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嶽懟歷史
-
2 # 以馬內黎
封建王朝的滅亡其實很多都是從新帝登基開始就註定的,如果帝王沒有足夠數量的子嗣以優勝劣汰的規則來競爭皇位,那這個王朝就會越來越弱,如果皇位交接沒有很平滑,內戚宦官干政將無可避免。明朝其實從嘉靖(明世宗朱厚熜)這裡就敲響喪鐘了,他是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照牛逼閃閃,可惜太貪玩,沒有子嗣,31歲就把自己玩掛了。可以發現,這哥們以後的每位新帝都像是大臣臨時找的,沒經過像清朝那樣的皇帝上崗系統來專業培養,宦官大臣們私底下搞來搞去。這裡不得不說明朝的後宮系統,管理太不專業了,無論皇帝怎樣辛勤播種,總是收成太差,龍脈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毀了。誰TM要是穿越回明朝,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訓,那就是女人千萬得管好。
-
3 # 孤狼嘯月31600808
孫承宗是不能挽救明王朝的.
明朝滅亡是從嘉靖、萬曆年開始逐步走向衰敗,這其中主要是由於宦官干政,什麼東廠西廠,司禮監。太祖朱元璋建國時就定下規矩:宦官不得干政!但是他的子孫沒有照辦,先是朱棣動用鄭和下西洋,接著朱祁鎮信用宦官王振,釀成土木之變的國恥,再是朱厚照重用劉瑾。使大明前期打下的輝煌偉業最後敗在了宦官手裡。皇帝昏庸,過於的中央集權,使明朝皇帝的一些不足日漸擴大,萬曆多年不上朝文官集團把持朝政內廷就是以司太監掌印太監為首的,政治和經濟漸次脫節,加之北部的遊牧民族長期騷擾,女真族的崛起, 自然災害頻仍、長期的農民戰爭等等多重原因最後導致崩潰。
孫承宗確實有治國才能,但外廷是由內閣首輔為首的文官集團,相互制約。皇帝都是被這兩股勢力所左右,很容易就被矇蔽視聽,言路堵塞,孫承宗實在無能為力。所以說孫承宗一人是不能挽救明王朝的。
-
4 # 純屬路過123456
當年明月的只是娛樂小說,看看樂樂就好了,別較真!實事求是分析,孫承宗實際不懂軍事,文官出身。只是資格老,教天啟讀書,能逗樂天啟。他的城堡戰術,根本是不切實際地為明朝挖坑。把城堡修到敵人門口把敵人圍住而獲勝,這個傻帽邏輯有點戰術素養的人都知道行不通。舉個例子,法國馬其諾防線很牛,但法國也頂多是想躲在後面防禦而已。如果有傻帽說,要把馬其諾防線修到柏林,打敗希特勒。我想法華人自己都會笑的肚子疼。明軍本身野戰就不行,你建個城堡,還未修好,城管就來拆違章建築了。儘管建好了,你也不敢出城野戰。人家不用出動挖土機。就是把你斷水斷電,圍困起來就死翹翹。你要來救援就更慘,還可以圍點打援,把你有生力量都吃了。後來實踐也證明,滿清要搞拆遷,清理釘子戶是很容易。大淩河,松錦之戰都是典型。而且滿清要入關,根本不用走關寧線。五次入關都是繞道蒙古,關寧線和馬其諾一樣廢柴。最諷刺是,孫承宗本身也是在一次滿清繞道入關打劫時被殺了。那時,估計他自己都懷疑人生,你們這些蠻夷,真不按套路出牌。幹嘛不走我精心規劃的關寧防線?
