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川味小哥
-
2 # 中國鏟史官
1925年11月22日,民國著名刊物《文學週報》上刊登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隨即,這篇敘述父愛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並在此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這篇散文還是中學課本中的必學課文。《背影》中的父愛感動了無數人,卻鮮少有人知道,朱自清這篇文章背後的辛酸故事。
有時候,真正要讀懂一個作者不能看他寫了什麼,而恰恰要看他沒寫什麼。
分析朱自清《背影》裡巧妙一筆帶過的部分後,真實的朱氏父子關係隨之浮出水面。原來:《背影》的溫情背後,是一段極致糾結的父子關係。
成年後,直到這篇名叫《背影》的文章成文前,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一直處於衝突、失和的狀態,他和他之間,甚至還曾因為朱自清妻子武仲謙的緣故,而一度曾斷絕父子關係。
今時的世人,記住的是《背影》裡“你站在原地不動, 我去給你買個橘子”的溫馨梗。可真實情況卻是:這僅僅是後來朱自清刻意選取回憶的結果,買橘子的當時,這兩父子之間便已矛盾重重。
在《背影》中,朱自清從1917年寒冬拉開全篇。他在文首寫到:
“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
但朱自清卻並未交代:“祖母為何死了”,“父親的差事又為何交卸了”,他甚至也沒交代“祖母的死與父親差事交卸之間又是否有關聯”。
是朱自清覺得沒有必要嗎?顯然不是,朱自清只一筆帶過這所有,恰只是因為前文講到的“刻意選擇記憶”的結果。朱自清不肯講更多的另一個原因是:家醜不可外揚,子不言父過。
撥開歷史雲霧,來看真實的歷史。
真相從來赤裸裸且醜陋不堪,朱自清開篇的家變背後的真相亦是如此。
1915年,朱自清父親朱鴻鈞(又名朱小坡)在徐州任榷運局長,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菸酒公賣局長”。
這本來是好事,升官發財從來是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可人的慾望總是這般奇怪,擁有權勢之後,往往不是知足,而是想要更多。
朱鴻鈞當了大官兒之後,竟被男性荷爾蒙驅使,偷摸著徐州又續娶了一房姨太太,幹起了“金屋藏嬌”的事兒來。
雖然民國時期已經開始實行一夫一妻制,可畢竟體制還不成熟,所以,朱鴻鈞納個小妾本也不是大事。可關鍵是,朱鴻鈞幹這事之前,並未知會揚州老家的潘姓姨太太。
潘姨太素來不是吃素的主兒,她在老家得知丈夫辦的這事兒以後立馬怒火中燒。隨即,潘姨太竟一不做二不休、直奔徐州上演了一哭二鬧三上吊的精彩戲碼。一時間,滿城風雨。
當官的鬧出這麼大丑聞,其結果可想而知。因為影響極其惡劣,加之朱鴻鈞又在此間被查出挪用公款,他很快便被革職查辦了。
這便是朱自清筆下“父親差事也交卸了”的真正原因!朱自清自己也說了“福不雙至、禍不單行”,緊接著,朱自清祖母、朱鴻鈞生母因不堪承受家庭變故,竟被活活氣死了。
這便就是朱自清筆下“祖母死”的真正原因。
這一年,朱自清剛剛20歲,正在北大哲學系讀書。正是在一變故之後,為了減輕已無收入之家的經濟負擔,剛剛與妻子武仲謙結婚不久的他決定提前一年畢業。
朱自清與祖母關係極好,祖母過世他自然難過非常,可在這難過之後,他更多的是對父親朱鴻鈞的怨恨。畢竟,若不是父親乾的這些荒唐事,年僅71歲本無病無痛的祖母定不會這麼快過世。
朱自清的情緒朱鴻鈞看得很清楚明白,這點,從家變後,他在見到兒子時第的第一句便可看出。朱鴻鈞見到兒子後,看著兒子道:
