為了維護丈夫顏面,出身大家閨秀的張幼儀只得獨自操持家務,有時甚至還要出去幫工賺錢。不過,這些委屈她都能忍受,唯一不能忍受丈夫對自己的“冷暴力”。

    雖然,徐志摩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也不願與之傾訴衷腸。但是,他的身體卻非常誠實,夫妻生活倒是未曾間斷,因為張幼儀來到英國不久就再次懷孕了。

    得知妻子已經懷孕,徐志摩竟然無動於衷,依然狂熱地追求林徽因,甚至還要求張幼儀把孩子打掉。當真如同禽獸一般,實在令人氣憤不已。她原本已經答應了丈夫的要求,但苦於沒有打胎費用而請求家中匯款,一來一去耽誤了時間只得安心保胎。

    隨著肚子一天天變大,徐志摩竟然離家出走了,如此狠心地丟下了懷孕的妻子。絕望之餘,張幼儀想到過自殺,可為了自己腹中的孩子還是默默承受了。在回憶錄中,她這樣記載:

    我考慮到要了斷自己和孩子的性命,想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結束這場悲劇算了,這多簡單。我可以一頭撞死在陽臺上,或是栽進池塘裡淹死,也可以關上所有窗戶,扭開瓦斯……。

    被徐志摩無情拋棄,又沒有勇氣回國的張幼儀,只好向遠在法國的二哥張君勱求救。很快,她得到了“萬勿打胎,兄願收養”的回覆,也得到了二哥在法國的地址。

    1921年秋,張幼儀跨越英吉利海峽來到了法國,專程投靠自己的二哥張君勱。在這段旅途中,她認真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婚姻,已經做好了“放手”的準備。

    拋棄張幼儀後,徐志摩以為自己和林徽因之間再無障礙,於是更加瘋狂地追求。不過,相比他的不顧一切,她卻更加的理智。在父親林長民的勸說下,終於清醒過來回到了國內,以一種逃離的方式拒絕了徐志摩,也終結了自己的非常尷尬的身份和角色。

    在法國期間,張幼儀很快發現二哥張君勱雖然疼愛自己,但一心沉迷於哲學研究而不會照顧別人。於是,她想到了自己的公婆,寫信如實彙報了目前的處境,表示一定會將徐家的骨肉生下來撫養。

    徐志摩的父母很快回信,不僅明確表示反對他們離婚,而且還承諾每月寄來生活費給她。之後,張幼儀寄住到了二哥的朋友劉文島夫婦家中,只表示希望劉妻可以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絕口不提她已經被徐志摩拋棄的事實。

    1922年初,張幼儀被七弟張景秋接到了德國柏林居住,還在2月24日生下了兒子“徐德生”,外文名“彼得”。不過,她對於這個外形酷似徐志摩的兒子卻並不滿意,甚至在回憶錄中這樣表述:

    當醫生把兒子抱來給我看時,我差點兒就哭出來了。因為,我想要的是一個女孩,一個按我的模子刻出來的女孩,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

    張幼儀還在月子裡時,徐志摩就迫不及待地帶著金嶽霖和吳經熊等人來到德國。不過,他並不是來探望自己的妻子和兒子,而是來逼迫她簽署離婚協議的。

    當時,由於林徽因已經不告而別回國,徐志摩迫切需要這一紙離婚協議以恢復單身,然後去光明正大地追求對方。事前,他還擔心妻子張幼儀拒絕離婚,可這次卻是多慮了。

    張幼儀再也不抱任何的希望,平靜地簽署了離婚協議書,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樁西式的協議離婚案。之後,徐志摩才去探望了自己初生的兒子,誰知,這第一次的見面竟然也是父子永訣。

    離婚後的一個月,如釋重負的徐志摩竟然還有臉寫了一首詩送給張幼儀,題目叫作《笑解煩惱結》。引用其中的一段內容:

    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聽身後一片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

    消除了煩惱!

    看來,文人無恥起來,當真令人作嘔!

    之後,徐志摩揮一揮衣袖回國了,他要去告訴林徽因自己已經單身,他要繼續追求對方。故而,才有了本文開頭的那段公開啟事,這是他特意讓林徽因看的。

    可是,在徐志摩的老師梁啟超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聯手下,林徽因已經接受了梁思成的表白。事實上,就在徐志摩刊登啟事時,兩人正在北海快雪堂松坡圖書館開心約會,你情我濃。

    眼見已經如此,徐志摩倒也爽快,很快就開始物色下一段戀情。只不過,徐家上下卻被他搞得一團糟,簡直到了雞犬不寧的地步,父親徐申如這樣怒斥:

    拜讀了你報上的大作,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如今,人人都說我徐申如養了個好兒子啊!一回國就幹了件轟動全國的大事!

