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永書101
-
2 # 神韻軒書法
原中國書協主席沈鵬書評:"林散之沒有摻入其他因素,進入了書法最高殿堂。″林散之認為,學草書要"以楷入草″。要"先剛後柔″,要"中鋒用筆″。他的草書有極高藝術價值。
啟功、趙樸初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被譽為"草聖"。
林散之墨法學王鐸、黃賓虹,書法創作時,強調枯潤濃淡變化。一筆寫數字,墨要盡時,仍以枯筆力行,筆畫出現絲絲飛白,飄飄渺渺。枯潤濃淡的變化使其書法作品有節奏變化,空間變化,尤顯其意韻高遠。
林散之草書手卷《李白草書歌行》,是林散之草書作品中之精品。(見下圖)。
此作品用筆有"澀″味,"澀″是運筆效果,沈尹默說:"澀的動作,並非停滯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於不向前推進,不過要緊而快地戰行。"戰″字仍當作戰鬥解釋,戰鬥的行動是審慎地用力推進,而不是無阻礙的。″
林散之《李白草書歌行》,瘦硬有力,剛強和柔和互為補充。象音樂一樣抑揚頓挫,有起有伏。十分和諧。豪邁奔放,猶如騰雲駕霧一般。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草書《李白草書歌行》為林散之書。
-
3 # 秩和律師147753
林散之的草書,可以說是上上品。在歷史上,也會留下一筆。
其用筆清瘦,筋力十足,猶如萬歲枯藤。
行筆間,乾淨利落,有時似蜻蜓點水,有時猶如,春柳如煙。
可以說,在枯筆時求得溫潤,在澀行中體味爽利。
文人的雅氣,表現的淋漓盡致。在文雅之後,林散之表達的是文人的錚錚烈骨和桀驁不馴。
-
4 # 加勒比海盜的書法攝影
林散之先生曾被稱"當代草聖",他的書法到底如何?應怎樣欣賞?
答:我學慣了唐以前的書法,林散之的字,我真看不慣。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要學就學最好的
以下是古代張旭和懷素的草書
-
5 # 花世間
花拾間文化來回答這個問題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專心致志,積學厚,涵養富。
不僅其書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誠和在詩主義辭及繪畫等多方面的成就,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
也正因為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
而認識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嘆服之情,可以說,他的書法藝術中蘊涵著其人之真、詩之韻、畫之意。這是我們在解讀林散之書法時不可不知的。
林老的藝術成就是非常高的。有評價這樣說,我們中國書法,從王羲之、顏真卿到宋代蘇、米到現代林散之為止,是幾座高峰。
林散之用筆極其講究,他在 創作中,筆毫隨手腕在紙面上滾動、絞轉、皴擦,力量透過手腕、筆意的執行,直達筆尖,增加筆力而使線條渾厚,呈現立體感。
用筆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 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凡運筆應‘留 處皆行,行處皆留“意即行筆時沉穩,快慢 適中,不可一滑而過;平則線條平穩,沉著含蓄;圓即圓渾, 具有立體感;重則內蘊力度
林散之的書法顯得很雅,雅則 是氣象高古,與他深厚的學養、開闊的胸襟和高遠的境界密 不可分。他早年深得黃賓虹先生教誨,加之自身勤奮好學, 一生臨池不輟,在詩、書、畫方面都有很深造詣,書法作品自然體現“雅”的韻味,也是他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
令人欽佩的是 林散之七十三歲時全身不慎嚴重燙傷,雖經過極力救治,手指握筆不同以前,但這只是導致他握筆的指法有了改 變,不但沒有影響他的書寫,反而促進了他的“衰年變法”。
晚年,他對筆鋒的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各種筆鋒並 用,無所不能,尤其是在用筆時融進了山水畫中的“皴法”意 趣,巧妙地拓展了他筆法的表現力,既新又古。
這種筆法是 國畫創作時用於乾擦的散鋒,也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用筆的 獨到之處,再加上他慣於使用的長鋒羊毫,不斷創作出豐筋 多力、酣暢淋漓、氣勢磅礴的大草,呈現出一幅幅精妙絕倫 的書法作品。