‘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這話極盡哲理,但放在當時的情境下,卻非常不合常理。因為,朱鴻鈞才是喪母的人,換言之:他才是真正需要安慰的人。
這點熟讀詩書的朱鴻鈞明白,已經是頂級學府大學生的朱自清也明白。可朱鴻鈞卻反過來安慰朱自清“不要難過”,勸慰他“天無絕人之路”。
為何出現這樣的反常,很簡單,因為朱鴻鈞從朱自清的臉上看到了他對自己的怨恨。
也就是說,朱鴻鈞這句話表面是安慰兒子,實際是想告訴兒子:不要怪我,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定能想到辦法補救。
實際上呢,朱鴻鈞想到補救辦法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且不說“人命不能迴天”,就是後來家裡的經濟狀況朱鴻鈞也未能補救得了。
朱鴻鈞丟官失業後,仕途是完了,那麼接下來全指著他吃喝的一大家子怎麼過活呢?朱鴻鈞的應對是兩個法子,即變賣家產,舉債。
不用想便知道,這樣的法子只是一時之計。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丟了官卻未丟一身官家脾氣的朱鴻鈞還終日怨聲載道,他的脾氣也跟著暴躁起來。
朱鴻鈞的官家脾氣註定他不會去想法掙錢,這樣一來,挽救這個家庭的擔子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已經成年的朱自清身上。
朱自清是個孝順懂事的孩子,他下定決心提前一年畢業後便日夜苦讀,要在最高學府把兩年的學業一年完結,這絕非易事。但最終,朱自清咬著牙挺過來了。
畢業後的1920年,因成績優異,朱自清得以在杭州第一師範學校任教。
開始掙錢後,朱自清每月都將自己一半的工資寄回家裡養活朱家人。剩下的另一半,自然是留給自己這個小家庭,彼時,朱自清長子朱邁先剛剛兩歲。
朱鴻鈞是封建大家長,而兒子朱自清卻是新思想洗禮下長大的年輕人,這便也註定了兩父子之間的矛盾將很難調和。
此時兩父子的情況是:跨入新時代的朱自清迫切想要追求人格獨立,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父親朱鴻鈞卻想要像封建大家長一樣繼續控制兒子。
很快,朱鴻鈞的大招便上場了。
1921年,朱自清回揚州任省立第八中學教務主任,雖然此時朱自清由高校進入了中學部,可好歹他也升了官,收入也相應地提高了,朱自清很滿意。
可朱鴻鈞卻並不滿意,他不滿意的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名校畢業的朱自清不應該做教師這種清貧的職業。這話說得更直白一些便是:朱鴻鈞覺得朱自清掙得太少了。
可就在父親嫌棄錢少的當口,因為朱自清妻子再次懷孕生子,他不得不將更多的錢放在自己這小家庭的開支上。如此一來,他交給父親的錢自然也相對減少了。
這本來也沒什麼,要知道朱自清現在也是有兒有女的獨立的人,給父親錢那都是情分。可朱鴻鈞卻在小妾的挑唆下,利用自己與校長的私交,直接讓學校把朱自清的工資送到家裡以補貼家用,而不讓朱自清支配自己的工資。
在這其中,還有一件事情是朱自清一直料想不到的。因為他工作繁忙,妻子武仲謙多數時候都是帶著孩子和父親還有小媽生活在一起。父子關係交火之下,武仲謙不可能不受到牽連。
武仲謙雖是朱自清包辦婚姻下的妻子,但他們兩人異常恩愛,平日裡性格開朗活潑、喜歡笑的妻子,還是朱自清生活中最大的一抹Sunny。
可後來,朱自清發現妻子慢慢變了,她開始鬱鬱寡歡也不愛笑了。很久很久以後的後來,朱自清才知道,妻子武仲謙的笑的消失,竟與父親朱鴻鈞有關。
前文講到過,朱鴻鈞丟官失業後一直抑鬱暴躁。家裡有個隨時可能暴炸的火藥桶,全家自然是小心翼翼了。
家裡境況不佳,接連生育的武仲謙日子自然也不那麼好過。但武仲謙畢竟性格開朗,所以,即便日子不難麼好過,她也經常笑嘻嘻的。
這本是好事,畢竟Sunny才是真正掃除陰霾的關鍵。可朱鴻鈞卻不那麼認為,不那麼認為的他只要看到武仲謙笑便會破口大罵,在他的邏輯裡:家裡都這樣了,你竟然還笑!