-
5 # 一枚明粉
當年明月嚴重誇大孫承宗,達到孫承宗水平的人很多。而且能拯救大明的要麼是能取得軍事上勝利,要麼是社會改革。
孫承宗在遼東訓教軍隊,恢復疆土,四年練兵11萬,收復關外四百里土地,而且還全面圍困後金,造成後金內部一度混亂。確實功勳卓著。但柳河之役證明孫老爺子在軍事上很難達到恢復水平,這是一個致命漏洞,他也是因為此才回家。第二次回家也是因為軍事上失敗。這確實是能力所致。
袁崇煥在遼東取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在事實上保住了遼東的土地,提高了明軍計程車氣,造成了女真內部事實上的危機。到了督師時期,組建騎兵集團,五部十五營,步兵車兵強化訓教,大量裝備西洋大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明軍的戰鬥力。己巳之變中,關寧軍在廣渠門,右安門,薊州城下,收復關內四城中證明已經具備與清軍野戰的能力。之後關寧被拆分為二,且缺乏統帥,但袁崇煥時候的編制,訓教儲存了下來,關寧軍依然雄觀天下。袁崇煥屬於軍事上解決女真的人。ps:袁崇煥對明代軍事史的影響還遠遠不夠。
孫傳庭到了陝西的時候,形勢一片大壞,兩個月時間捉了高迎祥。後來實行清軍清屯,對西安三衛進行整頓,一年的十年,清理白銀近20萬兩,後來年年如此,士兵一萬多,戰鬥力強悍。一舉在事實上解決了困擾明朝200年的問題,雖然孫只是謙虛的說只是恢復祖宗的一部分。這是社會改革,能深層次解決大明的內部危機,訓教真正的強軍。這種軍隊和關寧募兵的不一樣,譁變度很低。孫傳庭是能透過社會改革拯救大明的人。ps:孫傳庭的社會改革很缺乏研究。
盧象升,洪承疇等也是一流人才,但比起前兩位就差很多了。
至於歷史命運,孫承宗出身帝師,深得皇帝信任,也為同僚服氣。而袁崇煥,孫傳庭科舉偏後的,驟登高位和清軍清屯。都很容易得罪同僚。這也是官僚體制的弊端吧。
(關寧精銳)
孫承宗的軍事能力當年明月誇大了。
-
6 # 張煒52
說孫承宗不懂軍事,不好評價。但是說袁崇煥懂軍事,這他麼從何說起呢……袁四十幾歲才中進士,前三十幾年都在八股的海洋裡飄蕩,他又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也沒經歷過軍旅生涯,連時人時評都說袁好為大言,意思是喜歡吹牛逼。明朝覆滅是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出了問題,別說孫承宗袁崇煥了,朱元璋從地下爬出來一樣會完蛋。
另外,關寧鐵騎跟袁崇煥有個鳥關係,那是明朝將門碩果僅存的一條根,比九邊的歷史還要淵長,只不過明晚期徹底腐化,沒戰鬥力而已……
-
7 # 聰明的白痴let
當演義小說看看就行,真正的問題是明朝中後期軍隊腐化嚴重,沒有肉搏能力,只能據城而守,邊關將領靠僱傭蒙古人維持戰鬥力,而招來的明軍用來種地。其實清朝後期清軍也沒有了肉搏能力,只能遠遠放槍,再加上意志不夠,所以兵敗如山倒。其實我覺得明朝最奇葩的地方就是軍隊退化嚴重,建立才50年就打不了硬仗了,皇帝被抓走。還有軍隊軍閥化嚴重,出工不出力,不給錢就不打仗,吳三桂得到崇禎的救急慢悠悠的往回走,走了三天皇帝上吊,趕緊又回去了。還有就是缺錢,軍餉發不下來很多軍閥都倒向了後金,如果魏忠賢不死還可以收商業稅,光靠多收農業稅農民又起義
-
8 # 嘉佳小博士
當年明月的書確實寫的不錯,明朝那些事兒可謂是少有的入門級科普歷史通俗讀物了。裡面的語言生動活波,還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話,這也是他個人讀了那麼多書後的感悟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任何作者寫這種通俗的歷史讀物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自己的歷史觀念在裡面,這一點也是無法迴避的。所以在明事兒這本書裡,作者角度明顯是站在明朝這一方,就好比三國演義作者的正統是劉備一樣的道理,這一點大家不必過分苛責;畢竟能夠做到比較好的還原基本歷史事實,有能夠吸引肚讀者來看,已經很不容易了。當年明月無疑做到了,而且做的十分好,此處應該給與肯定。