林散之先生最了不起的 地方是,他完全是個藝術家、詩人,他不把心思花在怎樣操作而使自己的知名 度提高或者潤格提高,而是把整個心思放在研究古代的書法、讀書、作詩等方 面,所以他這個人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坦蕩蕩”。
晚年雖然他耳聾了,但心胸仍然很開闊,所以林老最後寫出來的線條,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實際上在點 線中包括了他的人生閱歷和道德修養。20 世紀四五十年代,他的用筆已經非常凝練精到,焦墨比較多的作品是60年代初的作品。
林老曾說自己六十歲才開始學草書,當我們看到80 年代的作品時,就確實讓人激動不已了,如我喜歡的那一副最大的橫幅和那兩副對聯,線條裡中鋒、側鋒全都絞在一起,使你能感覺到他在寫的時候就很有激情。林老寫字的時候,紙上是有沙沙的聲音的,筆是 吃進去的;眼睛睜得很大,嘴巴咬緊,非常專注。
所以說書法是一個人精神的物化,雖然林老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透過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將永遠地保留下來,而且這個精神是活生生的,我們可以去體會,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就能夠感覺得到,就能夠和他的精神對話。
-
6 # 王一安工筆老虎
林散之,詩人書法家畫家,其筆墨變化靈動,虛實濃淡乾枯飛白的墨象看似無意中的,卻在法度中游走,有包涵其內在的學識和學養,令人欽佩
-
7 # 枯荷幽香
林散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作品以剛為主,以柔為輔。堅挺瘦勁,開合有致。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剛柔相濟,動靜相宜,以倚為正,字字相連。八十年代的作品,以柔為主,以剛為輔。亦行亦草,墨色淋漓☕️
-
8 # 雲壑聽泉
第一次看到林散之的草書是在七幾年的時候,給人的印象非常深。林散之在草書方面的造詣非常高,大多評論也都是讚譽有加。他的草書用筆很老辣,給人感覺是無拘無束,有超凡脫俗的境界。他寫的字結體多變,很顯韻味,特別是他的枯筆,運用非常到位,就目前來說,一般人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水平。
-
9 # 書山衛士嶽明堂
對任何藝術的評論,決非酌對某個人,更不能脫離傳統文化時代發展的嚴肅性。對林散之先師的書畫藝術創作,值得欽佩!要說是“當代草聖”我認為不妥。縱觀歷史大師的時代精品力作,哪一位不是書文並茂而著稱,流芳百世,朝野共享,激勵一代代人文、墨客之崇拜。我欣賞林先所寫的兩幅草書,仍抄襲古詩兩首,這就不符合“創作”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一代代名家、大師嘔心瀝血為傳承與發展,肩負著根與魂的使命,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的尊嚴與神聖!今天,欣逢中華盛世,更要向歷史負責,一步一個腳印,堅定不移地,使傳承文化的脈絡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
-
10 # 鑑水漁翁
說句實話,我對林老的草書,並不欣賞。雖然他被倭寇稱為現代草聖,那也不代表華人民認同。草書,你書寫時,必須站著寫,懸腕懸肘,才會顯得靈動,才有草書之神韻。但你看林老之草書,他在枕腕書寫,在描。所以缺乏書法的靈動秀美,天真自然。他的字,軟弱無力,結體鬆散,被過譽了。請看林老第一幅所謂精品,辭字萬字屬胡寫,漏了啼字。第二幅精品,採字藥字雲字屬胡寫。抄你都抄錯,不足為師,更何談聖?(我隨選兩幅詩和字,對比一下。請注意,我從不會抄別人詩詞,一幅字,最多蘸兩次墨!但我就是在寫字,從不敢稱自己寫的是書法。)
-
11 # 飛翔的企鵝蛋
我也來談談,林老的草書在當時來說水平很高,但是,與今天的書壇相比較,“草聖”名號,有點名不符實,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談:
一,草書具有觀賞性。草書的觀賞性很強,隨心而動,以情寫之,最大化的發揮作者內心情感,這樣的草書觀賞性就很強,別有一番滋味。而林老的草書有些結構鬆散,情感表達不夠,所以,林老的草書觀賞性很一般。
二,草書具有靈動態。草書的靈動張揚,是其他書體所不及的,線條的表現形式決定了草書的靈動態。隨意,隨心,使草書的靈動態沉然紙上。而林老的草書作品裡雖然很隨心,但是沒有靈動態,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左右呼應,上下呼應,處理的很一般。