無數次因為“笑”而受盡公公冷嘲熱諷後,武仲謙的笑容便越來越少了,到最後,她不僅笑不出來還終日在房間裡偷偷抹淚。日子久了之後,武仲謙聽到別人的笑聲時竟也和公公一樣,覺得分外刺耳了。
這一切,在外頭忙工作的朱自清並不知情,武仲謙也從來不想為這些家庭瑣事叨擾丈夫。在傳統的武仲謙眼裡:為丈夫分擔家裡家外,是她的分內職責。即便這件事到後來越來越難,甚至到她因鬱結於心而染病,她也未曾和丈夫朱自清提起過。
可終究,這一切還是被心細如髮的朱自清知道了。心疼妻子的朱自清覺得,武仲謙和孩子不能再長期與父親住在一起了,他也該讓父親知道一些自己的厲害了。
畢竟,人世間的“孝”和“順”本不應該放在一起,“孝”如果非得在錯誤的時候也“順”,那麼這“孝”也便成了“愚孝”。
思來想去一個多月後,朱自清憤而帶著妻子孩子辭職前往寧波、溫州等地謀職。
擺脫公公朱鴻鈞以後,武仲謙才慢慢在朱自清的安撫下漸漸有了笑容。妻子的笑,後來被朱自清寫進了小說《笑的歷史》裡,這篇小說裡講的正是妻子在家族中的不幸遭遇。
也是從這時起,朱鴻鈞、朱自清的父子關係徹底陷入了僵局。在這之後,他們本有一次可以和解的機會,但或許是時機未到,這一次可能的和解機會,到最後竟成了讓雙方關係愈演愈烈的催化劑。
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動緩和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於是,他便帶著妻兒回到了老家杭州。讓朱自清怎麼也沒有想到的是,朱鴻鈞竟連門都不讓他們一家子進。
最終,在家人的勸說下,朱鴻鈞雖然讓朱自清進了家門,卻始終對他不理不睬。朱自清在老家待了幾日後,極其怏怏地回去了。
正是在這一年,鬱結於心的朱自清在12月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長詩《毀滅》。詩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說得便是自己和父親之間的矛盾。
1923年,朱自清再回家探親,這一次父子正式決裂。
這一次團聚,兩父子積蓄多年的怨恨終於爆發。朱自清認為,自己的工資應該由自己支配;朱鴻鈞則覺得“父親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衝突中,朱鴻鈞還提到了武仲謙,稱她那愛笑的性格很讓人惱火,他還痛斥朱自清未好好管教妻子。
這樣的言論,徹底刺激了朱自清,他本對父親對待妻子的方式心存不滿,可父親卻反過來怪他和妻子,這是他怎麼也無法接受的。
悲憤之下,朱自清轉身離開了家,這之後幾年,他都幾乎未與父親聯絡過。
這便就是散文《背影》開頭“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和結尾“最近兩年的不見”的真實背景。
文人的文字總是這般藝術,藝術到非得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拿上面的“不見”來說,“不見”與“沒見”是一個意思,但她們表達的內涵卻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見”代表“沒見”,卻顯然是“主動的沒見”。
朱自清的主動幾年“沒見”,終於讓父親朱鴻鈞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種種。1925年,身體慢慢不如從前的朱鴻鈞開始思念兒子。
朱鴻鈞對兒子朱自清曾給予了最多的愛,也曾傾注了最多的心血。朱自清出生前,朱鴻鈞曾有兩子,可他們都早早夭折了,這自然更加加深了他對兒子的疼愛。
朱自清的成才路上,也離不開父親朱鴻鈞的引導。
因是實際長子的緣故,朱鴻鈞對朱自清的教育極其看重。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羅玉鳳在講到朱自清上學時的經歷時說:
“朱自清白天在新式學堂上學,晚上被父親送去夜塾繼續讀文言文。”
朱鴻鈞這樣做,自然是因為:從傳統教育中走出的他不放心新式學堂。另一方面,朱鴻鈞如此費勁心力地栽培兒子,是因為他想讓兒子接受全面系統的教育。
朱自清少年時期,每天回來朱鴻鈞都要檢查他的作文。遇到寫的好的字句,朱鴻鈞還總會拿起桌上的豆腐乾、花生米獎勵兒子。當然,如果文章不好,朱鴻鈞也會責備兒子。最厲害的時候,動氣起來,朱鴻鈞甚至會將他寫得不好的文章投進火爐燒掉。
