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湖風輕雲淡

    有個海因裡希法則,一個特大事故背後是幾十個大事故,一個大事故後邊是幾十個中等事故,一箇中等事故後邊是幾十個小事故,一個小事故後邊是幾十個安全隱患。

    你看到了一隻蟑螂,其實家裡已經有一群蟑螂了

    明末的問題你看著是沒錢建奴流民藩王

    實際上後邊的才是大問題

    你只解決這幾個,無非就是按下葫蘆起了瓢

    還是直接造反吧

    簡單點

    明憲宗的時候,也是荊襄百萬流民,西南叛亂,努爾哈赤的祖宗叛亂,蒙古不老實,等等等等··

    而明憲宗在大家眼裡又是昏君,而且朝廷官員叫泥塑的閣老,紙糊的尚書

    然後這個昏君帶著一群不說話的畫像,居然就贏了·····

    反而崇禎時候,剛登基的時候都說是聖君,朝廷也是眾正盈朝

    然後輸了··

    想來想去,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

    明憲宗時候的官員,還沒有退休以後回廣東養老有能修一個四大名園的財力········

  • 2 # 十二月臺階

    …如何挽留明末的危亡,以現代人的通知古今的事實,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典型事後諸葛亮。事後諸葛亮有三點看法。

    第一,開放海禁,大力發展海上貿易

    (一)能給明朝的財政創收

    開放海禁最大的收益就是中國的商業貿易會非常發達,能給明廷創造大量的外匯收入。事實上在海禁甚嚴的明朝,海上貿易一般被海盜壟斷,還有為數不少的下南洋的華人,他們跟各國的貿易往來,讓他們賺的盆滿缽滿,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掠奪的白銀,大部分透過與中國私下的貿易往來流入了華人的口袋。中國沿海地區會成為東亞的貿易中心,什麼荷蘭東印度公司都要靠邊站。一方面商業貿易本身就能創造鉅額社會財富,另一方面,明廷可以對商業貿易徵稅,合理合法。

    (二)發達的商業貿易能給百姓帶來工作和謀生的手段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個自始至終都缺錢的朝代。尤其是崇禎即位後,捉襟見肘的國家財政更加難支,為了解決軍費,只有不斷的增加新的稅收。不但徵收對後金作戰的“遼餉”,還有用來鎮壓農民起義的“匪餉”,結果又加重了社會矛盾。被逼的活不下去的農民們不得不揭竿而起,於是帝國境內到處是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都是沒錢鬧的。如果海禁解除,憑藉發達的的商業貿易,資本主義的萌芽會迅速成長,將極大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百姓將有很多的謀生機會。如此一來農民起義在很大的程度上會被避免。

    (三)極大的發展資本主義,明朝會成為世界強國

    明末封建主義在世界已經日薄西山,新興的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貿易就是資本主義的生命,開放海禁會繁榮商業貿易,繁榮的貿易會促進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明朝和西方的交流將達到高峰,吸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制度等等,加以利用,極大的促進明朝的近代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會極大的改變明朝政治環境,明朝的社會制度會進一步最佳化轉型,可能會建立起類似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政體。明朝會最先出現產業革命,進一步成也世界強國。

    第二,針對亂民和外患剿撫並用

    針對農民起義和關外滿清要能屈能伸,關乎社稷存亡之時應屈辱求和,為自己贏得喘息時間。有實力則穩住長城山海關一線,實力不足,向滿清求和,讓出部分利益,一方面休養生息,另一方面騰出力量執行攘外必先安內,對內流民起義能招撫最好,編入明軍,奔赴山海關抵抗滿清。不能招撫者予以堅決打擊。直至消滅之,再徐圖攻滅滿清。

