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行合一2020

    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當年燕王朱棣歷經艱險打敗李景隆(朱元璋之外侄李文忠之子,此人都不陪稱為將軍,一打即潰,見勢就逃,給朱允炆造成了五六十萬的兵力損失,是朱允炆失敗的直接原因)。回到方孝孺,他是大忠臣,建文帝失敗後,朱棣逼迫其寫詔書。方寧死不寫。朱棣威脅說“你就可以不怕被殺九族嗎?”方說“殺我十族又如何?”至此,破紀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誅十族的人出現了,朱棣還創造性的發明了第十族,即朋友,學生,方是忠心,倒是連累了他那些學生。。。

    以方孝孺的學識,編永樂大典應該也可以。但謝晉在我看來更加有這個能力。謝晉,連中三元(大概就是省考,國考,皇帝面試均第一,整個明朝連中三元的也僅有三人)的大才子,以後的十幾年,謝晉就盡心竭力的編制永樂大典。深受朱棣重視,朱棣曾說,我不能沒有朱棣啊(可能求人辦事的時候都這種心態吧!),當然謝晉也有點飄飄然了。這也成為完成他最終悲劇的導火索。因為站隊接班人的問題,謝晉被關進監獄,以至於永樂大典編制完成的慶功會,都沒有他參加。被關了十幾年後,有一天朱棣翻看入獄人員,看到了謝晉的名字,意味深長的問了一句“謝晉還活著啊?”於是錦衣衛邀請謝晉喝了最後一頓酒。在寒冬臘月之際,趁其醉酒後將其拖到監獄外面,謝晉被活活凍死,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就憑永樂大典這一條,也永遠抹殺不了他對中華民族,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 2 # 明太宗

    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因勸朱元璋勿殺李善長,被朱元璋命他的父親解開,將他領回家,十年後再用。

    解縉回家的第八年,借董倫之手,得以成為翰林待詔。明成祖靖難成功後,重修“太祖實錄”。解縉有幸成為“太祖實錄”的Quattroporte。解縉有著過硬的才華,得以成為明朝首屆內閣的成員之一。但解縉要和方孝儒比起來,肯定沒得比。因為方孝孺的老師是宋謙(朱標也是這個老師),而且宋謙還經常誇讚方孝孺。方孝孺入宮之後,被天下的學子視為偶像。方孝孺論儒學絕對比解縉高深,但朱棣就算朝廷沒有人了,都不會用方孝孺。

    方孝孺的經歷

    方孝孺並沒有考過科舉,因為用現代的話來說,方孝孺是保送。方孝孺他的老師是太子的老師宋謙,儒學固然差不到哪去。而且宋謙還經常誇讚方孝孺。朱元璋駕崩之後,建文帝按著朱元璋臨終前的遺旨,召方孝孺入宮擔任翰林大學士,擔任建文帝期間“太祖實錄”的主編。建文帝批改朝政問題時,會時不時向方孝孺請教,甚至還直接讓方孝孺坐在他的位置上,替他批改奏章。建文帝不遷都,堅守南京城,也是因為方孝孺。

    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命方孝孺寫出即位詔書,方孝孺不肯就範,和朱棣頂了幾句。朱棣不耐煩的命人,硬逼著方孝孺寫即位詔書。被逼的無奈的方孝孺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氣急敗壞的朱棣再給方孝孺一次機會,讓他寫。結果方孝儒根本不給朱棣面子,還恕懟朱棣。朱棣最終氣的不可忍耐,凌遲了方孝孺,誅了方孝孺十族。

    總結

    方孝孺身為建文帝的重臣兼死黨,又在朝堂之上,忠於舊主,怒懟朱棣。朱棣絕對不可能讓一個忠於舊主,而且特別厭惡自己的人,來擔任自己一生引以為傲的《永樂大典》主編,就算朝廷都沒人了。

  • 3 # 中國歷史探索者

    當然輪不到,因為他死定了。朱棣起兵的藉口就是清君側鋤奸臣,奸臣是誰?方孝孺他們。如果不殺不就是毀了自己的信譽和口號,天下人怎麼看?

    至於明史記載什麼朱棣讓方孝孺來寫登基詔書,存粹是東林黨文人及滿清的抹黑。撰寫登基詔書意味著極大的榮譽及功勞,皇帝即位後要重重的封賞回報的,自己集團內部都爭不過來,輪得到一個死定了的“奸臣”?

    誅十族也同樣離譜,甚至連明史都沒這麼寫。方孝孺是朝堂頂級大佬,親戚朋友都是朝廷一流人物,連學生都是小侯爺,怎麼隨便殺?還要不要穩定了。他的兩個兒子被親朋學生帶走收留,大部分人被流放。朱棣死了二十年後,因方孝孺被流放的一千多人被皇帝赦免。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個得看方孝孺是因為什麼情況不死了。

    如果是從沒有和朱棣作對,沒被腰斬,那麼以他當時在文壇的地位,朱棣令他主持編撰《永樂大典》很有可能;如果是和朱棣作對了,但沒被處於死刑,被赦免了,那麼朱棣也不會讓他去編《永樂大典》。

    方孝孺的確是當世大儒,但大明人才濟濟,不缺他一個。朱棣犯不著找個對自己心懷不滿的人來修如此重要的典籍。

    (傳說被誅十族的方孝孺)

    《永樂大典》

    各朝皇帝都熱衷於編書,朱棣也不例外,繼位元年就決心修一部鉅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

    這部大作的要求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換言之,這是包含上古至當時所有知識的書籍。這麼浩大的工程顯然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

    最初,朱棣命令解縉主持編纂,參加此工作的有147人,用時一年修成,朱棣看了後,發覺以儒家為主,不符合他“集百家之所長”的初衷,很是不滿,於是欽點精通儒、釋、道等各家之學的姚廣孝擔任監修 ,同時編纂隊伍擴大到了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

    永樂五年(1407年),這部典籍終於定稿,朱棣審閱後龍顏大悅,親自作序並賜名《永樂大典》,全書包羅萬相,於永樂六年才抄寫完畢。

    無論是解縉還是姚廣孝,也許名聲上不如方孝孺,但學識、才華上並不差。

    解縉曾中過解元,他的才華連朱元璋都是認可的;姚廣孝更是博古通今,一力促成了朱棣的“靖難”。由他們來主持編撰《永樂大典》,並不是沒了方孝孺才得以撿漏,而是真有那實力。

    說到方孝孺,就不得不提到和他類似的黃子澄、齊泰,以及建文帝朱允炆。他們君臣,還真說不準到底是誰坑了誰。

    按照一般的標準來看,朱允炆不是個昏君,他想要削藩並沒有錯;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三位大儒也不是奸臣,他們協助朱允炆削藩更沒有錯。

    但事實就是,三位大儒再加個理想主義的皇帝,給了燕王朱棣上位的機會,讓大明的歷史在這裡拐了個彎。

    (解縉)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他們沒認識到一個道理:治學和治國不是一回事兒。書本上的知識如果不結合現實狀況,只會被現實甩一巴掌。學問好,不代表玩得轉政治。

    總之,方孝孺、解縉都有主持編撰《永樂大典》的資格,他們正直忠誠、學識淵博,卻都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所以結局都挺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瘦子的痛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