這般盡心盡力的教育下,朱自清成才自是必然。
付出和愛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劃等號的,為朱自清付出如此多心血的朱鴻鈞自然是深愛兒子的。只是,世間有付出越多越想付出的父母,也有如朱鴻鈞這般付出越多要求越多的父母。
朱鴻鈞對朱自清付出越多,晚年遭逢不幸後他便越發對兒子要求多了。
通常,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人多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折騰,另一種則是接受。很不幸,朱鴻鈞是前者。這樣折騰的結果,勢必是決裂。
但好在血溶於水,朱鴻鈞與朱自清畢竟是父子,打斷骨頭尚且連著筋!父子之間縱有再大的仇怨,也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消逝。
1925年,朱鴻鈞提筆給在北大教書的兒子朱自清寄來了一封家書。在信裡,他寫到: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這封信表面在絮叨家常,實際卻散發著濃濃的“求和解”的氣息。為此,朱鴻鈞甚至不惜“咒”自己“大去(死)”。
任何一個子女聽到父母跟自己說“自己可能快死了”,都會傷痛感懷,何況已與父親決裂幾年的朱自清。捏著父親的信箋,朱自清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他和父親這幾年的積怨,竟在父親跟他哀嘆“大去不遠”的瞬間土崩瓦解了。
隨之湧上心頭的便是父子間骨肉相連的情感,和父親已年邁自己還未盡孝的悲嘆。此時再看自己身邊天真浪漫的孩兒閏兒,父親與自己過往的點滴如潮湧來......
人類的記憶總是這般神奇,它從來是被情緒和情感主導的。當你愛一個人時,你會選擇記憶那些愛的瞬間,當你懷疑或者怨恨某個人時,你的記憶鏈條上將全是不好的回憶。
怨恨消散之際,便也是朱自清與父親溫馨、美好記憶的復甦時刻。在“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裡,父親與自己初現矛盾時的在火車站分別時的情景,竟也與以往全然不同起來。
以往回憶起這些,朱自清滿滿都是怨言甚至懊惱,可這一刻,他想到的全是父親的不容易和對自己的愛的點滴。
隨即,徹夜無眠的朱自清將記憶中與父親南京浦口送別的情景,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成了《背影》。
散文中,朱自清不僅對父親多年的荒唐行為隻字未提,也一筆帶過了父子幾年的失和,而是將大量筆墨用在了:父親送“我” 去火車站,叮囑茶房照應“我”, 給“我”買橘子等等愛的細節上。
這篇文章最初的目的是迴應父親的和解意圖,說來它最終出人意料地被選入課本並感動中國,實在是出乎朱自清本人意料。當時的朱自清只是想用它告訴父親:我懂你的愛,也原諒你過往的種種。
在《背影》一文的末尾,朱自清還寫到:
“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不久,朱自清以《背影》為題的散文集出版,書被寄到朱自清老家時,拿到書的朱鴻鈞迫不及待地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讀著兒子的文章。
朱自清三弟朱國華在回憶父親看到《背影》散文集的情景時說:
“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那一刻,這對積怨多年的父子,終於盡釋前嫌。
由於代溝、家庭瑣碎等,父母與子女的種種衝突普遍存在。然而,如朱自清與父親朱鴻鈞這般,最終得以全然化解的卻並不多。
朱自清與父親的最終得以和解,歸根到底在於:父子兩都各退了一步,且採取了有效的溝通方式。
天下間,父母與子女的愛,從來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只要用合適的方式做到有效溝通,任何的父母與子女,都可以朱鴻鈞與朱自清這般:縱再多糾葛恩怨,最終也只餘《背影》裡的滿滿愛!
