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毛文龍拜金國汗纛下致書。不佞常銘之於心,宣之於口,存之於中,一時不忘。因所遣使臣之言,同氣同意,即遣回國。又聞初遣之使臣,照舊攜禮物前來我處等語。當時,皇上遣戶部大臣送錢糧至島,並將所乘船撤回鐵山。其時汗所遣使臣,未經查實,誤入戶部。使臣及所攜禮物,盡被擒獲,解往京都。不佞聞之此,遂連夜遣人赴京,賄銀四萬兩,始獲赦死,養之於內地。請少待數日,奮力交涉,俾還於汗。正在煩惱之際,突有喀山牛錄下諸申八人逃來,伊等言稱:我汗與諸貝勒原以一心倚爾等行事等語。不佞聞此,愈覺不安。嗣後遣來之人,須仔細辨認為善也。無論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兩面夾攻,則大事可定矣。我不分爾所得,我亦不歸爾管轄。特致書以聞。"

    毛文龍對皇太極極不尊重,在稱呼居然用“爾”,"爾"相當於"你",在古代封建社會,非常講究高低貴賤,非常注重禮節的,“爾”在古代是上級對下級,皇上對臣下,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或者平民百姓之間稱呼,對於地位高於自己的你稱“爾”,是很不禮貌的,這就好比,日常生活,單位裡我們對地位高的領導的稱呼,一般稱呼是:“姓+官職”,或者“您”,而不能直接稱呼“你”,毛文龍當時只是明朝的一個將軍,而皇太極貴為後金的國主,而且當時後金正值強大之時,毛文龍多次被後金軍打得灰頭土臉的,即然向滿清投降,用詞上應該會很謙遜,為何連最起碼的禮貌都不懂?完全是寫給平輩之間的信,而且一點禮節都沒有,其中這句話“我不分爾所得,我亦不歸爾管轄”更是顯得無禮,翻譯成白話就是“我拿到戰果不會分你一點的,並且我不會受你管的”毛文龍太狂妄吧!說話一點不婉轉,居然直接就向皇太極表明我和你的關係是平等的,不是什麼上下級的關係,如此不尊重皇太極,毛文龍是不是吃錯藥,有點犯糊塗了?

    再轉述袁崇煥和皇太極之間的議和信:

    "遼東經略使致書於滿洲國汗帳下:再辱書教,知汗漸息兵戈,休養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鑑之,將來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無量也。往事七宗,抱為長恨者,不佞寧忍聽之......"

    袁崇煥稱呼皇太極為汗!這才合呼理情的嘛!再看皇太極給袁崇煥的信:

    "遼東經略使致書於滿洲國汗帳下: 大滿洲國皇帝致書明袁經略:吾兩國所以構兵者,因昔日爾遼東廣寧臣,高視爾皇帝如在天上,自視其身如在雲漢,俾天生諸國之君,莫能自主....."

    皇太極稱呼袁崇煥為“爾”!皇太極地位高於袁崇煥,自然可以稱呼袁崇煥為“爾”;

    再轉一封史可法寫給多爾袞的信:

    "...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隨遣使問訊吳大將軍,未敢遽通左右.....,煩貴國憂....."

    史可法當時南史重臣,多爾袞只是親王,多爾袞身份比史可法略高,史可法在信中稱“貴國”,也沒有用“爾”之類的詞;

    所以我認為毛文龍寫給皇太極的那封信,很無禮!

    《臺灣文獻叢刊》中記載滿文老檔案說毛文龍共有七封對皇太極的 投降信,則更加離譜,:

    其中二,三,四封就很搞笑了:

    第二封:“天 聰六 年 四 月 , 毛 文 龍 上 書 曰 : 毛 文 龍 上 書 於 滿 洲 國 皇 帝 :”,

    第三封:"又上書曰:毛文龍再拜上書於滿洲國皇帝陛下:"

    毛文龍上書四

    第四封:又上書曰:毛文龍再拜上書於滿洲國皇帝陛下"

    天聰六年毛文龍已死了好幾年了,為何死人還能和皇太極能寫信?再者天聰六年,皇太極也並末稱帝,毛文龍為何又稱呼皇太極為皇帝?這又是明顯有人偽造!而且是個很粗心,糊塗的人偽造的,即然二,三,四封信明顯是假的,五,六,七封信如果是根據時間順序來排列的話,那就更是假的,看來清史《滿文老檔》的可信度真是令人不敢恭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生應隨緣,惜緣,但不能攀緣,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