三,草書具有層次性。草書是很複雜的書體,那麼它的層次性如何來表現呢?應該從線條的粗細,長短,正斜,逆順等方面來表現,比如,前一個字大,後一個字應該小,前一個字長,後一個字短,這樣才可以表現出草書的豐富多彩的線條層次感,也就是草書層次性。而林老的作品裡層次感很一般。
總之,林老被稱為“草聖”是不太合適。
-
12 # 如石書藝
有人認為林散之的草書超越了歷史上許多草書大家,被譽為“”現代草聖”。也有人認為林老草書有明顯不足。正確評價林老草書,對當下草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我以為:林散之先生積畢生之功夫書心中之法,終於在晚年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一則,天時地利人和,在改革開放之初,書法熱迴歸,林老極具個性、賦予時代個性的書風贏得了人們的喜愛。二則,林老的草書傳統功夫非常深厚,點畫線條老辣,尤其晚年,以墨法破筆法。三則,變化多端的墨法、點畫線條以及空間組合的新奇關係營造了章法佈局的時代性,賦予了草書的新境界。
我們正確評價林老的草書,既要熟悉傳統書法脈絡,又要對近現代書法走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如果說把林老的草書放到書法史上衡量,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一是他對傳統筆法有所革新,這個革新是一種揚棄,雖然具有時代性和鮮明個性,但也有其侷限性,尤其晚年的草書,略顯筆法的單一性,尤其晚年執筆以枕腕居多,筆法缺乏豐富性和靈動性。二是墨法及章法的處理上雖有明顯特點,有圖式感和視覺上的新穎效果,但同時也有章法佈局處理的雷同性問題。三是意境的出彩性即神韻的體現方面,雖然有其獨到之處,但與傳統經典書法相較略遜。
-
13 # 孺子牛143566949
林老的“草聖”是當年康生所封,有特定歷史成因,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與他同時代另一個書法家高二適的草書,就知一二了。
-
14 # 吳明君
總的來看,林散之被冠以草聖是極不適當的,現在的話叫過度營銷,散翁作品甚至放在一堆民華人書法裡,都不顯得有厚度,只是在清末民國碑學盛行氛圍裡表現出的一股清流而已,林散之當屬畫家字,宿墨羊毫,中鋒蕭散,他自己說超過祝枝山,應該只是說自己寫得比祝枝山清婉,要講縱橫捭闔、顛倒疏狂,則散翁全然不入序列,百年之內學之者,如王冬齡等,盡染其病,何也?過熟則不振,且在書史長河裡,離那條標杆性大書法家傳承的軌跡線有些距離,而且還挺遠。所以話說,在毛澤東時代,郭沫若會向毛推薦費新我而不是林散之,並不外行。
-
15 # 妙手文
林字將來註定是中國書法歷史上的一大笑話!必將隨著時代的前進和人類書法審美的提高而被歷史所洇沒!
林字最大的缺憾是:從首至尾畫字;墨淡傷神;損壞書法黃金分割定律;謀篇佈局欠缺;字外功太差;破壞了草書一線到底的神韻和神彩;字字相間的承上啟下和首尾氣貫無以表現;楷書的神韻筆意功力全無;難以對楷書的線條和筆意給予呈現或者說根本無以繼承;書法線條的定力和力度不夠紮實;漂浮死板的章法加上左右搖擺的字影給人漂緲無序的感覺和缺陷!
看看啟功紮實的字形線條和懷素草書的風韻,你就可以從中發現問題了!
回覆列表
林散之先生有一首詩很出名:
拍案驚心六十秋,未能名世便殘休。
心猶未死手中筆,三指懸鉤尚苦求。
這首詩極為坦蕩地承認了一位書法藝術家對名望的刻骨銘心的追求。
可是林散之先生生不逢時,他的一生,戰亂、苦難、運動等等都趕上了,等到他終於得到社會對他的書法藝術認可的時候,林散之先生已經老了,等到他朝思暮想的中國書法復興熱潮終於湧來的時候,老先生卻溘然長逝了。
我看不見得。
在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書法藝術也在悄然復甦,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林先生的書法,從其審美觀到書法形式等等都對國內書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這麼說,林先生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可謂“功莫大焉”。
但是把林先生的書法造詣放到中國書法史上去考量,我覺得較之於懷素、張旭,甚至徐渭、王鐸、黃庭堅等等,都還有很大的差距。
表現在林先生的書法作品上,我個人覺得林先生草書的優點是,青煙古寺,意境悠遠,書卷氣濃郁,沁人心脾,法度森嚴,不胡來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筆法單一、無力,作品缺乏氣勢。
我無意否認林先生對中國書法發展的貢獻,更無意對已故的書法大家指手畫腳,單單對“草聖”這個頭銜表示一點看法,我想林先生如在世的話,他也不會答應!