前一段我提到,基本還原歷史事實,也就是說並不是完全還原歷史嘛。那麼我們回過頭來說孫承宗的問題。他有沒有能力麼?那是肯定有的,畢竟能夠貴為帝師,能夠官拜大學士,能夠督師關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挽救區域性的情況的敗壞,能說這個人沒有能力嗎,那是萬萬不能的。那麼說他是唯一能夠挽救明朝的人,我覺得他沒有這個能力;不光他沒有,幾乎整個明朝都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明朝的問題不是出在軍事上,也不是出在政治上,是因為土地兼併太厲害,需要一輪社會的改革。而這個改革卻又不是當時任何一個人可以推行的,那麼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明朝的軍事上其實問題不是很大,首先關寧防線那一部分其實還是比較堅固的,滿清在哪一帶確實沒有沾到什麼便宜。但是也僅僅是能夠受的住,你要說收復失地,那估計也沒啥戲。騎兵野戰,明朝不是後金的對手。再說農民軍的問題,一個孫傳亭幾乎把他們打的潰不成軍,這裡就不用多說了。
政治問題,有人說什麼內鬥呀之類的。其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因為經濟出了巨大問題,反應到政治上就是混亂不堪。比如說,國家打仗需要錢,那麼就去徵農民的稅。農民沒有錢,只能變成流民,流民成了兵變,朝廷又得去剿滅,這次又得收錢,收了錢又是一大批人造反。所以是銀子越花越多,流民越來越多,死迴圈一個。
問題就是出在,大部分土地已經被兼併了,兼併的這些人透過各種手段不去交錢。那麼越來越多的錢就壓在貧苦百姓身上了。如此下去,大明就是得了癌症一樣,沒辦法治療。
這個時候需要的一個極度強硬的政治強人,他強制推行社會體制改革,從而緩解或者解決這個矛盾才行。但是那個時候,明朝沒有這樣的人?
崇禎,頭疼醫疼,腳疼醫腳,沒有宏遠視野
就這一點也就證明明朝亡矣
-
9 # 大風1148
孫承忠實施的是步步為營的戰略,如果能夠得以實現就不會有滿清了。滿清入關就是從山海關進入的,而且是吳三桂把他放進來的,要是有孫承忠在,滿清哪裡入得了關,早就被滅了。終於輪到黑孫承忠了。
-
10 # 火器工坊
其實沒道理,雖然孫承宗確實很厲害,但是他並不是當時能夠拯救大明的人,事實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大明的滅亡,已然是個必然趨勢了。
之所以對孫承宗如此的吹捧,無外乎是因為那條被認為是堅不可破的關錦防線。由於明軍已經喪失了和清軍野戰的能力,故而孫督師另闢蹊徑,採用城堡加火炮的“烏龜”戰術,試圖將後金一點一點耗死。
不得不說,這個戰術,一直到1628年,都非常好使。因為當時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如果想進一步劫掠大明,錦州——山海關這就是唯一的路線。但是明軍憑藉著高牆和重炮,一次又一次的擊退了後金八旗的進攻,就這個趨勢,確實可以慢慢的把後金耗死。
但是人終歸是活範的,皇太極也不是傻子,為了擺脫困境,他先後征討了北韓和蒙古,還把大明拉攏察哈爾的糧草搶了過來,幫助自己成功的度過了嚴冬。除此之外,後金還發現了從薊州喜峰口進入關內的新路線。
隨後的故事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清軍多次繞道入關劫掠,尤其是土默特歸降之後,清軍可選擇的路線就更多了。如此一來,關錦防線的實用性大打折扣,孫承宗的計劃可以說差不多破產了。
雖然後來崇禎再次重用孫承宗督師薊遼,但很明顯,除了錦州的僵持之外,明軍在和後金的戰爭中沒有任何新的突破。尤其是孔有德投降後金之後,皇太極有了紅衣大炮,並且開始自行鑄造,這使得大明的火力優勢蕩然無存,一個個碉堡在清軍的火力面前,也早晚會變成一堆廢墟。
-
11 # 晨筱雨623
因為當年明月蠢啊。臆想著可以靠堡壘推進戰術收復遼東的孫承宗實際上是大明的催命符。真正有希望挽救大明的是熊廷弼。
-
12 # leoliu劉
孫承宗了不起,孫承宗是唯一一個給明朝續命的人,注意,是唯一一個!