相關參考文獻:
《朱自清全集》、《兒女》、《朱國華:朱自清寫〈背影〉的背景》等
-
3 # 仲夏之魚0828
抄於其他條文:
1925年11月22日,民國著名刊物《文學週報》上刊登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隨即,這篇敘述父愛的文章引發強烈反響並在此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這篇散文還是中學課本中的必學課文。《背影》中的父愛感動了無數人,卻鮮少有人知道,朱自清這篇文章背後的辛酸故事。
有時候,真正要讀懂一個作者不能看他寫了什麼,而恰恰要看他沒寫什麼。
分析朱自清《背影》裡巧妙一筆帶過的部分後,真實的朱氏父子關係隨之浮出水面。原來:《背影》的溫情背後,是一段極致糾結的父子關係。
成年後,直到這篇名叫《背影》的文章成文前,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一直處於衝突、失和的狀態,他和他之間,甚至還曾因為朱自清妻子武仲謙的緣故,而一度曾斷絕父子關係。
今時的世人,記住的是《背影》裡“你站在原地不動, 我去給你買個橘子”的溫馨梗。可真實情況卻是:這僅僅是後來朱自清刻意選取回憶的結果,買橘子的當時,這兩父子之間便已矛盾重重。
在《背影》中,朱自清從1917年寒冬拉開全篇。他在文首寫到:
“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但朱自清卻並未交代:“祖母為何死了”,“父親的差事又為何交卸了”,他甚至也沒交代“祖母的死與父親差事交卸之間又是否有關聯”。
是朱自清覺得沒有必要嗎?顯然不是,朱自清只一筆帶過這所有,恰只是因為前文講到的“刻意選擇記憶”的結果。朱自清不肯講更多的另一個原因是:家醜不可外揚,子不言父過。真相從來赤裸裸且醜陋不堪,朱自清開篇的家變背後的真相亦是如此。
-
4 # 使用者64077389477
謝謝小秘書的盛情邀請:上高中的時候讀過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語文老師在介紹作者的生平時,誇獎朱自清是中國近代史比較有骨氣的文人之一,寧可被餓死也不去領美國政府的救濟麵粉,不吃嗟來之食!當時有個比較傻的二愣子在課堂上問老師,朱自清為什麼會那麼傻?在課堂上引起鬨堂大笑,被同學起的個花名叫美國麵粉……
也許朱自清的父親有些做的不對,看起來最後朱自清還是原諒了自己的父親,血濃於水的親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化解了父子之間的矛盾,不然的話也不會有《背影》這篇散文的問世。
-
5 # 命運天註定22
這是那個時代所謂書香人家的通病,父與子的關係在親情中帶著嚴峻,父親的尊嚴,像山樣的罩在兒女的頭上,儘管做父親的也愛子女,但是他表演出來的是嚴厲的一面!他們教育子女成材,信奉的是棍棒下面出孝子,要求子女極端服從父親的意志!所以,等子女長大成人,踏上社會,如果做父親還不改變思想,那矛盾就會不可調和,各種衝突就會不斷而來!像我們家裡,就是這種情況,這不能不說是家庭的悲哀!
-
6 # 冬弈暖暖jerry
時代的不同,父親仍是希望兒子愚孝,兒子的新思想卻註定了父子間的矛盾。妻子的笑容只是導火索,這也說明了朱自清是個好丈夫,好父親,而最後父子的和解體現朱自清的孝順。
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愛有恨是無可避免的,畢是不的個性一樣的,但是互相諒解是最難得的,希望大家都能帶給家人溫暖的光,也收穫無限的愛。
-
7 # 陶小釗
朱自清寫《背影》之前,他與父親朱鴻鈞的關係已經是矛盾重重,朱自清所描寫的溫馨畫面更多的是,他的情感更傾向於讓他與父親留在這段時光裡。
當時朱自清的父親在官場上官運亨通,做到了徐州任榷運局長,名利雙收的朱鴻鈞本來只要好好的做官,升官發財指日可待,可是人的慾望總是沒有盡頭,朱鴻鈞竟然又娶了一房姨太太,當時雖已經是民國,但是一夫一妻制的實行並沒有貫徹到底,所以說來也不算什麼大事;
朱鴻鈞本來一直就深愛著朱自清,尤其是兩子早夭之後,他對於朱自清的關愛更是倍增。然而父子決裂多年之後,這些爭吵和矛盾都變得不再重要。朱自清也意識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父子骨肉相連的情懷,一起的過往如同潮水一般點點滴滴的再現。
所有的怨恨消散之後,留下的都是溫暖和美好。所以朱自清寫下的《背影》全是父子情深。父愛深厚。老父親在報紙上看到這篇文章之後所有的怨恨都土崩瓦解。飽含深情的字裡行間寫滿了愛意。父子二人各退一步,又重歸於好
初中學習的朱自清的背影,很受感動!知道了背後故事,才知道作家也不容易啊。
-
8 # 花生常態
朱父的封建家長的行為與態度是家庭敗落父子反目的主要原因,而朱母的自自私,撒潑的性格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家長制的封建大家庭註定了很多弊端,一言堂的家長,具有權威性,自己說了算,即便是錯了也不肯承認錯誤,使很多家庭中出現其他人敢怒而不敢言,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朱父作為一家之長,遊走官場,行為不能自律,明知道自己的太太不好惹,偏偏在徐州偷偷的搞什麼三姨太,只求自私的私慾,半點沒有考慮到後果。要知道偷字後面隱藏著禍患,凡事用偷就必有不如意發生,起碼是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最好別去賭那個博。朱父賭輸了,仕途葬送,家道敗落,此時的他,不去自省反思,遷怒於他人。把兒媳婦的微笑視作不懂事,甚至謾罵羞辱。沒有想到造成一切惡果的是誰!誰更應該羞愧,擔當負責任!
