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望月思儂

    謝謝邀請,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華沙起義是波蘭的殘餘抵抗軍和德軍之間的戰鬥,那個時候蘇聯和德國之間籤的有秘密協議,雙方互不攻擊;蘇聯和德國約定一起瓜分波蘭,假如華沙城被蘇聯佔領的話,波蘭抵抗軍也會反抗蘇軍的,所以德軍打波蘭抵抗軍的時候,蘇聯是不會幫忙的。

  • 2 # aaa一年又一年

    最主要是華沙起義的組織者是流亡英國的舊波蘭政府,他們本來就敵視蘇聯,在這個時候起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在蘇聯人到達前建立政權以排除蘇聯人的影響。這如果蘇聯還積極救援的話,那可真是見鬼了。

  • 3 # 紅色手電筒

    這個事情本身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波蘭方面,發動起義的波蘭國家軍是聽命於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流亡政府發動華沙起義的目的,第一當然是解放自己的國土,當時在蘇軍的攻勢下,德軍已經是全線崩潰,華沙的守軍已經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能夠解放自己國家的首都,當然是非常理想的。第二就是如果是由波蘭國家軍解放了華沙,那麼戰後波蘭的政府肯定是由倫敦的流亡政府主導,而且國家軍也有對付蘇聯的計劃,就是不讓蘇軍進入華沙。

    至於什麼蘇聯電臺鼓動這種事,其實英國也有,在諾曼底登陸之前英國還利用電臺聯絡法國的抵抗組織,對於波蘭,倫敦的流亡政府也是利用電臺聯絡國內的武裝,而且組織一場起義,可不是忽悠忽悠就行的,是需要準備武器,組織人員的。

    而蘇聯方面首先要弄清楚了發動起義的是什麼人,當時波蘭抵抗組織很多,不知是聽倫敦,也有聽莫斯科的,聽莫斯科的有部分參加了起義。

    對於蘇聯來說,當時的波蘭流亡政府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極差,波蘭流亡政府和蘇聯的關係也就比流亡政府和納粹政府的關係好一點。當時卡廷慘案已經被披露出來,誰是幕後的兇手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對於已經開始在波蘭安排戰後事宜的蘇聯來說,肯定不能容忍流亡政府回去繼續和自己對著幹。

    蘇聯當時在波蘭已經有了幾個代理人,波共不用說了,軍隊方面包括波蘭第一集團軍或者叫貝林格軍團,華沙起義的力量能夠整合進現有的力量當然最好,如果不能就坐山觀虎鬥,然後收拾殘局。本身這個起義對於蘇聯也是一個突發事件,所以要先看看情況。

    就蘇軍當時的情況來看,本身也是強弩之末了,蘇軍當時的戰役套路是發動進攻,向前推進幾百公里,然後停下來一般是停在一條河邊上,然後在河的對岸建立幾個橋頭堡,等後邊的部隊跟上來,重新補給物資兵員,再發動下次進攻,而華沙基本上就是這次進攻的頂點,向前實際上也是很困難了,而德軍的防禦力量是在逐步加強的。波蘭第一集團軍也曾經嘗試在華沙附近建立橋頭堡,但是傷亡了近千人以後被打了回去。

    既然向前推進代價很大,而且這個起義的人在對付完德華人還要對付自己,那麼就讓德華人把他們先幹掉。蘇聯人雖然說打不過去,但是可以把起義的波蘭人接應突圍這個還是可以辦到的,可是波蘭起義軍不願意與蘇軍合作,只有少量的起義軍突圍到了蘇軍防線。之後轟轟烈烈的華沙起義失敗了,德華人把華沙城變成了一片瓦礫。

  • 4 # 子屠龍

    很多寫1944年華沙起義的網路文章,有著驚人的觀點:華沙人民大起義,蘇聯隔岸觀火,看著起義軍自生自滅。……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蘇聯還是出錢出人出力的。