看到這裡,就忍不住了,書看得多,看得透的真沒幾個!這裡我替孫老師證明,你們還真不配當孫承宗的學生,當年明月的意思都沒看懂,真是我唐唐中華沒人了!
先說引故,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裡,當年明月說名臣有四中人,開國之臣,中興之臣,續命之臣,亡國之臣,張居正是中興之臣,而於謙,孫承宗之流就是朝代的續命之臣!
孫承宗是大明國家戰略的制定者,不是戰術的執行者,只有在一個不敗的戰略框架下,才有袁崇煥們去執行戰術的天地。
在當時,關寧防線(寧遠,錦州,山海關)的制定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是大明晚期對後金滿清防禦最正確的選擇!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去防守住後金的進攻騷擾,自從關寧防線建立了以後,滿清後金是沒有辦法從關寧防線正面突破的,東邊是大海,後金沒有海軍,西邊是大山,要從這裡過進犯中原只能爬山!北邊還有個毛文龍動不動就捅一下皇太極的屁眼,這對後金來說是相當的酸爽的。
這裡解釋幾個問題,
一是經濟說,說明朝的經濟已經完蛋了,怎麼救都救不回了,但是,北邊沒有一個完整的防禦保護傘,沒有一個穩定的空間,你拿什麼去挽救和發展經濟,沒有關寧防線,後金一年搶你兩回,明朝早十年就破產了,大明早就亡了!
二是袁崇煥說,說崇禎冤殺了袁崇煥,是自毀長城,這裡我說,袁崇煥的歷史運用被誇大了,他的責任過錯還真不小!五年平遼就不說了,你就算十年不平遼,只要安安心心守住關寧防線,不讓滿清進來,崇禎也不會怪罪於你,守住了滿清,我後院就能安心發展生產,消滅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翔,崇禎還會殺袁崇煥?到時候袁崇煥就是第二個李成梁,戚繼光,世代鎮守邊關,世襲罔替了!
袁崇煥也真是能折騰,最後把自己都給折騰沒了,一上任,為了掙位子,就整這個搞那個,殺了毛文龍,這才是毀大明的長城,自從毛文龍被殺了,沒人捅皇太極的屁眼了,皇太極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一下子減輕我大清北方的壓力,我大清終於可以不用亡了”
然後我大皇太極就騰出手來,關寧防線我過不去,我就跑山西那邊爬山頭過來搶你北京,皇太極爬到了密雲,本來心急火燎跑過來救援的袁崇煥卻打起了小算盤,跟清軍野戰我損失不划算,我要到北京打防禦戰,導致北京周邊全被搶了,全北京人恨得袁崇煥牙癢癢,最後終於在北京城裡交待了,北京市民一口酒一口袁崇煥的肉好不快活!你袁崇煥是真不知道,放敵軍到首都北京城下是誅九族的大罪!
袁崇煥被辦了後,是誰給他擦的屁股?還不是我們孫承宗孫老師,叫回了祖大壽,用火炮趕走了皇太極留下佔著不走的代善,孫老師還真是戰略戰術全在行,能建關寧防線,能炮打大清,絕對是國士無雙!!!
第三個就輪到大清說了,大清得天下絕對不會一下子就得的,熬死了大明,就是沒打過大明的主體,等李自成滅了大明,收了吳三桂,打跑了沒有根據地的李自成,張獻忠,滅了群龍無首的南明,才得的天下,想想滿清也是威武,與大明之間幹贏了那麼多場仗,威武啊!英雄啊!可是就是過不了關寧防線,如果袁崇煥不折騰,安心守住關寧防線,毛文龍時不時的問候皇太極一下,孫子兵法說了,沒有百戰百勝的將軍,滿清那地界,只有人參和熊掌,不產糧食,所以皇太極物資補給全靠搶,百戰百勝是不錯,但只要大明贏一場,它就交待了!其實滿清得天下還要感謝李自成。
這篇回答篇幅比較長,還拉上了袁崇煥和皇太極捧場,但是我沒辦法,不交待清楚這兩個人,是沒有辦法給孫承宗和當年明月說清楚問題的,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很好的書,我從頭到尾看了七遍,有些人說是當年明月的主觀之作我也不反對,但是看書要看明白看透才能對他有一個客觀的評價,你說呢?!
