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貳品先生

    試問:如果寧古塔環境好,氣候又宜人,滿清為何還要打入關內,入主中原?就是現在的東北寧古塔一帶,冬天沒暖氣的情況下,又有幾個人能夠扛得住?凍不死人才怪!

    寧古塔,位於今天的東北牡丹江地區,清代流放犯人的所在地,但凡被分配到寧古塔,不死也只剩半條命!

    很多人說今天的牡丹江一帶不是很好嗎?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居住條件都是不錯的地方啊?怎麼就成為清代流放犯人的人間煉獄了呢?

    各位,你們冬天有幾個人不吹空調、不開暖氣的?你們那裡最低溫度是多少度?你們可知道寧古塔在冬季的時候是多少度?答案就是:

    零下三十度左右!

    清代時,一旦被流放寧古塔,將不得不面對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季,沒有暖氣,沒有空調,漫長的冬季,怎麼熬?

    那些平日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老爺們突然沒人伺候了,該怎樣自食其力?會種地嗎,懂得什麼時節種大豆,什麼時候種玉米和水稻、小麥嗎?更不用說織布做衣服了!

    所以,清代時,一旦被流放寧古塔,缺衣少食之下,對於那些犯人都是極其嚴重的後果!生不如死!

  • 2 # 孤竹公子

    首先要說明“寧古塔”並不是清朝乃至後金的龍興之地。龍興之地的意思是指這個朝代的起源、發跡或者肇基之地,顯然後金的龍興之地史學界公認的是“赫圖阿拉”,而不是寧古塔。

    根據清代史料《寧古塔地方鄉土志》的記載,天聰八年設官兵於遙遠堡,崇德三年移至寧古塔鎮守地方,順治十年設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五年移鎮吉林烏拉,寧古塔留副都統守衛。

    那麼清代的寧古塔老城具體是現在的哪裡呢?其實就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清朝時期,這裡是苦寒之地,環境惡劣,為了安撫這裡的守衛官兵同時也是為了懲罰罪犯,於是就將一些犯人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裡說的披甲人其實就是甲兵(馬甲、步甲)的意思。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將犯人發往環境惡劣的邊疆地區做法,如北宋時期,做為與遼國接壤的河北滄州一帶,也是犯人發配的主要地區之一,唐代將犯人發配嶺南甚至是海南島。縱觀清朝歷史,其實將犯人發配的地區不只是寧古塔,還有新疆、雲貴兩廣等地方。根據《大清律》的資料來看,清代傳送犯人是根據罪責輕重來決定所發配的地方,最重的是發配伊犁,其次是烏魯木齊(紀曉嵐就曾因罪被髮往烏魯木齊),然後才是黑龍江等處(包括寧古塔),最後是雲貴兩廣地區。這裡面還有旗人與民人的區別,一般旗人充軍發往黑龍江等處,民人發往雲貴兩廣等處,這也說明發往寧古塔的犯人多為旗人,一般的百姓是不會發往這裡的。有趣的是,乾隆實錄裡記載了一例將蒙古族犯人發往廣東的案例,看看乾隆是怎麼說的:

    ○理藩院奏、土默特蒙古丹達哩、協同烏爾圖那蘇圖。奪佔溫得爾庫之妻一案。分別首從。丹達哩、擬絞。烏爾圖那蘇圖、擬發往寧古塔充當苦差。得旨、凡達哩、依擬應絞。著監候秋後處決。烏爾圖那蘇圖、系蒙古人。若發往寧古塔。與伊本處無異。反得安逸。且恐增長惡習。烏爾圖、那蘇圖、著發往廣東煙瘴地方。充當苦差。嗣後審擬蒙古匪犯。俱照此例。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般發配人犯會避免將人犯發往其比較熟悉的生活地域,當然對於關內的旗人和漢人來說,邊疆地區都不是好地方。