    波蘭和俄國(蘇聯)有著500年的世仇,正因如此,斯大林還是很重視戰後蘇聯跟波蘭的關係。解鈴還須繫鈴人,兩家不好好相處,難免又要出事。

    然而流亡在英國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和蘇聯政府嚴重缺乏信任,最終導致二戰期間雙方形成的短暫友好關係破裂。波蘭流亡政府繼續用口水誹謗蘇聯,蘇聯則另行扶持親蘇勢力。

    1944年1月2日,蘇軍追趕納粹德軍進入波蘭,已經沒有人懷疑德國即將戰敗,東歐將為蘇聯所解放。這對波蘭流亡政府來說,不啻于晴天霹靂,不想看到又不得不面對。

    在這個節骨眼裡,流亡政府留在國內的軍事組織“家鄉軍”決定在首都華沙發動起義,搶在蘇軍及親蘇波蘭人民軍之前佔領它。他們的城內傳單,清楚表明:蘇聯是比德國更可惡的敵人!

    傳單寫道“我們的邊境地區,維爾紐斯和盧布林都都在呼喚復仇……有利於俄國的行為就是對祖國背叛。”維爾紐斯被說成邊境地區,而這座城市是現在立陶宛的首都。

    起義的政治目的是為波蘭流亡政府回國掌權創造條件,絕不是要和蘇軍“裡應外合”來解放華沙,他們甚至都沒有事先通知蘇軍。在起義的過程中,家鄉軍還殺害了很多親蘇的波蘭人。

    最後,蘇聯人從英華人那裡知道要爆發“華沙起義”,這時候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這是一場以蘇聯為敵的大起義,一場實力完全不夠的起義,沒有重武器、也沒有空軍。

    華沙是橫跨維斯瓦河的城市,起義軍佔領西岸市中心及附近幾個街區。華沙城內家鄉軍的人數有限,相關資料有出入,大致的數量在2萬到4.9萬人。

    起義定於8月1日17:00開始,由於洩密的原因,德軍在16:30就開始鎮壓。很多起義者一上街頭就遭到德軍機槍的射殺,起義首日就有2500人犧牲,德軍也損失了500人。

    鎮壓的德軍人數達到1.7萬人,主要是三部分:一是5000名常規軍、4000名空軍(其中1000人為高射炮部隊)、2000名華沙警衛團以及350人左右的黨衛軍偵查中隊。二是武裝警察、武裝黨衛軍,共計有5700人。三是各種機動部隊,如鐵路衛隊、工廠衛隊和特種小部隊等。

    為了防止蘇軍的干涉,德軍沒有動用駐防城市外圍的部隊,因為他們是對付蘇軍進攻的野戰部隊。但是,動用了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對起義者佔領的街區進行轟炸。

    儘管如此,起義還是得到華沙各種政治力量的支援,大家紛紛放棄價值分歧,團結到一起對抗德軍的鎮壓,前後堅持了63天之久。

    華沙起義很難得到英美盟國的軍事支援,這時的諾曼底登陸剛剛完成,盟軍還遠在大西洋沿岸,而派出戰略轟炸機顯然不適合起義的巷戰。

    因此,盟軍能提供的僅是空投物資,不過盟軍爭取到蘇聯的支援,雖然斯大林對於小小家鄉軍攻克華沙表示難以置信。

    從8月4日到9月21日,英國空軍給起義者空投物資,數量有說104噸的,也有說239噸的,因為沒有多少被起義者得到,確切資料無法肯定。

    9月18日,美國空軍出動110架B-17“空中堡壘”進行空投,107架(又說104架)到達華沙上空,為避免德軍炮火,空投在4000米高空實施,絕大部分被德軍收到。