沒有孫承宗,沒有關寧防線,大明早十年就交待了!這是結論!
注:也有說關寧防線是關錦防線
-
13 # 靜夜史
這個說法,乍一看非常扯淡,仔細一看還是扯淡,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再看一遍,才能發現,這種說法確有一定道理。
這一點,想必當年明月是感同身受的。
說起《明朝那些事兒》,就不能不提到孫承宗,作為優秀的明朝歷史類讀物,當年明月洋洋灑灑近百萬言,將大明王朝276年的恢宏歷史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而除了耳熟能詳的16位明朝帝王,作為明朝名人的孫承宗,被當年明月冠以“晚明第一人”、“最能拯救大明王朝的人”等極高讚譽,而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作為明朝死敵的清朝,對於孫承宗同樣讚譽有加。
但是孫承宗真實水平到底如何呢?今天的網路上對於孫承宗的評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除附和《明朝那些事兒》的忠實粉絲,更多人則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孫承宗大加批判。
提到孫承宗,我們就不能不說另外兩個晚明重要人物,一是熊廷弼,二是王在晉。
明朝末年,危機四伏,但也湧現了很多戰略家,熊廷弼、王在晉和孫承宗都屬此類。
而此時東北的女真已經崛起,嚴重威脅明朝東北,在這樣的背景下,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想,不過最後只有孫承宗的方案得到了實施。
從橫向比較,熊廷弼無疑是最好的。
但三人構想是縱向出現的,也就是說,在明朝崩壞,他人不可用的情況下,孫承宗“只相信自己人”的設想是符合明朝發展事實的。
但孫承宗卻忽略了最根本問題,即明朝的沒錢,所以最後必然歸於失敗。
明朝最大的目標不是收復失地,而是抵禦後金的同時,擋住蒙古,挫敗列強入侵,簡單說來就是續命,而孫承宗卻讓明朝更早掛掉,物資損失更是助長了清朝的崛起,簡單說來,這個戰略漏洞極大。
不過話說回來,在明朝大廈將傾的險惡環境下,孫承宗的做法又是最有可行性的。
後人看來,熊廷弼的戰略最早也最優。他主張“三方佈置”,將整個遼東作為戰略縱深,固守遼西山海關的同時,在天津、登萊等地訓練水師,並安撫北韓半島。
待到後金傾巢而出大舉進攻山海關時,從天津、登萊出發的水師可直搗後金老巢,北韓也可跨江襲擊後金側後,後金可能會因某一次的遠距離奔襲而萬劫不復。
聽起來這樣的釜底抽薪揚眉吐氣,但實施起來註定一地雞毛。先不說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剛性外交政策不會允許主動放棄領土的做法。雖然他們之前經常幹,但基本都是皇帝拍板。你熊廷弼再牛,也註定是臣子,而做臣子的,就是用來背鍋的。
熊廷弼身首異處的下場,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問題。而比剛性外交政策更要命的,是山海關離北京太近,如果三方佈置失敗,等於直接將皇帝推到前線,大明面對的200多年蒙古好不容易消停,註定是難以抵擋後金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熊廷弼不是皇帝,做不到三方的協調,像北韓這樣的爛泥有還不如沒有。況且,在明末腐敗透頂的政治環境下,即使皇帝也不能保證各部門的協調一致。
所以,熊廷弼的設想註定是理想化的。
相比之下,王在晉的想法很務實。
首先,遼東丟了;其次,大明沒錢。
所以王在晉提出“拒城撫虜”的策略。即固守該海關,在城外的八里鋪修建新城,互為犄角。而後招撫蒙古各部,引誘其進入遼西,成為明朝和後金之間的緩衝。
應該說,這種設想經濟環保,對於財政枯竭的明朝而言實在是價效比超高。但它同樣沒有縱深,一旦出事北京必萬分危急。而且和明朝打了200多年的蒙古真的靠得住嗎?誰也不敢說。
應該說,熊廷弼和王在晉的構想都很卓越,但卻都存在靠近北京的致命問題,而且將希望寄託在並不能百分百確定的外人身上,無論如何也是不靠譜的。
