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汪紅英名班主任工作室

    這句話源自《莊子·外篇·胠篋》一文。根據莊子的文章大意,這裡的“聖人”應該不是指受莊子推崇的遠古時期軒轅、神農、容成、伯黃那樣的人物,可能是指被莊子否定的先秦時期王國諸侯以及楊朱、墨翟那樣的人。

    莊子認為,“聖人”的治國之術並非上策,盜賊總能找到施政者的漏洞,甚至“竊國者為諸侯”,“聖人”之策並不能根除大盜之行。所以,應該抨擊聖人,釋放盜賊。摒棄聖人的偽智巧術,“舍夫種種之機”,才能不“亂天下”。這與老子的治國理念相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就像在鍋裡烹小鮮魚,不要反覆攪拌小鮮魚,否則,小魚破碎,失去秩序。同理,若使社會安定,則不可擾民。聖盜之爭,永無贏家。“無為而治”才是真正的有為。莊子的文章透過大量的寓言、故事、類比和推理來啟發別人,從現象直達本質,說理極其深刻而且生動。

    在莊子看來,聖人與盜賊是對立存在的關係。若除盜賊,必毀聖人才行。“絕聖棄智”,否定“聖人”之治,施以德治。夏商周春秋戰國以來,人治不斷走向崩潰。莊子的道德之治與無為之治,是對這種歷史與現實的治國策略的反思與對策。他主張返璞歸真,棄法、術而施道、德,才能實現“至德之世”。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法,失法而後術”,所以說,莊子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具體化與形象化的表達與繼承。

    莊子與老子是一脈相承的。他們都是把修身之術推廣開來,擴充套件到治國之術。他們都主張人道必須符合天道執行之理。他們都主張消除對立,尋求社會和平安定;棄繁從簡,尋求人生自由解放,這樣才能找到更高的存在秩序。在當代,中國一直倡導的德治與法治相結合,便是古代道家與法家思想的融合、實踐與用世。

  • 2 # 情深深語夢夢

    這句話並非韓愈所說,他只是在自己的文章《原道》中引用,引用如下: 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鬥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意思是:如今道家卻說:“如果聖人不死,大盜就不會停止。只要砸爛鬥斛、折斷秤尺,人民就不會爭奪了。”唉!這都是沒有經過思考的話罷了。如果古代沒有聖人,人類早就滅亡了。為什麼呢?因為人們沒有羽毛鱗甲以適應嚴寒酷暑,也沒有強硬的爪牙來奪取食物。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版權應屬莊子,《莊子·胠篋》中說:“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認為所謂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等,都是人道譭棄,是人為標榜出來的東西。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來大盜,何須聖人。莊子說聖人不死,倒不是說詛咒聖人都要死掉,也不是說希望盜蹠一直存在,只是希望按照他的無為和齊物的思想,取消一切差異,讓世界按照他原來的樣子執行,這個原來的樣子,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道! 隋唐時佛教盛行,儒學在思想學術界影響日漸衰微。韓愈在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同時,又作《原道》,以維護儒學的基本觀念,掃除佛教的思想影響。 在《原道》中,韓愈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對儒道的理解:“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為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以此為據,他批評了道家舍仁義而空談道德的“道德”觀。他回顧了先秦以來楊墨、佛老等異端思想侵害儒道,使仁義道德之說趨於混亂的歷史,對儒道衰壞、佛老橫行的現實深表憂慮。文章以上古以來社會歷史的發展為證,表彰了聖人及其開創的儒道在歷史發展中的巨大功績,論證了儒家社會倫理學說的歷史合理性,並以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為對比,批評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國家於不顧的心性修養論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們對社會生產生活和綱常倫理的破壞作用,提出了“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的具體措施。 《原道》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提出了一個“道統”的授受體系。韓愈在重申了儒家的社會倫理學說後,總結說:“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宋儒所樂道的“道統”的形態即由此而來。關於韓愈的“道統”說,《原道》最直接的打擊物件是佛老,韓愈所要誅的“民”,也是士農工賈四民之外的佛老二民,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原道》的指責顯然是不合適的。韓愈從國計民生的角度指責佛老破壞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這種基於現實功利的批判無疑是有力的。唐代的僧道不納賦稅,不服徭役,所以逃丁避罪者,並集於寺觀,“至武宗會昌滅佛時,官度僧尼已達二十六萬多人”。 《原道》強調“君君臣臣”的等級秩序,還隱隱地將矛頭指向了另一個強大的對手,藩鎮。對於這一點,陳寅恪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經揭示。他認為,韓愈在文章中屢申“夷夏之大防”,其中實包含著對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局面的深憂,因為安史是“西胡雜種,藩鎮又是胡族或胡化的漢人”。此說雖有理,似略顯迂。相比之下,倒是蔣凡先生之說更為顯明。《原道》中說:“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誅。”藩鎮割據之地,朝廷政令不行,租賦不入,這樣的亂臣賊子,正在可誅之列。只是由於當時藩鎮勢力正熾,韓愈才不得已以曲筆《原道》加以誅伐,實有著強烈的干預現實的用心。 可見,韓愈的思想與到加斯像是不同的,道家主張無為和齊物,取消一切等級差異,二韓愈主張君臣等級差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軍為何要襲擊蘇萊曼尼?蘇萊曼尼是什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