    從9月11日到28日,蘇聯空軍也開始給起義者投放槍支彈藥、食品藥品等物資,共計達到55噸。蘇聯還真用心,鑑於盟軍高空投放的效果太差,居然冒著風險讓飛機低空投放。

    早先的時候,盟軍空投物資還能夠使用蘇聯佔領區的機場來降落。到來,蘇聯怕惹得一身騷,就不希望牽涉到起義裡面去,因此通告盟軍:盟軍的飛機在華沙空投後不得在蘇聯領土著陸,因為蘇聯人不想直接或者間接的同這場冒失的起義有瓜葛。

    反對歸反對,蘇聯還是給了一定的援助,除了空投物資外,起義期間蘇軍與德軍的戰鬥並未停息,而且付出不少的代價。僅僅8月上旬對德軍的進攻就算是約500輛坦克,造成德軍236輛坦克的損失。8月26日,蘇軍重新發動對黨衛軍第4坦克軍的進攻,推進到維斯瓦河東岸。

    9月13日,德軍放棄河東岸,並炸燬河上所有的橋樑,以阻止蘇軍渡河。14日夜至15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下屬的波蘭人民軍部隊渡過維斯瓦河與城裡取得聯絡。但面對強大而且佈防嚴密的德軍,波蘭人民軍傷亡慘重,陣亡、受傷、失蹤人數高達5660人,也就不大可能有所作為了。

    畢竟是以卵擊石,家鄉軍很快就發覺:起義太不靠譜。在9月3日的時候,就準備向德軍投降,3天裡有2萬平民被允許疏散出去。

    可是到了15日,看著波蘭人民軍渡河到城裡,家鄉軍又覺得有盼頭,就中斷了與德軍的談判。接著見蘇軍進攻受阻,28日又開始重新談判,直到10月2日簽字投降。

    華沙起義慘烈失敗,在那些政治人物的博弈背後,付出最大代價的確是華沙平民,估計平民死亡數字在15萬到20萬之間。

    另外,華沙及其周邊地區的大量平民被送到普魯斯科夫第121轉運營,很多人還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

  • 5 # 葉青9157

    把華沙起義的失敗歸咎於蘇軍的見死不救是不妥當的。其實起義最重要的政治意圖就是為了防止蘇軍對華沙的佔領。起義之所以失敗,是流亡倫敦的波蘭政府對形勢的錯誤判斷而造成的,當時,波蘭人還沒有能力獨自驅逐納粹德國,波蘭人將希望寄予英華人的支援,可是,英華人並沒有給予有力的支援,這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至於,蘇軍沒有給予有力的支援,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蘇聯人就是要利用德華人之手削弱波蘭的反蘇力量。波蘭流亡政府的失誤,英華人的失信,導致起義失敗,可他們卻推卸責任,將人們的指責引向蘇軍。政治上的失算,導致軍事上的失敗,從而使戰後的波蘭成為了蘇聯的附屬國。

  • 6 # 小松

    時間比較久的了,眾說紛紛。但是就是兩句話,前蘇軍有能力救華沙的起義軍,但是華沙起義軍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們沒能力抵禦德軍都的進攻,在互相不喜歡對方的態度下,蘇軍冷漠的看著華沙起義軍被鎮壓。

    一句話,華沙起義軍的統戰做的不好,應該圓滑的周旋在英蘇之間,勝利後在翻臉才是正確的。

  • 7 # 戰塲YOK1942419

    沒什麼見死不救,根本不想救,這件事雙方各有計算,波蘭人以為他們動手,裡應外合,蘇軍也有便宜,一舉擊敗德軍的機會是有的,如蘇軍同時攻城,德軍未必會死守,向西退卻也沒什麼不合理。蘇軍讓他們先打,再看情況才決定行動,這也絕不奇怪,德軍迅速鎮壓下去,蘇軍就暫不動手了,當日大概就是這樣。評論中太多人加上個人喜惡,對波蘭口誅筆伐,是沒有意義的,戰爭有很多事不像平常,你們沒試過,不會知道情況如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人的本性而言,哪種文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