更重要的是,兩個戰略都將後金設定為“不搶明朝就一定會餓死的窮寇”,所以固守山海關守株待兔一定是靠譜的。可是後金不是程式,而是人,在靠近明朝的同時,他們還靠近北韓,靠近漠南蒙古。如果明朝龜縮在山海關內,沒有明朝干預的後金,即使坐大速度慢,也遲早會成為禍患。
相比之下,孫承宗“關錦防線”這個吞金巨獸,將明朝的迴旋空間儘可能地擴大,而且一城一地的修建,確實收到了所謂的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對明朝而言可能無足輕重,但是對孫承宗的個人前途而言卻是極其重要的。要知道沒有所謂的政績,再偉大的戰略都是無濟於事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戰法極大地吸引了後金的注意力,給後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威懾。對於領土擴張不夠積極的明朝而言,如果退守山海關,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徹底失去遼東和遼西,孫承宗的做法雖說極其燒錢,但貴在有作為。
而且趕走蒙古各部的做法,將不可控因素儘量降低,對於搖搖欲墜的明朝而言,這是最可行的辦法。
可惜,明朝的墮落速度比我相信想象的快太多,以至於孫承宗的戰略不僅難以成功,反而適得其反。
從明朝歷史發展的大環境來看,無論到熊廷弼、王再晉還是孫承宗時,明朝都已經到了氣數將盡的境地,在此背景下的任何戰略,都只是對明朝這艘大船的修修補補,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衰落趨勢,當然也包括孫承宗的關錦防線。
而明朝的貪墨環境,註定了即使明朝用王在晉的設想剩下銀子,也不可能充實到國庫中,所以相比之下孫承宗的構想是最實際的,他起碼給明朝帶來了一定的安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4 # 庭州行者
說實話,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裡頭,過度神話了孫承宗。孫承宗於天啟二年擔任薊遼督師,到天啟五年因為不堪閹黨的排擠而下崗為止,一共督師薊遼四年。這四年,他取得的最大一個成就,就是修築了著名的關寧錦防線。
努爾哈赤時代,後金主要的目的就是搶劫而不是佔地,所以,有些時候,努爾哈赤在洗劫完一座城池後便撤軍。孫承宗利用這一點修復了不少城池。他的關寧錦防線,以錦州為前鋒,寧遠為中堅,山海關為後方保障,三座城池之間修築軍寨城堡,使得努爾哈赤不敢繞過一座去攻擊另一座。同時,孫承宗提拔了袁崇煥,滿桂等青年將領,並且訓練軍隊。
可以說,這座精心打造的防線,在一段時間內起到了作用,遏制了後金的擴張之勢。孫承宗構築防線的目的,就是和後金拼國力,然後消耗後金,最終耗死後金。因為後金彼時當然經濟基礎相當薄弱。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的明朝,已經病入膏肓,內亂頻繁,內部已經矛盾重重,財政瀕臨崩潰,而關寧錦防線的維護又要投入大量支出,關寧軍的軍餉也不是一筆小數目。所以,明朝每為遼東多投入一兩白銀,則內部的矛盾又激化一分。這個計劃在消耗後金的同時,明朝本身在承受著更大的消耗。
更重要的是後金這一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皇太極繼位後便開始了封建化改革,其經濟基礎已經不再如同努爾哈赤時期那般單薄,生產力已經有了巨大提升。同時,先進的制度也極大加固了政權的穩定性。此時,清政權已經不再懼怕和明朝打消耗戰,不僅如此,清由於內部穩定,在消耗戰中反而佔有優勢。
再者,皇太極征服了北方的蒙古諸多部落,此時,他已經可以不必非得經過關寧錦防線,而可以直接透過借道蒙古的方式侵入內地。如此一來,關寧錦防線的作用便被大大削弱。此時的關寧錦防線,已經不能百分之百護佑明朝。
所以,孫承宗的措施,並不能真正拯救明朝。崇禎年間,明朝重新啟用孫承宗督師薊遼,孫承宗派遣祖大壽修復被前任督師高第破壞的防線,派遣祖大壽去完成此項任務,在大淩河,祖大壽遭到清軍攻擊,兵敗投降,孫承宗黯然請辭,歸田為民。這也說明了,孫承宗對於明末的局勢,無力迴天。
-
15 # 納爾遜E13
我認為,在歷史知識方面,可能很多人不輸給當年明月,但是,在歷史見識方面,國內沒多少人能超越當年明月!
