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隆中對》裡,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說明他的目標是做宰輔之臣,而不是做皇帝。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魏略》

    諸葛亮跟朋友聊天,對他們說,“你們三人最多可以做刺史郡守一級的官員”,於是他們問諸葛亮能做到什麼級別,諸葛亮笑而不語。

    所以說,諸葛亮的目標是找個明主輔佐,做到宰輔一級(副國級)的高官,而不屑於做省部級。

    至於為什麼不創業,廢話,要創業早就創業了,何必在南陽守株待兔呢?

    他跟韓信一樣,一心只想找個明主賢君,從沒想過單幹。

    不要以為現在那些職業經理人、CEO啥的,平時牛哄哄,就覺得出來單幹一樣可以,沒那簡單,這些人之所以牛,除了自己能力外,平臺很重要,沒平臺,啥都不是。

  • 2 # 月下飲酒獨一人

    個人志向不同,孔明的志向是管仲和樂毅,可見孔明是是想當能夠鄭興一國的名臣,而不是一方霸主!

    另外當時孔明的威望和實力都不足以支撐他獨立,搞不好就是身死族滅.

    但我們也不應懷疑孔明的人品,孔明是古代忠誠的典範,歷代臣子學習的榜樣。既然孔明選擇輔佐劉備,就會從一而終,有句話說的好: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 3 # 淡泊人生57645234

    謝邀、首先要從諸葛亮本人的實力看,諸葛亮自從跟劉備打天下以來,本人對軍事謀略不善長,因此各級將領都不是很買他的帳,在軍隊中沒有絕對優勢,諸葛亮的特長是治理國家,但諸葛亮自恃才高,聽不進同僚的意見,獨斷專行看不起本土派,綜上所述諸葛亮其實力離單幹差距太遠,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諸葛亮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諸葛亮象三國演義中有這麼神劉備一死他就單幹了,正於諸葛亮才能一般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把一蜀國打成了貧困的國家,諸葛亮有才的話應該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培養軍事人才,然而諸葛亮都自呈才高,不懂軍事卻統領三軍六出祁山不聽白魏延奇謀任用親信馬謖守街亭,結果一敗塗地。六出祁山無寸之功,把一個原本貧窮的國家推向了亡國之路。諸葛亮並不是不想單幹而是其才能還有一定差距,不是領頭人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大奸似忠之路。(見解不同請勿噴)

  • 4 # 馮唐李廣

    三國時代是個講出身的年代,諸葛不具備這樣我的背景,難以取得士族階層的支援,也難以獲得普通老百姓的認可。仔細看看,各路諸侯(至少第一代),哪一個都是得到過中央認可的。諸葛至始至終沒有獲得過中央政府的任命,所以沒有創業的基本條件。

  • 5 # 醫者為民87

    諸葛亮先生一生多學博攬,很懂天文地理,更懂政治歷史,最懂軍事及人間道理。他很分析了他一生的命運和做人的道理。他深刻的體會到,劉備能三請他的目的。他自己認識他本人終身就是當軍師的命運,這是老天爺定了的天意。他從來沒去想對劉備、劉嬋不忠。特別對劉嬋還要比劉備更操勞費心的忠誠!

  • 6 # 南京施

    我感覺是因為對劉備的承諾,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人,有時候一句承諾就是一輩子的,試想我們在生活中是否有那種死心塌地的承諾。

    諸葛亮的人生定位這個真不好猜,做好自己該做的吧,盡人事,聽天命,逆天改命也是想著更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大道無窮,天命所歸。

  • 7 # 尹武泉

    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兩個人都沒有背叛的意思。諸葛亮沒有選擇自主創業的,因為白帝城託孤之前,諸葛亮就是一個管理後勤的。所以,沒有人喜歡跟隨一個無名無份的小卒。想有名只有,跟隨阿斗。

    劉備託孤後,有人監視著諸葛亮。有很多能掙善戰的武將都是,劉備的人。當諸葛亮真正掌握實權後,發現自己年紀已經大了,而且還有一部分人跟隨的是大漢,諸葛亮實際和當年的曹操一樣,挾天子令諸侯。

  • 8 # 歷史春秋網

    諸葛亮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當好一個丞相。而不是自主創業,當一方霸主。他沒有那樣的野心,也不會那麼做。因為他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則。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他,他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抱定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怎麼會對劉備的天下,取而代之呢。

    早在隆中種地隱居時,諸葛亮就立下大志。但他的大志,不是曹操、劉備、孫權那樣當一方霸主的大志,而是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代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的相國,樂毅是戰國時代燕昭王的大將。諸葛亮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所以定人生的定位,定在輔佐明君上。他在隆中隱居了很多年,直到二十七歲才出山,就是為了等待他期望的明君。他沒有選擇曹操,因為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只是和程昱、荀攸他們一樣罷了;他沒有選擇孫權,大哥諸葛瑾已經在東吳了,他覺得在東吳並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才能。他最後等來了劉備,跟隨劉備白手創業,隆中對,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這正是他的戰略眼光。隨後,他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直到鞠躬盡瘁,累死在沙場。