    看了上面介紹的清代犯人發配地區就會發現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邊疆及環境惡劣的地方,不是苦寒就是煙瘴地區,說白了把犯人傳送到這樣的地方就是讓你受罪來了,同時還能給軍隊充當苦役,對朝廷來說是一舉兩得的事兒,所以寧古塔做為東北的苦寒之地,又是清朝統治東北的重鎮,需要大量做苦差的人,自然也是發配犯人的選擇地區之一了。

  • 3 # 北洋海軍炮手

    歷史沒學好吧,按照清朝的說法,清朝龍興之地是興京赫圖阿拉,屁個寧古塔。而且,清室先世猛哥帖木兒率領斡朵憐部從依蘭南遷,兩地也不沾邊。

    不過在清初,寧古塔長期是邊防重鎮,因為清朝當時能夠實際控制的最北邊也就是牡丹江一帶,對於北面的索倫各部尚未實際控制,僅僅是令其提供僕從軍、定期繳納貢品。一直到清朝大小俄華人也在向黑龍江流域滲透,這才重視黑龍江流域,將當地索倫各部編入八旗,並駐軍設定黑龍江將軍管理軍政事務。

    索倫少女

    在設定黑龍江將軍府之前,清軍每次都從寧古塔出發,一是招撫索倫各部,收取貢品;二是同沙俄作戰。在雅克薩之戰前,清朝在寧古塔將軍的基礎上,將其改為吉林將軍府,寧古塔改為副都統管轄軍政事務。

    即便寧古塔降為副都統也不算太差,畢竟寧古塔依然是邊防重鎮,寧古塔副都統在今天也是副省級,所以寧古塔不管降級前還是降級後,都有不少清軍的邊防部隊駐紮。

    寧古塔副都統衙門

    根據清朝對東北駐防八旗耕戰一體的管理,不管是戰兵還是守兵都有份地,而且份地交給奴僕耕種,壯丁只要軍事訓練以及執行各種軍事任務。因此,清朝對於犯人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意思就是讓犯人給邊防官兵當農奴。當然你也可以不當農奴,那就是流放,流放和罰沒為奴是兩回事。

    而且清朝這麼做也是有好處的,一來是充實了當地的人口,畢竟那種苦寒之地沒人愛去,只有讓犯人去;二來是帶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繁榮,畢竟被流放的要麼是知識分子要麼是手工業者,被罰沒為奴也是從事經濟生產。因此在清朝私人筆記當中,寧古塔就從冰山雪域變成詩書禮儀之鄉;由於經濟發展,清朝逃荒到寧古塔的百姓也有到了寧古塔,不願回家鄉的順口溜。

    其實說白了,當時東北之所以是苦寒之地是因為東北尚未完全開發,而對於寧古塔來說,當地的邊防軍人以及流放的罪犯和發配的農奴都是寧古塔的開發者。經過他們的共同努力,寧古塔從苦寒之地變成宜居之地,這也是中國歷史的巨大進步。

    全文完

  • 4 # z山海

    發配寧古塔,怎麼樣?雖蒙皇恩浩蕩,敕免不殺活命,但發配寧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之寧安市,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五年遷治吉林,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清朝的首任黑龍江將軍既由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升任。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移民進入東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寧古塔,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加之路途艱險,野獸襲擾吞食,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因而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僅供參考。

  • 5 # 北大爐爐

    相信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發現一些大臣在犯有重罪的時候,會被流放寧古塔,在《甄嬛傳》中,甄遠道全家曾被流放寧古塔,《延禧攻略》中,繼皇后的父親也被流放寧古塔,雖然最後是死在獄中,在兩部劇中,甄嬛和淑慎都說過:寧古塔是苦寒之地。那麼,歷史中的寧古塔是哪裡?