朱母的潑婦行為對整個事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一個大家的官太太,把弄著家庭的所有事物,應該考慮到丈夫的前途,威望,大家庭的利益。想一個折中的方法來解決。不是靠撒潑能解決的。更何況在舊社會續絃納妾很正常。尤其是有錢的大家。朱父娶了這樣的媳婦實屬不幸。在這裡也要提醒那些有成就春心蕩漾的人士在找小二小三之前,要考慮自己的原始家庭是否繼續。自己的後院能否好惹。那些後院的主管們當意外的類似事件發生時,要知性的,理性的處理。
-
9 # 邪癲子
在《背影》裡,火車站裡面父親偉岸的背影彷彿在講無聲地說著父親對他的深沉的愛。這說明原本他們的父子關係是比較和諧的,但是由於一件事情的發生,讓父子倆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是一個官員,他在徐州偷偷摸摸地又娶了一房姨太太,這在當時還上了新聞報紙。之後朱鴻鈞便被革職查辦,而父子倆的關係的惡化,從這時候就已經產生了。
妻子武仲謙多數時候都是帶著孩子和父親還有小媽生活在一起。父子關係交火之下,武仲謙不可能不受到牽連。
武仲謙雖是朱自清包辦婚姻下的妻子,但他們兩人異常恩愛,平日裡性格開朗活潑、喜歡笑的妻子,還是朱自清生活中最大的一抹Sunny。
可後來,朱自清發現妻子慢慢變了,她開始鬱鬱寡歡也不愛笑了。很久很久以後的後來,朱自清才知道,妻子武仲謙的笑的消失,竟與父親朱鴻鈞有關。
武仲謙畢竟性格開朗,所以,即便日子不難麼好過,她也經常笑嘻嘻的。
這本是好事,畢竟Sunny才是真正掃除陰霾的關鍵。可朱鴻鈞卻不那麼認為,不那麼認為的他只要看到武仲謙笑便會破口大罵,在他的邏輯裡:家裡都這樣了,你竟然還笑!
無數次因為“笑”而受盡公公冷嘲熱諷後,武仲謙的笑容便越來越少了,到最後,她不僅笑不出來還終日在房間裡偷偷抹淚。日子久了之後,武仲謙聽到別人的笑聲時竟也和公公一樣,覺得分外刺耳了。
這一切,在外頭忙工作的朱自清並不知情,武仲謙也從來不想為這些家庭瑣事叨擾丈夫。在傳統的武仲謙眼裡:為丈夫分擔家裡家外,是她的分內職責。即便這件事到後來越來越難,甚至到她因鬱結於心而染病,她也未曾和丈夫朱自清提起過。
可終究,這一切還是被心細如髮的朱自清知道了。心疼妻子的朱自清覺得,武仲謙和孩子不能再長期與父親住在一起了,他也該讓父親知道一些自己的厲害了。
畢竟,人世間的“孝”和“順”本不應該放在一起,“孝”如果非得在錯誤的時候也“順”,那麼這“孝”也便成了“愚孝”。
思來想去一個多月後,朱自清憤而帶著妻子孩子辭職前往寧波、溫州等地謀職。
擺脫公公朱鴻鈞以後,武仲謙才慢慢在朱自清的安撫下漸漸有了笑容。妻子的笑,後來被朱自清寫進了小說《笑的歷史》裡,這篇小說裡講的正是妻子在家族中的不幸遭遇。
-
10 # 柒公子bc
具體事情不太瞭解,也無從考證,只能說,家家都有一本經文,每個人都有唸的方式,方法和心得,所以無法下次確的評定
而且,對家庭事項,還是留給當事人自己都體會吧。
-
11 # 迷茫的大學生
提起朱自清的父親,想必大家大都是從他那篇散文《背影》裡面認識的吧?而後來關羽朱自清因為妻子與父親關係惡化主要是他的文章《笑的小說》裡面的記載。