    諸葛亮是千古忠臣,他對劉備的忠誠,絲毫不用懷疑,不容褻瀆。劉備雖臨終託孤說諸葛亮能輔則輔,不能輔可以取而代之,但諸葛亮的性格,是不可能那樣做的。那樣做有違儒家精神,也不是諸葛亮的性格。

  • 9 # 剛子聊歷史

    諸葛亮在27歲那年被劉關張三兄弟架出了茅廬,開始擔任劉備集團的“執行長”。不想剛加入劉備集團,劉琮就投降曹操了,劉備又一次面臨生死關頭。但這也是考驗諸葛亮的大好時機,該諸葛亮出手了,如果不能幫劉備度過這次難關,那世人對他過去常自詡管仲樂毅恐怕要笑掉大牙了。

    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不負眾望,憑藉著自己三寸不亂的舌頭說服了碧眼小兒。赤壁一把火燒得曹操丟盔棄甲,經此一役諸葛亮徹底征服了劉備,連關羽張飛都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諸葛亮就此奠定了自己當仁不讓的軍師地位。

    接下來的日子裡劉備幾乎是把諸葛亮奉為神明,對軍師是言聽計從。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佔荊州下益州,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但這個時候劉備開始飄了,這一飄就出了大事,從諸葛亮加入“公司”以來,劉備還是第一次沒有聽諸葛亮的忠告,但就這一次就招來了夷陵大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劉備死後,屬於諸葛亮的時代來臨了。領相父銜,阿斗性情懦弱,基本上蜀漢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了相父諸葛亮,諸葛亮是否考慮過換蜀漢的招牌呢?在諸葛亮的規劃中,可能也有過這樣的念頭。這是人的本性,但諸葛亮生性謹慎,從不弄險,改換門庭是大事,頭腦發熱是絕對不行的,諸葛亮迅速分析了改換門庭的利弊:

    首先是劉備的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雖然拿到了“假節鉞”相父的許可權,但李嚴同樣被劉備託孤,也算一個輔政大臣。而且李嚴與自己久有不和,這劉備也是知道的。劉備為什麼要用兩派不和的人同時輔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就是想形成權力的相互制約,這樣反而有利於權力平衡,劉備用李嚴大概就是基於這種考慮。

    除了李嚴,劉備還把自己的“大舅哥”,吳壹和吳班安排在諸葛亮身邊。二吳的妹妹嫁給了劉備,史稱劉太后,也就是劉阿斗的嫡母。從吳太后的角度講,她是絕對不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她自己都不用幹政,有兩個哥哥在軍界做高官就夠了,她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在白帝城除了交代託孤大任,還給諸葛亮玩了一把“誅心”的遊戲。劉備滿臉真誠地告訴諸葛亮:“卿才十倍曹丕,必能成大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阿斗不成器,卿可自取。”從表面意思看劉備等於是允許諸葛亮換招牌的,但實質是給諸葛亮上套。如果諸葛亮真要換招牌,劉備的這句話會成為他一輩子的陰影,讓他永遠活在內疚之中。

    劉備雖然給了諸葛亮絕對的大權,但同時也在他身邊佈下了這麼多棋子。諸葛亮何等的聰明,表面上自己大權在握,但文武大臣跟著自己走是有前提的,一旦自己換招牌,就指揮不動這些人了。

    如果諸葛亮真的要決定改朝換代,就必須先剷除這些異己勢力,否則只能痴人說夢。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看似大權在握,但換招牌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成功了還好說,萬一失敗就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多年後他的侄子吳國太傅諸葛恪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諸葛亮的潛意識中,與其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換招牌,不如做個無冕之王。比如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曹操雖然稱魏王,大權獨攬,但終其一生都還是漢朝的臣子。諸葛亮現在也是相父,蜀漢軍政大事都由自己掌握,實現平生抱負即可。如果能北伐成功,那麼歷史豐碑上刻的必然是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而不是劉禪。所以自立並非明智的選擇,作為相父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冒險自立。

    那麼如果諸葛亮就是喜歡過皇帝癮,非要冒險一把會有什麼後果呢?畢竟這樣的人很多,同時代袁術就屬於這類人,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隨時會崩坍。

    前文已經說到,諸葛亮一旦換招牌蜀漢內部必然立時混亂。且不說諸葛亮能不能成功,內亂一起曹魏孫吳必然都會趁機入侵。蜀漢底子本來就弱,很可能會提前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於是魏一統天下還是吳一統天下就不得而知了,但蜀的快速滅亡是顯而易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你最好的新春祝福語發上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