    在柏林離婚後,張幼儀並沒有返回國內,而是在二哥和七弟的鼓勵下逐漸走出了陰霾,還考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德語和教育。不過,正當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轉變時,次子彼得卻因病夭折了。

    1923年春,彼得的體內發現了一條寄生蟲,因為孩子年齡太小,又因為寄生蟲的位置處在腸子和面板之間,所以很難取出了。到了1925年3月19日,尚不滿三歲的兒子還是病逝了。

    彼得死後一星期,讓張幼儀倍感詫異的一幕發生了,徐志摩竟然也抵達了德國柏林。不過,他並不是來探望兒子,而是為了躲避國內的輿論,因為“勾引有夫之婦陸小曼”而身敗名裂,只能暫避國外。

    徐志摩抱著兒子彼得的骨灰罈子,竟然還掉下了幾滴眼淚。甚至於,他還專門為其寫了一篇名為《我的彼得》的悼文,引用部分內容:

    可愛的小彼得,我算是你的父親,但想起我做父親的往跡,心頭便湧起了不少的感想……。是怨,是恨,是懺悔,是悵惘?

    得知王賡已經同意離婚,徐志摩立即歡天喜地回國了,還在眾人的“不祝福”中迎娶了陸小曼。通常,別人結婚時都能得到親朋好友的祝福,可是他的恩師和證婚人梁啟超卻當場讀出了一段非比尋常的證婚詞:

    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為行事準則,不要以荒唐享樂作為人生追求。最後送你們一句話,祝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1926年夏,張幼儀終於離開了歐洲這片傷心之地,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了上海。當時,她的四哥張嘉璈已經是中國銀行的副Quattroporte,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號的宅子送給她作為補償。

    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後來又在張嘉璈的支援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副Quattroporte,儼然就是民國的商界女強人。之後,她還在靜安寺路創辦了雲裳服裝公司,積極將歐美服飾引入中國,也將中國服飾推向世界。

    徐志摩迎娶陸小曼後,繼續縱容對方混跡於各個社交場所。基本上,她每天除了喝茶、跳舞、化妝、喝酒、打牌和逛街外,再無其它的正事。後來,竟然還開始吸食鴉片,而且煙癮越來越重,整個人的狀態都不對了。

    為了支付陸小曼的鉅額花銷,徐志摩只能四處兼職授課和演講,同時在南京中大、上海光華、和華東師範這三所學校擔任教授。雖然每份薪資都數額可觀,但他依然還是入不敷出,手頭始終捉襟見肘,甚至只有兩件長衫可以替換。

    面對前夫的囧境,張幼儀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幾次三番拿錢去接濟,還謊稱這是徐家父母匯來的款項。於是,徐志摩非但沒有向前妻和兒子支付任何的撫養費,反而還從她那裡“借錢”,實在是顏面無存。

    徐志摩的母親去世後,徐申如堅持讓張幼儀回家主持喪事,儼然還是徐家的正牌兒媳。此事,搞得徐志摩和陸小曼都灰頭土臉,兩人成為了眾人茶餘飯後的笑談。

    徐志摩死後,徐申如繼續安排張幼儀來支援喪事,但陸小曼卻因為壽衣是中式或西式而大鬧現場。之後,她就病倒了,而且也戒掉了鴉片,變得深居簡出。

    1938年後,陸小曼開始與翁瑞午同居生活。作為徐家的兒媳,她公開與別的男人同居,這對公公徐申如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和奇恥大辱。因此,他宣佈斷絕一切關係,同時斷絕每月的匯款接濟。

    1947年,張幼儀的大兒子徐積鍇赴美國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科技大學先後攻讀經濟學和土木工程學。畢業以後,他選擇留在當地生活,始終都跟筆墨生涯無緣,成為了一名商人。

    建國前,張幼儀離開上海遷居到香港,遇到了命中註定的愛人蘇季之。他是一個踏實穩重而又低調內斂的醫生,被妻子拋棄後獨自帶著四個孩子艱難生活,來辦著一間小型診所。

    因為相似的感情經歷和生活際遇,張幼儀和蘇季之的感情迅速升溫,二人在1953年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婚後,她放下了自己女強人的架子,用心照料著對方的四個孩子,過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在1967年時,已經67歲的張幼儀和丈夫一同遊覽了歐洲各國,還特地去了英國康橋和德國柏林故地重遊。坐在康橋的河畔邊,她知足地靠著丈夫,不無感慨地表示:

    我此時才發覺,原來康橋是這麼的美,以前從來都不知道這點。

    1972年,蘇紀之病重後住院治療,在彌留之際還緊緊攥著張幼儀的手。丈夫過世後,張幼儀被兒孫們接到美國紐約生活,度過了一段天倫之樂。作為侄孫女,張邦梅曾經這樣問道:

    您愛不愛徐志摩?

    對於這個問題,張幼儀還有些不好意思。仔細想了一會兒,她才語氣平靜地回答:

    我為他做過很多的事,很多人都以為我愛他。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中間,說不定我是最愛他的。

    1988年,張幼儀病逝於美國紐約,平靜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臨終前,她沒有任何的遺憾,滿臉都是幸福的滿足感,還這樣叮囑自己的子孫:

    我的墓碑上,要刻“蘇張幼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一起說說,以前常見的動物,現在很難見到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