    第三,北方形勢惡化,效仿南宋,社稷南渡

    北方朝廷力量不足應對農民起義,就拱手讓於農民軍,由此敵人就少了滿清,而且農民軍既是敵人,也是屏障滿清的城牆。農民軍和滿清爭奪北方,明朝漁翁得利。南方向來是經濟發達富庶之地,在此休養生息幾十年,待時機成熟,舉兵北伐,恢復太祖時期的榮耀。即便北伐不成功,跟滿清和農民軍劃江而治,守住半壁江山那是妥妥的。施行第一條開放海禁,發展貿易,南方實力總有一天會對北方取得壓倒性優勢,恢復北方河山只是早晚的事。

  • 3 # 文博山東

    根據史料記載,明末的困境,其癥結就在遼東上。朝廷上下像槓精一樣,抱著恢復遼土的信念不依不饒地向關寧灌輸血脈,歷時三十年,耗盡了國家元氣,也耗盡了天下的敵愾,究竟寸土未復。開始的幾年還真的準備反攻,迨乎廣寧一失,則底氣盡喪,所餘二十三年,不過作作樣子給天下人、給自己看而已。每年花600萬左右的餉銀,養這樣一支不進不退的軍隊,所為何事?

    揆厥所由,守關寧者,所以守京畿也。所謂天子守國門,九邊則以為守天子者,而遼東則復為守天子者之首邊也。由此推之,傾天下之物力以供一隅,實以守燕京一城而已。乃至延寧甘固欠餉數歲而不恤,陝西荐饑而難顧,職此之故爾。

    欲解此死結,唯有興大振作,棄此析津一片土,遷都關中,或可上應天意,留宗社一線生機。

    其為中興計者,一曰收強兵。

    天下強兵,盡在延寧甘固四鎮,所缺者唯餉爾。使關中為京畿,則移所以餉薊密永昌者以餉四鎮,強兵得厚餉,兵勢大振,無復可疑。較之遼鎮招兵二萬,歷時一年尚不能半之窘境,利實倍蓰。使經營二十載,手握二十萬精兵,東擊北討,無往不勝,漢唐之業或可復見。

    一曰厭流賊。既以陝西為京畿,則賑蠲饋運,較之從前必大不侔,縱有旱荒,天下必匍匐以救,則饑民必不起,叛兵無所裹挾,針流賊之害,此釜底抽薪之藥石也。

    所慮者,一曰饋餉難。北京所恃以無恐者,漕運也。淮以南歲輸四百萬石入京以供京師之用,而以所以餉京師者移餉關中,道路迢遞,漢唐故道難復,縱可復其所費亦不貲,此須心計之臣深為籌畫者。否則流寇未起,天下騷然,不見闖獻之揭竿,先效元季之脫巾,所憂又不在蕭牆之外。

    一曰守燕難。新京既定,舊京作何防守、作何支餉,大費思量。若建奴趁機發難,則河北一片土恐非我有,唐季故轍,可為寒心。但建主喝竿鑑金元覆轍,向以入主中原為戒,或未必效契丹故事亦未可知。此在當事者虛與委蛇,或權以重臣節制河北,分漕糧百萬石以為守資,但令胡馬不得入牧可也,小敗小衄不必過而問也。

    一曰定議難。以宋藝祖之威,遷都關中之議,趙普一言折之。崇禎衝幼,輔弼盡皆庸碌之輩,群臣以道德為刀劍,日構玄黃,無論無人發遷都之端,即有發端者,亦難協於廷議。遷議不協,如此大事,豈是中旨可辦?脫有一事偶滯,百喙難辭,遷都必廢,而主上之尊嚴掃地,向後無以令臣工矣。此當以計行之,或假稱西方有叛,御駕親征,以群臣扈駕,及至其地,木已成舟,或可藉以集事。書生不可與謀始,當置之已行而責之以成,此又在審時度勢,見機而動,非紙上所能逆料者耳。

  • 4 # 歷史趣聞老王

    明朝的滅亡絕不僅僅是最後一任皇帝的無能造成的,除了明成祖朱棣其他的皇帝基本上不是懶政就是無能,宦官當權奸臣當道了百年,想不滅亡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裝修,瓷磚美縫請美縫師做比較好還是自己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