《背影》裡面朱自清的父親之所以令人感動,是因為他和天下大多數人的父親一樣。雖然在平日的生活裡也許對你嚴苛,也許非打即罵,但始終他的心裡最愛的和最牽掛的還是你。當朱自清離開父親離開家人走向遠方時,他的父親內心自然是不捨得。男人的尊嚴又使得他的父親不可能像母親一樣痛哭流涕。所以他一方面藉著買橘子來增加與兒子相處的時間,另一方面呢,也是因為擔心兒子。這裡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其實是全天下父親的背影,不可能所有人都會為別人的幸福而感動而痛哭流涕,不過是從他的父親裡看到了自己的父親,借別人的故事留著自己的淚。
而他另一部文章《笑的小說》裡則描寫了自己的妻子在家庭受辱以及精神上迫害的故事,其實最初的來源也不過是一些家庭瑣事。朱自清的父親朱鴻鈞後來曾取過一房姨太太,但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後來遭受到了革職查辦,仕途盡毀。因此整個家族自然是籠罩在了一股陰霾之中,朱自清的父親自然是不怎麼好過的。偏偏朱自清的夫人又生性愛笑,性格開朗。而她的每一次笑,在公公朱鴻鈞看來都是對自己的侮辱與承諾。因此朱自清的父親自然而然地將氣撒在了兒媳婦身上。長期的打壓與辱罵,最終使得活潑開朗的朱自清的夫人變得陰鬱,終日以淚洗面。當時朱自清因為工作長期在外,後來在得知這一情況後,便與父親的裂痕自此而生。
朱自清所描寫的對父親的愛以及最終與父親的決裂,其實都不過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想到每個人都會去經歷。但正是這些小事,卻一次次的影響了朱自清的命運。
回覆列表
因為朱自清父親朱鴻鈞丟官失業後一直抑鬱暴躁。妻子武仲謙性格開朗,即便日子不太好過,也經常笑嘻嘻的。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謙無數次被公公冷嘲熱諷後,武仲謙的笑容變得越來越少。最後,她不僅笑不出來,還整天在房間裡偷偷擦眼淚。過了很久,當武仲謙聽到別人的笑聲時,也覺得分外刺耳了。朱自清正忙著在外面工作,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武仲謙從來不想為這些家務打擾丈夫。在傳統的武仲謙看來,在內外分擔丈夫的責任是她的職責。儘管後來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當她因為抑鬱症而生病時,她也從未向丈夫朱自清提起過這件事。但最後還是被心細如髮的朱自清知道了。朱自清深愛著他的妻子,他認為武仲謙和他的孩子不能再和父親一起生活了。他也應該讓他的父親知道他的厲害。在擺脫了公公朱鴻鈞之後,武仲謙在朱自清的安撫下漸漸露出了笑容。妻子的笑,後來被朱自清寫進了小說《笑的歷史》。這部小說是關於他妻子在家庭中的不幸。也是從那時起,朱鴻鈞和朱自清的父子關係完全陷入僵局。在此之後,他們本有機會和解,但也許現在不是時候。這一可能的和解機會最終成為雙方關係發展的催化劑。1923年,朱自清回家探親,這一次父子正式決裂。這一次,父子倆多年積累的怨恨終於爆發了。朱自清認為他的工資應該由自己控制。朱鴻鈞覺得父親花兒子的錢是很自然的。衝突期間,朱鴻鈞還提到武仲謙,說她愛笑的性格很煩人。他還指責朱自清沒有好好管教他的妻子。這樣的話完全刺激了朱自清。他最初對父親對待妻子的方式不滿意,但父親反過來責備他和妻子,這是他不能接受的。悲痛欲絕的朱自清轉身離開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