    從最初的寧古塔大致範圍來說 ,是位於今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中游地區。並且,寧古塔有新舊兩城的說法,舊城位於今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浪河邊的長汀鎮古城村,新城就是今寧古市寧安鎮。目前,關於寧古塔比較詳細的史料主要是清代初期流放寧古塔的文人詩文,其中,明朝最後一位兵部尚書張縉彥在《寧古塔山水記》有記錄:寧古塔者,命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並且,他還詳細地描述了這座小山的樣子,這座小山至今還在寧古塔舊城遺址東2公里,仍然叫做寧古臺。

    在女真人的發音中,寧古塔應是寧公特。寧公、寧古在蠻重是數量詞“六”,特、臺、塔式 “個”,因此合起來就是六個。在吳桭臣的《寧古塔紀略》一書中有記載: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題主問曰:清的發祥之地,為何稱為流放之地。題主在這裡慎重說以下,盛傳,清皇族祖先居住過的的寧古塔,且他的子孫有六兄弟曾分居寧古臺附近六城,並被稱為寧古塔貝勒,寧古塔也就是此意。但是,這裡的六兄弟居住的寧古臺附近六城與之前寧古塔女真發音的“六個”,並不是一個意思。努爾哈赤之祖應居黑圖阿喇,另外的兄弟五人分別住在章佳、覺爾察、阿哈河、尼麻喇等,這些都位於今遼東蘇子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寧古塔並非彼寧古塔,因此也不存在流放之地寧古塔是滿清的龍興之地的說法

    至於寧古塔稱為流放之地,答主認為一是此地極為苦寒,位於牡丹江流域,其二,寧古塔所在地區也是當時的邊疆地區,可以用以充當兵力。

  • 6 # 歷史吐槽機

    從歷史的角度看,寧古塔是清朝龍興之地沒有任何的實證,基本都是一些流放人的筆記或者民間傳說在以訛傳訛。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女真應該沒有任何存疑的地方,他起家是在圖倫城,位置應該在撫順東北方某處,可以把那算是龍興之地。再往前推,建州女真最初是牡丹江、綏芬河女真人南遷的,也可以認為那裡是龍興之地。寧古塔在正式的史料裡沒有顯示出與努爾哈赤或者建州女真有任何關聯。

    寧古塔之稱最早載於信史是在《清太祖實錄》中,萬曆三十八年“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不算完全信史的《滿文老檔》中也於同期有相似記載。大概意思是努爾哈赤派兵往那邊拓展地盤,但最重要的是獲得人口,前期的後金一直為人口兵員限制的厲害,漢民搶了會逃跑,也不擅騎射,所以更多向東北拓展去俘獲野人女真。

    至於為什麼會成了流放之地,其實很簡單,沒有其他地方能流放了。根據律法,流放的刑罰是根據罪行決定遠近的,有千里、兩千裡,三千里之分。倒黴的是那時候中華的領土其實開發的差不多了。向南原來荒蠻的嶺南之地都很富庶了,海南也不是環境很糟糕,不適合流放吃苦。向東不用說了,基本沒啥荒涼地方了,去那邊流放搞不好是回鄉,明朝就鬧出過這種笑話,把袁崇煥的家屬流放廣東,其實袁崇煥是廣東東莞附近出身的。向西清朝初年的時候沒穩定佔據甘陝和新疆,那邊是準格爾汗國的地盤,所以邊界之地也不算荒涼,路程也太近了些。想來想去只有向北的環境最惡劣,適合流放。在東北三邊中就寧古塔最遠、環境最惡劣,不選那裡還能選哪?

    再後來,噶爾丹之亂徹底平定,清朝很多人就不再往寧古塔流放了,新的流放地是新疆,林則徐就享受過流放新疆的待遇。其實清朝還有另外一個流放地不太有名,叫尚陽堡,位於鐵嶺清河附近,吳三桂的族裔很多是被流放到那裡的。所以老朽經常和本地姓吳的朋友開玩笑說他們是吳三桂的後裔,至今沒被打死真是萬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寫東西,但堅持不下去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