很多人尤其是讀書人,都是才多識寡!知道人性,知道換位思考的,才算有基本的見識!
-
16 # Snowmaker
積重難返,誰來也白扯!
說經濟問題的,看看柳如是別傳裡的南明,一樣奢靡!看看進了北京的闖王,搜刮了多少錢財出來!
說小冰期的,滿清咋沒餓黃了?
符合歷史規律,氣數盡了!
-
17 # 仁者厚德載物
在明朝抗金名將中,孫承宗不如袁可立,更不如袁崇煥,袁可立與毛文龍密切配合,多次擊敗後金,袁崇煥更是幾次面對面擊敗後金及滿清兩位開國雄主努爾哈赤皇太極
-
18 # 殯儀服務小田
中原漢人王朝的滅亡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外敵入侵。二是土地兼併。
明朝是內部土地兼併引發經濟問題崩壞到極點,免疫力下降的情況下被內因和外因一齊要了命。
孫承宗只是一個能臣,推動太大的改革,他沒這個力量。
崇禎也不是雍正,他沒有攤丁入畝的勇氣能力力量和眼光。
-
19 # 東海龍宮胖頭魚長官
都怪哥倫布。全因為他於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從此歐洲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但是給東方帶來了災難。因為從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後,歐洲那些難民流氓就成千上萬的坐船湧上美洲大陸,去跑馬圈地,常年累月的去焚燒森林,終於經過了150年後,遮天蔽日的濃煙遮住了大氣層,擋住了太陽照耀東方的天空。最終導致了小冰河世紀這一天災,天災導致了中國這個傳統農業國家糧食產量驟減,而朝廷為了徵遼餉不但無法賑災反而加課稅,這下老百姓沒活路了只能跟著造反活命,不然闖賊不可能幾次的死灰復燃勢力做大最後逼得大明兩線作戰捉襟見肘手忙腳亂一頓亂拳然後兩眼一黑一命嗚呼。
回覆列表
首先明並不是亡於清軍入侵的,孫承宗只是封疆大吏而已何談拯救明朝。
明朝所需要的是一次從上到下的大換血,但是任何封建王朝都逃脫不出“不改革等死亂改革找死”的怪圈。明末有東林黨爭,清末有守舊派與維新派之爭,其本質都是一樣的,是千百年來固化的舊有思想在作祟。如果想平緩的做到思想觀念轉變,首先得有一個明君支援而為他得活的夠長,因為少說也要半個世紀之久。專制統治下的弊病就是,改革很容久就被下個皇帝推翻而前功盡棄,如王安石、張居正。所以歷朝歷代的改革都只是將從前的貪汙/灰色收入納為國家正規稅收,這樣的確會在短時間內做到富國的成效,但是後患是無窮的,貪官汙吏們總有辦法繼續搞錢,這樣就越來越加大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有名的黃宗羲定律。
明末連年天災,四處流民揭竿而起,外還有滿清入侵,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給明朝轉變的機會了。所以明亡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當年明月在《明事》這本書裡抒發了許多自己的個人感慨,的確孫承宗是個可惜的英雄,但歷史就是歷史,非一人之力所能改變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